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五周年。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行者和突破口,示范区始终坚持不打破行政隶属,而是打破行政界限,从项目“共建”到生态“共治”,从区域“联通”到机制“联盟”不断探索。
在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段,已建成的西岑站,列车按照现有运行图进行空载运行。距离该线路正式开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沿17号线正常运营路线,发车班次、发车间隔与正线一致。”顺通地铁建设集团二分公司副总经理王超群说。
该线路深入示范区腹地,连接西岑科技创新中心、华为研发中心和虹桥枢纽。预计今年年底建成通车,将显着提升示范区试点启动区的交通可达性和便利性。未来,轨道交通17号线还将在西岑站与沪苏嘉城际铁路相交,连接示范区核心点与上海、苏州、嘉兴及周边城市圈,实现30分钟通达示范区“一厅三区”。分钟到了。
除地铁外,穿过示范区的第一条高铁——沪苏沪铁路也在加快建设。
位于综合示范区吴江区的苏州南站已进入车站装修冲刺阶段。集高铁、城际铁路、地铁、公交、水运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也是示范区内唯一的一处。两条高速铁路——沪苏湖铁路和通苏建永铁路的交汇处。建成投入使用后,示范区通往更广泛长三角的交通将大大加快。 “苏州南站到虹桥仅需20分钟,到江苏省会南京75分钟,到杭州55分钟,到合肥115分钟。因此,高铁苏州南站建成后,连接长三角地区的是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主要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吴江区铁路建设服务中心主任朱水建说。 。
目前,从地铁、城际铁路到高速铁路,“轨道上示范区”格局已经形成,实现多层次互联互通。五年来,示范区新增24条省际公路,依托丰富的水系,示范区还将着手打造水陆合一的特色交通和多元化出行,弥补此前的交通“债务”是行政壁垒造成的。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规划建设部高级主任王健表示:“到2035年,虽然示范区总体规划是减量规划,建设用地总量有所减少,但交通用地规模将大幅增加。我们将从2020年基准年的52平方公里增加到92.6平方公里,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也将成为综合示范区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除了交通系统的互联互通外,同时,示范区还积极探索生态绿色的共管和保护。太浦河全长57.62公里,连接吴江、青浦、嘉善。
中午,一架无人机从太浦河北岸起飞,开始在河上巡逻。沿途拍摄河道、企业雨水口、门站的照片和视频,实时传输至“太浦河云平台”数字平台。示范区青浦、吴江、嘉善等地已采集跨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近3万条。一旦沿河发现油类污染、水面非法排放等异常情况,就会发出预警,然后示范区的跨境监测数据将成为三级“河湖联动” “首席”系统离线联合处理。 “河道联合巡逻、水质联合监测、水面联合管护、水行政联合执法、河湖联合管理。这五大机制是联合河长制的主体。” “这几年来,联合河长制确实有效改善了此前跨境河湖权责不清的问题。”吴江区水利部副主任沈建伟说。项目运营中心。
处置水边垃圾、打捞水葫芦、整治违法船只等,三地把原本跨境江湖中间的栅栏连根拔起,也开启了合作的思路——管理、共治、共同保护。五年来,示范区地表水Ⅲ类断面比例由75%提高到96.2%,生态治理成效显着。示范区跨域生态修复建设工程也在不断推进。水乡客厅核心区新经济载体创新引擎在跨越三地的“四合院”方庭水苑破土动工。明年5月份竣工……这些项目有的跨域,有的分属三地,但规划一张图、建设一个主体的理念贯穿始终。不断突破体制障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正在按下加速键。
长鑫公司总经理朱一元表示:“对于跨境项目,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比较好的做法,三地委托一地,然后共同审批、统一标准、择高择低等,因为具体只有系统有具体的测试和应用场景,塔机已经架起来了,项目已经启动了,环境也改善了,大家才更有信心。”
五年来,长江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勇于引领、突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在变“施工图”为“真图”。
看新闻记者:谢丹青石玉成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