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精选:陈独秀、范仲淹等的传奇人生

admin 2024-09-10 阅读:8

5个精选历史人物故事

陈独秀的故事

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故事

有趣的中国历史故事

新文化运动史事导论

历史名人故事 1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一生坎坷,吃尽了苦头,所以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谢氏以孟母的故事激励自己,悉心教导儿子;范仲淹则严于律己,刻苦学习,成才。母亲和继父给范仲淹讲了很多古人努力读书、功成名就的故事。

范仲淹心里明白,若想成就大事,就必须严以律己,肯吃苦,自强不息。

在礼泉寺读书期间,范仲淹知道继父家境困难,每次离家去寺庙,母亲总是劝他多带些粮食和米,一方面担心儿子吃不饱,会累死,另一方面又怕给寺里的僧人增加负担。但范仲淹每次都没有多带,而且带的量出奇地少。母亲不停地唠叨劝说,范仲淹总是自信满满地说:“我知道数额,不是小数目。”

初到寺院,饭食都交给厨房煮,寺院钟声一响,他就和僧人们一起吃饭。但范仲淹从早到晚,专心致志地读书思考,常常对钟声充耳不闻,忘了吃饭。等他去取饭时,已是过了时辰。好心的厨房僧人或小和尚见范仲淹如此用心学习,便主动给他送饭。范仲淹很不好意思给别人添麻烦。

为了看书方便,他准备了小锅小灶,自己做饭吃。范仲淹按照自己的想法,每天晚上量好米,加好水,点燃自己在小灶里捡来的柴火,煮米粥。一边看书,一边添柴煮粥。等一锅米粥煮好时,已是半夜时分,他便和衣而眠。第二天早晨,他起床时,锅里的米粥已凉,已凝固成一个圆圆的整体。他拿出刀在凝固的粥上画了一个十字,把整锅粥分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一天吃两顿,这叫“分粥”。配餐吃什么菜呢?菜都是寺庙周围山里种的。山坡岭上、沟壑沟壑上,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苦艾等十几种可食用的野菜。白天到山洞里去读书,就会采摘一些野菜。吃饭的时候,把十几棵野韭菜、野葱、野蒜剁成细碎,加点盐拌匀,饭菜就做好了。

这就是“段记”,就是把韭菜、葱、蒜等切碎,简单清淡,省时省力又省钱,可以说是范仲淹的独创!范仲淹在礼泉寺读书的三年,基本上过着简朴自律的“段记”生活。随着范仲淹的辉煌业绩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展现,“段记”也成了专门用来形容范仲淹少年时期刻苦读书的成语。

历史故事2

乾隆二十三年(1746年),郑板桥出任山东潍县知县。这天,他正在朝堂上审阅公文,突然有人击鼓告状。郑板桥便命衙役把击鼓人带到朝堂。击鼓人是个哑巴,跪在地上告状。

郑板桥仔细一看,明白了这起案件的来龙去脉。哑巴本来可以说话,但5岁时一场病后失声了,但耳朵还能用。哑巴有一个哥哥,父母相继去世,留下一大笔财产。他哥哥想独吞家财,就狠心把哑巴赶出了家门。原县令不理会哑巴的告状,因为哑巴的哥哥不肯承认哑巴是他哥哥,又没有证据。哑巴每次去衙门告状,都会被打一顿,赶出去。

郑板桥受理了此案,立即传唤哑巴哥哥到庭。哑巴哥哥仍旧说哑巴不是父母亲生的孩子,是父母从外面捡来的野孩子,哑巴父母已经去世,又没有人作证。郑板桥知道哑巴哥哥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不会认罪,只好撤诉,择日重审。

郑板桥想了想,想到了一个办法,等哑巴的弟弟走后,就叫来哑巴,对他说:“从今天起,你就守着你弟弟的门,等你见他走了,你就上去揍他一顿。”

哑巴眨了眨眼睛,疑惑地看着郑板桥,摇了摇头,意思是他不敢这么做。

郑板桥道:“你放心,照我说的做,有事我自会替你办。”哑巴点头告辞。

哑巴果然按照郑板桥教他的做,守在哥哥家门口,见哥哥出来,就拿着木棍冲过去,把哥哥打得头破血流。随后的几天,他又打哥哥。旧伤还没好,又添新伤。哑巴的哥哥被追着打,不敢出门,只好到县衙告状:“我哑巴弟弟不尊礼法,屡次打弟弟。”

郑板桥把哑巴传唤到朝廷后,就开始审理案件。郑板桥问哑巴的弟弟:“哑巴打伤了人,这是大罪。我一定为你主持公道,还你平安。不过按照清朝的法律,打你的人如果是外人,就只当一般打架处理;如果是兄弟,就要严惩不贷。请问,哑巴是你的弟弟吗?”

哑巴的哥哥并不知道这是计谋,只想尽快惩罚哑巴,不让他继续打他,他盯着哑巴说:“他是我弟弟。”

哑巴哥哥看着郑板桥,等着他的判决。哪知郑板桥却大声喊道:“既然他是你弟弟,你父母留下的家产,你为什么不分一半给他?你这明显是想独占啊!”

