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分为哪几派 (密宗分为哪几种宗派)

admin 2024-10-12 阅读:1

本文目录导航:

密宗分为哪几派?

密宗,又称为真言宗、金刚顶宗、毘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

综合各国的传承,统称为密教。

密教兴起于印度大乘佛教早期七世纪至十一世纪间,直至印度佛教片面被破坏消亡为止。

密教虽在印度隐没,却在中国(尤其是西藏地域) 、日本、韩国流传开来,成为中国佛教八大笑配宗派之一。

传至西藏,构成了以密教为主干的藏教特征。

乃至今天与禅、净土,同为环球佛教的干流之一。

【密宗理档议论】 大乘佛教宗派。

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等。

因该宗依理事观行,主张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取获悉地(成就)。

八世纪时印度的密教,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祖师传入中国,从此修习教授构成密宗。

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设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

此宗以密法微妙,不经灌顶,不经教授不得恣意传习及显示他人,因此称行升碰为密宗。

密宗佛教中分哪几个教派?各自教义是什么?信仰的活佛有什么区别?

格鲁派的教义含茄如小乘教中把万法归为人法二法。

以为诸法无我,人我是空,法我则不空;以为色心有极微的本元实体不是唯名安立。

大乘中的唯识以为三性中之依他上所起能所二取是空,但依他不空,抵赖有阿赖耶及自证分,不是安名而有,而是有实体;大乘中观宗之自续派虽抵赖色心皆是假名安立,但认外境或安名处为有自相,假名之下而有所得,不是唯名,亦是空不彻底论。

依《止观讲义》,说此实有论约分为七种: ①谛实有。

小乘以为人我空,法我不空,法有心法和色法,即精气起因和物质起因二皆有体,为终极元素,似二元论。

②实物有。

小乘抵赖极微是有质素是缘起的基础。

③真正谈李察有。

小乘抵赖极微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此三属内宗小乘的实有论 ④胜义有。

有终结的真实,有真体。

⑤真性有。

有真性。

⑥自体有。

有染净一切诸法所附丽处的本体。

此属大乘唯识和外部各宗派,如宁玛派、萨迦、噶举、觉囊等抵赖有真如,如来藏、阿赖耶等,均为实有论。

⑦自相有。

中观自续派抵赖诸法立名处有自相特征,因此安名处即不须名言安立而有。

以七有论,或说有体,或说有相性,这样就否认了齐全彻底的空性,而是有所得见,故应成派均破之。

应成派抵赖诸法唯由区分安立,立名之下并无实义可得,若有所得,则是实有论。

故于“由区分安立”前加一“唯”字,唯由区分安立,这是彻底的空性论(毕竟空)。

应成派也抵赖假名安立之法有体、相、用,但均属假名安立,非有实体。

诸法是区分心安立假名,本非实有;若执为实,则为实执。

实执有二,即我执和法执。

我法二执由于所执对象不同,执在我上为我执,执在法上为法执。

对象只管有别,而执相相反,破此实执能力出得轮回。

二执之中我执无明是生死流转的基本。

我,梵语为补持迦罗,我执即执有补持迦罗我,要破我执首先要看法此补持迦罗以何事为我。

何事为我,即我的名相所依事【132】(能诠表之我)是什么?除外道执离蕴常我外,外部各宗亦各有不同。

小乘以极微【133】或五蕴为我,大乘唯识以阿赖耶识【134】为我,皆有实体。

中观自续派以立相续为我,我有自相。

中观应成派则以依蕴【135】假立之我的唯我,为我相所依事,亦即我之所缘境界。

此唯我为名言之我(唯我)属假有事、假名法,非是实有,不是所破对象,但要看法以何事为我,如今仍以车为喻: 外道执离蕴之常我,执实物有,如离车之区分有一独立之物。

小乘外部许极微、蕴和合或蕴相续为我,或我的名相所依,不待假名安立,执立名处,实物有,如执支分聚合以为车。

大乘唯识许阿赖耶或自证分为我,或我的名相所依,依他起性有实体,实物有,如执车之一支分。

中观自续派许看法流为我,或我的名相所依,非唯区分而有,而是执自相有,亦如执车之一支分。

中观应成派许于立名处蕴上假名为我,或我所相事,说则为全车。

此我相所依即为执着所依、业果所依、生死流转之依据。

从佛教的观念看来“诸法无我”。

“我”原本是没有的,但众生有此实执,因此查究此执因何事而起?按应成派的看法,我既非有,故执着所依亦非实事,只是假名安立之我,属名言境,是业果所依,是生死流转的依据。

