十一月的大凉山,天空蔚蓝,阳光灿烂。位于西昌琼海之滨的听涛谷,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人前来参观。年轻人晚上点燃篝火,喝啤酒,吃烧烤,跳锅庄,分享自己的创作。在市中心的火炬广场,大大小小的剧场空间上演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表演。当地人聚集吃晚饭后,可能会在路上遇到游行或表演。琼海之滨的月亮西舞台上,不时会有现代舞或戏剧表演。路人或晒着太阳,喝着咖啡,或驻足观看表演。
艺术家自发地围着篝火跳舞
大凉山戏剧节自2019年开始举办,至今已举办六届。今年第六届大凉山戏剧节于11月19日刚刚落下帷幕。在11天的时间里,来自11个国家的100部戏剧参展,来自22个国家的艺术家参加国际戏剧对话。今年,更多的嘉宾和年轻的戏剧人来到这里,感受这里的轻松、悠闲和美好。
六年来,西昌越来越多的咖啡馆开业,度假酒店、民宿也拔地而起,高铁的开通,让这座有山、有水、有阳光的西部城市变得更加有吸引力。大凉山戏剧节也成为更加开放、国际化的平台。
今年3月,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启动剧目征集,一个月内报名剧目达到262部。艺委会最终评选出19部入选作品、40余部参赛剧目。除了13部受邀的国际国内作品以及国剧、路演外,共有100部戏剧作品在这里上演。演出曲目来自法国、德国、爱尔兰、保加利亚、俄罗斯、日本、巴西、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伊拉克、中国等11个国家。
剧中部分内容
此外,去年启动的自然戏剧实验营、今年新设立的国际戏剧大师班、一年一度的国际戏剧对话会等,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家齐聚于此。戏剧节的三大空间——山、湖、城,每天都挤满了人。举办各种活动。
开场剧《星归来》让很多人惊喜不已。这是国际戏剧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剧学院、梁山文旅集团首次联合制作。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艺术碰撞。来自萨摩亚的国际剧作家莱米·波尼法西奥与大凉山彩云歌舞团彝族艺术家共同创作。他植根中华民族文化,以现代视角,完成了这部具有国际视野的当代戏剧。工作。继今年受邀为迦太基国际戏剧节开幕后,该剧明年还将在欧洲多个重要戏剧节开启欧洲商业巡演。
《星归来》剧照
“大凉山戏剧节让凉山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走向凉山。”大凉山戏剧节主办方、运营方凉山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康说。 “以前,谈起凉山,我们总是把它与贫穷、落后、闭塞等联系在一起,但什么时候。戏剧这个词和大凉山结合在一起。什么时候它坚持了这么多年,在大凉山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力?”与国内外相比,我感觉大凉山在价值表达和认知上都有了不一样的提升。”
六年来,大凉山戏剧节以戏剧之名向世界对话,日益成为连接中国东西部、连接世界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平台。凉山由此向世界展示了更加开放、宽松、国际化的新面貌。
开放包容
大凉山戏剧节连续两年收到大量剧目征集申请。去年,在300多个报名剧目中,有100多个剧组受邀来大凉山演出。戏剧节为不同类型的剧目提供交通、住宿或场地,使大凉山戏剧节成为一个自由、开放、包容的平台。
今年,延续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经过艺委会数月的精心挑选,80多个剧团受邀或自发来到凉山参加戏剧节,包括话剧、舞蹈、戏曲、儿童剧、木偶戏等戏剧,各种艺术类型齐聚大凉山戏剧节。无论是国际剧团、国家剧团、私人剧团还是个人艺术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参与。
“我们戏剧节的一大特色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戏剧人和观众来到这里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非常多样化的戏剧作品。”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创始人、艺术委员会执行主任李挺介绍。
戏剧节运营总监张建刚表示,形式多样、剧目数量多是世界各大戏剧节的常态。无论是阿维尼翁还是爱丁堡,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作品自发来到这里,汇聚成节日的氛围。 “这么多剧组报名参加大凉山戏剧节,就是希望一起去戏剧的香格里拉。”
