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作者:马龙、李宏(分别为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新学期以来,各地以多种形式开展思政课,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南京江北新区,“开学第一堂思政课”——《追梦之旅》在南京江北图书馆开课。这堂课通过趣味横生的视频、新奇神秘的科普,让学生们收获不一样的体验与思考。在红军长征90周年之际,贵州教育大讲堂推出2024年秋季学期特别首堂课,《长征精神之美》《云课堂》联动三地,以“实景叙述+史料呈现+云播报”的形式,赢得听众好评,带来一堂生动深刻的思政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改革创新”。思政课建设是教育的政治建设、战略建设、基础建设,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是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讲真话讲透彻、讲生动,坚持诚信创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教育水平”。通过转变表达方式,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思政课如何讲好真话、讲好故事的认识,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有利于把思政课打造成学生愿意听、喜欢听的人生金课,真正学得会、听得懂、信得过、用得上,努力培养更多为党所信赖、爱国奉献、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讲好开学思政课,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一方面,要加强价值引领,注重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透彻领会时代价值观念。要用理论分析回应学生,用透彻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思想的魅力、真理的力量教育引导学生。另一方面,要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的话语体系,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和重大问题,融入深刻的具体内容,用生动的叙事代替抽象的理论,透彻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和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认同感;用生动的题材揭示大主题,阐释生活中浅显的道理,让思政课更有亲和力、更具感染力。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创新思政课话语体系,必须把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史、文明史讲得深入透彻,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波澜壮阔、源远流长的文明遗产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把握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通过思政课的讲授、研讨,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大量引用古代经典,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这也为思政教育中的案例选取提供了捷径。通过讲解所引典故、文献的深刻内涵和来源,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认识到其当代价值,让“古书中所写之物”活灵活现,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通过采用超越时空的宏观视角进行叙述,引导学生从历史分析中洞察现实,认识到中华文明的灿烂悠久,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历史事实融入日常生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用辉煌的历史滋养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视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要讲究方法和途径,把道理讲得深入透彻、生动形象。”因此,思政课教学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打破传统的“我说,你听”的教学模式,鼓励多元声音、共同参与,增强话语体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思政课发展提供更加生动立体的视角。思政课紧密结合实际,立足学生成长规律和时代背景,对照新时代的历史坐标和教育要求,采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话语体系,减少思政教育的说教感。天津外国语大学创新推出的“实验室里的思政课”,通过让教学内容案例化、情景化,解决了以往思政教学中学生听讲脱节、理解肤浅、参与度不足等“痛点”,也让思政教学更加生动、有效。此外,通过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课堂融合,将思政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走进社会、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体验思政。最后,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引入思政课堂,营造沉浸式、体验式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主动、深入学习,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真正做到浇花育根、育人育人。
光明日报(2024年9月25日第16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