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李清照:演绎坎坷生平,彰显传统文化生命力

admin 2024-11-02 阅读:2

经过近两年的精心准备、精心编排、反复修改,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李清照》终于以惊艳的表演作为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式上演。该人物呈现在一大群观众面前。由于史料记载大量缺失、相互矛盾,以及舞剧表演的特点和局限性,完全不可能准确地诠释这个堪称“一大群诗人”的女子坎坷崎岖的一生。 (《四库全书总目》)。一阵微风。创作团队一方面深入研究李清照传世的各类作品,另一方面广泛查阅大量史料和研究成果。虚拟与现实的交织,双管齐下,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这位命运多舛却又独特的女诗人。成长经历,从而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庄重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_舞剧《李清照》的虚实交织与双线并进_舞剧《李清照》的虚实交织与双线并进

舞剧《李清照》剧照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生活无疑是舞剧的焦点。李清照非常善于在作品中表达女性细腻而丰富的独特情感,无论是“闺中羞涩走开,倚门回首,闻青梅香”的可爱调皮方式( 《黛安的嘴唇》),还是第一次婚姻。后来“恐人猜奴颜面不如花面,发簪斜,弟子欲教人比看”(《玉兰记》) ),或者独自一人呆在空房间时,“我害怕分离的痛苦,多少顾影的自怜,”物有所值,人有所不同,一切都结束了,但我不能再说话了,但我的泪水先流”(《武陵春》)伊,无一不展现出李、赵二人相通、深沉、感人的情感世界,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极为生动、深刻的印象。人们很容易忽视,赵明诚其实也有忘不了官场的残酷无情的一面,导致夫妻之间不服气,他甚至一度在兵变中惊慌失措,丢下城里的百姓“逃亡”。夜”(李新川)《建炎以来岁月记》)是一场不光彩的表演。舞剧以此为基础,铺陈了赵明诚在官场的坎坷历程,并在各种声色犬马的诱惑后失去了真情。这可能会破坏一些观众对李赵婚姻生活中爱情完美的预设。其实它只是揭示了女性觉醒和成长的过程。需要面对的危机和挑战是如此艰巨。舞剧中,李清照见证了丈夫的衰落,始终恪守自己的吉祥立场,而赵明诚则在妻子坚定不移的保护和感召下,最终悔悟。这些情节的展开相当符合人物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很出色。更是升华了作品的主题。

舞剧《李清照》的虚实交织与双线并进_舞剧《李清照》的虚实交织与双线并进_

以下剧照由叶晨亮拍摄

据许多宋代文献记载,赵明诚病逝后,年近本命年的李清照曾有过再婚、不久又主动提出离婚的痛苦经历,甚至锒铛入狱。当时人们甚至对此提出各种无端指责,批评李清照“晚节无依无靠”(王焯《笔迹满志》)、“没有道德”(晁公吾《君斋学》)。 《历代志》)、晚年的《李清照》。颇不规矩”(陈震孙《知斋疏录释》)。此事的真实性,引发了后世旷日持久、激烈的争论。尤其是明清两代,大批知名学者致力于辩护。李清照并为他正名,是为了维护他高贵无瑕的形象,但是,经过现代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出,李清照现存的。作品虽然只有《翰林学士齐蒯李期》和《进士录序》中的寥寥几字可以追溯,但他晚年却是短暂的再婚。离婚是真实事件,绝非他人无端诽谤的结果。 妇女离婚再婚是宋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合法的、常见的现象,与此无关。更何况,李清照屡次风波后流离失所,因一时疏忽而受骗。对此,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为他着想,理解他的尴尬和痛苦的处境。舞剧在讲述李清照的不幸经历时,也不回避从圣人禁忌的角度来谈论它。相反,它整合了《苕溪育音丛话》、《建炎以来育音年》等不同文献中的故事。这些零碎的记载塑造了李清照第二任丈夫张汝舟的形象。张汝舟婚前的虚伪和别有用心,以及婚后的本色和傲慢,让曾经深感压抑的李清照重新燃起,激发出更加坚定的反抗意识和更加清晰的独立意志。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李清照最终从一个柔弱隐忍的闺女,变成了一个刚毅果断的巾帼丈夫。再婚、离婚的很多细节虽然都是编剧的想象,但却是有扎实可靠的历史事实为依据的,是让人物性格更加立体、丰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舞剧《李清照》的虚实交织与双线并进__舞剧《李清照》的虚实交织与双线并进

