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納米比亞的埃托沙國家公園,史丹佛大學的科學家首次記錄到雄性大象使用低頻咆哮(「出發號令」)來啟動群體行動。這一發現顛覆了以往認為只有雌性大象才會使用這種行為的觀點。
晚上,當雄性大象在穆沙拉水坑邊聚集喝水時,一隻年長的雄性大象抬起頭,從水坑邊轉身,耳朵輕輕拍打,發出一聲深沉共鳴的咆哮。隨著這聲咆哮,一隻接一隻的雄性大象也開始回應,聲音重疊成為一片低頻的和聲,在草原上回蕩。這種聲音明確地傳達了一個信息:「該出發了。」隨後,這群大象開始緩慢地移動,隨著領頭的咆哮者踏上夜間的旅程。
科學家們使用高科技錄音設備,包括埋藏的麥克風和夜視攝像機,記錄了雄性大象的低頻咆哮和行為,並通過聲音網絡分析來理解雄性之間的關係和等級。他們發現,這些咆哮信號的發起者通常是社會聯繫最緊密且最具主導地位的雄性。
研究還揭示了這些「出發號令」咆哮行為與雌性大象的相似之處。雄性大象可能在年輕時從家族中的雌性學習這種行為,並在成年後形成自己的社會群體時使用這些學到的行為來與其他雄性交換信息。每次發出咆哮後,另一隻大象會在前一個咆哮幾乎結束時加上自己的聲音,形成一種和諧的輪唱模式,就像一個大象版的「男聲四重唱」。
發起者為最高主導地位的雄性
這項研究不僅展示了雄性大象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和豐富性,還揭示了牠們如何在儀式和協調中使用聲音。這進一步推動了我們對大象語言的理解。
除了這些語言學上的洞見,研究還發現一些主導雄性大象在其社會群體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幫助維持群體的穩定和凝聚力。這些雄性大象承擔著導師的角色,指導年輕的大象,分享資源,並參與牠們的情感起伏。
在允許狩獵的國家,應謹慎避免獵殺那些具有社會聯繫的年長雄性大象,因為牠們的移除可能會破壞大象群體內的社會結構和導師體系。
這項研究強調了社會聯繫和互動對於圈養和半圈養的雄性大象福祉的重要性,強調了需要提供支持這些社會結構的環境。史丹佛大學研究員奧康奈爾·羅德威爾表示:「我們的發現不僅突顯了雄性大象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和豐富性,還增進了我們對牠們如何在儀式和協調中使用聲音的理解,真正讓我們更接近大象語言的概念。」
這項研究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PeerJ》上,進一步揭示了大象語言的複雜性和豐富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