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成语故事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或者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熟悉习语。成语是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每一个成语都代表一个故事或典故。您还在寻找优秀的经典吗?成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历史成语故事。欢迎您阅读它们。我希望你会喜欢它们。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
战国时期,美丽的玉石“和氏璧”因其优良的品质而闻名于世,成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的珍品。后来,这颗宝石归赵惠文王所有。秦王秦昭襄王听说此事,想要夺取玉石,并趁机羞辱赵王。于是,秦王提笔写信给赵王,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
赵王收到这封信后,知道这是秦王的欺骗,想要欺骗美玉。但如果不把玉给他,他就会以此为借口攻打赵国。当时,秦国强,赵国弱。如果发生战争,赵国人民就会遭殃。赵王对此事拿不定主意,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忧心忡忡。
这时,有人告诉赵王,蔺相如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有学问的人,经常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如果邀请他进宫商议的话,说不定能想出一个好主意。赵王听说赵国有这样一个奇人,非常高兴,赶紧派人去见蔺相如。
蔺相如见到赵王后,请求他带和氏璧去秦国。他说:“如果秦国割让十五座城给赵国,那这笔交易就很划算了。我将玉石留在秦国;如果他们没有诚意献城,我就把玉石原封不动地送去。”回到我的国家吧。”
赵王虽然觉得风险太大,但又想不出别的办法,只好拜蔺相如为使,命他去秦国献和氏璧。
蔺相如到了秦国,来到秦王的宫殿,双手献上和氏璧。秦王手里捧着玉佩,高兴极了,连交换十五座城池的事都没有提。
蔺相如见秦王无意献城,就笑着对秦王说:“这块美玉上有一个瑕疵,不留心是看不出来的。”让我给你展示一下。”
秦王虽然狡猾,却中了蔺相如的计谋。他想看看哪里有破绽,就把玉佩递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手捧玉佩,靠在柱子上,怒道:“依我看,你不是想将十五座城池交给赵邦,而是想羞辱我们的国家,让世人看到我王的笑话!所以我用了计谋,如果你强行夺回玉石,我的头和玉石就会一起砸在柱子上!”
秦王想要得到玉佩,又怕玉佩受损,急忙阻止。他虽然表示绝不会食言,但答应斋戒数日后,举行迎玉仪式,让蔺相如正式献玉。
蔺相如根本不信任秦王,于是回到自己的住处,将和氏璧交给随从,让他送回赵国。
秦王举行典礼的那天,蔺相如严肃地对秦王说:“我已派人将和氏璧归还我国,如果你有诚意,先将十五座城池献给我国,我国国王一定会将和氏璧归还我国。”我会把它发给你。如果你不这么做,就算杀了我也无济于事,因为天下人都知道秦国从来都不老实!”
秦王大怒,却又无奈,只得放蔺相如回家。
由于蔺相如带着玉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并且立下了非凡的功绩,赵王就从平民中封他为“尚大夫”,将他安置在朝中,专门为赵王出谋划策。
◎成语释义
比喻将原来的物体完好无损地还给原来的主人。
◎故事来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大王将无一人,愿遣璧为使者。城若不入,我便请全璧归赵。”
◎原文翻译
蔺相如回答说:“如果大王实在找不到人,我愿意派和氏璧出使秦国。如果给赵城,我就把玉石留在秦国;如果不给赵城,我就把玉石留在秦国。”对赵来说,我保证完好无损。”和氏璧被带回了赵国。”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2
没有什么
西汉时期,著名诗词作家司马相如曾为梁孝王效力。他在孝王的“梁园”中居住了三年,并在那里写下了著名的《子虚赋》。 《子胥赋》云:楚王派子胥去拜访齐王,齐王率优秀的狩猎能手陪同子胥进行大规模的狩猎之旅。齐国无忧先生后来公开询问子胥对游猎活动的感受,希望得到称赞。这时,子胥滔滔不绝地谈论楚王的狩猎活动,目的是贬低齐王的狩猎活动。吴攸先生极力维护齐王,却无法被任何人说服。 ……这篇文章文字华丽,场景宏伟。汉武帝读后大为感动,召见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说:“《子虚赋》中描述的诸侯游猎,如果是皇帝游猎,那场面一定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汉武帝大喜,请司马相如多写。司马相如又写了《上林赋》。 《上林赋》记载,隋公听了子胥、吴攸各夸其国君狩猎盛大的对话,认为齐国、楚国微不足道。他开始讲述皇帝的狩猎精神和皇帝的花园上林花园。壮丽。文章最后,司马相如嘲笑了诸侯、皇帝贪图狩猎、忽视政务的行为,主张改良政治,崇尚节俭。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3
车辆容量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出兵伐吴。吴君孙权派大夫赵子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曹丕狂妄地侮辱他,赵子巧妙地回应了曹丕。曹丕非常欣赏他的才华,问他东吴像他这样的人才多吗?
