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夏天,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在上海完成了他的首次个展“大卫·霍克尼:纸上行走”。此次艺术展跨越1960年至2010年,让人们看到艺术家内心对生活的敏感、对视角与观看的挑战、对情感与创作的理解。
霍克尼对艺术领域的探索是多方面的:他从事拼贴摄影和戏剧舞台设计。他利用尖端技术和媒体进行艺术创作,还深入艺术史研究古典画家使用的光学仪器。在与艺术评论家马丁·盖福德对话完成的艺术史专着《图画史:从洞穴墙壁到电脑屏幕》中,霍克尼展示了宏观的跨门类的艺术批判思维。作为一位有着拼贴摄影经验的画家,他将古典绘画中的光线处理与他后来的摄影、电影创作敏锐而生动地联系起来。他开玩笑说“范艾克的工作室更像是米高梅电影公司”。 ,“卡拉瓦乔发明了好莱坞灯光效果。”沿着霍克尼的思路,回到古典绘画中对光影的探索,我们会发现摄影和电影,同为光影艺术,确实是一脉相承的。
暗箱和荷兰黄金时代
凡·艾克的工作室被比作电影公司,是早期认识光学投影现象并将其应用于绘画实践的典型例子。事实上,在十五世纪甚至更早的时候,画家们就已经热衷于明暗对比和光反射的科学实验。例如,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菲尼夫妇的肖像》利用镜子和镜头的反射原理,通过创建实际绘画场景的光学投影来准确捕捉绘画中的光影。画面背景中的凸透镜及其内部变形图像的渲染是艺术家对光学投影的探索的证据。
当然,仅仅依靠构想和想象,想要达到如此精确的光影绘画几乎是不可能的。研究人员的合理推测是,画家在精心设计的真实空间中,利用光学工具绘制了真实的人体模型和活体道具。
维米尔的《绘画的艺术》
在16世纪末完成的《工具与机器》一书的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简陋的“暗箱装置”,这就是通过小孔成像的原理。光和影通过墙上的孔投射出来。室内,在合适的距离范围内,投影图像清晰明亮,真实呈现。关于在艺术中使用暗箱的早期记录线索来自列奥纳多·达·芬奇,他在 1490 年左右记录道:“一项展示物体如何穿过眼睛晶状体的实验。”液体传导其像……”这个实验就是小孔成像。这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东方哲学家墨子就记载了针孔成像的实验。《墨子》载:“人光线就像镜头一样温暖。自卑的人也高,高的人也低。脚遮下光,故景在上;头遮住了上面的光,所以风景在下面。远有尽头,光有尽头,故景在里。”二十五个世纪前,中国人就已经注意到光影成像的现象。
在西方文明史上,暗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直到十五世纪,暗箱作为一种光学设备才正式出现。十五世纪中叶,利用暗箱等观测装置观测太阳已成为天文学家的主要观测手段。 “暗箱”这个短语的结构来自于十七世纪初的天文学家开普勒,而暗箱早在十七世纪中叶就已经出现在绘画中了。雕刻作品“大型便携式相机暗箱”展示了便携式相机的原型——大型立方体相机暗箱。在《隐藏的知识》一书中,大卫·霍克尼用大量案例证明,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就开始使用暗箱工具进行绘画。在那个经济、天文学和科技领域飞速发展的时代,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设备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彻底改变了视觉艺术的创作方式。
