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航:
历史上的“三家归晋”与“三家分晋”,你都知道是怎样回事吗?
1、三家归晋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当政,群雄割据,最终构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东汉王朝曾经形同虚设,公元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坛受禅称帝,立国号大魏,史称曹魏,改元黄初,定都洛阳。
曹丕是为魏文帝,并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220年十一月一日,曹丕封业已退位的献帝为山阳公。
至此,历时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正式完结。
三国鼎立示用意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将领姜维出现拉锯战,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矛头,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主刘禅投诚,蜀汉消亡。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管理京都。
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情。
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昭以灭蜀功进爵为晋王。
次年,正预备迫使魏帝让位,突然于八月死去。
其子司马炎袭位,承袭父志,这年十二月,取代曹魏,是为晋武帝,曹魏消亡。
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进军攻击吴国,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阳城(今中国中南部湖北省秭归东)后,攻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船行无阻,起初又擒获吴西线统帅、都督孙歆。
在东线战场,吴国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军队度过长江迎战,被晋朝的军队夹攻大败而归,晋军决然决然,挥师直指建业,吴军惊慌勇敢,不战而降,士卒闻讯逃散,于是吴国宣告消亡。
至此继续了84年汉末决裂局面重归一统,史称三家归晋。
三家归晋
晋武帝司马炎
2、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情。
一贯称为边疆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利也败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栾等大家族。
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相互攻击。
起初有两家(范、中行)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
这四家中以智家的权利最大。
过后四家的当权者区分是智伯瑶、赵襄子毋?r、韩康子虎、魏桓子驹。
智伯最为弱小,晋国的政事都是智伯说了算。
他想独吞晋国,但由于机遇不成熟,便?袢∠魅跗渌?讣业陌旆āK?苑罱??之命,?时腹ゴ蛟焦?????考夷贸?00?的土地和户口来给晋室,其实是要归他自己,韩康子和魏桓子都如数交出了土地和户口,而赵襄子则拒绝了智伯的需要。
于是智伯就联结韩、魏两家一同收兵攻击赵氏,并许可灭了赵家后,把赵家的一切土地和户口由叁家来平分。
春秋末期各国示用意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率领中军,韩氏的军队为右路,魏氏的军队为左路,叁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知道将遇良才,就跑到晋阳去,以晋阳为依据地与叁家反抗。
智、魏、韩叁家的兵马,把晋阳围住,而赵氏的军队士气旺盛,据守城池,使敌方难以攻下,双方对峙了近两年时期。
到了第叁年,即公元前453年,智伯引晋水淹晋阳城,几天后,城墙差几尺就要所有被淹了。
情势很危殆,赵襄子就派相国张孟乘黑夜出城,分化叁家的联盟。
张孟对韩康子与魏桓子说:唇亡齿寒,赵亡之后,消亡的命运就要轮到你们了。
韩、魏参战原本是不违心的,又见智伯飞腾跋扈,也担忧智伯灭赵后将矛头对?首约骸N?俗陨砝?妫??跃龆ū撑阎遣??胝韵遄恿?稀R惶焱砩希??⒄浴⑽喝?家用水反攻智伯,淹没了智伯的军营,智伯驾小船逃跑,被赵襄子抓住杀掉。
于是赵襄子灭掉了智氏一族,韩、赵、魏叁家平分了智氏的土地和户口,各自建设了独立的政权。
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史称“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也为之后秦东出及秦始皇一致提供了无利的条件。
战国时期地图
赵、魏、韩“三家分晋”后,晋国的国君到哪里去了呢?
晋国作为春秋四强国之一,称霸近百年,即使是最先称霸的齐国也不可与之争锋,秦国更是不可东进,只要楚国硬碰硬和晋国争霸,但大局部基本不是晋国的对手,但就是这样一个强悍的诸侯国,却在春秋末期被一分为三,晋国被韩赵魏三家所瓜分而灰飞烟灭,所以才有了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个诸侯国,不得不说,晋国的历史是相当跌宕坎坷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最能表现礼崩乐坏这四个字的一个诸侯国。
地图
晋国是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其第一任国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唐叔虞这个名字就是由于晋国最后实为唐国,等到唐叔虞儿子继位之后才改名晋。
晋国最后是寂静了很多年的,时期有较长时期的凌乱期,尤其是春秋初期,晋国际患严重,迸发了小宗和大宗争夺国君之位的曲沃代翼政变。
曲沃代翼继续了半个多世纪,最终曲沃武公取代晋侯缗成为晋国的国君,是为晋武公,晋武公之后是晋献公,为晋国的开疆扩土做出了突出的奉献,他“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但这个时刻骚动并没有彻底中止,同样,为了根绝曲沃代翼的再次出现,晋献公不只诛杀晋国公子,更是在晚年弄了一出骊姬之乱,为了让骊姬之子即位,晋献公对申生、夷吾和重耳开展追杀,申生自杀,夷吾和重耳开局在列国间漂泊。
晋国
这次骚动继续了二十年,直到重耳被秦穆公送回晋国即位,即晋文公。
19年的漂泊生涯对晋文公的政治生涯大有裨益,所以他即位不久即找到了时机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称霸边疆的诸侯。
齐桓公现在称霸的时刻,晋国刚刚实现曲沃代翼,正是晋献公启动领土扩张的时刻,并没缺乏力称霸,因此齐桓公得以成为第一个霸主。
而等到晋文公继位之后,晋国的称霸机遇曾经来到,并且自晋文公之后,边疆霸主的位子基本就握在了晋国手中,无论是西方的秦国还是西方的齐国都不可和撼动晋国的霸主位置,过后南边的楚国饮马黄河,与晋国开展长达百年的争霸战,偶无时机将霸主位子夺过去坐坐。
除此之外,春秋时期的边疆霸主简直被晋国垄断,甚至有学者以为春秋五霸应当是“齐一而晋四”,即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这未必准确,但从中可以看出晋国在春秋时期确实是强悍的存在,但是就是这样强悍的一个存在,却在春秋末期逐渐被卿族瓜分,以致于韩赵魏三家分晋,到了战国时期,有韩赵魏三国而无晋国了。
晋国
起初晋静公及公室成员又被迁往端氏,只是他们在端氏也没有待多久,到了公元前349年,赵肃侯又将端氏据为己有,再次将晋静公迁往屯留。
晋静公就这样被迁来迁去,居无定所,也是在公元前349年,韩昭侯派韩玘将晋静公杀死,晋国的最后一位国君也成为过去式。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记。
春秋时期,政治上,各种革新,变法衔接始终,而成功启动变法的国度则弱小起来,经过这种政治革新,奴隶制度最终消亡,新兴的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
战国(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或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东周在战国前期(公元前256年)即已被秦国消亡,所以战国时代在时期上并不全然蕴含在东周王朝外面。
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繁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春秋时代已称王),周王威望进一步受损。
战国时代及之前的春秋时代,都是后世史家对东周这段历史时期的再次划分,“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随着时期的开展,这种观念获取了其允许者的完善和补充。
在前403年之前出现的严重历史事情,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目前,《史记》的观念因包括了如上关键的历史事情而获取少数采用。
而在战国时期的完结是在秦一致中国(公元前221年)。
裁减资料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得名,是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相传《春秋》为孔子订正,但至今学术界对此说尚有诸多质疑,并无一致观念。
这部书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
后史学家为了繁难起见,普通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以为应到《左传》记录之终(公元前468年)、三家灭智(公元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