但其他宗的看法,我执所依皆为实事,应成派看若破此唯我(名言境之我)则破坏业果成为断见,是所破太过。

破的是依此唯我上生起之自性实我,此则为萨迦耶见【136】,为俱生我执【137】亦即我执无明,执实我实法,属应破分。

我执无明所缘之境,执我是实法,此境为名言,非有自性,属虚妄区分,故是应破。

所以首先要看法所破。

现举一例,如通常眼见一瓶,同时即觉瓶是有,此有尚属世俗有,即名言有,尚非执实有之情。

如此瓶遗失,遍求不得,情急曰:“我瓶何在?”或告之曰:“瓶已破”,彼时由痛惜心境所执之瓶,不待名言安立过去,而觉原本即有。

如此之有,则为自性之有,亦即实执之有。

此有即是应破(实执)。

总之缘起所现无法遮破,也不能遮,这是业缘因果。

在所破上应看法何为所破、何非所破。

依应偏见依蕴为立名处安立为我,此“唯我”的区分心是有,不是应破;凡不依区分安名之我,皆为非有,失实执,为应破,故破我执只是在唯扰轿我上所生之执着,此执即是生死流转的基本,属应破。

若破业果所依之“唯我”则破业果,成为断见。

缘起所业缘因果只要随着无我空慧的增长,人造逐渐消弭,缘起规律不能破坏,破法执也是这样,就不多谈了。

另内在破无我方面,还有粗细无我【138】之分。

应成派、唯识派和小乘所安粗细无我之理均大体相反,只是对执的所缘和所证悟的空性略有大小之分。

唯中观自续所许略有差异。

自续抵赖法若有者即通是法我,不抵赖有粗细之分。

不依于蕴和合之体空者为粗分无我(补特迦罗),补特迦罗(我)之独立实有空者,为细分无我。

应成派说补特迦罗(我)由独立实体空为粗分无我,补特迦罗假名安立由自性有空,则为细分补特迦罗无我,无分极微由异体空则为粗分法无我,假名所依蕴由谛实空则为细分法无我,不论大小三乘都是以为通达二种无我则为通空性,断生死基本,而获摆脱。

下面已说缘起性空之理,现将略说二谛。

二谛即真理与俗谛:俗谛即世俗谛,世俗义为虚妄,由于执实,便成世俗谛。

应成派许因缘生法非自性实有,为唯名言有为世俗谛;圣者等持智中所行境界,或以无区分智所行境界,真实不变,名为真理。

应成派许一切法自性皆空,二谛为一体性,本自双融,如就俗谛见缘起有;就真理则自性空,缘起有与自性空,空有二者本是一致的,本属名言识之所安立,皆非实有。

同时二谛也是对机立说,属于身教【139】方面的事,是因缘相待而有区分,故只要假名,并无实体。

二谛各别是众生事,二谛圆融是一切种智。

凡夫见缘起不见性空,小乘人见性空不见缘起,缘起性空能同时双见者唯佛之智境。

二谛如何双融?世俗谛为名言增上之所安而有,胜义谛心坎浮现如幻而空,现空二合则为二谛双融,这一点各派的看法颇为分歧。

应成派许空性亦唯有假名安立,但若无空性名,则不能了解空性义,更无法从之求证。

要而言之,一切诸法皆由区分心所安。

胜义、世俗皆属名言安立而有,若就胜义则为空性,胜义、世俗皆安立有,自性本空,即佛之功德境界虽特殊夫名言可以安立。

然与区分安立之理无违,以其为佛一切种智所安立故,圣凡之境虽有不同,而区分安立之理则无有异,世俗如何安立,一切种智亦如是安立。

这就是格鲁派中观应成派的空性之见,也是格鲁派的核心教义。

宁玛派的基本知见(一)判教宁玛派判佛教为九乘教法。

即所谓: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事部、行部、瑜珈部、生起瑜珈部、教赖阿鲁瑜珈部、大圆满阿底瑜珈部。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合称共三乘,为显密共有的教法。