1608年,第一台望远镜出现在荷兰。次年,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察月球,并画出了一幅美丽的月球草图。在伽利略之前几年,开普勒也通过暗箱实验成功观察了月球,并成功地将月球的光学图像投影到纸上。就这样,光学设备意外地帮助实现了物体的视觉和再现。艺术和技术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伽利略的月球素描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件艺术品。十七世纪的光学技术使绘画创作中“摄影”的神秘性和精确性得以实现。大多数使用光学设备的画家都保守这个秘密,就好像他们遵守行业秘密一样。
莫霍利-纳吉的黑影照片
科学技术与绘画艺术的高度融合在同时期的荷兰画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十七世纪,荷兰共和国通过开辟和拓展新的海上航线,逐渐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当时,阿姆斯特丹是欧洲的贸易中心。市场上可以看到来自东方和东欧的香料。当时荷兰的社会氛围包容、开放,吸引了欧洲各地的科学家和思想家聚集于此。 1575年建立的莱顿大学逐渐成为这些人的聚集地。例如,1628年至1649年,法国哲学家弗鲁特·卡尔曾在莱顿定居。这一时期在光学领域取得突破的科学家包括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和列文虎克。
学科的融合、知识的进步和精神的包容,为艺术家提供了大量技术探索的可能性。
可以想象,荷兰画家是在科技、天文、技术蓬勃发展的历史洪流中创作艺术的。例如,对精确的图像信息着迷的维米尔,在1666年至1668年期间创作了《绘画的艺术》(或《绘画的寓言》)这幅画,其中包含了活字印刷、铜版画、和制图。 ,是荷兰黄金时代技术发展的图形证明。这幅画所采用的线性透视和明暗手法足以欺骗观众的眼睛。光影的精准捕捉,让人感受到立体的深度和真实的空间。极致的细节呈现,让后人惊叹维米尔的绘画技巧。 。
从发现到复制:维米尔的光学图像
约翰尼斯·维米尔 (Johannes Vermeer) 1632 年出生于荷兰代尔夫特。他一生都在这座小城市生活和工作。婚后,沉重的家庭负担和日益困难的经济困难让维米尔不堪重负,于43岁时去世。列文虎克是十七世纪荷兰光学显微镜之父。他与维米尔同年出生于代尔夫特。据记载,维米尔去世后,列文虎克负责协助其遗孀申请破产并处理画家的事务。作品。两个世纪以来,维米尔的名字鲜为人知。直到19世纪,法国艺术评论家泰奥菲尔·托雷才通过《美术公报》重新审视维米尔,并称赞他是天才。由于当时有关维米尔生平的资料很少,他也被称为“代尔夫特的狮身人面像”。如今,人们将维米尔和伦勃朗视为荷兰黄金时代最伟大的画家,并为他们的画作所着迷,因为他们都展现出严谨的构图、巧妙的光影运用以及人物微妙的情感。
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剧照
维米尔现存作品仅有三十四幅,大部分都是风俗画,反映了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他善于表现室内光线和严谨的空间感,结构精巧,色彩和谐。他还用极其微妙的点画法来捕捉每一个微小的、局部的光源,营造出具有流动光影感的真实视觉氛围。他的《挤奶女工》、《绘画的艺术》、《音乐课》、《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对后来不同艺术门类的影响不可低估。例如,被誉为“北方蒙娜丽莎”的肖像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启发了作家特雷西·雪佛兰创作同名小说。作者根据艺术史料,虚构了这幅名画的创作背景并讲述了故事。画家维米尔和他的女仆之间细腻感人的爱情故事。四年后,即2003年,这部小说被导演彼得·韦伯拍成了同名电影。该片获得十项英国电影学院奖提名、三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和两项金球奖提名。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道具、布景、灯光、画面构图等视觉元素上力求还原维米尔的画作内容。尤其是在光影处理方面,影片实现了动态影像对静态绘画的亲近和致敬。 。
