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雕塑:传承与创新的艺术之旅

admin 2024-08-06 阅读:8

毫无疑问,古罗马在古典世界中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建筑成就,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古罗马雕塑呢?

《舞动的女性形象》是一幅公元前 4 世纪希腊作品的公元 2 世纪罗马复制品,在蒂沃利的哈德良别墅中被发现,目前藏于罗马的马西莫泰尔梅宫。

问题和贡献

首先,古罗马雕塑的定义并不容易。古罗马人喜欢复制古希腊雕塑,复制时,他们或忠实于原作,或将青铜改成大理石,或改变尺寸,或拼凑部分。罗马在崛起为地中海霸权的过程中,最终吞并了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36-323年在位)创造的希腊化世界(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23-31年)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后来甚至连工匠本人都可以从希腊本土被掳走,将雕塑从希腊神庙中剥下,运到自己的别墅和庄园里装饰也是常有的事。复制、拼凑,随意改变雕塑原来的位置和环境,增加了雕塑定义的难度。

《阿尔忒弥斯与雄鹿》,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青铜器,高123.8厘米,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2007年6月,苏富比以2860万美元的价格拍出了一件名为《阿尔忒弥斯与雄鹿》的青铜雕塑,成为当时世界拍卖史上最昂贵的雕塑。人们不确定这件古典青铜雕塑杰作是属于希腊化时期还是罗马帝国早期,但几乎可以肯定,它被用来装饰私人住宅,而不是供奉公共寺庙。

神庙雕塑的“私有化”始于希腊化时期,在私人收藏市场日趋完善的罗马帝国时期更是如此。希腊化时期的雕塑在技法和表现上几乎达到了完美,也被罗马帝国所继承。无论是“希腊化巴洛克”的叙事激情,还是个人肖像的写实主义,都在古罗马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然,罗马人也经常重现希腊古典鼎盛时期的优雅与平衡,尤其是在哈德良(117-138 年在位)等非常热爱希腊文化的统治者的倡导下。

安提诺乌斯,公元 130-138 年,大理石,高 1.02 m。 阿尔巴尼-托洛尼亚别墅,罗马。

可以说各方面都堪称复杂的古罗马雕塑,在雕塑史上仍有其主要贡献。一是半身像这一肖像艺术形式的确立,二是大型叙事浮雕的深化。直到21世纪,世界各地仍然使用半身像(包括头部、肩部和胸部)进行肖像创作。它比单纯的头像更能完整地呈现一个人的特征和身份,比全身肖像灵活得多。事实上,肖像艺术确实是古罗马雕塑的第一门类。古罗马作为一个本质上极其实用和高效的文明,无疑是统治者传播自我形象的一种非常有利的形式,而叙事浮雕则进一步加强了各种军事和政治行动的宣传。

发展轨迹

如果要全面考察古罗马雕塑,至少要从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27年)说起,这一时期的古罗马建筑汲取了周边强势文明——伊特鲁里亚文明(公元前900-27年)和希腊的范式养分,古罗马雕塑同样也受到了它们的影响。

卡比托利欧狼,母狼创作于公元前5世纪或公元11-13世纪,幼狼添加于公元15世纪末,75厘米×114厘米。罗马卡比托利欧博物馆。

整个罗马共和国最著名的雕塑之一卡比托利欧布鲁图是属于伊特鲁里亚还是罗马,仍然存在争议。更著名的青铜雕塑《狼与婴儿》(或卡比托利欧狼)曾被认为使用伊特鲁里亚青铜工艺讲述了罗马的故事。如今,关于这些雕塑的所有权和创作的争议越来越多。但总体而言,罗马和伊特鲁里亚在追求世俗意义和现实主义方面是一致的。

卡比托利欧布鲁图(细节),公元前 4 至 3 世纪,69 厘米。罗马卡比托利欧博物馆。

这尊被称为“卡比托利欧山的布鲁图”的半身像,据信是罗马共和国的创始人卢修斯·尤尼乌斯·布鲁图(公元前六世纪)的肖像,但没有足够的资料支持这种观点,而且这尊雕像只有头部雕刻精细,胸部和肩部明显是后来添加的。不管这尊头像出自何处,但可以肯定的是,后世的人试图以半身像的形式来恢复古罗马共和国一位尊者气质。

