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2020年是故宫成立600周年,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这是我国文化遗产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的一件大事。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紫禁城已从皇家宫殿转变为人民的博物馆。它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王朝统治到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转变。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自强不息、日益繁荣富强的进程。
在这个特殊的场合,请他们讲述自己关于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的故事。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听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更清晰地感受到了故宫精神的传承。经过几代故宫人的不懈努力,古老的故宫日益散发着青春的活力。有着600年历史的故宫已经逐渐走进了今天人们的生活,宏伟的故宫正在走向辉煌的未来。
解说员按照在故宫博物院任职的时间顺序排列。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总有很多摄影师拍下故宫城墙、角楼、筒子河的美丽景色,并发送给世界各地,与更多的朋友分享。 ——单霁翔画中,清澈的桐子河将城墙和角楼留在水波中。 (李云 摄)
故宫百年大修时的情怀
旁白:郑新淼(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
2002年9月,我调到故宫博物院工作。领导同志让我重点抓好故宫博物院的修缮工作。
故宫修缮是保护古建筑、延长古建筑寿命的一项经常性任务。 21世纪初,国务院作出了对故宫修缮的重大决策。这是紫禁城近100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工程,被世人称为“百年大修”。
2018年9月3日,养心堂维修工程正式启动。吉祥同志极力邀请和支持我登上殿顶,我们一起取出主脊上的宝盒,共同见证了这难忘的时刻。 ——郑欣淼。郑欣淼在右边,单霁翔在中间。 (李云 摄)
文化部成立了由部长任组长的“故宫维修工程领导小组”,作为修缮工程的决策机构。故宫博物院还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成立了“故宫修缮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了规划、考古、古建筑、文物保护、宫史、博物馆学、管理等方面的专家。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论证和咨询;还成立了“故宫修缮工程技术质量咨询组”,专门检查工程技术和质量问题。
国务院委托国家文物局审批故宫博物院制定的《故宫保护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总体纲要》),明确了“故宫保护总体规划纲要”的五项任务总体维护”,明确了故宫维护应遵循的原则和原则。使用的技术。其根本指导思想是保证故宫的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要强化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尽可能多地保护历史文物的原则和政策。
根据《总体规划》,故宫修缮工程将历时18年,到2020年结束。国家每年将投入修缮资金约1亿元。项目分三期:一期2003年至2008年,二期2009年至2014年,三期2015年至2020年。一期以2005年10月为界,分两期。
2002年10月15日,试点工程武英堂修缮工程奠基仪式举行。 2004年6月4日,故宫中轴线西庑及周边建筑保护维修工程开工仪式举行,宣告“整体保护、全面维修”工程全面启动。经过近三年的修缮,举世瞩目的太和殿于2008年7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这也标志着第一期修缮任务的完成。维修保护涉及的古建筑包括武英殿地区建筑、午门主楼、中轴线东西庑及其周边建筑、勤安殿、忆库戏楼、太和门、太和殿、神武门等,已完成修缮面积近4万平方米。改造后,午门展厅等10个新展厅投入使用,开放面积大幅增加。与此同时,二期维修工程按计划进入。
这次维修不仅恢复了故宫雄伟、庄严、辉煌的历史面貌,也是对中国官式古建筑建造技艺的伟大传承。维护的实践与探索也丰富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
故宫维修工程凝聚了众多参与者的努力。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同志还担任故宫维修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他强调,故宫的维修不仅是文物保护工程,也是国家重要的文化建设事业;故宫的维护必须尊重古建筑维护的特点和规律。具体项目有计划,但一切都要以质量为前提,不能赶工期;一定要注重细节,精工细作,真材实料,一丝不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维护实践也对我们有教育和启发。紫禁城的维护是国家和民族的事。要充分依靠专家学者的知识和实践,坚持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我们要认真听取意见,不断改进工作。维护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同的意见,这完全正常。我们在很多方面也缺乏经验,所以我们需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特别是不同的意见和反对意见,防止自以为是。集思广益,尽量少走弯路。
当年,故宫博物院没有实行闭馆制度,全年365天开放。当时的建设工作主要集中在中轴线上,这里是游客必去的地方。最多的时候,每天有1000多名工人参与维修项目。院里也有不少从事商业运作的人。院里还有临时工,还有部队和档案馆工作。这给古建筑的维修和文物的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压力很大。幸运的是,大家齐心协力,克服了这些困难,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故宫的保护和维护是一个不断接力的过程。单霁翔同志于2012年初接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此前,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文化部故宫维修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从一开始,他就是故宫维护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多年来,以“将一座宏伟的故宫交给下一个600年”的理念,全面推进故宫的维护和保护。养心堂是他筹划十八年的大修的收官之作。 2016年7月,养心堂科研保护项目启动; 2018年9月3日,养心堂维修工程正式开工。我有幸参加了这两个仪式。当我参加奠基仪式时,我还在手术恢复期,身体很虚弱。吉祥同志极力邀请和支持我登上殿顶,我们一起取出主脊上的宝盒,共同见证了这难忘的时刻。如今,故宫在王旭东院长的带领下,以故宫建成600周年为新起点,在古建筑保护和博物馆发展方面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故宫永不老,故宫博物院常新! (李云)
半个世纪的故宫建筑群
旁白:单霁翔(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
