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作为全面记录一定时期、一定地域或具体事项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在“鉴古知今”中具有重要意义。光明日报开辟了《以史为鉴:方志故事》专栏,全景式扫描我国方志发展历程,讲述那些写信历史、弘扬善举、引领风气的方志家的故事,分析如何进一步增强方志意识,重振方志学,增强大国气度与文化自信。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的家乡有没有方志故事吧!
新中国部分地方志在全国地方志博物馆“中国地方志”展区展出。图片由中国地方志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繁华时节》
延续数千年的独特传统
“隔代修史,今代修方志”是我国修史、修方志的优良传统。方志的编撰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宋代九州图局的设立,使官制方志成为主流,各地编撰方志成为一种风潮。明清时期,方志编撰日趋制度化,出现了“天下郡县皆有方志”的盛况。“方志从统一的方志、省通志,到郡县方志,还有山川土司盐井方志、乡镇方志、地方杂记等,种类十分齐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先群说。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至今保存下来的古代志书有8264部,近年又有发现,实际数量已达1万部,十余万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著名汉学家李约瑟所言,古希腊乃至近代英国,都没有留下任何与中国地方志类似的文献。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中国地方志。
记录三晋历史
山西省志的故事和地方志作者
山西地方志编纂始于晋代,距今1600至1700多年。民国以前,曾有6次大规模的省志编纂。据统计,建国前山西共编纂地方志825部,现存496部。最早的为元代,多为记叙文,偶有议论,少数为诗文。从版本上看,有写本、抄本、木刻本、石刻本、铅印本等,传世的以木刻本居多……
我们党历来重视编纂和利用地方志,早在1941年就明确规定“要搜集和研究县志、地志、省志、家谱”,作为了解国情、地方情况的重要途径之一。1958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成都主持中央工作会议时,专门参考了《四川通志》和《华阳国志》,主张在全国范围内编纂地方志。次年,中国地方志编纂组成立。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继承和发扬了编纂地方志的优良传统。1983年,中国地方志编纂组恢复成立,更名为中国地方志指导组,全国普遍建立了地方志工作机构。同时,每20年左右编纂一次地方志的做法也逐渐形成。2006年《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地方志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中国地方志指导组办公室主任吉祥德说。
人民的愿望得以传承,传向未来
听江苏省地方志编纂的故事
江苏是我国最早编纂方志的地区之一,编纂方志历史悠久,著名方志层出不穷,被誉为“方志之乡”。进入新时代,江苏在传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为方志注入了新鲜血液,彰显了方志之美,留住了时代的记忆,为今人提供了“正衣冠、通晓兴衰”的历史参照……
习近平同志历来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2006年,他在温州市苍南县考察台风“桑美”灾后重建工作时,查阅《苍南县志》,在与当地领导座谈时,大声朗读书中关于台风的记载。他希望地方干部以史为鉴,科学决策,不断提高应对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到首都博物馆参观历史文化展览。他说:“办展览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告诉人们历史的智慧,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为进一步推动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8月印发了《全国地方志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地方志事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加强历史、志书编纂”,明确了地方志工作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值得保存和借鉴”
内涵丰富的文化宝库
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湖北、江西、黑龙江等省地方志部门收集当地气象变化、涝灾史料,及时向防汛指挥部提供新编的《水利志》《卫生志》作为参考。“北川县志办公室2008年灾后重建期间印制的志书,也为县城迁建决策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中国地方志指导组办公室副主任邱新立自豪地告诉记者。
“一个县的规章制度、文物古迹,都记载在地方志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牛润珍说,地方志不仅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实际社会状况,还记载了各个地区的气候、山川、城镇、矿产、动植物分布等,是前人实践活动和智慧经验的结晶,可以服务于当代,也可以为后人提供借鉴。
全景记录泉州人文历史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故事》编撰
泉州,是一个文化传奇,是“世界宗教博物馆”和“多元文化宝库”,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当地人文景观、历史轶事随处可见。《泉州地方志丛书》以通俗、幽默的方式,介绍历史名人、著名街巷、神话典故,阐释当地科技、经济、戏曲的历史渊源……