【典】遣校尉赵子出使魏国。 《三国·吴植·孙权传》犹如大臣之比,马车上的战斗量更是数不胜数。裴松之引《武术》注解
【定义】荷载:负载。将其装入车辆并在桶中进行测量。有如此多的描述,这并不奇怪。
【用法】作谓语和定语;表达大量的事物
【近义词】数不胜数、数不胜数
【反义词】稀有、少如晨星、屈指可数
【例】举人、进士、表弟和我都有车来比赛,这并不奇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6回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4
参军
【成语故事】东汉初年,班超因家贫,靠为官府抄写文书为生,赡养年迈的母亲。但他觉得这样抄写没有前途。正当北方匈奴入侵汉朝时,他扔掉笔,毅然报名参军。他当了军官,在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向朝廷提议与西域各国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出处】人若无他志,当效法介子。张骞在异乡立功,才获得侯爵称号。他怎么能长久地写字、砚台呢? 《后汉书·班超传》
【解说】从戎:从军,参军。扔掉你的笔,参军吧。泛指文人入伍。
【用法】用作谓语和定语;指弃文转向武术
[相似词] 弃文转向武术
【反义词】解除武装,重返战场
【成语举例】
◎他毅然参军,足迹遍及天津、烟台、济南,投身于硝烟弥漫的抗战,经历了无数的浴血奋战。
◎ 1972年冬,黄建国入伍,当了十年无线电报务员。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5
放弃自己的生命
【成语故事】薛仁贵,益州龙门大黄庄农民,自幼喜欢武术。 20岁习得十八般武艺,一心想参军报国,父母鼓励他为国捐躯。
他对父母说:“今日国家用人,必须消灭蛮夷,安定边疆,你的孩子就学武,智勇双全,若在两战之间,他可能不会立即成功。”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6
杰出的
【成语故事】南朝梁武帝时期,蒋先生以抒情诗而闻名。与张赞等人成为朋友。梁武帝称他是一位貌美如花、才华横溢的人。陈皇后时期,蒋先生备受器重。他经常参加陈皇后的酒席,赋诗作曲,彻夜歌唱、饮酒。
【出处】你的行为独特,你的相貌出众,以后一定会出名。你应该站在我的右边。 《陈数·江总传》
【解释】指一个人的相貌、举止英俊、不凡。
【用法】作谓语和定语;指的是一个人的气质
【同义词】:容光焕发、精力充沛
【成语石烈】他相貌出众,英姿飒爽。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7
神武挂冠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梁国陶弘景自幼贫困。他努力学习,并成为一名官员。不过,他并没有成为大官。谋求县令失败后,他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十分厌倦,投奔永明。十年后,他脱下朝服,挂于神武门,辞去官职。辞官后,隐居山林。
【出处】南朝梁陶弘景“穷困,图治郡县不成。永明十年,脱朝服入神武门,辞俸。” ”参见《南史·隐士·陶弘景》。
【解说】指辞官隐居。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言
【成语秀列表】我把弟弟放在神明之中,军冠、冠冕、高袍,他却不肯接受。清王夫之《石牙先生传》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8
壮丽
南宋时期,赵鼎受到宰相吴敏的赏识,在开封任职。 1125年冬,金国南侵,太原局势极为危急。宋钦宗惊慌失措,召集大臣商议对策。贪生怕死者,主张求和。赵鼎道:“祖辈留下的土地,怎能放弃呢?”钦宗担心金兵最终会同意将黄河以北割让给金国,金军继续南下至开封。金军还没来得及攻城,钦宗就到金营乞降。金兵扣押了钦宗和他的父亲徽宗,并将他们连同收集到的金银财宝运回金国。北宋灭亡了。
