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中华文明内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为例

admin 2024-10-21 阅读:10

【学习、思考、实践】

作者:蓝晓霞(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宝鸡考察时指出,中华五千年文明需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解读其内涵和精神,以及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宣传好,让大家更加尊重、热爱它,增强中华文明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从总则、责任任务、实施措施等多个维度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新时代新征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沃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团结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它也是培育中国人民爱国情感的沃土。是青少年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

中国人民历来尊崇“精忠报国”、“一生报国”、“虽卑微而不敢忧国”、“为国奉献”等爱国行为和精神。生而死,为国家造福”。爱国主义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血缘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把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用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文明基因,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信。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完善,促进社会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认同是国家、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最深层的认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铭刻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共同的历史记忆,丰富着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世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中华文明特有的精神符号和文化基因,培育青少年热爱党、爱国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引导青少年增强对祖国的归属感。国家和民族,他们的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_让爱国情怀根植于青少年心间_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怀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着力发挥文化立心立魂的强大力量,突出以德育人、以文化育人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可以显着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素养,进一步夯实投身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思想基础。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强大力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央先后印发《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规划”等重要文件,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体战略高度看,应该用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来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什么样的文化育人、走什么样的道路,我们就以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绘制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战略蓝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总则规定,爱国主义教育涵盖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为基础,深入分析、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爱国主义情操的主要内涵,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主抓手。

加深家国感情,磨砺强国之志。深厚的家国情怀、深厚的历史感,是中华民族历经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实现复兴的精神支撑。家与国家相连,家庭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相连。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密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有着重视家国融合的悠久传统。 《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天下一家”都强调家庭和国家是一个整体。热爱祖国、培养家国情怀,是青少年成长和奋斗的根本。增强青年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艰苦奋斗、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密码。

立志团结一致,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贡献。 “大一统”始终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追求。 “大一统”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公羊传》“何谓王正曰大一也”。 《汉书·王季传》再次提到“春秋是六国统一,六国同风”。这表明它对“大统一”理念的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文化“大一统”思想的当代延续和发展。它是联系各族人民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的精神纽带。传承“大一统”理念,有利于激励广大青少年自觉把自己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

不断努力创新,磨练负责、进取的品格。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庸》“人能行一次,能行百事;人若能行,则行百事”。 “能做十,他能做一千”,两者都以激励人志存高远、志存高远、勤奋奋斗为核心思想。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艰苦奋斗、进取精神的写照。实现建设强国、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弘扬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创新奋斗的优良传统。这有利于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奋斗观,锤炼意志品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和勇气。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投身改革创新实践。我们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为国家做出贡献。

培育和谐理念,秉承开放包容的传统。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同者相爱,异者相敬”的价值取向,崇尚“和为贵”、“万物兴旺”等和谐理念。家庭和睦”、“化干戈为玉帛”。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记·中庸》“万物同生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冲突” “”等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内涵和外延,塑造着中国。开放、包容、友好、睦邻是一个民族的固有特征。传统和谐观所蕴含的诚信、友善、互助、和谐的理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有利于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拼搏的优秀青年。

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怀_让爱国情怀根植于青少年心间_

打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训体系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遵循青少年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结合新时代特征,坚持问题导向,从制度机制、内容点、路径形式等多方面齐心协力,系统化、系统化。推动形成中国优秀教育体系。传统文化为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立体精准的培养体系。

完善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多学科密切配合、多方面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加快构建课内协作、校外联动的“大思政课”综合教育新格局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融合。各级各类学校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融合,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与不同学科的互动。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特点,确定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内容,打造大中小学校一体有序、科学合理、完整系统的内容体系。加强监督问责,健全评价体系,审查实效,持续营造全社会拥护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的良好氛围。

拓展教育内容。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富矿”,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涵盖的历史、文化、政治等内容,突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促进青少年有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当前国情,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增强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广泛宣传心系祖国、服务人民、为国争光的各领域优秀人才的爱国情怀和行为,开展英雄模范等榜样进校园活动,引导青少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培养文明素养,提高自身能力,在新征程中奋力拼搏,勇攀高峰。

丰富修炼途径。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各项主题活动中。利用博物馆、文物古迹、文化遗产发祥地蕴含的爱国精神,引导青少年在游览中领略祖国雄伟的河山,感受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爱国热情。科学运用现代艺术形式和新媒体平台,通过动画、音乐剧、舞台剧、艺术展览、礼仪表演等年轻人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沉浸式体验中激发情感共鸣。青年活动中,我们鼓励青少年通过短视频、漫画、网络文章等表达爱国情感,引导他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共同唱响“时代强音”国强有我”。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21日第06页)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