今年,大凉山戏剧节除了精选和参演剧目外,还从世界各地甄选剧目,邀请了13部中外剧目,其中大部分来自世界上不同文化的国家。组委会表示,“经过六年的积累,我们戏剧节邀请的作品越来越注重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更倾向于源于本土土壤和本土文化的文化”。当地人。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戏剧节成为一种剧目表演,而是希望能够让世界各地不同的戏剧文化在这里交流,也希望它更加丰富多彩,让大家可以看到来自各个国家的戏剧作品今年,比如巴西、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保加利亚,当然还有法国、德国和日本,其中很多。这在中国是很少见的。”
任东升,大凉山戏剧节创始人之一、视觉总监,中国最著名的灯光设计师。他负责《永恒的波浪》、《唯此绿》和《咏春拳》。今年,他在大凉山戏剧节首演了自己的首部导演作品《竹林里》。
在任东升看来,“大凉山戏剧节可以找到戏剧的初衷。虽然我们的演出大多是小规模、实验性的,但慢慢地就会形成我们自己的戏剧理念或者戏剧特色,从而成为我们大凉山戏剧节的一种文化氛围。”
正如戏剧节艺术委员会执行主任任东升所说,“我们的目标是国际戏剧节,入选的作品必须具有艺术性、包容性、实验性,艺术品质是首要条件。简单来说,很多作品剧目在国内其他城市看不到,只能在大凉山戏剧节上观看。”
川剧表演艺术家、《第二梅花》获得者田曼莎常年参加国际戏剧交流。今年,她来到大凉山担任“国际戏剧大师班”导师。与她一起担任大师班导师的还有芬兰舞蹈家、演员和导演 Samuli Nordberg,以及法国艺术家、演员、导演和布景设计师 Séhéri Nikolai。
田曼莎大师班
为期五天的大师班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学生跟随三位导师,展开了一场多元文化戏剧工作坊。这些学生有的来自专业艺术团,有的来自艺术院校,还有少数是纯素食者。
大凉山戏剧节将本次戏剧大师班作为公益项目开展,所有学生每天仅需100元食宿费。报名消息一出,名额瞬间爆满。工作室位于美术馆天台,面朝阳光下的琼海,波光粼粼,风光无限。课后,同学们前往各个剧院看戏,日程安排得满满的。
大师班现场
11月13日,在山谷剧院温暖的阳光下,大师班举行了集中报告会。中国戏曲培训、芬兰舞蹈形式和法国面具形体,三种不同形式的戏剧工作坊,伴随着森林山谷的微风,从午后温暖的阳光到日落。许多参与观看的观众在这篇报道中感受到了一种东西方艺术的融合。
大师班表现报告
“我们有中国演员、巴厘岛面具、日本音乐和法国导演。”曾在世界顶级舞台上演出、与众多艺术家合作过的Sehri Nikolai为学生们带来了融合多元文化的培训。除了工作坊之外,他还在谷剧院观看了中国青年艺术家表演的《广陵绝响》,并进行了演后交流。他说,虽然他听不懂中文,但他能感受到这部作品和这个地方的剧院空间的美。
青年艺术家的表演
田曼莎几乎参加了今年的整个戏剧节。在她看来,大凉山戏剧节更多的是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舞蹈、独角戏、国际大制作,还有很多传统戏曲、当代戏剧等在露天场地或小空间上演。更多的人可以聚集在这里,年轻艺术家和知名艺术家进行交流彼此之间,尤其是年轻人,在这里能够得到很多关注和鼓励,这也是支撑他们未来发展的动力。
她感慨地说,“大凉山戏剧节能够把中国艺术和世界艺术带给中国西部更多的观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他们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非常了不起。”简单的事情。”
蓝天白云下的山谷剧院
放松与美丽
“直到到了西昌,我才发现这个地方是如此美丽。”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紫第一次来到梁山。从“听”到“看”,大凉山的美超乎她的想象。没想到,美丽的风景和好剧一样吸引人。
“每天醒来,拉开窗帘抬头一看,要么是蓝天白云,要么是晴空万里。房间里突然充满了阳光,很难不觉得美好。西昌的生活节奏变慢了。”下来了,我的心境也慢了下来。”来自北京的戏剧节爱好者伊人,在大凉山戏剧节上共观看了12部中外戏剧。 “这是我第一次看一些国家的电视剧,比如亚美尼亚、巴西等,我已经在这两个国家完成了第一次看剧的体验,这是一个拓展我的观剧体验的好机会。”
令她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戏剧,还有美丽的风景和美味的食物。 “每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烧烤,还有咖啡馆可以放松,一切都很愉快。”