李清照最为世人所知,毋庸讳言,是因为他在声音作词方面的杰出成就。舞剧在布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时,牢牢抓住这条重要线索展开就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在后人的大量评论中,她常常被列入风姿绰约的诗人之列,并受到称赞。如今的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很容易对他的文风形成比较刻板、专一的错误印象。在历代雍容华贵的诗人中,李清照固然是独一无二的,但他的诗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抒发爱情,风格也极其多样,不仅仅是“寻寻觅觅,荒凉孤独,凄凉凄凉”。 ”(《生生》《缓慢》),同时也有“永记溪亭夕阳,沉醉不知”的帅气与豪放。归来的路”(《如梦》),或“不用浅绿深红,自然是花中最好的”。 (《鹧鸪天》)清新明快,更显雄伟高远(《傲渔翁》):“天连云波,朝霞连,星辰将至”。转身千帆起舞”(《骄傲的渔夫》)。除了潜心作词之外,李清照在诗歌和文学创作方面也有着深厚的造诣。回首往事,“夏商已汲取教训,应深为警示,简政史今犹在”(《无锡中兴颂·张文谦》)犀利而雄伟。吟诵时,“双目花溜混杂,危安才是真”“至此”(《八马赋》),描绘了“水通天下”时大自然的开放与雄伟。南行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提拔雍塔》),告别时“欲别”“送血泪山水,并撒上他们捧一把东山土”(《尚书·韩公·工部·胡公》)的慷慨激昂的表达也呈现出不拘一格、多元的风格。舞剧中巧妙地运用了十多张字卡来划分不同的场景。情节的推进、舞蹈的设计、音乐的配置,都对词语的语气、声音、情感的变化形成内在的反应;上半场和下半场之间,使用了流行的“夏天”。 《日本绝句》作为一个系列,在结尾前配上李清照的雄浑笔墨,那些鼓舞人心的诗句投射到舞台上,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 。

舞剧《李清照》的虚实交织与双线并进__舞剧《李清照》的虚实交织与双线并进

舞剧除了凸显李清照文学创作的亮线外,还别出心裁地安排了一条连续的隐线。宋代文人热衷于收集各类古代文物。除了满足审美爱好之外,他们还希望通过深入的研究来填补空白,重建对历史真相的认识。从此,金石学的研究日益兴盛。受这一学风影响,赵明诚也强调大量的金石文献足以“纠错,对后学有很大贡献”,感叹前人的编纂工作“仍有遗漏,有遗漏”。时无先后”(《进士录序》),于是发誓要竭尽全力去广泛搜寻,详加考证,他花费了二十多年的心血,终于写出了《金石学》一书。 《石记》,继承了北宋欧阳修的《古志集》和南宋洪适的《礼诗》,成为宋代金石著作的代表作。但由于战乱和流离失所,这部作品在他生前并未出版,经过李清照的精心收集和精心编辑,才得以成功出版,并成为后世许多学者参考和模仿的对象。 《金石刻》的作者虽然只有赵明诚,但李清照为这部作品所冒的风险和付出的心血其实更大。正如清代学者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所言,此书可视为赵、李合作的成果。该舞剧紧紧围绕《金石记》的写作过程,参考了李清照《金石记序》中的记载。一一展现了两人赌书泼茶时的欢乐与温馨,赵明诚临终时的叮嘱,以及李清照改嫁后的屈辱却又义无反顾。守稿等种种重要经历,让李清照晚年回首人生,深情地看着年轻的赵明诚,不曾后悔。虽然两人当年收藏的碑文文物已经消失,但《碑记》却在火灾后幸存至今。这不仅是赵李两人深厚爱情的见证,也是李清照坚忍不拔、不屈精神的展现。它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持久传承的象征。

舞剧《李清照》的虚实交织与双线并进__舞剧《李清照》的虚实交织与双线并进

舞剧《李清照》在编排过程中坚持严谨的创作态度,以扎实的历史文献为基础,辅以合理的虚构想象,利用明暗两条线索相互穿插、相互映衬。整部作品通过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反映了整个时代的波澜壮阔的变迁,以独特的舞蹈语汇揭示了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成为“新国风”舞剧编排的优秀呈现。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献研究中心教授 杨艳)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