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林甸县部分大型喷灌设备建而不用,国家花冤枉钱

admin 2024-09-10 阅读:2

个别地方农业设施闲置调查:投入上亿元,丢的丢坏的坏__个别地方农业设施闲置调查:投入上亿元,丢的丢坏的坏

记者近日在黑龙江省林甸县采访发现,当地政府耗费巨资兴建的一些大型喷灌设备已经闲置,有的只剩下光秃秃的骨架矗立在田野里,零件都找不到,一些抗旱水井也成了摆设。

“老百姓用不上,国家又浪费钱。”不少当地村民感叹。

据悉,针对部分农业项目“建了不用”的问题,林甸县制定了项目排查整改方案,对全县农业项目设施情况进行大检查。

设备在第二年开始消失,第三年就什么都不剩了

林甸县曾是大兴安岭南麓地区扶贫工作重点县,2020年实现脱贫摘帽,现为乡村振兴重点县。

前不久,记者在林甸县多个乡镇看到,田间地头的一些大型喷灌设备无法使用,有的零件丢失、损坏,有的因“碍事”而被拆除。

在四季青镇新福村的一块玉米地里,一台大型喷灌装置光秃秃地立在田地里,记者看到,该装置的轮胎已瘪掉,电机、喷头等零件不见了踪影,变压器也不见了踪影。

经记者询问,新富村村支书带领记者在一户农户家中找到了六七台变压器。“都存放在这里,怕丢了。”一名村干部说,自2013年回村后,他再没见过这种情况。大型喷水设备正在运转。

个别地方农业设施闲置调查:投入上亿元,丢的丢坏的坏__个别地方农业设施闲置调查:投入上亿元,丢的丢坏的坏

正在拆除的大型喷灌设备。新华社记者杨宣摄

在四季青镇新民村,一大堆大型喷灌设备零件被堆放在院子一角,“从来没用过,只剩下机架和轮子。”村干部告诉记者,这些设备第一年还完好无损,第二年开始就坏了,第三年就什么也不剩了。

据当地官员介绍,该批大型喷灌设备是在实施“节水增粮行动”期间建设的。据了解,2012年至2015年,相关部门支持东北四省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

据林甸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由县水务局负责招标建设,于2012年、2014年、2015年分三期实施,覆盖全县8个乡镇,总投资近2亿元,项目包括58台大型喷灌设备本体,以及配套的水井、变压器、地埋电缆等设备。

除了四季青镇,记者还走访林甸镇等多地发现,不少大型喷灌设备处于“建了不用、建了难用”的状态。

记者了解到,林甸县“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完成后,统一移交给各村、各农户,所有设备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进行管理,并在每个村进行登记。对于管理情况,村干部以村会计不在家为由,没有拿出台账。

个别地方农业设施闲置调查:投入上亿元,丢的丢坏的坏__个别地方农业设施闲置调查:投入上亿元,丢的丢坏的坏

农民家中存放的变压器。新华社记者董宝森摄

林甸县水务局相关人员介绍,参与“节水增粮”的大型喷灌设备,目前因零部件缺失、损坏等原因,只能使用约六成。

除了大型喷灌设备外,有村民反映,各村前些年修建的多口抗旱水井也出现问题。

记者在林甸县多个村庄发现,保护抗旱水井的铁屋有的遭到破坏、有的缺少配套设备,有的甚至已经消失。

个别地方农业设施闲置调查:投入上亿元,丢的丢坏的坏_个别地方农业设施闲置调查:投入上亿元,丢的丢坏的坏_

林甸县保护水井的铁皮房受损,未见配套设备。新华社记者董宝森摄

记者在四季青镇新福村看到,井房里没有水泵,井房外只有一根孤零零的电线杆,没有接任何电线。“水源井就是个摆设,春天遇到旱灾,我们只能花钱打水灌溉。”村民张姓村民说。

为何“建而不用”?

接受采访的农民和基层干部告诉记者,一些大型喷灌设备、水井“建了不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多位受访者表示,大型喷灌设备更适合大农场或者连片农田。林甸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称,当地群众把大型喷灌设备称为“大喷”,承包的粮食田少而散,不适合用“大喷”,而且其作业会挤压周边农户的耕地,引发矛盾。

有村民称,“大喷雾器”是在没有经过村民同意的情况下建造的,直接占用土地,而且部分设备安装完成后就没有再搬动过。

此外,使用维护成本高也是问题。一位基层干部说,这种“大喷子”都是批量订购的,坏了很难买到配件,价格也很高。一位农民告诉记者,用“大喷子”喷洒的方式给地浇水很不划算,所以他们一般都用四轮车拉大桶水来浇水。

个别地方农业设施闲置调查:投入上亿元,丢的丢坏的坏__个别地方农业设施闲置调查:投入上亿元,丢的丢坏的坏

林甸县一辆大型洒水车轮胎爆胎。新华社记者董宝森摄

“负担大,还不如拆掉。”新民村一名村官说,“大喷雾器”太大,被占用土地的农民每年要补偿500元,新民村有两台“大喷雾器”,每年需补偿农民1000元,多年累计支出已逾万元。

此外,一些“大喷子”还会妨碍农业机械在田间作业。

“有的村民想拆,可县水利局说,‘大喷水池’不能拆,拆了也不能用,就这么放在那里,万一弄丢了,责任还是要归我们。”有村干部抱怨道。

对于抗旱水井,有村民反映,有的水井立了电线杆,但没有电,成为“半成品工程”;有的水井修建标准不高,建好后也没人维护,成为“废井”。

在四季青镇,当记者询问抗旱水井的建设标准、管理监督等问题时,四季青镇党委书记、镇长并未给出明确答复。

多措并举加强农业项目管理保护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提出,“完善国家扶贫投入形成的资产长效管理机制”。该所副研究员崔凯等专家表示,扶贫攻坚中形成的扶贫资产要有长远规划、严格管理机制,确保国家投入惠及民生、发挥长效作用。

根据林甸县制定的排查整改方案,林甸县拟对全县农业项目设施按照“可使用、修缮后可使用、无法使用”进行分类管理,同时加强管理维护,明确管理责任人,确保农业项目发挥实效。

林甸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林甸县将对纳入村集体资产的基础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基础设施用得其所,农业项目真正发挥作用。制定了《林甸县水利抗旱设施管理维护办法》,进一步推进水利抗旱设施管理维护标准化。

业内专家认为,林甸县部分农业设施闲置并非个例,类似情况在其他地方也存在。农业项目建设要科学规划,贴近群众需求,增强村民参与度。同时要结合实际,探索多元化管护机制,防止“钱花了、人没了、项目荒了”现象。

受访基层民众表示,要加强对农业项目的监管,钱怎么花、用的标准是什么,要完全透明。基层民众呼吁,对问题项目要严查到底,加强农业项目和资金的日常管理,实行绩效考核,确保高效使用。

崔凯建议,为实现农业基础设施持续良好运行,应探索专业化、市场化的运维模式,明确责任主体,建立长效机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