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建立南宋,史称宋高祖。早期任命的是主战派的大臣,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宰相的赵鼎。在金兵南侵下,高宗撤至会稽(今浙江绍兴)。秦桧知道高宗并不是真的抗金,所以极力怂恿他与金国讲和。赵鼎自然反对。于是秦桧在高宗面前说赵鼎的坏话。后来,高宗将赵鼎贬至别处。
赵鼎在朱牙生活贫困。秦桧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就请当地知县每月报告他是否还活着。赵鼎六十二岁,终于得了重病。临死前,他愤怒地对儿子说:“秦桧要杀我,我死了,我也不会伤害你。”他让儿子去取碑文(立在精神枢纽前,标明官街和死者姓名的常砚),上面写着一行字:“吾身骑簸箕,吾尾归天,气如山。”意思是:“身骑簸箕,尾归天,气如山”。此朝大江何其雄壮,何其豪迈。”赵鼎几天后未食而死。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9
并不感到惊讶
【成语故事】唐太宗年间,吏部陆承庆奉命调查漕船失事责任问题。他三度更改了漕运官的绩效评价,但这位官员却没有表现出任何惊讶。后来,卢自己也经历了坎坷,命运坎坷。他的心情始终平静如水,并没有因为风风雨雨而改变做人的原则。
【出处】不惊恩辱容易,不思爱难。金潘岳《在淮县》诗
【解释】宠:宠爱。我不在乎我是否受到青睐或侮辱。意思是不为个人得失所动。
【用法】作谓语或宾语;形容一个人思想开放的性格
【相似词】忽略
【反义词】患得患失,惧荣辱
【成语句子】
◎ 县门前有石狮子一对。他们见惯了清朝的黄龙旗和辛亥时期的五彩旗。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0
无法放开卷轴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和兵法。吕蒙总是推论军队要做的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举了自己和前人的例子,如“光武从事军事,不曾放过书本。孟德也说,年老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刻苦学习。知识提高得很快。
【典故】《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光武执军,不肯放卷。 《江彪传》的注释和引语
【释义】释义:放下;放下。卷:指书籍。永远不要离开书本。形容勤奋好学。
【用法】用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勤奋好学
【同义词】学而不厌、爱不释手
【反义词】无知、无能
【成语句子】
◎ 稻草最大的乐趣就是闭门读书,不放手。
◎ 他一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使到了晚年仍坚持每天读书。
◎ 说到学习,有很多同志放不下卷子,一直在学习。因此,他们进步很快。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1
受惊的鸟
战国时期,有一位杰出的弓箭手,名叫耿英。他的射箭技术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有一天,他和魏王并肩而立时,天空突然飞过一群鸿雁。耿英自信地对魏王说:“我的弓声可以击倒飞鸟。”魏王很疑惑。就在这时,一只孤雁飞得很低,很慢。哭声很凄惨。耿英见状,张弓一扣,轰的一声,直射夜空。果然,孤雁落地了。魏王大吃一惊,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耿英解释道:“孤雁因为受伤,飞得又低又慢;它的鸣叫声,因为离开了雁群,所以悲凉。身体的伤害和心碎,使它的心跳加快,翅膀无力,它的翅膀也无力了。”重量失去平衡,就像人们吃饭时突然听到雷声,筷子掉在地上一样。”
