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一街道办违法强拆被索赔,案件一波三折,申诉已获浙江高院立案

admin 2024-09-25 阅读:12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__法律思维对法治的意义

“温州街道办事处违法拆迁获赔偿案”再有进展。据澎湃新闻报道,此前胜诉的被拆迁公司因不服二审再审结果(判决赔偿506万元及利息)再次提起上诉。此案近日已被浙江高院受理。

温州政府强拆案一波三折,导致此次提起上诉的案情包括2016年温州市鹿城区杨义街道办事处、区行政执法局两次强拆,温州中院二审均以政府部门判决认定强拆违法。但在随后的行政赔偿诉讼中,当地法院曾判决赔偿96万元,引发了一审、发回重审、一审再审、甚至异地开庭审理等一系列司法程序。2023年3月21日,丽水中院以人民法院生效裁判,裁定两次强拆违法。上诉人就两次强拆造成的损失向拆迁实施人请求国家赔偿,合法合规,法院判决赔偿被拆迁方损失500余万元。

从96万到500多万,一桩政府强拆案引发的行政赔偿纠纷,至今仍未彻底解决,成为持续多年的一连串司法诉讼。但必须看到,被拆迁企业似乎并不满足于500万元的赔偿金额,这被民众认为“不是小数目”,如果选择继续上诉,也还是一项受到法律程序充分保障的诉讼权利,毕竟与此前企业主要求的5000万元赔偿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然,从此前丽水中院作出的500万元判决来看,此轮异地庭审不仅导致赔偿数额出现较大变化,也引发司法机关对政府强拆行为的法律重新解读。营商环境离不开法治,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既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谋划产业和项目布局,也要坚持依法行政,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和发展环境。

不管法律诉讼链条有多么复杂艰辛,包括强拆被认定违法之后一系列纠纷的解决,无论如何都是司法机关对强拆做出负面评价之后的后续权益问题。个别纠纷,特别是强拆受害者的反复诉讼和正当程序诉求,都是值得肯定和保护的法律意识。公平正义是对公民守法的最大尊重和最好的回应。

在目前的法制环境下,政府在没有经过合法程序的情况下强行拆除,并被司法机关判定违法的情况屡见不鲜。就在几天前,河南叶县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梨园被强行拆除。与几年前温州被判定违法的强行拆除案例相比,我们可以看到,在寻求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态度,可能会导致截然不同的解决路径。

叶县一案中,一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因政府发布限期清理案件的通知而向法院提起诉讼。据封面新闻后续报道,当时已经“接到应诉通知”的当地镇政府随后撤回了《限期清理通知》,但此后梨园仍被拆迁​​。作为对补偿标准有异议的被拆迁方,此前曾尝试通过正当程序对当地政府的补偿文件提出法律审查建议,并获得了省司法厅的答复……

叶县当事人不止一次尝试通过制度化途径寻求救济,温州业主在被强拆后坚持要求赔偿,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民众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意识在增强,这也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宝贵内容。强拆造成的巨额损失,如果没有后续的公正司法保障,可能会让坚持寻求法律保护的公民遭遇挫折。从法院到司法局,叶县青年一次次尝试通过制度化途径解决纠纷。通过法律途径、和平方式解决纠纷的努力,在哪个阶段就白费了呢?

用制度手段、用法治思维化解纠纷,都是值得格外呵护的法律意识,而为法律落地生根创造一切条件、不让暴力手段占上风,更是各地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坚守的原则和底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