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暑假开始,很多家长就每天和孩子斗智斗勇,防止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
家中有初中生的徐玲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儿子最近几天经常跟她吵架。为了减少儿子玩游戏的时间,徐玲规定下午把手机给别人,晚上收,其他时间把手机锁进柜子里。儿子以期末考试成绩提高为由,要求不要限制或延长使用手机的时间。
很多家长都有和徐玲类似的担忧:孩子使用手机该不该管?该怎么管?近日,网上一段不满10岁的男孩尖叫求妈妈给他一台平板电脑的视频也引发热议。长假期间,未成年人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游戏、短视频?
青少年为何更容易沉迷游戏和短视频?
25岁的罗安是北京的一名游戏策划。今年6月,他在社交平台上评论了一位父亲提出的问题:“如何才能阻止我上初二的儿子沉迷于玩游戏?”没想到,他也收到了其他人的类似询问。罗安认为,沉迷于游戏的孩子,一定在现实中找不到成就感。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任何成功的产品、火爆的游戏,本质上都是满足了大众的内心需求。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副主任医师钟娜介绍,从心理上讲,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关注点从获得老师、父母等权威人物的认可,转向获得同龄人、小圈子的认可,从服从权威转向探索自我,因此心智变得敏感;从生理上讲,青少年的内脑能力比成年人弱,特别喜欢新奇的刺激,对长期的利益和风险不太能辨别。
因此,受心理、生理发育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心理疾病和精神问题的高发时期,其中就包括游戏成瘾。
钟娜表示,青少年受环境影响较大,家庭变故、小圈子游戏玩家数量多、学校老师同学关系等外界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影响,“游戏成瘾的形成,并不单单是因为孩子素质或生理上存在问题。”
此外,部分青少年因情绪问题沉迷游戏。钟娜解释,例如孩子面对抑郁、欺凌、社交焦虑等,会通过玩游戏来排解负面情绪。家长应该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只针对游戏成瘾,真正了解孩子玩游戏的动机。
除了游戏,短视频在青少年中也很受欢迎。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教授胡昱政2018年回国任教,当时国内短视频行业刚刚兴起,并迅速火爆。他发现了短视频在青少年中的受欢迎程度和潜在的成瘾性,于是拓展了研究方向,专注于短视频成瘾问题。“短视频对用户来说没有门槛,只要有手机就可以看,而且平台的推荐机制可以迎合他们的喜好,任何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胡育政团队发现,观看短视频会抑制大脑的认知控制区域,包括记忆系统和监控系统。这解释了为什么有时人们在观看短视频后会忘记原本计划要做的事情,而且用户很难自行停止观看短视频。胡育政指出,这种抑制效应因人而异,即有些人观看短视频时不容易上瘾,而有些人则很容易被其“诱惑”,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胡育政指出,青少年使用手机受父母影响较大。他观察到,一家人一起散步时,仍各自看手机,这会让孩子觉得看手机是打发时间的正常方式。其次,由于学业压力较大,青少年在有时间安排时,会选择看手机作为一种容易获得即时满足的消遣方式。他特别提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管教,更容易无节制地使用手机、看短视频。
游戏成瘾有固定的行为特征,应避免过度诊断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游戏成瘾”归类为精神疾病,这意味着此前一些令人困惑的诊疗行为基本结束,游戏成瘾规范化诊疗的新篇章已经开启。
钟娜认为,一些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极度焦虑,“孩子一旦拿起手机,就认为他一定是在自娱自乐。”在临床医生的判断中,游戏成瘾并不是在某个时间段,比如寒暑假或者孩子在学校活动、比赛中玩得多的时候出现的,而是以固定的行为特征和症状,持续一年以上来判断成瘾。
具体来说,钟娜介绍,首先,玩家对游戏时长、频率、充值金额、投入程度等已经完全失去控制;其次,游戏优先于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吃饭、睡觉、学习等都不再重要;最后,尽管存在人际关系恶化、学业和职业功能下降等影响个体正常社会功能的负面后果,但玩家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继续玩游戏。
“不只是小孩会上瘾,符合这三个病理特征的成年人,也可以被称为游戏成瘾者。”钟娜提醒,判断一个人是否沉迷于游戏,有非常严格的标准,为了避免过度诊断,家长也要避免通过网络搜索来诊断孩子。“游戏成瘾一旦到了严重的阶段,治疗起来就非常困难。我们强调早发现、早干预,预防也很重要。”
胡育政补充道,青少年的自我反思、控制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现行的游戏成瘾诊断标准对青少年群体的适应性存在局限性,更适合成年人。
任何不疏通的“堵”都是不可接受的
“得不到阳光的种子必然会以扭曲的方式满足自己对阳光的需要。减少悲剧的办法是掀开遮挡阳光的阴影,让种子在现实生活中得到阳光。”罗安反对“戒瘾”和一些极端做法。“任何不疏通的阻断都是不可取的,比如断网、收手机、打骂孩子、苦教育。”
有家长建议将孩子送去电竞训练营,以摧毁他们玩游戏的信心,让他们失去兴趣。罗安认为,如果家长能在摧毁孩子信心之前,先为他们树立起其他方面的信心,那么这种方法是可取的,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最理想的状态是,人们可以享受游戏等娱乐带来的乐趣,释放压力,获得活力和笑容;也可以随时放下游戏,像游戏中的英雄一样,直面生活中的困难。”
钟娜认为,无论是医生还是家长,与孩子探讨玩游戏动机的前提是建立信任关系,让他们相信你能理解他们、帮助他们。然后问他们游戏或电子产品带来了什么好处和影响,“要真正从个体角度去思考他们面临什么问题,为什么玩游戏,有哪些心理困惑和现实困难等。”分析利弊后,才能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没有药可以让你不玩游戏,目前对游戏成瘾的治疗主要靠心理干预。”钟娜建议,家长和孩子商量一个可行的方案,比如约定合理的游戏时间,先试玩两周,观察效果。即使孩子做不到,也不要一味责怪他,而是分析他做不到的原因,再进行调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胡育政建议,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鼓励孩子多去尝试,允许孩子犯错。重要的是如何让孩子在犯错之后学到东西,而不是严厉地批评孩子。“很多孩子因为一旦犯错就会面临批评,所以没有探索的动力,所以有时间就不去尝试别的事情,只想通过手机得到简单的情感满足,不想犯什么大错。”
(应受访者要求,徐玲、罗安为化名)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