人生过得真快,我已经到了经常被人要求“想想那些日子”的年纪了。确实,总有一些记忆是无法被时间抹去的,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我从小生活在北京,对四合院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我看来,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有幸参与故宫保护是一次值得回味的经历。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国外留学期间从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研究。因此,回国后,他致力于古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工作。那一年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编制故宫所在地东城区的详细分区规划。如何保护故宫周边环境是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划定故宫周边地区建筑高度控制规划,即以故宫为中心,确定规划绿地、平房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等,防止高层建筑影响故宫文化景观。
1987年,故宫成为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就在1988年,我开始负责北京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保护故宫的实践。其中一项任务是组织确定北京老城区2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即把故宫周边大片区域纳入保护区,以保护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为目标,实现故宫周边历史环境的保护。
记得1996年底,我在北京市文物局工作时,组织了“爱北京,捐城墙砖”活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崇文门至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建成后,希望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为保护北京古都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努力。首先想到的是故宫外的环境整治。当时,400多户居民和21家企事业单位挤在桐子河内侧与故宫城墙之间的狭长地带,出行十分不便。更为严重的是,居然有465根污水管道延伸至桐子河,每天都有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河中。当时,桐子河内堆积了大量垃圾,河面上漂浮着杂物,严重影响了故宫的壮丽景色。当时,故宫博物院分管古建筑保护的副院长单世元十分担忧地表示,故宫博物院内的桐子河已经变成了“污水河”。
因此,我们提出了“把一座宏伟的故宫完整地交给21世纪”的口号。媒体上,专家学者积极发表意见,广大群众积极呼吁。短时间内形成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各界达成了共识。此后,经过三年的积极努力,桐子河与故宫城墙之间的居民和单位全部搬迁,河两岸的环境得到了整治。污水截流系统的建设避免了污水排入河流。终于在进入21世纪之前,实现了故宫里桐子河碧波荡漾的景象。如今,无论春夏秋冬,尤其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总有许多摄影爱好者将故宫城墙、角楼、桐子河的美景拍下来,传播到世界各地与大家分享。更多朋友。
2012年,我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经过五个月的细致调研,我们再次喊出了一个口号:“为下一个六百年奉献一座宏伟的故宫”。故宫始建于1420年,2020年是她的600岁生日。 2002年,在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新淼先生的带领下,启动了为期18年的“故宫博物院整体维修保护工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项目,通过持续的努力已经实现了其目标。故宫博物院的开放面积也从2002年的30%增加到如今的80%。
“富丽堂皇的故宫”不仅包括“美丽的外表”,还包括“强健的体魄”。 2012年以来,故宫博物院以2020年为目标,实施了六项行动计划。一是实施“平安故宫”工程。为彻底解决故宫面临的火灾、盗窃、地震、藏品自然损坏、文物仓库、基础设施和观众安全等七大安全隐患,将有针对性地落实七项重点内容。二是开展故宫环境整治,包括室内外共22项,恢复故宫壮丽景观,实现持续扩大开放。三是编制《故宫总体保护规划》,这是迄今为止第一个针对故宫文化遗产价值总体保护的详细规划。它在故宫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等多方面体现了具有前瞻性的体系。管理理念。四是开展故宫博物院文物清理工作。在故宫博物院藏品七年清理的基础上,开展可移动文物三年清理,彻底摸清“家底”。五是成立故宫博物院,加快故宫博物院及行业人才培养,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开展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成为国际文物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博物馆。六是成立故宫博物院研究院,进一步整合故宫博物院学术力量,合理规划学术研究体系,吸纳国内外学术研究人才,搭建开放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持续产出高质量的综合研究成果。经过艰苦努力,这六大行动计划的实现,可以可持续地保护故宫博物院,带动故宫博物院健康发展的六大支柱。我坚信,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取得行稳致远的进步。
2020年是故宫建成600周年,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故宫走向世界,故宫博物院成为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 “故宫正值青春。”今天,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老院长张忠培提出的“安全故宫、学术故宫、完整故宫、强大故宫”的基础上,提出了“振兴故宫”的目标。 “把宏伟的故宫完整地交给未来”是我们一代又一代故宫人的使命,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李云)
新故宫 人们对故宫的热爱
旁白:王旭东(故宫博物院第七任院长)
我做梦也想不到,在戈壁包围的敦煌莫高窟守护了28年后,中央政府将我调到首都故宫,我从一个“莫高窟”变身为“莫高窟”。人”到“紫禁城人”。 2019年4月8日,我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段旅程。
当我真正融入故宫居民的大家庭后,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是个外国人。感觉就像是多年的同事一样,一点也不觉得陌生。 ——王旭东 图为2019年4月单霁翔与王旭东(右)一起巡视监控室。故宫博物院供图
2020年是故宫建成600周年,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我时常回想起,我与故宫的缘分是什么?作为一名石窟保护和管理工作者,我和故宫博物院的同事们加入到保护和传承故宫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庭后,如何才能沿着前人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行呢?城市?