事部、行部、瑜珈部合称外三乘,为一切密乘共有的教法。

生起瑜珈部、教赖阿鲁瑜珈部、大圆满阿底瑜珈部合称内三乘,为宁玛派特有的教法。

所谓事部,指以修外事为主的密法系统。

所谓行部,指心坎与外事偏重,主张佛我对等的密法系统。

所谓瑜珈部,指以修外部瑜珈为主,观自是佛的密法系统。

所谓生起瑜珈部,指修习繁难道,并以决择二谛无别,于法性界中得摆脱之道。

所谓教赖阿鲁瑜珈部,指证悟心境无别而摆脱之道。

所谓大圆满阿底瑜珈部,指即心是佛,一心圆悟而证得烦恼、菩提无二无别,佛、我、众生皆无区分的终究成佛之道。

(二)基本知见宁玛派的基本知见属中观宗。

宁玛派倡议护持菩提心,宣心体本净,为尘所染,遣除烦恼,证得烦恼与菩提无别,即身成佛的法义。

大圆满传承,是宁玛派的特点。

(三)基本经典宁玛派所依的基本经典包含:《现观肃穆论》、《宝性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广破入微论》、《俱舍论》、《大圆满》、《大幻网》等。

萨迦派的教义初机只是普通世法,属人天法,不全是佛法。

证无我空性,属佛教小乘,证二取【102】戏论空破实执是大乘唯识,证离戏空性才是终究大乘,在萨迦派来说就是以证道果为最彻底之见,即明空离戏之见。

只破五蕴实有,能悟缘起性空,断除实执,一切法皆人造摆脱归于无实,于此安住,成为寂止,若生起观慧(空性慧),即是止观双运。

断实执后证空性悟全无所得,离一切相,离一切戏论,但此亦仅是到世俗谛空,依中观应成派见,证缘起性空,了悟一切诸法皆是唯名安立,名下并无实有可得,则成毕竟空。

在萨迦派看来此仅属普通中观之理,非彻底的中观,由于实相是离戏的,是非空非有的,要不堕空边也不随有边,才是中道,若执毕竟空则堕于空的一边了,非离戏之见。

龙树之见称为空宗,只悟心的空分。

所以还要修慈氏见,即有宗的明分。

又依慈氏见看法“有”的情理,首先要看法诸法之基本(本体),是非空非有。

但它又非是空洞无物全无可得,所以从慈氏见要了知本色是胜义有【103】或称妙有。

看法基本,应先看法本色黑暗,又名因位时之智慧勇识【104】,它是明空双融。

明空并不奥秘,就在日常生存的心中产生,这就是轮回涅磐二者的基本。

众生由于不看法它,被能所二取迷现,起惑造业,流转生死。

这迷乱的基本即名为俱生无明【105】。

所以要转俱生有成俱生默认彻见根源,法界【106】融通。

此根源则为妙有。

断能所二取迷乱又分为二。

(1)断所取迷乱(境)。

把断所取迷乱,又配合显教的加行四位【107】,分段断除,断所执配合加行前三位。

初暖位,双离能所二取之心,自性黑暗,明而又无区分妄想,此乃心之本具,是有。

由于执境是实,受其蒙蔽,故首先应明了境是心之所现。

破离心实有外境,生起明相,是谓“明”。

次顶位明分增大,生三摩地是谓“增”。

三忍位禁止所取迷相乱行,明乐增盛,此时外所取境之迷乱已齐全遣除,内能执之心上之迷相虽未齐全遣除,然对外稍分起实有之感,此则名为“得” 【108】。

(2)断能取迷乱(心)。

如上修习,内能取之心齐全消弭迷乱,自心黑暗愈来愈大,此时俱生无明乱行大半喧扰,只要根子还未除尽。

