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航:
中国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怎样回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自愿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分水岭,称霸边疆的晋国云消雾散,韩、赵、魏三国分立,自此春秋逝去,战国争鸣。
晋国消亡的根子可以追溯到一代传奇霸主晋文公重耳那里,可以说晋国霸业成也晋文公,败也晋文公。
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
晋献公从武功武功来说也算个明主,在他的统治下晋国吞并骊戎、耿、霍、魏、虞、虢等国,黄河中游地域都是晋国的领土,晋国成为过后的强国。
然而晋献公一方面是被同族人不时的叛乱弄烦了,另一方面或者有受优待妄想症,公元前669年晋献公采用手下大夫士蔿的计谋将自己同族的晋国诸公子们全杀了。
要说晋献公诛杀晋国诸公子不是没无好处,成功了国度权利集中,能够一心对外争霸,然而过火的屠戮让晋献公十分多疑,起初在宠姬骊姬的挑唆下竟感觉自己的儿子也要害自己,逼得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夷吾逃往国外。
晋献公死后晋国延续迸发内患,争权夺位的公子们先后被杀,反而不时在外逃亡的重耳获取了国君的位置,最终成了晋文公,开创晋国霸业。
不知道是晋文私人庭教育不行,还是晋国国君家族有内斗的基因,重耳这段可谓屌丝逆袭的教训没有使得家族变得兄友弟恭,反而使得晋文公之后的晋国国君关于兄弟严防死守,要么斩尽杀绝,要么赶出晋国不让他们接触权利,就怕再出一个重耳这样的人要挟自己的统治。
光靠国君一团体是控制不了一个国度的,既然自己人不敢用,那么权利只能下放给外姓人,这就使得异姓卿大夫开局把控国度权利。
同时晋国国君只管将其余兄弟赶出了国度,但也给了臣子以下犯上的时机,一旦国君和异姓卿大夫出现基本色的利益抵触,卿大夫就杀国君迎立在国外的公子继位,比如公元前607年赵穿杀晋灵公,拥立公子黑臀继位;公元前573年栾书、中行偃杀晋厉公,拥立公子悼公周继位等等。
这些公子继位前由于晋国国君的打压基本毫无权利可言,在异姓卿大夫的协助下登上君位也只能继续依托这帮人,这样一来晋国国君的声威和权利越来越低,异姓卿大夫的家族越来越强。
晋国国君同族的衰微只是给了异姓卿大夫做大的时机,真正让他们抗衡国君的还是一代霸主晋文公重耳履行的“三军六卿”制度。
重耳逃亡十九年,流离失所,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种状况下他的身边还有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心腹生死相随,重耳回国登位前人造要重赏有功之臣;再加上晋文公重耳有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为了将晋国各方权利勾搭在自己麾下,于前633年确立了三军六卿制度。
在晋文公之前,晋国军权由国君独掌。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将军队编为上、中、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这就是六卿,六卿是军政一体的职务,主持晋国军政小事,最关键的是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这就很可怕了。
用当天的话说晋文公就是将晋国由家族企业变成了股份制公司,国君是董事长,六卿是大股东,这样一来壮大晋国就是壮大卿大夫自己的势力,人造人人用命,尽心竭力。
当然晋文公不是傻子,也惧怕君臣异位。
首先六卿在军中以中军将郤榖为首,在野中确是以上军佐狐偃为首,军中第一人和朝中第一人不同,政权与军权交织、制衡,便于晋国国君控制全局;其次晋国六卿只管是世袭,却不是在某一家内世袭,而是在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家族内轮番负责,这样一来为了争权夺利六卿之间就会内斗。
重耳的设计虽好,然而关于国君的声威和权谋手腕需要太高,一旦国君不能平衡六卿间的相关,使得一家独大,国君就只能受到欺压了。
晋文公之后,晋襄公继位,晋文公当年倚重的老臣接连逝世,特意是公元前622年六卿的前四位先且居、栾枝、胥臣、赵衰一口吻全死了,基本没给晋襄公缓缓整顿朝局的期间,晋襄公不得不对六卿启动大规模调整。
就是在这次调整中晋襄公冲破了晋文公的布局,让赵氏的赵盾负责执政大夫兼中军将,赵盾成为军中和朝中第一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开启了异姓卿大夫在晋国的权臣之路。
六卿间的平衡一旦冲破,想再成功平衡就难了,特意是赵盾刚刚大权在握,惟一能制衡他的晋襄公没几个月就死了,只留下年幼的儿子。
没了制约的赵盾开局依照自己的意志统领晋国,改立太子、废立国君、重组三军六卿、替代国君会盟诸侯、设立公族大夫等等。
其中设立公族大夫可以说是赵盾关于晋国君权最繁重的打击,由六卿家族之人负责过去只能由国君家人负责的职务,六卿家族开局地下强占晋国国君的权利。
自此君权日衰,卿权日强,直到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六卿家族之间决出输赢,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权利,晋国国君成为傀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封赵国、韩国、魏国,韩、赵、魏三家成为诸侯;晋国国君又苟延残喘了很多年,受到韩、赵、魏三家恣意欺凌,直到公元前349年韩姬杀晋君,晋国最终消亡。
历史春秋战国是依据什么划分的
历史春秋战国是依据三家分晋划分的。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情。
春秋早期,晋国被晋国韩氏、晋国赵氏、晋国魏氏、晋国智氏、晋国范氏、中行氏六卿专权。
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
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7年,韩、赵、魏联结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区分建设韩、赵、魏三个政权。
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抵赖了他们诸侯的位置。
《资治通鉴》记录:“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期间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是什么事情?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是在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史称“三家分晋”。
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
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市区沁水县)。
将晋公室残余土地所有瓜分。
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备划时代意义的严重事情,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裁减资料:
晋阳之战历时两年左右,以赵、韩、魏三家联结携手,独特攻灭智氏,瓜分其领地而告终。
它对中国历史的开展具备较大的影响。
《左传事纬》明白指出:智伯灭而三晋之势成, 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 读《春秋》之终, 而知战国之始也因此, 智氏一族的存灭, 不只仅相关到晋国一国的形势, 更深上天影响了春秋战国之际整个天下的情势。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消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发生了,七雄合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