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历史故事与忧虑
春秋时期,越国与吴国相邻,吴国忙于攻打楚国,越国经常派兵进攻吴国边境。吴国恼怒,派兵攻打越国,结果被打败。吴王阖闾因伤势过重而死。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吴国后,努力为父报仇,后来打败了越国,并乘胜进攻越国的都城。越王勾践率领剩下的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并派人向吴国求和。
吴国大臣伍子胥对夫差说:越王勾践是个能吃苦的人,大王若今日不一举剿灭他,日后必将后悔莫及。然而吴王夫差却因这次大胜而骄傲自满,不听伍子胥的劝告,下令让越国议和。吴王伐越后,夫差以为从此无忧无虑,便想与中原和晋、齐等国比试高下,看看谁更胜一筹。此时的越王勾践念念不忘亡国之耻,宿稻草、尝胆汁,越国国力渐渐恢复。伍子胥也劝夫差:勾践一餐不二荤,哀悼死者,安慰病人,打算有所作为。此人若不死,对吴国必定是祸患。如今吴国有了越,就如同有了心病一样。(原文是:“越是我心头之刺。”)吴王不先灭掉越,而是专心攻打齐国,这岂不是可笑?但吴王还是不听伍子胥的劝告,长年用兵,国力消耗殆尽,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所灭。
“心痛”这个成语是由“心痛”演变而来的,比喻内心隐藏的严重危害。
哲学历史故事:螳螂捕车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聪明人叫颜何,卫灵公请他做太子蒯硕的老师。
颜河听说蒯罗仗着父亲的君王身份,整天欺负人、行为粗暴,颜河觉得教育这样的学生非常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颜和到魏之后,首先拜见了魏国大夫屈伯玉,询问该如何教导好蒯说。屈伯玉回答说:颜和先生,您先问情况说得对,您要想教导好太子,确实很难。他进一步分析说:我举个例子吧!螳螂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自己跑到公路上,举起双臂挡住了车轮,结果可想而知。虽然它确实认为这个举动很勇敢,但真的毫无意义。颜和先生,您的用意是好的,但您的举动就像螳螂拦车一样,您一定要小心!有些事情,不是你一个人能够解决的,还是自己动手吧!
后来,人们就用“螳螂捕车”这个成语来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实力就妄图做不可能的事,最终必然会失败。
哲学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王子夷吾流亡在外,他在秦国时曾向秦穆公许诺,如果他将来能回国做王,就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
后来夷吾果然回到晋国,继承了王位,是为晋惠公。但是他并没有履行诺言。后来,秦国发生饥荒,晋惠公不救秦国。秦穆公对此心怀怨恨,派兵攻打晋国。晋惠公率军作战,三次被打败。当秦军深入晋国时,晋惠公叫人把郑国的名马放在车上,亲自出战。
清正大夫劝阻他说:“自古打仗都要用本国的良马。因为它们是本国土生土长的马,熟悉道路,听从主人的命令。现在你骑着外来的马去打敌军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样的马一旦遇到意外,会因为恐惧而呼吸加快,血液循环加快,变得狂躁不安,从而变得不听话。虽然外表看起来很强壮,但实际上很虚弱。(原文是:外强中干,内弱中干。)进退不得,到时候后悔就晚了。”
但晋惠公不听,一意孤行。战争一打响,晋惠公的车马开始四处乱窜,陷在泥里,进退不得。晋惠公轻而易举地被秦军俘虏了。
后来人们就用“外强内干”来比喻一个人外表坚强,但实际上内心空虚脆弱,常常作贬义使用。
哲学历史故事遵循惯例
春秋末期,楚王要攻打宋国,命令鲁班设计制造攻城梯。墨子得知此事后,步行十天十夜,到达了楚国的都城。他对楚王说:你如果攻打宋国,你是打不赢的。楚王得意地说:鲁班是天下最巧的木匠,他为我制造了攻城梯,我一定能攻下宋国。墨子说:那我去帮助宋国守城,你叫鲁班去攻,看看他能不能赢。于是
二人就到楚王面前示威。
鲁班进攻,墨子守城,两人连续进攻九次,墨子每次都获胜。
但鲁班并不服输。他说道: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对付你了,只是我不想说出来而已。墨子也说道:我也知道你会用什么方法对付我,只是我不想说出来而已。楚王佯装不解地问墨子:大人,你明白鲁班的意思吗?墨子义正言辞地说:我当然明白——那就是杀了我!他想着这样一来,宋国城里就没人守了,他就可以一举攻下宋国了。可是,我已经让我的三百多个学生扛着我的城防器械去了宋国,就等着你了!你就算杀了我,也挽回不了失败的局面了。接着,墨子严肃而大声地说道:你准备怎么办呢?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我们取消攻宋的计划。这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向楚王告别。
人们把墨子的守城规矩称为“守旧”,后来就成了保守思想的意思,坚持按旧规矩办事,拒绝改变。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