“这……这……”哑巴哥哥一愣,随即意识到自己中了县令的圈套。郑板桥立即派人把他们带回家,清点家产,分成两半。哑巴终于得到了应得的那一半。

历史名人故事 3

选拔任用人才,必须坚持诚信原则。

历史故事大全集_历史故事大百科_历史故事汇编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变了齐国落后的面貌,富国强兵,齐国一举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由此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选拔人才,他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标准。

一天,齐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来到马厩视察养马情况。他一见到养马人,便关切地问道:“你认为哪项工作最难做?”养马人一时之间难以回答。其实,养马人心里很清楚:一年365天,割草配饲料、饮水遛马、调鞍辔、收驹钉蹄、除粪清栅,这些工作没有一项是轻松的!管仲见养马人还在犹豫,就替养马人回答道:“我以前也养过马,依我看,最难的就是织拴马的篱笆。为什么呢?因为织篱笆时,备用的木料往往有曲有直。要想选的木料好用,织出来的篱笆整齐美观,坚固耐用,最初的选材就很重要,特别是打第一根木桩时,更要小心谨慎。如果打第一根木桩时用了歪的木料,那以后打下去就得用歪的木料。如果刚打好歪的木料就用歪的木料,那以后打下去就得用歪的木料。如果刚打好歪的木料就用歪的木料,那以后打下去就得用直的木料了。反之,如果刚打好直的木料,那以后打下去就得用直的木料了,歪的木料也没用了。”其实,人才的选用和篱笆的选材是一样的,国家在第一次选材时,就必须选拔人才。对于担负重任的人才,必须慎重行事,从一开始就把握诚信的标准,将来才能按照这个标准选拔人才。”

齐桓公听了管仲的精彩演讲,深受感动,他把诚信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历史名人故事 4

赵光是合肥人,原是李博时家中的一名书童,李博时画画时赵光便服侍他,久而久之,他便善于画马,画的马与李博时相差无几。建炎年间,他落入金兵之手,金兵听说他善于画画,便让他画俘虏的女子,赵光坚决不画,金兵便用刀子威胁他,不成便砍断了他的右手大拇指。赵光竟用左手画画。事态平定后,赵光只画了观世音菩萨。几年后,赵光便去世了。如今,文人雅士所收藏的李博时观世音画,多半是赵光的作品。

原来的:

赵光是合肥人。这是李博时家族的简史。博时是个画师,总叫他侍奉在身边。时间久了,他便好画了,尤其擅长画马,画得栩栩如生。建炎年间,土匪听说他善于绘画,就叫他画一个被俘的女子。赵光坚决拒绝,说自己不会画。土匪拿刀威胁他,他不肯,土匪就砍掉他右手的大拇指,将他打发走了。赵光一生都用左手,平定了叛乱后,他只画了观世音菩萨,几年后便去世了。如今,文人墨客、官员们收藏的博时观世音菩萨,多半是赵光所画。

历史名人故事 5

那一次,一位朋友请王安石吃饭。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但王安石却对那盘鹿肉很感兴趣,不停地拿起筷子,几乎一个人吃完了。后来,这位朋友到王安石家里做客,跟王安石的妻子说,王恭吃得挑剔,只爱吃鹿肉。王夫人问:“鹿肉该放哪儿呢?”朋友说就在王恭那边。王夫人说:“这样吧,下次请客人的时候,就把一盘芥菜放在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喜好,他只是伸手去拿离自己最近的那道菜而已。用王安石的特别喜好来判断他的喜好准确吗?宋仁宗也这样判断过王安石,但他错了。

有一天,宋仁宗突然表示要请大家去钓鱼,朝中文武百官自然都欣喜不已。

王安石也跟着人群,和大家一起来到了现场,但是他似乎对宋仁宗特意安排的这场娱乐活动一点兴趣都没有,独自一人坐在那里,一脸愁眉苦脸。

王安石或许有吃瓜子的习惯,他一手撑着下巴,一手抓着盘子,把盘子里的御玉豆一颗颗地放进嘴里。他放一颗豆进去咬一口,心不在焉地把整盘豆子都吃光了。远处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正是宋仁宗。群臣纷纷夸王安石是个能臣。宋仁宗听了大为赞赏,很想重用王安石,于是把王安石从地方调到中央,安放在身边,观察他的言行。或许在宋仁宗看来,工作时间往往很难看出大臣的脾气,在活动中比在工作中判断人更可靠,所以才组织了这次钓鱼活动。

这次宋仁宗不喜欢王安石,不是因为王安石太心思缜密,不善交际,而是因为菜里的豆子蒙蔽了宋仁宗的眼睛。看着王安石吃完那盘豆子后,宋仁宗做出了一个几乎断送自己前途的判断:王安石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叛徒。

盘子里的豆子其实只是诱饵而已。宋仁宗想,如果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不小心吃掉一颗豆子,尚且可以理解;如果一不小心嚼了两三颗豆子,也情有可原,但如果把一整盘诱饵都吃掉,那不是作秀吗?不是故作高深吗?经过这次钓鱼活动,宋仁宗就把王安石挂了起来。王安石从地方带来的万言变法书,被宋仁宗挂了起来。

宋仁宗的这种看人方法难道错了吗?我们都是这么看人的,从三岁小孩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前途,从一分钱能导致失业,从一个眼神就能看出一个人的生死,从一滴水就能看出太阳的光辉……我们都自称是看人高手,从一个细节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好是坏,是忠是奸。然而,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可能就是人,第一眼就判断一个人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会低估一个人的品质,误判一个人的性情。一个人的一生,要等到他去世后才能判断,又怎么能一下子就判断出来呢?

历史名人故事集相关文章:

★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集

★ 历史名人故事集

★ 历史名人故事精选

★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精选

★ 中国历史名人大全

★ 7位历史人物的故事

★ 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励志故事集锦

★ 历史名人励志故事集锦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