“卡比托利欧的布鲁图斯”有着令人心动的眼神和严肃的面容,几乎可以肯定,这是一幅真实的个人肖像,而不是希腊雕塑中普遍理想化的人物。如果说希腊雕塑普遍对身体优美的年轻人感兴趣,构建了一个永葆青春的神话世界,那么罗马则早已表达了老年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传达了经验、积累和秩序在维持日益庞大的统一国家中的基本作用。

罗马贵族头像,约公元前 75-50 年,大理石。罗马托洛尼亚宫。

民国时期的写实主义已经十分成熟,甚至出现了“加强版”的“写实主义”,缺陷也已全部暴露。帝制时代,在一些皇帝追求的奢华风格之下,一些文人怀念这种朴素的风格,如同怀念民国前辈“白手起家”的朴素时代。

当恺撒·奥古斯都(公元前 27 年 - 公元 14 年)开启帝国时代和罗马和平时代(公元前 27 年 - 公元 180 年)时,他宣称:“我发现罗马是一座砖砌城市,而我留下的是一座大理石城市。”事实上,奥古斯都时代的大理石建筑并不多,相反,庆祝他从西班牙和高卢凯旋归来的大理石祭坛完美地展示了早期罗马帝国的大理石雕刻工艺。

和平祭坛,公元前 13 年至公元前 9 年。罗马和平祭坛。

这座如今看起来洁白庄严的大理石祭坛原本色彩丰富,虽然现在色彩已经褪去,表面也有部分破损,但人们仍然可以看到理想化、高雅的女神浮雕、庄严行进的罗马统治阶级人物写实形象,以及极为细致、精美的动物和植物雕刻。这座祭坛是早期罗马帝国雕塑成就的集大成者。

这里有一尊奥古斯都本人的雕像,名为《第一门的奥古斯都》(公元1世纪,梵蒂冈博物馆)。据史料记载,这尊雕像原本有一尊青铜版,与“和平祭坛”大致同时铸造,也置于公共场所,但已遗失。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是奥古斯都妻子莉维亚(公元前59年-公元29年)别墅里的大理石复制品。

“门一号”以古典希腊的对立式设计皇帝的整体形象,与希腊人一样,奥古斯都的形象被塑造得年轻化、理想化,但他的举止和面部细节透露出帝国奠基者应有的品格和风度,腿边的丘比特则将他提升为神的后裔。最独特的当然是铠甲上的小浮雕,从敌对的帕提亚人(帕提亚帝国,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到罗马人所崇敬的一系列神祇,所有场景都为奥古斯都的凯旋而设计。

说到女性肖像雕塑,古罗马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弗拉维王朝女性半身像》了。虽然这件作品的实际年代很可能晚于弗拉维王朝(公元 69-96 年),但只是发型比较“复古”,创作者试图用极其精湛的雕刻技巧来表现约半个世纪前的时尚潮流。

弗拉维王朝女性半身像,公元 2 世纪初,大理石,63 厘米。罗马卡比托利欧博物馆。

罗马帝国初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与希腊人一样,无法参与政治生活。在帝国的崛起时期,比如弗拉维王朝,她们据说可以在斗兽场等大型公共场所活动,但只能占据剧院中观看演出的最高、最不利的位置,与奴隶处于同等地位。她们一直被强调要恪守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尊严和节制,这一点在《弗拉维女人半身像》中也可见一斑。同时,上层贵族本身的优雅和高贵也丝毫不被今天看来有些荒诞的发型所掩盖。

夸张笨重的发型与女性优雅纤细身躯之间的矛盾,似乎被雕塑家完美化解,这大概是后来通过弯曲颈部来实现的。雕塑家也通过复杂世俗的发型,将女性从单一的神化、理想化的美中解放出来。这是基于世俗世界具体案例的艺术,而非神界的无瑕疵。雕塑家能如此细致只是为了呈现一个女人的发型,不带任何其他的社会功利目的,似乎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从容与从容。

“神化”自己,是几乎所有罗马皇帝的做法,即便在肖像艺术上,他们也大多选择理想与现实相结合,让民众记住他们作为统治者的形象。但在向民众灌输自己的政绩方面,他们可谓“毫不留情”,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便是图拉真柱。

图拉真柱,公元 113 年,意大利罗马。

图拉真(公元98-117年在位)是一位四处征战、大兴土木的罗马皇帝,他最终将罗马帝国的版图扩张到了极致。图拉真柱是罗马帝国融建筑与雕塑、军事与政治、艺术与现实于一体的“形象工程”的代表作。