在艺术史研究领域,虽然痴迷维米尔的学者和艺术家不愿意承认,但维米尔使用暗箱设备辅助绘画已不是什么秘密。 《维米尔的暗箱》是继大卫·霍克尼《隐藏的知识》之后对维米尔画作的又一重要解密。根据笔者Philip Stadelman使用小隔间暗箱的个人经验,多次重新对焦以避免画面局部散焦并不困难。他广泛引用并从大量历史资料和物理实验中,严格推论并得出维米尔使用暗箱装置完成上述经典画作的结论。
然而,从技术标准来看,机械地复制光学反射图像并不意味着这幅画是精湛的,甚至可能显得不诚实。在谈到十七世纪荷兰画家的绘画辅助工具时,牛津大学艺术史学家马丁·坎普坦言,“艺术史学家不愿意研究这一证据。不用说,他们觉得他们最喜欢的艺术家不应该使用那些被认为是“这是作弊的手段”,但正是因为光学工具的使用,要求画家有更持续的专注力、更敏锐的观察力和更有结构性的空间思维,所以很难降低或否认这些画作的价值。艺术性,“暗箱的使用并不限制艺术家在构思和绘画的每个阶段所做的选择。”
当然,那些痴迷“维米尔情结”的人并没有减少对维米尔画作的探索和验证。一位没有绘画背景的发明家决定创造一种光学装置,完全再现维米尔的经典作品《音乐课》——这就是蒂姆·詹尼森的艺术纪录片《蒂姆的维米尔》。经过五年的场景还原、光学设备调试、实际描绘等复杂流程,蒂姆准确再现了维米尔的画作,再现了“摄影”的绘画品质。影片中,蒂姆说:“现代有一种观念认为艺术和技术是不相容的。你要么去工程学校,要么去艺术学校,但你不能同时两者兼而有之。在黄金时代,艺术和技术是其中之一。” “这是对荷兰黄金时代绘画的完美评论。
回到光本身:伦勃朗的光与影摄影
并非所有画家都依赖光学设备来辅助他们的绘画。与维米尔同时代的著名画家伦勃朗·范·莱恩 (Rembrandt van Rijn) 从未使用过任何设备或相机。笔、纸、墨、油画都是他的绘画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伦勃朗和维米尔代表了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创作的两条道路。
伦勃朗1606年出生于荷兰共和国时期的莱顿。16岁进入莱顿大学学习法律。1631年,他移居阿姆斯特丹,师从画家彼得·拉斯特曼系统学习绘画。拉斯特曼深受卡拉瓦乔影响,笔法细腻,特别注重明暗对比。伦勃朗无疑是从他的前辈处理戏剧性光影的技巧中学习的。当时荷兰新兴的贵族阶层给画家带来了大量的私人肖像订单。绘画技巧出色的伦勃朗很快成为阿姆斯特丹最重要的肖像画家。作为站在荷兰黄金时代绘画顶峰的画家之一,伦勃朗以其高超的明暗技巧被称为“光影大师”。
伦勃朗的《自画像》
36岁时,这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完成了他的名画《夜巡》,这是为阿姆斯特丹城市射手队成员制作的群像。画面中的人物仿佛从戏剧舞台上走向彼此。拥挤的街道上伴随着喧闹的声音和不安。伦勃朗在暗色调中赋予夜间巡逻、日常行为场景一种空灵脱俗的氛围。通过对光影的精细处理,他将强光集中在几个主要人物身上。光线与人物柔和地融为一体,然后延伸到画面的细节,完成画面的叙事。精致的光影布置给人一种真实又虚幻的视觉体验,仿佛能直接穿透人物的精神世界。
伦勃朗更喜欢肖像画,尤其是自画像。据不完全统计,伦勃朗一生约有90幅自画像,所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对光影的高超控制。电影导演塞西尔·B·德米尔 (Cecil B. DeMille) 被认为是“伦勃朗照明”一词的最初使用者,他在 1915 年拍摄电影《弗吉尼亚沃伦》时从歌剧院借用了一些便携式聚光灯。并“开始在自然界中出现阴影的地方创造阴影。”他的商业伙伴担心角色的一半脸会处于阴影中,这会影响投影,但德米尔表示这是伦勃朗式的灯光。一般来说,做“伦勃朗布光”时,主光设置在人物前方一侧高处,补光灯或反光板设置在前方另一侧半高处,并设置为人物前方一半的强度。主光。