黑暗心中初生见道【109】之智,明、增、得现行皆旧漂浮,此则名为世第一法。

如此教训十地各断一分能障黑暗之无明到十地【110】即证到圆满黑暗而成佛。

故空有二者必定联合,始为中道,而且三乘人欲求真理则皆须通达空性,这些方面龙树,无着本皆相合。

萨迦为了关照初业行人先悟空后悟有,先空去小乘之执五蕴,大乘中观之空,大乘唯识之执有,最后离去一切空、有、断、常各走一边之执着,即所谓破一切见,成为空有双运离戏之见。

由于显乘把空、有二宗离开,所以初修,亦一般修习。

然到终究二者必定一致,此乃大乘不共之见,本派则提出空有无分别戏之见。

即轮回涅磐无别之见,为密乘最高之见。

密乘之见。

此分独特开示和不共开示。

独特开示,即批示心坎实相,本是明空双运。

先摄心内观寻找,此妄心之体,观其在于何处,是何色状态,如是寻找,了无法得,但仅辞世俗的概念上看法此心是唯明、唯觉、唯动,清分明楚觉知感触而已。

说是无意,又觉从内现起自生之相,此则名为“明”,乃心之法相,是证悟心德三分之一。

若更推求,则觉失掉心坎离生、住、灭,自体本空,此则名为“空”,乃心之本色,是证悟心德三分之二。

空非全无一切,如虚空之断空,而是唯明、唯觉,一切无不明了浮现;若注视此体,则又了无可得,由此可以选择其自体为明空。

此如明空虽二,但非各自孤立,即心体性虽空,而寻找空者一切动分其相则为明,此明分即用。

即明之时即空,即空之时又明,则选择此为人造生起之明空双运。

若真实生起觉验,则所现皆转成为轮回涅磐不二之妙用。

悟此本分天真【111】之明空双运,则是证悟心德之全分了,如此则心不为迷乱所走失,所现皆成为智慧之妙用,纵有迷现,若猛力忆念正见,迷相消弭,一切皆可转为智慧之相【112】。

不共开示,即直指本元俱生智【113】,此智非识和妄念,即因位时之明空。

此心在显密经中很多称号,或名喧扰心、如来藏、本色黑暗、真如【114】、法性等等,亦名为含藏因续。

迷时则为俱生无明,起轮回客尘,悟时则为本元智,无明与智本是一根,无何差异,故说轮回涅磐无别。

先看法此本具之明空双运则名为因位时之轮涅无别。

在修证时远离能所二取,和无明烦恼,住于明空双运之中,则名位道位上之轮涅无别。

总之轮回涅磐都是一心,是此本元俱生心【115】。

悟此心又有三个要点:成境为心、故意为幻、成幻为无自性。

成境为心就是看法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一切外境皆是识的迷现,故外境实无,只要自心的明分。

故意为幻,就是心坎外境所现均是识之迷现,识所幻化、全无可得,则于空分得其选择。

成幻无自性,就是一切诸幻,待缘而起,全无实成,幻而成空。

若修中证验到这点亦仅同于显乘中观之空见,还须悟到空而能幻之离言法性即胜义有,此空还要与本元俱生之心明空独特双运才行。

由于仅了知缘起如幻,则偏着于空,幻而成空,幻从何来?空而又生幻,空何所据?尚应了解离言的情理,正如《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空华虽灭,空性不坏”(经46)。