这根高35米的柱子底座和柱身布满浮雕,柱身以螺旋带的形式讲述了图拉真领导的两次达契亚战争(101-102年和105-106年)的故事。在人物雕塑方面,图拉真柱散发着浓厚的古典主义风格。然而,要在柱子如此有限而尴尬的表面空间上排列2662个人物和155个场景,即使保留了人物的理想比例,建筑、树木等支撑因素也必须沦为符号而非真实的表达。即便如此,图拉真柱浮雕的创作者仍然突出了罗马特色,展现了大量战场战斗以外的场景,特别是罗马人如何修建与战争有关的建筑和工程项目。

如果说图拉真柱以极其复杂的浮雕表达了统治阶级的意志,那么同样来自“罗马和平”时代的美狄亚石棺(公元140-150年)则在私人陪葬品上用连续四个场景讲述了一出古典希腊悲剧故事。

美狄亚石棺(细节),公元 140-150 年,65 x 227 厘米。柏林旧博物馆。

我们可以看到,石棺表面的浮雕几乎可以像水一样流动,仿佛突破了大理石这种坚硬材质的底层逻辑,展现了雕刻家高超的技艺。在表达被美狄亚设计烧死的新娘克瑞萨的绝望时,雕刻家仿佛把她的头发变成了火焰。《弗拉维亚女人半身像》中为凸显艺术家对石材“硬着陆”的炫耀而进行的细致雕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水、火等自然元素的极度流动性。

我们仿佛在美狄亚石棺上看到了希腊化时代的激情,但那个时代的雕刻力量却消失了。当“罗马和平”结束时,帝国陷入动荡,维持繁荣的政治局势失衡,古老的多神教体系逐渐崩溃,艺术不再平衡现实与理想,甚至不再顾及表面形式,似乎只服务于完成某种概念或想法。

卢多维西战斗石棺(细节),c。 250-260,罗马国家博物馆阿尔坦普斯宫,罗马。

公元三世纪中叶,在一个名为卢多维西战役石棺的石棺上,我们看到罗马人和高卢人像“地毯”一样浮雕在石棺表面,古典艺术中的距离、角度、平衡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我们甚至可以说,那些“英俊”的人是罗马人,那些粗鲁、滑稽的人则是所谓“野蛮”的高卢人。

公元一、二世纪,罗马人热衷于用大理石复制希腊雕塑杰作《垂死的高卢人》,赋予敌方“蛮族”高贵的气质和英雄的品质,让他们即使战败也光荣无比。而随着罗马帝国日渐衰落,可以说罗马人在描绘自己时懒得“讲究”。

垂死的高卢人,罗马大理石(公元 1 或 2 世纪),源自希腊化时期(公元前 3 世纪)的真人大小青铜雕塑。罗马卡比托利欧博物馆。

古典原则的丧失是否意味着美的终结?肉眼可以轻易感知的“外在美”确实不再流行。新柏拉图主义的盛行、东方神秘主义的传入以及基督教的最终合法化,将人们引向“内在”与抽象,原本被人们所重视的外在形式必然被符号化,成为传达更高意义的工具。

君士坦丁巨像(碎片之一),约公元 312-315 年。罗马卡比托利欧博物馆。

同样是一位统治者的肖像,“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的巨像被去掉了不少个人特征,一双仿佛凝视永恒的巨大椭圆形眼睛传达出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

无论哪个时代,总会有杰作和粗制滥造的作品,但这两者通常来自不同的阶层。在君士坦丁凯旋门(312-315)等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国家公共建筑上,我们既可以看到“粗制滥造”的当代(4世纪)浮雕,也可以看到哈德良时期(2世纪)崇尚希腊的优雅浮雕。这确实意味着,忽视比例和结构已成为一种新的普遍规律,但此时的罗马人仍然怀念经典,尽管他们不再愿意花费精力进行精心的设计和雕刻,传达概念和意义就足够了。

不同时期君士坦丁凯旋门上的浮雕对比:左图:阿波罗献祭,哈德良时代,约 117-138 年;右图:慷慨捐赠,君士坦丁时代,312-315 年。

一个时代结束了,但如果它足够耀眼,总会时不时以新的形式回响,经典是一种情调。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