邱新立介绍,1962年郭沫若主编的《崖州志》对三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部门把历代地方志中记载的气象、自然灾害、矿藏、水利等珍贵资料整理成《中国古铜矿志》、《我国五百年旱灾史料》等文集,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方百科全书”的孤独坚持
海口年鉴背后的故事
59岁的文史系学生李大文今年7月在家中突发脑溢血,深夜12点,救护车将他送往医院。躺在救护车里,李大文还不忘对刚刚赶来的同事说:“我负责的稿件修改好了,放在桌子上了,记得交给阿珍,免得耽误今年的年鉴出版!”出院不到一个月,李大文不顾大家劝阻,主动到办公室上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除了大量历代旧志外,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编纂新方志,20世纪末21世纪初又开始了第二轮修订。”吉祥德告诉记者,两轮新方志规模之大、涉及领域之广、跨度之长,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大壮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16年8月,已编纂出版省、市、县志8000余部,行业志、部门志、专志、乡镇志、村志20多万部,地方综合性年鉴1.7万余册,构筑起以国情、地情为主要内容、不断丰富的文化资源宝库。
作家陈忠实在写作《白鹿原》时,多次参考地方史志,从多个县市的志书、史籍中摘录了30多万字的资料。“一本地方志记载着一个地方的人和事,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从中可以读到地域的变化、生活的经历、故乡的情怀,在延续这些共同的记忆的同时,也留住了对故乡的眷念。”卜先群感慨地说。
“依法治国”
与时俱进的基础文化事业
浙江余杭京杭大运河畔,两栋明清风格的老房子十分引人注目,这就是余杭地方志博物馆,它以余杭历代丰富的地方志资料为基础,通过文字、图片、多媒体影像和实物展览等形式,展现了余杭秀美的山水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地方志如何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地方志工作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说。上海市地方志办的《地方志社会认知调查》显示,民众使用地方志的普遍程度较低,经常使用地方志的仅有22%。“确实,地方志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事业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少数地区和部门对地方志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人才和经费不足,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等。”
本土文化“梦工厂”
参观河南省驻马店市地方史迹办公室
这是一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老建筑,楼前几棵芭蕉树长势茂盛,园中竹林吸引着众多鸟类。大楼内共有十间办公室,每间办公室的地板、茶几、办公桌上都堆满了资料类的书籍,一眼望去,只有书籍,还有更多的书籍……
“从这个角度看,《规划纲要》的出台恰逢其时。”李培林强调,《规划纲要》以落实“一个纳入、八个到位”为主线,为未来一个时期全国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将“依法修志”改为“依法治志”,将地方志的修编、管理和开发利用纳入“依法实施”范围,为地方志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开启了依法治志的新时代。
根据纲要,地方志工作者将力争完成第二轮地方志修编规划任务,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做好第三轮地方志修编准备工作;加快信息化和地方志图书馆建设,特别是加快地方志数字化和地方信息网站建设。截至2016年8月,已建成2个国家级网站、27个省级网站、约300个市级网站、近900个县级网站。北京、哈尔滨、南昌等城市的地方志图书馆相继建成开馆,把文字表述变成立体生动的呈现。“除了这些,还当务之急是大力加强地方志理论研究,争取尽快形成地方志学科体系。”邱新立语重心长地说。
荆川三百里画卷
安徽泾县2000年文化历史,《泾县村落》一文概括
“李白正要扬帆,忽闻岸边有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如汪伦给我的情深。”安徽省泾县是宣纸、宣笔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说到文化名,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一诗……
“修志求真,直笔写史”是地方志学家秉持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志学家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默默耕耘,全身心投入工作。志学家专家颜居谦,为了工作抛开家庭、琐事、应酬,被称为“三下乡”工作狂,即使在被诊断出绝症后,仍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140万字的《交城县志》的编撰;志士典范郑永利,为编撰《均县志》三次辞去职务,最后因劳累过度而病逝,只留下两袖清风和一身墨迹。
“与老一辈的方志工作者相比,我们今天处在一个很好的时代。”84岁的赵庚琪正忙着编撰《北京方志》。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方志事业,老人对北京的新旧方志了如指掌:新方志与历史上的旧方志相比,在指导思想、版式结构、功能运用等内容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毫无疑问,作为一项基础性文化事业,方志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人民生产生活当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内容整理自光明日报《以史为鉴:地方志故事》专栏(部分内容已删除)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