又说“破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净明现”(经70)。

这空性不灭,非幻不灭,这些不灭的是什么,它就是幻所依处,即此体,离此体,即此用,离此用,以其无法言说,故名离言。

所以成幻为空,不只依缘起情理悟空分,还要离言之门悟到有分,此空有双运,始名为明空双运之见。

再进而观察此离言法性,不只是非空非有,而且是不生不灭的,它从最后就不曾生,因此其生因空;两边而无所住,因此其住性空;最后又不灭,因此其灭果空。

即此虽无自性可得之时,然自现之各种妙用又不灭而明现,即现之时,又无任何自性可得。

从本以来则不曾“有”过,从本以来不曾“空”过,从本以来不曾离过之性相明现,此三从本以来不曾分别过,此即不生亦不灭之义。

自显而清朗,自空而颓然,自觉而赤露。

此情,仅为各个自证智【116】之所觉受,在胜义上无实体可得,不能以心理量,不能以语言表白,为除人世迷昧,故就世俗名言上立名离戏,或名为不二、双运、无修等等,这就是自心本相。

如此实相,遍于轮回涅磐一切诸法。

自己的本体自己不能看法,则名为轮回,若能看规律名为涅磐,轮回涅磐仅是就悟不悟之上而一般安名,实相本面,轮回虽恶,又别无可断,涅磐虽善,亦别无可成,若能善自通达即名为轮回涅磐无别见。

总之,此觉性明空无执,永远不曾散乱【117】,亦无可修习,不须功用,人造而住。

此因位时之法身,心性无修本分天真;道位时之法身,心性无作任运保任;果位时之法身,即明现赤露无修之心性,此即安名为佛。

实践,除心以外别无佛可成,息灭戏论之相所显妙智,则名为佛。

就胜义言实无佛可得,一切见、修、行只是随着行人的根器不同而一般安立之名言而已。

综上所述:选择一切境相为心,心亦是仅现故如幻,幻亦是由缘起而生,缘起无自性,故是空,空非完事,断空顽空,空而又能幻现,幻成空,空而又幻,此幻又以本元心而为依据,本元心既无法认知,又离言说,说空说有皆不成,皆是边执【118】,故名离言,此唯有凭佛语师教可以得知。

又萨迦以为密宗还有不共之见,即由灌顶和修生圆二次第所生无过妙智,方能拨出无始以煽动妄想之业风,此则名为道位上之明空无别见,以为此见是最高、最逾越之见,实即指引生乐空俱生智【119】之见,显教之见未拔无明种子之毒,故为有毒之见。

据萨迦派看法,乐空之见才是拨毒之见,彻底处置生死流转【120】的疑问。

噶举派的教义第一、教义概述:不同教派都各有不同的因、道、果三方面的实践来概括自己的教义。

“因”就是众生的根基或终点,“道”就是所入法门和所修教法,“果”就是修证成佛成圣的结果。

①.对于因的实践。

噶举派的特点从实践登程,抵赖众生有佛性,但如今不是佛,还是凡夫,凡夫有凡夫的身心,是粗身心。

要修证成佛,要求从粗身心逐渐转变到最微细的身心始能成佛。

依据身心的粗细,修证方法亦有大小等级之不同。

对于因,指身心实践存在的状况,身心各有三种。

有粗、细、最细的三心和三身。

依据身心的状况,采取各各相符之繁难,即所修道之次第亦各有不同。

②对于道。

总分为前行与正行。

正行中又分摆脱道与繁难道。

摆脱道有名的教授是《大手印》,讲明心见性的法门和宁玛派一样,是顿悟一心的无功用法门,要上根利器能力接受,普通化机还是从有功用的法门修生、圆二次第的繁难道入手。

生圆次第就是繁难道,是以善巧繁难疏导学人使之从速悟道的一种手腕。

繁难道中生起次第则用假想的繁难,转变凡夫执着自身和所处境界为凡俗伟大的思维,把自身观为本尊或生起种子字,所处环境观为本尊所住之坛域,经过这种锻练,自身就能生起佛慢,所处环境成为净土,这是成就报化佛之因,也是把蕴、界、处和合的粗身逐渐转为细身的一种繁难。

