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绘制全球航线热图,中国东部沿海将是最黑暗的地区之一。渤海湾、长江口、东南沿海、珠江口、北部湾……凡是有港口的地方,就有丝线组成的航线,像光束一样辐射到世界各地。 228国道沿着这片最黑暗的地区,连接着沿海港口城市。
这些港口通过货船的往来将整个中国大陆与世界连接起来。中国的发展改变世界,世界的变化影响中国。 40年前如此,今天仍然如此。
2024年6月-8月航运热力图数据来源:中远海运科技数据产品“ShipSight”生成
在为期三个月的采访中,《解放日报》《信仰之路II·大国之路》报道组走访了228国道沿线的多个中国主要港口。面对太平洋海风携带的“逆全球化”浪潮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动荡,中国主要港口正面临着风暴。
弹性之网
中国绵长蜿蜒的东部海岸线星罗棋布着环渤海港口群、长三角港口群、东南沿海港口群、珠三角港口群、西南沿海港口群五个主要港口群。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物流网络。网络在区位上互补、在定位上分工明确,共同支撑中国经济的开放发展。
在环渤海最北端的港口中,锦州港看似不起眼,但却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作为“北粮南运”中最大的港口,锦州港不仅是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是东向南粮食运输的主要中转站,也是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散装粮食运输的中转站。
在大型港口密集的山东省,3345公里的海岸线上散布着7个主要港口。他们正在做一件事:将海洋的优势延伸到内陆。青岛港开班列、建设无水港,逐步构筑广阔的内陆网络——在黄河沿线9个省(区)设立35个无水港,开行港海铁联运班列66列,在黄河沿线9个省(区)建立了66列港海铁联运班列,在全国内陆城市黄河流域您可以享受便捷的内陆口岸通关一体化服务,您的“家门口”也可以成为您的“出海口岸”。据统计,青岛海铁联运量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带动了黄河流域沿线产业链、物流链快速发展,增强了周边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复杂的市场环境。
连接道路越多,锚定腹地越深,连通效率越高,网络的韧性越强。
山东日照,瓦日铁路、新河至盐日铁路两条全长1000公里重载铁路直达日照港区,将港口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关中城市紧密联系起来。集聚,并向腹地辐射,达到国土面积的1/3。 。这为日照港的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使其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年轻的5亿吨级港口。
2024年1月至7月,日照港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6.1%,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1.1%。新华社
日照还做了一件大事,打通铁海联运的“关节”。 2021年,全国首个沿海港口公路港口集疏运指挥中心在日照港成立。中铁济南局日照站和日照港各行车、装卸指挥岗位的工作人员开始“零距离”协同作业。
“以前需要打上百个电话才能过关,现在只需楼上楼下开个会,货物就能顺利流通。”山东港日照港集疏运指挥中心主任金新文认为,联合办公是一剂“妙招”。 ,使区域内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协调迈向更高水平。
一片开阔的土地
自古以来,港口与城市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
泉州港很早就开始流行起来。其第一个亮点是在宋元时期。当时,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
改革开放后,泉州石湖港一度风靡。 2000年前后,石湖港跻身全国内贸集装箱前五名。但由于吃水深度和航道承载能力,很快就落后于年轻的厦门港,越来越多的品牌总部也落户厦门。
如今,乘着“一带一路”春风,泉州再次抓住了时代机遇。目前,泉州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已开通18条国家级外贸航线,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沿着“丝绸之路”运往世界。
“随着5号、6号泊位的正式启用,更多的货船将有足够的生存空间。”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张敏告诉记者,泉州石湖港即将开启自己的“大船大港”时代。
可以说,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不少港口开启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港口的快速发展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
今年8月2日,满载来自泰国木薯淀粉等货物的新型西部陆海通道海铁联运班列从北部湾港钦州港东站出发,开往四川。至此,该班列货物运输量正式突破50万标箱。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港之一,钦州港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2024年上半年,钦州港半年吞吐量首次过亿吨,达到1.01亿吨,同比增长10.9%;集装箱完成335.6万标箱,同比增长20.2%。