记得第一次走进故宫是在1997年10月上旬,当时我刚刚参加国家文物局在承德举办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培训班。今年恰逢我国首批世界遗产申报成功十周年。 1987年11月,故宫、敦煌莫高窟等6处自然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培训班结束后,我们在北京停留并参观了故宫。由于我在故宫博物院不认识任何人,我就和同事一起直奔故宫门口,向检票口的工作人员出示了我的敦煌研究院工作证。听说我们是从遥远的敦煌莫高窟来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立即安排我们进入故宫。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天下文人一家”的美好。当时故宫的空地面积并不是很大。基本上就是沿着中轴线参观前三宫和后三宫,再加上皇家园林。再加上我功课做的不够好,所以只能跟着旅行团,听导游的讲解。讲解大多围绕宫中人的生活展开,主要是皇帝和皇后,不时穿插一些轶事和噱头。说实话,我没能体会到故宫的文化价值。
此后,我多次来故宫,主要是考察、工作交流、参加学术会议。 1998年以来,前往莫高窟的游客数量大幅增加,旅游业给莫高窟的保护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2003年,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范金石提出建设莫高窟游客中心,利用数字技术展示莫高窟壁画和雕塑艺术,减少游客在洞内停留时间,提高洞内温度。 、洞穴中的湿度和二氧化碳水平。变化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当时国内唯一的参考是故宫博物院有一个可以容纳50人参观的数字展厅。国家发改委建议我们去故宫博物院考察,我也是其中之一。该展厅是故宫与日本凸版公司合作建设的。它采用柱幕技术,展示故宫宏伟的宫殿建筑。非常震撼,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但考虑到莫高窟展览的重点是洞窟及其壁画、彩塑,我们最终选择了穹顶展示方式,这种方式技术难度较大,在内容制作上也没有先例。展厅可同时容纳200人。经过11年的努力,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终于于2014年9月向游客开放,基本实现了莫高窟保护与开放利用的协调发展。在项目论证和实施过程中,故宫博物院胡翠先生等专家参与了咨询活动,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少走弯路。
鉴于故宫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在文物数字化方面积累的经验,在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我们两家作为共同牵头单位,与国内多所大学、国家级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承担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及关键标准研究与示范”。我和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研究员担任共同领导。故宫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分别负责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数字标准的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双方最密切的合作。该项目于2017年11月16日通过了科技部验收,为“数字敦煌”“数字故宫”建设乃至我国文物数字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成为故宫博物院人之前,我最后一次参观故宫是2018年参加太湖论坛,其中一场分论坛在故宫博物院举行,有很多文博界的专家学者参加国内外圈子。会后,单霁翔院长亲自安排我们几位主讲人到故宫博物院冰窖餐厅共进午餐,其中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冯明珠女士。单院长下午要出差,不能陪我们。我深表歉意。我半开玩笑地说:“我替你们跟大家打个招呼吧。”没想到半年后我就成为了故宫博物院的一员,想想真是太神奇了。
当我真正加入“故宫人”这个大家庭后,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是个外人。无论是召开团队会议,还是走访各个部门进行研究讨论,我都感觉就像是多年的同事一样,没有丝毫陌生的感觉。我的一生,注定要为中国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服务。我注定既是“莫高窟人”,又是“故宫人”。但现在我把敦煌莫高窟深深地埋在了心里,它培养的勇气和力量支撑着我,我和所有故宫人一起肩负着保护故宫的历史使命。
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郑新淼先生,儒雅大方,知识渊博。他是我的榜样。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西藏布达拉宫,17年后我们再次见面是在北京故宫。 2019年4月18日他给了我一首诗,记录了我对故宫的喜爱:“敦煌朝阳紫气缭绕,雪云如异天。十七年前,我是这么高兴,我怎么知道我注定要进紫禁城呢?” ”。(李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