根据上述故事,后人创造了“惊鸟”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以前受过多次惊吓,突然又遇到同样可怕的事情。
鸟儿远去,弓箭隐藏
春秋末年,吴越两国争霸。越国被吴国击败,投降求和。
越王勾践努力工作,竭尽全力。任命文忠、范蠡为吏,整顿朝政。经过十年聚教,国家由弱变强,终于打败了吴国,洗刷了国耻。武王夫差兵败而逃。他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都被文种、范蠡拒绝。夫差无奈,只好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入范蠡的营寨。信中写道:“兔子已全部捕获,捕获兔子的猎犬已无用处,故将其杀死煮为肉食;敌国已灭,为出谋划策战胜敌人的谋士们,不再有用,被废弃或消灭了,两位官员为什么不让吴国保留下来,给自己留点空间呢?”文种与范蠡仍不肯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当他在武宫宴请群臣时,发现范蠡不见了。第二天,范蠡的外套在太湖边被发现。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但不久,有人送信给文种,信中写道:“飞鸟尽尽,弹弓收起;野兔尽收,猎犬尽杀烹食;敌国越王是一个只能与他共患难的人,如果不离开他,他必然会被杀。 ”文仲知道范蠡没有死。相反,他过着隐居的生活。虽然他并不完全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以后,他经常抱怨生病,拒绝上朝,久而久之,就引起了勾践的怀疑。有一天,勾践来拜访文种,临走时留下了一把剑。文种看到剑鞘上刻有“意刻”二字。武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正是这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后悔没有听范蠡的劝告,只好拔剑自刎。
鸟走后藏弓的意思是:射完所有的鸟后,用来杀鸟的弹弓就会被隐藏起来,不再需要了。比喻某件事完成后,把那些做出贡献的人踢走或消灭。
人为钱死,鸟为食死
相传古时候,海边的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个无赖阿三。这个人很懒,总想不劳而获。他四处打听哪里可以不用工作就能发财。
恰巧阿三住的地方有一只贪吃的大鸟。此鸟食量极大,而且凶恶无比。它每天都会抢周围居民的羊来吃。随着时间的推移,牧民慢慢搬走,大鸟的食物来源逐渐成为问题。
这天,阿三一边在院子里晒着太阳,一边做着发财的白日梦。一只大鸟突然从天而降。阿三害怕了,赶紧躲进屋里。大鸟对阿三说:“你不想发财吗?我可以帮你。”阿三一听到“发财”,
他立刻忘记了恐惧,把头探出屋外:“怎么?”大鸟说:“东海深处有一座小岛,岛上满是黄金,我带你去岛上捡黄金。当你回来时,作为回报,你必须给我每天都有只羊吃。”阿三想了想,这倒是很划算,连连点头。大鸟补充道:“但是天快亮的时候,我们必须尽快离开小岛,否则当太阳升起时,我们就会被太阳的光芒烧死。”阿三不耐烦地说:“我知道,我知道……”
大鸟载着阿三翻山越岭,跨过大海,最后降落在小岛上。阿三睁开眼睛,乖乖地看到地上铺满了黄金。他不能再
他也没有太在意,疯狂地接了起来。他只顾着捡自己的金子,却没有记得天亮之前必须离开的警告。很快天就亮了,大鸟催促他快点走,阿三却总是说“再等一会儿”。大鸟见情况不对,就离开了阿三,飞上了天空。就在这时,太阳突然升起。阿三为了捡更多的金子,被火煮熟了。
大鸟气坏了,背着阿三飞了那么远,却什么也没得到。转念一想,不行,羊拿不到了,阿三的肉也可以吃。于是,大鸟飞回岛上,把阿三的尸体当作了一场盛宴。然而,它只顾着吃,忘记了时间。太阳又升起来了。这一次,贪吃的大鸟和阿三走到了一起。同样的命运。
鸟吓蛇
石亚楼是唐代僧人。他在寺里久住,烧香念经。其他和尚闲暇时偷偷下棋、睡觉,石亚楼却买了砚笔纸练习书法。有时到了半夜,他还在努力练习。一年年过去,他的写作越来越熟练。许多烧香拜佛的人也来请他写字。他一一同意。他的草书尤其飘逸潇洒。有人问他:“如何写好草书?”石亚楼写了八个字:“鸟出林,蛇惊入草!”