脸部的一侧受到主光源的照射,而另一侧则巧妙地利用阴影与光线的相互作用,在人物眼睛下方形成相对明亮的三角形或菱形光斑。光斑的长度不长于鼻子,宽度不长于眼睛。伦勃朗照明的这种斑驳特征可以通过改变主体与灯光之间的距离,或者通过调整主光和补光灯的相对强度来实现。伦勃朗的光影技法对后来的肖像画、肖像摄影和电影拍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从1826年法国发明家约瑟夫·尼斯福尔·尼埃普斯(Joseph Nicephore Niépce)在自家窗台上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照片以来,摄影作为一种依靠光影成像原理的艺术形式,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机遇。认知和创作媒介依旧,依然是对光学现象的实验和探索。 1834年,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伯特创造了无相机摄影图像,他称之为“光源”绘画(或“光绘画”)。塔尔博特被公认为摄影的发明者之一。他所谓的“光画”图像使用太阳显微镜将物体置于焦点上,并将物体的图像投射到纸上。后来,他利用感光方法等技术永久保存了自然图像。 20年代,柏林艺术圈出现了一种更接近光影本体论的影像形式,即来自匈牙利画家兼摄影师László Moholy-Nagy的“黑影摄影”——他很容易将物体直接放置将相纸放在相纸上并放在光线范围内。光线通过光学装置投射到相纸上。当相纸感受到光线时,物体的形状和轮廓可以直接成像在相纸上。创建类似剪影的照片效果。这种操作意味着光本身以现代人类可以感知的方式出现。也就是说,影子摄影让我们能够以人体器官可感知的方式感知光本身的存在。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前卫艺术家之一莫霍利-纳吉并不坚持将影子摄影视为艺术品,而是呼吁“基于人类视觉心理和组织的直接视觉体验”身体。”在20世纪初的超现实主义运动中,艺术家曼·雷就已经尝试了一种新的无相机摄影方法,受到莫霍利-纳吉的高度赞扬。他认为,只有抛弃相机,摄影才能回归“事物本身的状态”。
黑影摄影重新构建了物质形态与光影配置之间的纯粹联系。它采用无相机摄影,印证了莫霍利-纳吉提出的口号:“摄影就是光配置”。 1923年,莫霍利-纳吉在他的第一次摄影展上说:“光现象的具体化是独特的摄影过程,正是依靠它来制作黑影照片。”而艺术家自身对光现象技术的探索并没有就此停止。如果阴影摄影实现了静态光配置,那么莫霍利-纳吉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实现移动光配置。在《静态和动态光配置》一文中,他谈到了动态光影的纯粹捕捉:“下一个任务:一部光的胶片,像曼雷和我所做的那样,以阴影摄影的方式连续拍摄。,从而拓宽了过去难以建造的光空间结构的技术边界。”
1930年,他利用光学装置捕捉黑影摄影中的动态光影,制作了时长约五分三十秒的影像作品《光影游戏:黑白灰》。影片中包含了光线的运动、曝光、正负成像效果等各种特写镜头,在视觉呈现上相对抽象,但却成为了艺术家最著名的电影作品。莫霍利-纳吉称之为“运动中的绘画”。以新的艺术媒介呼应了古典绘画对光影的极致追求,传达了他个人对影像技术和视觉机制的哲学。
有趣的是,和伦勃朗一样,莫霍利-纳吉最初学习的是法律,但中途“放弃法律去追求艺术”,开始用光影进行写实捕捉和技术实验。尽管相隔三个世纪,两位艺术家在“光”的艺术上却无限接近。
正如安德烈·巴赞在他的论文《绘画与电影》中总结的那样,“电影并不是来‘服务’或放弃绘画的,而是为绘画增添一种新的存在形式。”从十七世纪荷兰画家的光影中,我们看到了艺术与技术的相互成就,以及绘画、摄影、录像等不同艺术门类在光学实验和视觉机制上的共性和融合。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0日第13页)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