随着航道、码头等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和投入使用,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发展。
当记者走进中马钦州产业园时,“中马友谊之门”的标志在茂盛的罗汉松映衬下格外醒目。来自马来西亚的考察团和参观团络绎不绝,园区工作人员用流利的马来语为他们讲解。
记者在中马钦州产业园采访。吴越 摄
五年来,钦州港区新设立企业3.8万余家,集聚外贸企业355家。通过不断推动中马“两国两园”升级发展,钦州港区成功打造首条中国—东盟燕窝跨境产业链,推动上游升级完成以及中国和马来西亚棕榈油下游供应链和产业链。
港口与世界相连。即使方向和定位不同,但以口岸为抓手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思路是一致的。
防城港已从“海上胡志明小道”秘密运输路线的起点转变为今天的十亿吨级国际枢纽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个港口进行贸易通航世界各地。
广东湛江徐闻港已成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现代化综合水陆交通枢纽。从这里开始,广东与琼之间的海上航程缩短了一半。
上洋山港获批创建全国首个“丝路电商”合作试验区、全国首个“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试点进口”货物顺利通关……一系列制度开放新突破高新技术领域引领水平开放正在走向现实。
一场技术革命
在亚洲港口举起一个集装箱平均需要 27 秒,在北美则需要 76 秒。东北亚船舶锚地卸货时间为2小时,而北美则需要24小时。
2021年披露的这组港口数据引发热议,外媒纷纷感叹全球港口面临重塑,港口运营效率成为其核心优势和未来引力的关键部分。
促进港口高效运营是近年来中国港口发展的重点。
曾几何时,作为港口大国,中国在象征着全球港口最强技术的全自动化甚至半自动化码头的名单上却默默无闻。
为了启动自动化码头建设,山东港口集团有限公司资深专家张连刚带领团队成员出国留学。但合作的条件极其严格:天价软件与硬件捆绑,系统无法优化升级,只能始终以原始交付状态使用。
自主研发刻不容缓。在召开3000多次技术研讨会、形成数十万字的分析报告、攻克十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后,2017年,青岛港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真正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一艘货船正在山东港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装卸货物。新华社
今年上半年,青岛港自动化水平再创新高,最高作业效率达到60.2自然箱/小时,第十次打破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
如今,青岛港的自动化已远远超出了集装箱的范畴。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自动化散装纸浆码头能耗降低了63%,有效节省了80%的人工,作业效率提高了20%。
新一代终端智能管控系统也已正式发布。该系统首次实现了核心系统的国产替代和关键技术的完全自主控制,突破了国外软件公司技术产品的长期垄断和封锁。
港口创新始终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各地港口也立足自身,不断探索港口创新实践。
山东日照港结合港口自身条件进行升级改造,建成全球首个岸侧开放式全自动化码头。
降本增效的背后,是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人人都是奋斗者”的创新模式下,日照港首创“岸边侧装卸+无人卡车集水平运输”技术,解决无人卡车集“解除安全防护”等世界级难题;全国首创的“自动装车系统+电力牵引智能”无人装车作业模式,迅速提高了港区劳动生产率。
日照港自动化码头研发涉及600多个清单问题、数百个关键点。然而,整个技术创新中心只有30多名专职技术研发人员。更多的创新研发有赖于一线码头工人和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 “当经验和技术充分结合时,创新的有效性才能最大化。”日照港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办公室主任蒋雷告诉记者。
在钦州港,随处可见的集装箱车、叉车、装载机都是更新换代的新能源汽车,自动往返于码头和充电站。门吊等大型设施也配备了相应的绿色电力。 。钦州保税港区胜港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海涛告诉记者:“集装箱码头不仅实现了高度信息化、标准化、自动化,而且还在探索零碳化。”
钦州港。吴越 摄
随着报道组采访的脚步,越来越多这样的场景慢慢展开——盛夏时节,碧海蓝天,无人驾驶卡车来回穿梭,万吨巨轮扬帆而去。在大陆东岸的海港,枢纽、开放、活力等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共同构成了更加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的中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