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古老奇特乐器,历经沧桑,承载着敏感多情的故事

admin 2024-09-13 阅读:7

一道古老的声音,淡淡地从历史深处传来。

琵琶,这种古老而奇特的乐器,发出悠扬的琴声,仿佛是一位饱经沧桑、历经世事的老人,又仿佛是一位热情似火的青年。

它是一种拨弦乐器。起初用右手向前拨的乐器叫琵琶,向后拨的乐器叫帕。自秦汉以来,它是多种弦乐器的统称。当时,无论琴颈长短、音箱圆形或梨形、盖板木制或革制、琴弦多根或少根、横奏或竖奏,凡是演奏方法相似的乐器都叫琵琶。直到宋代,这种半梨形音箱、薄桐木板盖、后弯琴颈,琴颈和琴面上有九至十三品四个琴格、有四根琴弦的乐器才被专门称为琵琶。

这是一个敏感而又多情的美人。其他的事情只依稀记得这一点,但在她敏感的心里,却被反复深深地刻在记忆的心里。而且,这不是童话,不是故事,而是一段惊天动地的历史事实。

也许,静谧的钢琴演奏着巴赫,飘逸的笛子演奏着莫扎特,雄伟的交响乐团演奏着贝多芬。然而,只有它,只有琵琶,还在诉说着《十面埋伏》那首古老的中国故事……

《十面埋伏》是中国传统器乐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作品。在传统琵琶音乐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柔和,技法多采用左手推拉吟唱和揉弦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现细腻的内心情感;而武曲结构细腻疏密,旋律鲜明,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多采用右手强劲的演奏手法,善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感。因此,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磅礴、激情澎湃,风格迷人壮丽,艺术形象生动,是古典音乐的珍品。

时间老人拉开历史的帷幕,月亮的神奇手指轻轻触碰琴弦,和弦在喇叭里嗡嗡作响,自然之声缓缓传来。

进入乐坛的主角是刘邦项羽。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秦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为争夺中原和天下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当修筑万里长城而名声大噪的秦始皇大军经过时,这两个名不见经传却胸怀大志的人,在赞颂的同时,又做出了不同的豪言壮语。“大丈夫就该如此!”刘邦说。“他可以取代他!”项羽说。说第一句话的人比较有心计,说第二句话的人则比较直白。鸿门宴上,项羽有四十万大军,而刘邦只有十万。当时项羽若是按照范增的计谋,杀了狡猾足智多谋的刘邦,就不会有后来的楚汉战争了。然而,心高气傲的项羽犹豫不决,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机会,导致虎踞山河,结成军营与他争夺。鸿门宴是项羽的一次失败,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楚汉争霸战争持续了五年,大大小小的战役有几十场。当楚军久攻不下时,项羽架起大锅,要煮刘邦的父亲,刘邦却说:“我与你们曾是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们的父亲。你们若杀了你们的父亲,煮成肉汤,请给我一碗尝尝。”重视名誉和尊严的项羽不但没有杀刘邦的父亲,还在鸿沟与他瓜分天下。红沟西边是刘邦的汉王城,东边是项羽的霸王城。沟内黄河深不可测,沟边树木茂密,猛兽出没。两军对垒,项羽凭借着强大的气势发动了多次主攻,而刘邦则坚持防守。激战中,项羽一枪打中了刘邦的胸部,但刘邦还是溜了过去。就这样,西楚霸王项羽因为一次次错失机会,错过了消灭刘邦的机会,数次从全军覆没的绝境中逃脱,重整旗鼓,给自己留下了终生的遗憾。最终,导演了一部历史上最具感染力的现场大戏。

楚汉相争历史故事_楚汉争雄的故事_楚汉之争历史故事

《十面埋伏》描绘的是公元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的战斗,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著名战役。据《史记》记载,垓下之战,刘邦的汉军以三十万大军包围了只剩下十万兵力的楚军,并布下“十面埋伏”阵法,将四面悬崖的垓下大营团团围住,把项羽困在重围之中。深夜,笛声响起,汉军四面用楚歌瓦解对手的斗志。楚营将士听到熟悉的口音,思念父母妻子儿女,见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纷纷逃窜。半夜时分,自知大势已去的项羽,辞别虞姬,仓皇突围。刘邦下令数千骑兵,不顾一切地追击项羽。最后在乌江之畔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项羽寡不敌众,最终拔剑自刎。

古往今来,中原地区无数战火纷飞,然而由此引发的故事,却成为永远被铭记的佳作。

长歌是哀歌,琵琶曲《十面埋伏》以写实的手法、深邃的音乐语言和演奏技巧,再现了这场战役的全过程,是一幅生动的古战场声音画卷,失传的英雄诗篇被一页一页地翻开。琵琶用它清脆醇厚的声音,带着泪水和鲜血,将短歌演奏得悲壮哀婉。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我国传统的大型组曲结构,全曲共十三个篇章,即扎营、奏打、选将、排阵、行军、伏击、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北、乌江自刎、全军大胜、比将、胜利回营。

千古绝唱的序幕已然吹响,一道神秘的天光照耀在千年前的古战场上。琵琶开始在高音区用“轮刷”的技法占得先机,渲染出浓厚的战争氛围。军营戒严,战旗飘扬,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战鼓声震天动地,激昂高亢的长音犹如号角声震山谷。之后,用各种技法表现三鼓齐鸣​​、人声鼎沸、军炮齐鸣、铁骑奔腾的壮观场面。“吹打”是全曲旋律强劲、气息宽广雄壮的旋律。琵琶以精巧的“轮指”弹奏出的长音,模仿了古代军用筚篥的演奏,生动再现了汉军由远及近、威武雄壮的军容。

