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北京外城正门永定门:永远安定的象征,中轴线的起点

admin 2024-10-15 阅读:14

永定门是明清时期北京外城的正门。也是从南方进出京城的要道,与内城正阳门相对。永定门取名永定,寓意永远安定、国家安定。永定门建成后,北京城的中轴线从正阳门向南延伸。从此,一条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的7.8公里中轴线正式形成。

明清时期继续修建

明朝定都北京,并在元都的基础上修建了新的城墙和皇城。为了扩大宫前空间,原沿长安街的南城墙南移两里,沿正阳门重建。当时的北京城轮廓近似正方形,有九个城门。城市中轴线南起正阳门,穿过故宫,北至钟楼。

明朝嘉靖年间,国家实力逐渐衰落,蒙古鞑靼部多次进城。为了加强首都的防御能力,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嘉靖皇帝下令在北京修建一座周长约80里的外城,以确保安全。当时南郊(正阳门外)商业发达,市场繁荣,人口众多,还有天坛、先农庙。朝廷修建外城的工程最早是从南方开始修建的,但动工不久,就因缺乏资金而难以为继。嘉靖帝派内阁大臣严嵩前去想办法。严嵩到工地实地考察后,居然想出了一个不算高明但却可以应对的“巧妙之计”,那就是只修建南城墙,并缩短其长度由原规划的20英里增至13英里,东西两端朝北。建成一段后,与内城的东南、西南角楼交汇。其他三个方面等有钱了再讨论。严嵩的建议得到了嘉靖帝的批准,工程继续进行,最终在北京形成了“凸”字形的布局结构。

永定门建于南城墙中部。最初只建了塔。城楼正中有一拱形洞口,为城门洞口。开口处建有两扇相对的木门。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为增加外城的防御功能,在城楼外建瓮城一座。瓮城城墙南面有一个开口,与城楼门相对。清朝定都北京。乾隆皇帝非常重视永定门的地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决定重修永定门,并下旨完善城楼规定。同时,他在瓮城前建造了一座箭楼,使之与瓮城融为一体。 。次年,永定门重建完成,由城楼、瓮城、箭楼组成。城楼为重檐楼阁式建筑,依山而建,三滴水。灰筒瓦、绿色琉璃瓦、剪边屋顶。高26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平时可供士兵休息、存放武器,战时可眺望远处敌情。指挥行动。瓮城呈方形,有两个弧形外角,东西宽42米,南北长36米,城墙顶宽6米。瓮城的修建增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即使敌人攻击射箭楼,守军仍能及时调动兵力,歼灭瓮城内的敌人。箭楼是城门的第一道防线。它的规定与城楼的规定有很大不同。单檐歇式灰筒瓦顶,总高15.85米,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南、东、西三面有湾。箭窗两层,南面每层七孔,东西各层三孔,城台下设单孔券门。

永定门始建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重修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相差200多年。是北京外城七座城门中规格最高的一座城门。

见证古都的苦难与重生

清朝末年,北京古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永定门见证了历史的屈辱。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开始肆意拆毁、整修北京内外城。当时,北京有两条铁路,即津泸铁路和鲁汉铁路,分别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成通车。清政府担心火车这个“怪物”破坏风水,不让火车进城,所以把火车站建在比较偏僻的地方,南边是马家堡,南边是卢沟桥。西方。英军占领天坛后,将其用作军营和物资仓库。为了尽快将后续部队和物资运送到北京,并将掠夺来的宝贵物资运回国内,英军决定修建一条从津泸铁路向北延伸至天坛的铁路。此线必经永定门。于是,英军在永定门城楼西侧的外城墙上开了一个缺口,铺设了铁轨。火车从城墙缝隙进入北京外城,沿永定门西侧城墙继续北行,穿过永定门内大街至先农坛东天门,沿永定门西侧城墙北行天坛东墙,圆丘坛门外。设置天坛外站,负责运送军火、粮草,从斜轨至七股滩门设置天坛内站,负责运送士兵。

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攫取了大量特权和利益的八国联军随后撤军。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从西安返回北京。讽刺的是,他们乘坐马车匆匆逃离,现在却乘坐一列被他们视为“怪物”的火车“返回”六安。在马家堡站下车后,他们乘坐龙车、凤车进入永定。回到故宫。此后,清政府接管了铁路,拆除了永定门至天坛的铁轨,重建了永定门西侧城墙的缺口,恢复了永定门的原貌。

随着时间的流逝,永定门迎来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1949年2月3日,恰逢农历正月初六,浓浓的年味还未散去,参加入城仪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早就在这里集结了。早上准备出发了。许多工人、学生和市民冒着寒冷的天气,纷纷赶来,见证了人民军队的辉煌。上午10时许,在群众的欢呼声中,参加入城仪式的部队从永定门出发。他们列队整齐,行进矫健,喊着雄伟的口号,沿着永定门大街、前门大街游行,气势磅礴、庄重。踏遍大地。

原址重建焕然一新

饱经风霜的永定门因年久失修而逐渐破损。这座标志性的重要建筑曾一度从北京中轴线上消失。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专家和社会热心人士建议重建永定门,恢复北京中轴线南端原貌,保持古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永定门改建被列入北京“人文奥运”重点工程,并于2004年启动。

经过反复勘察论证,在原址重建了永定门城楼。为了尽可能恢复永定门的历史面貌,重建工程决定按照原形使用传统材料和施工工艺,这对重建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在重建过程中,修复人员本着“能找到就必须找到、利用”的原则,想方设法从四面八方恢复昔日的“永定门”。据记载,负责重建的北京古建筑研究所派人前往河北邢台取回了三台山仓库围墙的城砖。重建时,这些城砖被重新砌在永定门北立面。剩下的城砖是在明代采石场——今天的房山大石窝里按照原形烧制的。

永定门作为北京外城最大的城门,对其门柱的承重要求极高。铁木质地坚硬,具有非常好的结构耐久性。此次重建过程中,从非洲进口了每颗重13吨、直径半米的大茴香。根据古建筑规定,永定门楼的一层墙体加工建造了12根顶梁柱。横梁从墙上的大柱子上伸出来。为了增强材料的抗压能力,塔上所有的柱子和角撑均采用硬木制成,并在蒸汽炉中熏蒸50天,以确保木材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开裂或变形。

2004年8月18日,随着永定门城楼封脊顺利,主体工程顺利竣工。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门口上方石匾上的“永定门”三字是仿原的。原件现藏首都博物馆。它是在修复工程启动时,在北京古建筑博物馆门口先农坛一棵古柏树下偶然发现的。这块石匾长2米,高0.78米,厚0.28米。上刻楷书“永定门”三个大字。字迹苍劲、古朴、苍劲,保存完好。经鉴定,此石匾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永定门初建时的原物。

历史故事北京人_历史故事北京故宫_北京历史故事

修复后的永定门城楼

按照历史原貌修复的永定门城楼,再次矗立在古都北京中轴线的最南端。这座名副其实的“城市地标建筑”以其“前世今生”见证着北京的历史变迁。

文章略有删减,引自:《北京中轴线的故事》,北京出版社2022年版。

点击下图查看新书简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