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行业因非法测绘案件成热点,国家安全受威胁

admin 2024-10-18 阅读:5

真没想到,本来就已经是资本暮色、初创公司倒闭的自动驾驶行业,却因为昨天的一则重磅消息,突然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

看过新闻的人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前天晚上,我们国家安全部门公布了他们近期查处的一起非法测绘案件。

据说,有这样一家海外A公司,是某国“敏感领域重点工程”的承包商。

为了获取我国敏感区域的准确信息,我们通过各种关系,胁迫、引诱国内一家具有测绘资质的B公司以智能驾驶为名,在我国多个省份进行非法测绘。

然后将采集到的非法测绘数据通过文件加密的方式传输到境外,给我国的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和隐患。

那么我们就来说说,为什么这种非法测绘这么危险,智能驾驶又是如何介入的呢?

让我们一一看看。

首先,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测绘,但你一定在街上见过。例如,那些头上装有多个激光雷达的自动驾驶测试车正在进行高精度地图测量。

再比如那些穿着背心、戴着头盔、拿着三脚架的兄弟,不知道自己瞄准的是什么……

其实他是我的土木工程哥们(X),正在做测绘项目。

乍一看,这个映射似乎类似于拍照。嗯,现在天上有很多卫星,它们拍出来的照片非常清晰。路上行走的人和汽车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这不是比测绘更危险吗?

确实,根据最新的卫星技术,如果你只是想知道某个东西可能在哪里,那么卫星的能力基本上是绰绰有余的。

以我们最新的高分七号为例。地面像素分辨率小于0.8米,拍摄图像超过20公里。也就是说,方圆20公里之内,任何大于80厘米的东西都逃不过高分七号的法眼。

甚至,很多人不是说卫星图像只是平面数据,无法获取高度信息吗?高分七号也通过携带激光高度计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仅可以获得目标的高度信息,分辨率也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0.2m。

相当于高分七号在思考,它可以在某个时间创建颈哥在地球上的精确位置和三维建模,更不用说各种敏感区域和建筑物了。

尽管看起来很完美,但从卫星角度收集信息仍然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

例如,卫星主要采集二维图像信息,不仅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例如目标上漂浮的云层,而且通过一些伪装、遮挡的方法也很容易避免。 。

打个比方,如果你在卫星上看到地面上有一支部队,配备了导弹发射器和战斗机,结果实际上可能是这样的……

另一个例子是,卫星拍摄地面图像时,并不是完全垂直向下拍摄,而是以一定角度拍摄。对于相对较高的建筑物,仅使用卫星是无法看到建筑物后面的情况的。

像这样:

另外,卫星三维遥感还需要利用算法将极光信息与二维图形进行匹配,这并不是一般的困难。

相比之下,对于别有用心的情报机构来说,直接带着设备去实地查看,显然是一种更为精准、灵活的情报收集方式。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这个所谓的野外测绘能够收集到哪些信息呢?这些信息会对我们的安全产生什么影响?

这就引出了测绘的具体目的。

所谓测绘,字面意思就是测量加绘图。我们主要做的就是结合测绘、空间精密定位与导航、城市与工程建设、测绘工程等知识,对各种空间、地貌、地质结构进行测量,然后绘制成地图。

说白了,其实就是通过精确的测量——比如绘图或者三维建模——将我们的现实世界搬到其他载体上,打造出缩小版的高精度地图。

一张精度足够高的地图对于国土安全来说其实非常重要。

大家看,这是抗战时期日本国内间谍绘制的简单地图《南充附近》。里面其实没有复杂的位置和目标信息,只有简单的地名和等高线。

但这张看似简单的地图却以非常直观的方式为日本提供了远程轰炸的策略。 1928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前,日本已绘制了中国全境万分之一的军事地图,为战争做准备。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在战争爆发的几个月内占领我们的大部分土地。

这意味着什么?这表明,即使是相对模糊的地理信息,在战争等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上也能发挥巨大作用。

与这些简单的手绘地图相比,通过测绘所能获取的信息量是极其恐怖的。

根据2021年最新修订的测绘资质管理办法和测绘资质分类分级标准,我国境内能够开展测绘工作的企业按照人力和水平水平分为A级和B级。物质资源。

从官方公布的B公司在多个省市开展非法测绘活动的情况来看,其极有可能是一家具有甲级测绘资质的企业。

我们来看看它有哪些测量设备:

GNSS 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我们平时使用的导航,比如GPS、北斗或者伽利略,都是民用消费级的GNSS。定位误差约为1至10米。

工业级GNSS,如RTK GNSS实时动态定位系统,可以通过观测卫星信号的载波相位,结合差分定位原理来修正误差,最终达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

全站仪本质上是一种结合了经纬仪和测距仪的测量设备。它可以同时测量观察点的水平角、垂直角和倾斜距离,并通过内置的计算系统计算出观察点的距离。三维坐标。

至于误差,全站仪的角度误差一般为1~5秒(1角秒=1/60角分=1/3600度),精度可低至0.5秒。高度和距离误差一般在1~2毫米左右。

更不用说激光扫描仪了。我们经常在道路上的自动驾驶测试车上看到的旋转激光雷达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角度误差在0.5秒以内,距离误差可达0.01毫米,精准。没有界限属于是。

通过这些设备的共同作用,测绘公司可以获得地球上物体、建筑物或某个区域的精确位置和精确形状。甚至通过重力仪等设备,我们也可以知道某个区域的地下情况如何。

和我们之前提到的手绘地图相比,这个精度简直就像是像素风格的《魂斗罗》遇见了虚幻5的《黑神话:悟空》,提升了不止一点点。不难想象,这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

别说撞大楼,就是撞房间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为此,我国对于地理位置等相对敏感的信息一直采取非常保守的策略。

我们日常使用的高德地图、百度地图中的定位信息并不是我们在客观世界中的真实位置。它是经过一系列算法处理后人为偏置的虚拟坐标。

好吧,我们回到原来的问题。明明A级测绘领域那么多,为什么A公司选择智能驾驶作为挡箭牌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其实是国安局在公告中写道,计划在汽车上安装激光雷达和摄像头,与拿着三脚架到处走动相比,需要在固定点进行半天的测量。对于传统测绘来说,一来比较灵活,二来只要在添加设备时刻意隐藏,其实很难发现某辆车是否经过改装。

即使是军政要人等敏感区域,也不可能对每一辆经过门口的车辆都进行停车检查吧?

而且,这其实也是我们现行政策还需要完善的地方。

因为当我翻开自然资源部去年3月份发布的《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这是一份为智能驾驶提供高精度地图测绘指导的文件时,我发现:我们现在有了高精度地图测量。实际上,严格的国家法规很少。

虽然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0263-2006《导航电子地图安全处理技术基本要求》确实规定了高精度地图不能采集哪些数据,哪些地理信息不能对外公开。但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具体安全措施方面,车载各类时空传感器的安全规范仍处于预研和立项阶段。

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但可以预见的是,经过这次违法测绘查处之后,未来我们对智能驾驶测试行业的审查和监管肯定会更加严格。

上述正在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实施速度很可能会因为这一事件而大大加快。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间谍公司受到调查,国家安全政策得到完善。原本有类似钻空子想法的企业也能发现。即使政策上有窗口期,也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逍遥法外。一个狂热分子。

俗话说,法网四通八达,无一遗漏。

只是不知道像特斯拉这样计划很快实现智能驾驶的公司会不会产生影响。

哦,对了,如果发现可疑人员、设备、车辆在敏感区域进行非法测绘活动,可以拨打12339举报。

也许你还能赚钱。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