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衣:一个热衷思考与表达的年轻人的成长之路

admin 2024-09-12 阅读:7

罗毅出生于2000年,她没有经历过世纪之交的迷茫与激昂,一直在自己的世界里前行。二十年来,世界有前进的轨迹,有停滞的角落,也有复苏的可能。一个热衷于思考与表达,关注回应世界变化的年轻人,正在一天天蜕变、成长。这是我理解罗毅的前提。

头条转发到微信打不开__头条转发到哪里了

头条转发到哪里了_头条转发到微信打不开_

罗毅

年轻人总是不善良,不犹豫,只是直视,犀利地表达。罗毅的写作很真实,很大胆,她不回避自己的痛苦和烦恼,愿意直面,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分享自己的得失。

比如,她坦言自己在幼儿园时,是个独自坐在角落玩洋娃娃的小女孩,小学时,她沉默寡言、性格孤僻,甚至被老师误判为自闭症患者。直到成年,情况依然如此。但在剥离了外界赋予的意义和视角后,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并牢牢体会到了沉默的力量。比如,她谈到哭。相比于微笑,普通人会回避眼泪。但她却把哭当成伪装的艺术,在情绪的自然流动中完成与自己的对话与和解。经验更丰富或成熟的作家,会下意识地滑过痛苦、污垢、细微晦涩的东西。罗毅不仅不放过它们,也不放过自己,反复咀嚼、探索,然后用非常真诚的方式表达出来。

头条转发到哪里了__头条转发到微信打不开

《在中间》书籍封面

罗毅给我的印象是它的轻与重。

她有隐喻的天赋,这种修辞方式乍看简单,却往往界定了作家的下限和上限。罗毅写作时,脑海里有许多小饼干,有巧克力、苦瓜、肥皂泡和日落的味道。她把那些皮面书本称为马龙白兰度的味道。闻着空气中飘来的苹果酒香味,她笑说这是她每年听不厌的副歌。通感是一种罕见的能力,或许和罗毅将写作、绘画、摄影融为一体有关。想到这里,我心中充满爱意和理解。写作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灵性的闪现会带来片刻的愉悦,这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很难得。

但同时,罗毅的写作又很厚重。这或许和她的读书经历有关,她沉迷于抽象甚至超验的思考。读着她的文字,我常常会做白日梦。一个24岁的人思考死亡、历史、时间、自由,和年纪大的人不一样,和未来的我完全不一样。用写作定格这种思考和表达,很重要也很迷人。哪怕未来一切都会改变,或者世界会天翻地覆。

我知道罗毅性格内向,社交欲望不强,但没想到她有很强的共情能力,她所想的对象往往是物体,甚至是整个世界。她会把自己想象成一株植物,质疑自己能在土壤里留下什么。她也会用自己的混血身份来类比审视城市这样的庞然大物。跳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家手中多了一个伸缩镜头,这是令人羡慕的工具。

头条转发到微信打不开_头条转发到哪里了_

_头条转发到微信打不开_头条转发到哪里了

在中间

我觉得《在中间》整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下一个路口》。只有对图像敏感的人,才敢写出对景物的娴熟描写。透过细腻的通感,还能感觉到作者在整体上组织他的表达主题和写作方向。从碎片到谜题,当作者的自我意识建立起来后,便会在笔尖一一展现。在《下一个路口》大量心理和思想的告白中,我看到了弗朗索瓦·萨冈、罗兰·巴特,很多耳熟能详的作者。不是罗毅达到了这样的高度,而是痕迹本身就很少见,更何况还有罗毅自己的质感。

24岁的罗毅已经能够静下心来感知、思考这个世界,再通过观察和语言复述,构成了她眼中的生活,写作中的主观场景。说实话,这让作为比她先行几步的同事,既感到汗颜又感到鼓舞。我也好奇罗毅的阅读经验和审美来源是如何形成的,她对世界的抽象理解或直观观察之间,有哪些交集和矛盾。如果说一本书的出版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一个节点,她会如何看待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在这之前和之后,她又会如何定义自己?我相信,这些困惑,也会在善于思考、善于写作的罗毅身上浮现、闪烁。

头条转发到微信打不开__头条转发到哪里了

头条转发到微信打不开_头条转发到哪里了_

在中间

洛衣源于Chloe,我喜欢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洛衣是一种柔软的织物。曹植写道:“洛衣飘飘,衣襟随风摇曳。”晏几道写道:“记得萧平初见我,见一袭洛衣,上面有两个心形图案。”洛衣通过《在中间》提醒我,轻盈也是存在的,而且接近本质。小书散乱,却不乏真挚与厚重,这是内心的力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