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见梅解渴
故事:有一年夏天,曹操率军攻打张绣。天气异常炎热,烈日炎炎,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部队走在蜿蜒的山路上,两旁茂密的树木和被太阳晒焦的岩石,让人喘不过气来。到了中午,士兵们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速度慢了下来,有几名虚弱的士兵晕倒在路边。郭翰礼貌地询问道:曹操见行军速度越来越慢,又担心错过战斗机会,心里十分着急。可是,几万大军连水都喝不上,他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即叫来向导,小声问他:“附近有水源吗?”向导摇头说:“泉水在山谷那边,绕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曹操想了想说:“没有,没时间。” 他望着眼前的树林,沉吟了一会儿,对向导说道:“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时即便命令部队加快速度,也是无济于事的。他想了个办法,一脚踢在马肚子上,迅速冲到队伍最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道:“战士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咱们赶紧绕过这座山头,到梅林去吧!”战士们一听,仿佛已经尝到了嘴里的梅子,大受鼓舞,不禁加快了脚步。
7. 四面楚歌
故事:项羽与刘邦原本约定以洪沟(在今河南荣县贾鲁河)东西两岸为界,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建议,认为应该乘项羽之弱,将其灭掉,便与韩信、彭越、刘贾联合追击项羽东进的部队,直逼彭城(今江苏徐州)。最后分出几层兵力,将项羽紧紧包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此时项羽兵少,粮食不足,夜里,他听见围在身边的部队唱着楚歌,十分惊奇,说:“刘邦已经取得禁地了吗?他的军中怎么有这么多楚人?”他表示自己心中失去了斗志,便从床上起来,在帐篷里喝酒; 并与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起唱歌,唱完之后泪流满面,身边的人也十分伤心,觉得抬不起头来。不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着剩下的八百骑兵南逃,边逃边战,随后在乌江岸边割喉自尽。因为在这个故事中,项羽听到四周都是楚歌声,很是吃惊,然后自杀未遂,所以后来人们就用“四面楚歌”来形容人情人事环境,人们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窘境。凡是落入这种境地的人,往往命运都很悲惨。比如有人经常与坏人为伍,不干活,游手好闲;后来却被那些坏人逼得没有了谋生之道。 当他向别人求助时,别人不会同情他,也不会因为他平日里表现太差而对他置之不理。这种人就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再比如在学校讨论学术问题时,如果一个学生不学无术,妄言妄语,颠倒是非,同学们就会攻击他,他就彻底被孤立了。这也可以说是“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为人善良,踏实做事,但是如果犯了错误,就难免会遭遇“四面楚歌”的命运。
8. 快乐又健忘
故事:三国时期,刘备占领蜀国,建立蜀国。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又名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才华横溢的大臣相继去世后,公元263年蜀国被魏国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匡封他为“安乐公”,没有实权,将他迁到魏国都城许昌。魏王自己没有实权,大权在握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特意安排在刘禅面前表演蜀国的歌舞。刘禅的随从想到失去的故土,十分伤心,但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我在这里很快乐,我一点也不想念蜀国。”他一点也不想念蜀国。人们根据这个故事衍生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9. 一次性完成所有事情
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出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当时齐国强,鲁国弱,双方实力悬殊。但最终鲁国以弱胜强,大败齐军。据《左传》记载,鲁国这次的胜利,和曹刿的精明谋略有很大关系。曹刿既不是武将,也不是文官,但却深谙军事谋略。当他得知齐国出兵入侵,鲁庄公准备抵抗时,他主动要求拜见庄公。他的亲朋邻居劝他:“国家大事都是那些天天吃肉的官吏在管理,你何必操心呢?”曹刿说:“那些官吏目光短浅,不会有远见。” 曹刿见到庄公,首先提出,取得百姓的信任,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是取得胜利的保证,并要求在战斗时随同前往,庄公便让他同车出发。到了长绍,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队,大战一触即发。齐军大打战鼓,准备前进。庄公也准备击鼓迎敌。曹刿叫住他们,说:“且慢。”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击鼓。齐军击鼓三次,鲁军却纹丝不动。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才说:“现在可以前进了!”鲁军的战鼓一响,便下令冲锋。士兵们呐喊助威,直冲敌阵,势不可挡。齐军大败,仓皇逃窜。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却拦住了他,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的车辙,爬上车前横梁,眼看着敌人退却,便说道:“现在可以追了!”庄公立即下令追击。鲁军奋勇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了鲁国。这次胜利之后,鲁庄公很不理解曹刿为什么下达这样的命令。曹刿说道:“打仗讲究勇气。鼓声响起第一声,士兵的勇气最足,鼓声响起第二声,士兵的勇气就小了一点,鼓声响起第三声,士兵的勇气就完全消失了。敌人的勇气消失了,而我们却斗志昂扬,斗志昂扬,所以我们打败了他们。” 曹刿也说:“齐国兵力不可小觑,或设伏佯败,以诱我来。我见其轮乱旌旗,便安心追击。”(“轮乱”是车辙杂乱;“旌旗”是旌旗倒置,表示仓促逃走。)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复疲三劳”、“轮乱旌旗”出自《左传·曹刿论兵》一书。做任何事情,一开始就要全力以赴,精神抖擞,斗志昂扬,这就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一举拿下目标,就叫“一鼓作气”。如果事情屡屡失败,原来的胆气和力量就逐渐减弱,这就叫“二衰三劳”。
10. 千言万语皆为真言
故事: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位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并把自己的小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子楚即位后,被封为文信侯,担任宰相。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逝,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继位,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始皇。他尊吕不韦为岳父,行政大权掌握在吕不韦和赵姬手中。当时养士之风盛行,战国著名的四大诸侯都养了数千名家臣。吕不韦也养了三千家臣作为自己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巩固自己的政权。这些家臣,来自各行各业,应有尽有。 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经验,都提出来,记录下来。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二十多万字的巨著,名为《吕不韦春秋》。吕不韦把这本书作为秦朝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不韦在秦国的都城咸阳刊行了这本书,并悬赏说,谁能给这本书加一个字或减一个字,就赏赐千金(相当于一斤黄金)。这记载见于《史记·吕不韦传》。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一字千金”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称赞一篇文章辞藻出众,字字珠玑,难得一见。 例如,当我们读到某位著名学者的新作时,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素质,还可以增加教师自身的深造。对于这样一篇有价值的文章,我们可以说它是“一言千金”。现代社会,一切都变成了商品,文章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说某位作者的文章价格高昂,就是“一言千金”。不过,通常用它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感更为合适。
以上就是10个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历史中的成语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哪些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