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革命加速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影响深远,财政资金将重新分配

admin 2024-10-27 阅读:4

作者|不语剑书

非常时期,一场影响深远的“预算革命”正在加速推进。

地方政府要过紧日子,“钱袋”管理明显收紧,更加严格规范,财力向大项目集中。

这一重大改革举措影响深远。

使改革落地生根体会__让改革落地生根

这场“预算革命”被称为“零基预算改革”。顾名思义,它彻底打破了财政支出的基础,直接清零,从头开始,打破支出的固定模式。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巨额财政资金将进行再分配,目标是“先规划、后花钱”。

今年7月中共中央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预算零基改革”。 ”

随后,中央媒体密集发声,发出强烈信号:

9月,《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安徽预算零基改革,充分肯定安徽省“在财政增量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推进预算管理方式创新……初步找到了一条‘集中财力’的路子”做大事的“新方式”。

_使改革落地生根体会_让改革落地生根

10月,央视《朝闻天下》栏目连续三天播出安徽零基预算改革重磅报道——《一场“破”与“立”的改革》,案例和数据极其详尽,各地借鉴据介绍,这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将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

安徽省财政厅厅长在报告中表示,这项改革“需要一分钱、一分力”。

_让改革落地生根_使改革落地生根体会

智谷动向观察到,近期,各地区各级动员,从省到市、县乃至镇各级的金融系统动作频频。不少地方直接提出2025年“全面推进预算零基改革”:

江苏省印发零基预算改革方案,要求从编制2025年预算开始,全面实行零基预算编制;

广州市召开市级零基预算改革通气会,要求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最大限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湖南省湘潭市提出“全面取消专项资金,打破固有基数规模”,继续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在编制2025年预算时提出采用“零基数+定额”编制方式。

……

从上到下,实施零基预算改革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为什么预算零基改革现在加速推进,成为地方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甚至有可能成为提振经济“破局”的关键举措?

这与今年的情况无关。

让改革落地生根_使改革落地生根体会_

事实上,常年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存在很大阻力。

此前,地方财政基本按照往年基数编制各部门预算。比如去年某部门的年度预算是1000万元。按照惯例,今年的预算大概率会以此数字为基础,适当浮动。

这样的做法比较照顾各部门的利益,没有人有任何异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的问题是:

财政支出严重固化

比如,一些“僵尸”政策已经实行了30多年,早已过时,但又无法取消,因为背后有巨额资金支持。

还存在不少部门任务交叉重叠、财政支出缺乏协调、效率低下、浪费现象。

安徽介绍,比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交通可以在西部修路,水利可以在东部开渠,林业可以在南部植树,住房建设甚至可以在北部建设城市。 。

每个人都花自己的钱,没有人对整体结果负责。

因此,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引入了“零基预算”的概念,并在广东、海南等多个省份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试点。但最终因实施困难而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有什么困难?

《南方周末》曾报道,本世纪初,珠海实行零基预算,但仅两年后就停止了,因为“各部门上报的预算总额大大超出了珠海可支配财力”。

零基预算最难的地方正是“从头开始重新评估和审查”。

首先是评价标准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很难对预算进行真实、科学的梳理。如果难以确定资金配置的优先顺序,就达不到从头开始编制预算的预期效果。

例如,必须增加对教育和道路建设的投入。现阶段是先抓教育还是先抓道路?这有点牵强。

二是成本评估问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邓树连曾提到,每个部门、每个项目的每一项都要核算成本。 “真正从头开始规划预算是极其耗时且耗费人力的。”

但是,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必须去做。国家意志坚定,零基预算改革正在逐步推进。

近年来,中央重要文件中“零基预算”的提法逐渐升温: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在审议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时指出,要运用零基预算理念,打破支出固定格局,提高科学性和准确性。预算编制;

2021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积极运用零基预算理念,打破刚性支出格局,合理确定支出规模”的要求。预算”;