圆满次第,则进而修细身的风、脉、明点成为精微,转为俱生黑暗和佛智身,证成报化二种色身之果。

但圆满次第中的收摄次第又是从有相到无相,逐渐融入空性之中契悟本色,成就佛的法身。

故圆满次不只是一种繁难道,也是顿悟法身真性的一种繁难,又属摆脱道。

此二次第为密乘的基本**。

本派的圆满次第总括为有名的那若六法:《拙火》、《幻身》、《黑暗》、《梦幻》、《迁识》、《中阴》等。

总之修大手印悟心和生起次第锻练粗重之心,都是在心上用功夫,修圆满次第六法重在身之风、脉、明点的转变上,即在身上用功夫。

由于只讲见性悟心,可成法身,若心已证法身,但身还是凡夫伟大的粗身,如何成得了佛,成佛必定具有三身。

噶举派祖师玛巴说过:他的宗风的特点就是具有从一个凡夫起可以修证成佛的教授,尤其是他所传的无上瑜伽教授,岂但可以即生成佛,而且可以即身成佛。

即身成佛的教授即指的是那若六法,能将粗身转为最微细身的法门。

《六法》是噶举先祖德洛巴和那若巴从无上瑜伽的关键续经中总结进去的教授,为终究之圆满次第。

《拙火》是依据母续《胜乐金刚续》和《喜金刚续》;《幻身》、《黑暗》是依据《密集金刚续》;《梦幻》、《中阴》是依据《金刚空行母续》和《戒生续》;《迁识》是依据《桑布扎续》和《四座》等。

《六法》的秩序和名数,噶举外部各有不同说法,俄巴巨匠把《六法》的精要总结为《溶(合)迁(转)》二法。

玛巴巨匠总结为由修成佛之《拙火》;不修成佛之《迁识》和《业印》;睡眠中成佛之《梦幻》和《黑暗》;人造了白而成佛之《大手印》共分为四支或八法。

米拉尊者的四支八法又为《拙火》、《业印》为一双,《梦幻》、《中阴》为一双,《黑暗》、《双运》为一双,《迁识》、《夺舍》为一双,总为四双八法。

热穹巴许“三溶合”或许《九溶迁》。

止贡热巴许首先成熟道为灌顶授戒等,摆脱道为正行。

此又分为渐修道《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之《拙火》;顿悟道之《黑暗》。

至于觉性胜住之《夺舍》、《迁识》、《梦幻》、《中阴》等则皆为其支分,总安名为《那若十法》。

其它还有将《六法》并为《四法》的等等甚多。

六法的核心现实。

噶举派是提出即生成佛和即身成佛。

即生成佛指在此生中就要现证佛的法、报、化三身。

噶举修明空印只管可以即生见性,悟到佛的原本面目老本元心,本元的俱生智,此智亦仅成就佛的法身,即身难老本元身之报化身, 所以须启动修练幻身,即修最细之本元身。

由幻身能力修成报化身。

六法中除主修《拙火》,《黑暗》外其他皆是修幻身的繁难。

修幻身的依据就是微细风的意身,与意身同品的还有凡夫梦中之身,临终中阴之身亦为同一之性质之身,故修《幻身》也修《梦幻》和《中阴》,其它《迁识》等法皆是修幻身之支分。

若即生未证三身可修习把握意身,以便在临终时转意身为报化,若转不成还可自在《迁识》,往生他方净土,迁识也是迁此意身,故《幻身》等修法也是对即生成不了佛可以作为对治生有,死有,中有三者之繁难。

其它修黑暗可以彻见自心本色(本元心),修《拙火》即证色心不二之大乐身(本元身),是身心兼修之法门。

禅宗,律宗,密宗的区别

一、宗派义理不同

1、禅宗:以清醒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标。

2、律宗: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

3、密宗:密宗倡议即身成佛,乃以了生死为成佛。

二、开创人不同

1、禅宗:开创人是菩提达摩。

2、律宗:开创人是道宣。

3、密宗:开创人是善无毁闷液畏、金刚智、不空。

三、祖庭不同

1、禅宗:河南少林寺,安徽岳西二祖寺、天柱山三祖寺,湖北黄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广西北华寺等。

2、律宗:陕西西安净业寺。

3、密宗:西安大兴善寺、青龙寺;洛阳大奉先寺、广化寺。

网络百科-密宗

网络百纤物科-律宗

网络百罩谨科-禅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