杨紫表示,大凉山戏剧节给她印象最深的是表演空间,有山、有湖、有城市。 “这些都是大凉山戏剧节独有的。与其他戏剧节不同,大凉山戏剧节的独特优势在于,部分剧目在公共场所演出,让大家与戏剧实现“零距离”。
轻松、美好是人们来到大凉山、来到戏剧节的共同感受。
今年,大部分剧组和艺术家聚集在面向琼海的小镇听涛谷。无论白天黑夜,这里都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人。久违的朋友在这座小镇的街头相遇是很正常的事。夜晚,篝火、舞蹈、啤酒、烧烤、各种语言的自由弹唱,成了星空月光下的风景。
上海马戏学校校长、上海杂技团团长梁红军首次来到梁山。今年,他除了受邀随杂技团的节目参加话剧节之外,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谈判。他希望与凉山当地人合作,与上海马戏学校联合招生,不仅能为学校提供更好的生源,也能让学校拥有更多的学生。大凉山的孩子们有机会走出大山,实现更多的学习和就业机会。
“如果不是大凉山戏剧节,可能就没有这样讨论合作招生的机会。”梁红军惊叹于梁山如画的风景,也被戏剧节“处处有戏剧”的氛围所感染。 “这次戏剧节最大的感受就是放松。你面朝山水,喝着咖啡,晒着太阳。不远处有人跳现代舞,有的在看,有的在路过,一切都很和谐。”这种感觉很特别,很美好。”
今年,大凉山戏剧节延续了去年的自然实验戏剧营。七批年轻人带着900元资金,前往大凉山深处七处自由创作。他们中的一些人学习艺术,一些人从事媒体工作,一些人从事计算机工作。戏剧节期间,每天晚上的“围火夜聊”,七组年轻人在火边喝酒烤作品,每天持续到深夜。他们的楼下是年轻人自发的篝火锅餐厅,楼上则是每晚啤酒和创作的地方。几乎每个人都在火坑旁找到了精神的自由。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力表示,大凉山戏剧节是“一个散发着艺术家精神的戏剧节”。
作为组织者,刘康也感受到了这种轻松的感觉和它带来的美好。 “其实我觉得这种放松是一种很自由的状态,一种艺术的自由。为艺术而放松,为艺术而交流而放松。而这种自由就是戏剧节的专业性和它的社会性之间的联系。” ,每个人其实都在这个地方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国际对话
大凉山戏剧节已举办六届,搭建了不同文化相互“相遇”、“碰撞”、“交流”、“影响”的舞台,逐渐成为世界关注凉山的纽带。
今年,世界文化的多角度呈现和对话变得更加清晰。从国际合拍的开场剧,到多国艺术家参与的国际剧目,再到中阿戏剧跨文化交流、国际戏剧大师班,大凉山戏剧节的国际内涵进一步丰富。延长。
中阿戏剧交流
“凉山是一块充满文化艺术气质的土壤,孕育了那么多音乐家、诗人。事实上,戏剧节在传承文艺精神的同时,可以更开放、更轻松地与国际国内艺术家进行交流和联系,而这种联系也催生了新的作品。”
在刘康看来,今年的开场剧《明星归来》是凉山文旅集团和戏剧节多年来的一个突破。我寻找一种国际化的语言感和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这一突破本质上是戏剧节多年来推动本土艺术创作和艺术培训的结果。
他表示,未来戏剧节将以开放性、本土性、国际性继续推动凉山文化艺术创作。 ”
六年来,因为不断的国际对话,世界对大凉山有了新的认识。
大凉山戏剧节创始人之一、国家话剧院院长王小英认为,大凉山戏剧节最大的影响就是改变了公众对大凉山的印象。 “大凉山这个词现在正在改变它的含义。”
他说:“以前,一说起大凉山,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棱,其次,从‘凉’字想到了荒凉。但现在,大凉山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更多的年轻人来自不同国家的戏剧家、剧团来到大凉山不是为了进山,而是为了参加戏剧节,这为大凉山注入了文化内涵,也带动了城市文化的塑造。”
任东升说,“戏剧给我们的土地带来的东西,可能要等到10年、15年、20年后才会更加完整。”展示一下。 现在就像我们在春天种下种子,然后我们做农民的工作,不断浇水、施肥,等待它成熟。”
大凉山戏剧节艺术委员会艺术总监、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表示,“我们虽然是西方的戏剧节,但我们有面向世界的愿望,今年的《明星归来》给我们带来了文化自信不仅仅是走出去,更是让世界进来。在大凉山的日子里,我们每天都在走向阳光。 -信心。”他希望,以后大家一想到中国西部,就会想到大凉山。这是一个放松的地方,也是一张文化名片。这是一个值得打卡的地方,也是戏剧节带来的一种交流。
对话场景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