今年三中全会从“申请”到“积极申请”再到“深化预算零基改革”,紧迫感越来越强。

从地方来看,当土地财政下滑、化解债务压力加大时,过紧日子、集中财力办大事的需求也空前强烈。

今年以来,当地财政状况不容乐观。据财新统计,截至目前已公布前8个月财政收支情况的18个省份中,大部分省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或小幅增长。其中,江西、广西、陕西、内蒙古、山西5省收入同比下降,其中山西降幅最大,达到7.9%。

想必每个省长、市长,甚至县、镇长都在因地制宜地考虑摆上办公桌的“零基预算改革方案”。

当前,零基预算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各部门无论多么不愿意,都必须面对、适应。

使改革落地生根体会__让改革落地生根

那么,当一级政府真正实行零基预算时,会带来哪些重大变化呢?

第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向金融要钱可能会变得更加困难、要求更高。

零基预算的要求是,每一项支出都必须证明其必要性、合理性,才能得到财政支持,而财政部门也会“挤水”。

例如,广东省某部门编制2022年大型设施设备政府采购预算申请时,原申报金额为2.7亿元。于是,财务部门联合行业专家组成的绩效考核小组,运用市场询价法、比较价格法等多种考核方式,从合规性、可行性、投资经济性三个维度进行测算,直接降低了成本增加1亿多。

你看,一击,几乎就被“砍成两半”了。我们需要习惯它。也许未来财务部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该花的钱不要花”。

第二个变化是财政资金实施的整个流程将更加严格和规范,并强调绩效考核。

我们再看看广东的例子。 2022年,惠州市财政部门市级单位总体支出绩效考核未达标。按照规定,下年度部门预算中非保障性支出削减20%。

2023年,惠州市博罗县财政部门对某电商平台示范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发现效果不明显,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及时停止3项预算拨款百万。

也就是说,即使分配的钱没有花好,后果也会很严重。要么会影响明年的分配,要么甚至可能被收回。

在零基预算下,申请项目拨款需要通过三个审查阶段:

事前应进行绩效评估,解释花钱的充分性和必要性;

活动期间必须接受业绩监控,不合规使用将导致资金随时被撤回;

之后要强化绩效问责,使用不符合预期的,停止资助;

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省对资金需求4272.23亿元进行事前绩效考核,压减支出约694.55亿元,压减幅度16.26%;省财政通过持续监测调整或取消资金1119.01亿元,事后评价减少有效和无效支出约48.03亿元。

财政部门将“严肃”。

第三个变化是,很多重复的资金将得到协调,从“大家花自己的钱”变成“大家一起花,一起出成果”。

安徽的做法是成立专项资金运行小组,协调使用。

比如,每个部门都要进行政务信息化建设,结果就是公司“一张图卖给90个部门”。纳入“数字安徽”专项资金使用后,不仅减少了30%的重复建设资金,还解决了部门数据“孤岛”问题。

2023年,安徽将把此前分散在110个部门的财政资金整合为产业、科技、民生等各领域10个专项资金,并成立10个专项小组,统筹资金使用。各专班由省级领导负责,牵头部门负责,各相关部门配合,共同谋划项目、安排资金、协调运作。一个部门要想拿到钱,必须提前写好项目计划,并通过专项资金类的审核。

这种工作模式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普遍。

过去,安徽财政资金的使用曾出现过非常离谱的现象。例如,某企业为一个项目申请了多个项目。今天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汇报,明天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汇报,后天向科学技术部汇报。居然可以反复享受配套资金……以后,这样的情况就很难再出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的支出逻辑发生了变化:从以钱决定事,到按事安排钱。

必须说,当前以财政预算为抓手,协调政府各部门、集中力量办大事,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让改革落地生根__使改革落地生根体会

“每个国家的金融历史都是令人激动的。”

全面实施预算零基改革,摒弃“历史支出合理”观念,既着眼于当前现实,也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这根“指挥棒”贯穿各个层面,会无形中提高很多部门花钱时的底线思维、规范意识、履职能力。改革是有效的,无疑将惠及国计民生。

对各级财政部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竟,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尤其是在“资金吃紧时代”的背景下,各级能否管好自己的“钱袋子”,把钱花在刀刃上,也关系到14亿人民的民生和未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