“飞鸟惊蛇”形容字体飘逸如鸟飞,笔势遒劲,连蛇都惊恐。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2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独掌大权。她的哥哥窦宪观是一位将军,他任命窦氏兄弟为文武高官,掌握国家军政大权。
看到这一现象,不少大臣都很着急,担心汉朝的处境。丁宏部长就是其中之一。
丁洪学识渊博,读经也很好。他对窦太后的独裁十分愤怒,决心为国家铲除这一祸害。
几年后,天空中发生了日食。丁鸿趁此不祥之兆上书皇帝,指出窦氏势力给国家带来的危害,建议尽快改变这种现象。
和帝已经有了这样的感觉和意图,所以很快就罢免了窦宪的官职。窦宪及其兄弟因此自杀。
丁洪在给和帝的信中说,如果皇帝亲自整顿政治,就应该注意防患于未然,以消除隐患,使国家保持长治久安。一些小疏忽可能会导致灾难。这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其中隐藏着的是人们千百年来在社会实践中得出的无可辩驳的客观规律。
因此,你不能忽视自己的错误,更不能原谅或原谅。你千万别以为只有这一次,下次就不会再重蹈覆辙了!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3
商朝末年,纣王奢侈残暴,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大臣姜子牙无法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畔隐居。
渭河沿岸地区属于太子姬昌管辖。姬昌胸怀大志,珍视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每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诱饵,离水面三英尺。他一边钓鱼,一边说:“鱼儿,快点上钩吧!”有人好心地告诉他,这样是钓不到鱼的。姜子牙微笑道:“鱼自己会上钩的。”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睬。
结果这件事就传到了姬昌的耳朵里。姬昌认为他可能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就派士兵去请他。姜子牙见是士兵,不但不理他,还继续钓鱼,道:“钓鱼钓鱼钓鱼,鱼不上钩,虾就会作怪!”士兵只得回去报告。于是姬昌又派了一位大臣去请他。姜子牙见是大臣,依然不理他,说道:“钓鱼钓鱼钓鱼,大鱼不上钩,小鱼就会来作怪!”大臣无奈,只好回去禀报。最后,姬昌准备了丰厚的礼物,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见他确实一心要招贤纳士,便答应辅佐他。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姬昌赐名太公。
后来姜子牙先后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周朝。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4
路边的苦梅
【成语故事】王荣七岁的时候,和很多孩子出去玩,看到路边有很多梅树,上面挂满了李子,枝条很低。其他孩子也赶紧过来摘李子。只有王荣一动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他说路边有这么多李子,就证明李子树很酸,不然早就全摘了。
[出处] 王荣七岁那年,他和其他孩子一起出去散步。他看到路边有很多梅树,树枝都折断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去拿,但荣却动弹不得。有人问起,他回答说:“如果路边长一棵树,生很多子,那对梅树来说就是灾难。” ’凭信心接受它。南朝宋刘义清《世说新语·雅良》
【解说】比喻平庸无用的人才。
[用法] 作为主语或宾语;指的是平庸
【相似词】无用的材料
【例】云朵直冲天,诸侯们在路边辛劳如苦梅。宋·姜奎《永与乐辞云心客情》歌词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