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有文史不可分离之说。语言和历史密切相关,很难严格区分。
第一,文史自古同宗。 “文学”出现在孔子之前,《论语》出现在“史学”之前。
▲孔子雕像
“史学”一词直到东晋十六国时期才被提出,到宋文帝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魏晋以前的史书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出现,不单独归类为史书。 《文史通义.传》云:“古人文学无定体,经史无分”。一方面,是指为文学创作提供素材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另一方面,是指为文学创作提供素材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另一方面,它指历史记载,历史知识的传播必须依靠文学形式。
其次,许多作家虽然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但他们也写历史。
资料图
例如杨慎、张岱等人在文学作品中谈论历史、评论历史。苏轼等诗人写怀旧诗时,必须研究历史、了解历史,才敢说话。历史作为文学创作的巨大宝库,吸引着作家们去探索。
第三,文学和历史都有一个共同的立体对象——人。
两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注定密不可分。历史学家通过记录真实事件和描绘真实人物来努力做到真实。正如钱钟书所说,历史学家必须思考过去的事件,设身处地地思考,集中精力进行合理的想象。这与作家塑造的虚构人物的情况不一样,但也有相似之处。地方。毕竟,历史也是非小说类文学创作。
第四,文史分离更有利于学术的深度和广度。
如今,文学和历史虽然属于不同的专业,但统称为文科。文史双通者,必定人人皆知。但不应该为了文学而抛弃历史,也不应该为了历史而抛弃文学。
有句话说:“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史不可分离”。
例如,《诗经》是第一部诗集,其中《大雅》、《生民》、《巩留》等篇章用叙事诗讲述了周人的历史,而《春秋》则用叙事诗讲述了周人的历史。更具历史性,但也是一首描述诗。周代社会的史诗读本。作为神话,《山海经》也具有史前史书的意义。
又如司马迁的《史记》。自公元前95年《史记》成书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巨著和文学巨著,以世人的气概、勇气和才华完成的。它对汉代以来中国历史和文学的影响可以说是一座丰碑,无与伦比。在我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如司马迁、班固等;一些历史名著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史家的绝唱》和《不押韵的离骚》等。 ”。
以刘知几为代表的一批历史学家主张将纯史文与文史分开,以防止“文乱史”。但他们也一致认为“话中无话,话中无话”。
《三国演义》本来是小说,但民间却有“真三国,假神,西游把人哄死”,把它当作正史。
《左传》、《春秋》以文采闻名,连武圣也能读懂。 《三国演义》显然不如《三国演义》。枯燥乏味的史册,往往只有少数读者读到。比如清朝的档案,除了专业研究之外,很少有人感兴趣。
因此,与主张文史联结的另一派人士一样,双方都有“好历史不如作品和文学”的共识。
很难想象,连明朝历史都没读过的明月,能凭空写下《明朝那些事》。吴育仁的文笔不好,但他的《万历十五年》却能吸引不少读者。
总体来说,我国古代历史名著虽然有的以文学为主,有的以历史为主,但大多都是文史交织,难以严格区分。只不过研究领域有专业之分,历史书更偏历史唯物主义,文学作品更偏唯心主义。
感谢您的阅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