“召将”、“排阵”、“列队”节奏整齐紧凑,音色富有弹性、跳跃感,琵琶采用“点、擦、戳、擦”组合指法弹奏十六分音符节奏,用“挑点”和“挑拨”指法描绘出布阵的场面,士兵们头戴盔甲,手执刀枪,迅速变换阵型,步法矫健有力。

《埋伏》是一首内涵深厚的乐曲,节奏型和以模仿的方式展开的旋律营造出一种紧张、神秘、恐怖的氛围。夜色笼罩着田野,伏兵神出鬼没,在四面埋伏。天色低垂,云雾笼罩,秋风呼啸,凄冷的月光黯淡无光。只有星光闪烁狡黠的眼睛,窥探着静夜中潜伏的杀机。

《鸡鸣山小战》旋律先升后降,高低起伏,节拍多变,韵律连绵,既表现了鼓声角声、金刀铁马之战,又刻画了将士们英勇奋战的场景。琵琶采用左手“刹弦”的技巧,发出如刀枪戟相碰般的声音。

楚汉争雄的故事_楚汉相争历史故事_楚汉之争历史故事

《九里山之战》是全曲的高潮。琵琶用快速的“扫”音表现了百万大军的气势和铁骑的雷霆之势。在隆隆的炮声和铿锵的马蹄声中,突然,一阵凄厉沙哑的笛声传来。它遥远,像悲伤的呜咽,又像低沉的歌声。那是绝望而伤感的腔调,是直入骨髓的凄凉楚歌:“十年征战无归期,千里征战几人归?你若战死沙场,白发苍苍的父母将依靠谁?”这一夜,楚歌声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传来,将楚军瓦解。大势已去,项羽悲歌道:“我的力量是拔山倒海,我的精神是征服天下,可是时机未到,我的马不走。我的马不走,我可怎么办呢?我可怎么办呢,禹锡,禹锡?”英雄的结局,少年与少年的爱情。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项羽还是舍不得美人和马。当楚歌四起时,也是禹锡拔剑起舞的时候。英雄的爱情灼烧着她的心,沸腾着她的血,她哭得如雨,拔剑而出。美人含泪舞剑,该是何等的悲凉而又独特的魅力。鲜血溅在剑上,该是何等的英勇无畏的壮举。美人用生命和鲜血夹杂着爱,唱出了一曲隽永的挽歌,感动了世人。琵琶运用“双弦”和“推拉”的手法,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之中,呐喊震天,刀光剑影,场面惊心动魄,鲜明地衬托出那个悲情之夜的悲伤,英雄美人,刀光剑影,热血沸腾。

《项羽败走》用慢速起步、逐渐加速的和声旋律,配合有节奏的马蹄声,表现项羽拼命突围的情景。从垓下到乌江究竟有多远?从几十万大军到只剩下二十八匹战马,是多么凄惨的结局?单调的音乐与昔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奔腾的马蹄声依然让人心有余悸。

《乌江自刎》的音乐哀婉而庄严,浩瀚的江水,拍岸的浪花,流淌着悄然升华的诗情画意。江边,一艘小舟来接项羽。或许,他渡过江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就会改写,但面对最后的抉择,项羽却拒绝渡江。亭长只好遵从指示,带领乌骓马上船,渡到对岸。看着如蝗虫般飞来的柳条旗,看着依依不舍离去的小舟,英雄的自尊心比利刃还要锋利。于是,24岁起兵,曾以霸道威严称霸天下,率领八千江东子弟称霸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拔剑自刎。一代枭雄,血洒乌江岸,年仅三十一岁。此时,已经到达彼岸的乌追马,远远看见主人持剑自刎,悲痛万分。这是一匹英勇的骏马,也是一匹有感情、有思考能力的马。失去主人就等于死亡。他发出一声如号角、如鹰鸣的高亢凄凉的哀嚎,心碎地跳起,又滚倒在地死去。女儿有侠义,坐骑有勇气,英雄永垂不朽。琵琶以渐进的旋律、长音滚动的复音,描写了英雄自刎前激昂的心情。最后,四弦“猛砍”一声,然后“骤停”,声音犹如撕裂的丝绸,乐声戛然而止。刘备能起,天意使然,百姓心中敬仰项羽,而表现汉军欢庆胜利的三首歌《百军庆捷》、《诸将争功》、《捷足归营》一般不奏。

《十面埋伏》一曲断弦、滴血,断了项羽回家的路,《十面埋伏》一曲,以英雄气概,千百年来一直演奏着。明代王有鼎在《四照堂集》中,曾这样描写当时琵琶师弹奏此曲的情景:“两军对决之时,声震天地,瓦顶似要坠落。缓听,有金鼓刀弩之声,有人马奔逃之声;遂无声息。久听,有怨声难解之声,是楚声;有悲壮之声,是项羽悲壮慷慨之歌声;有与爱妃别离之声;有项羽陷大沼追骑之声;有项羽自刎乌江之声,有残骑践踏项羽之声,使闻者先激动,继而悲痛,最后欲哭无泪,感人肺腑。”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舞台千年,背景中的乌江也旋进了英雄情结,历久弥新。多年后,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在梧桐树下、细雨蒙蒙的傍晚,怀念起英雄项羽,不禁皱眉,心中充满柔情。她感叹:“生当英雄,死当鬼雄,还是怀念不肯过长江的项羽。”

琵琶声、哼唱声、抽泣声……

当江涛满怀仇恨地离去,在大地宽广的怀抱里停止了哭泣,琵琶曲《十面埋伏》仍在奏响,仍在诉说,像一滴英雄的泪水,永远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