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诸国兴起,战乱不断,位于东南隅的吴、越两国虽然远离中原,却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加入到争霸诸国的行列中,数百年来,两国不仅争夺中原,而且战乱不断,仇怨加深,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除了从“枕柴尝胆”、“鸟尽弓尽,兔死狗熟”等文学典故中找到一些线索外,我们还可以从考古学的出土文物、历史遗迹中了解到过去的历史。
死敌的武器相遇
春秋时期是我国青铜铸造的鼎盛时期,用青铜铸造的兵器被诸侯国普遍使用,春秋时期的兵器主要有匕首、矛、戟、剑、弩等,材质多为青铜。匕首为长兵器,主要装备车夫;剑、匕首为短兵器,主要装备步兵。
吴越地区自古以来就以兵器精良著称。吴越两国尚武,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无不爱用剑。相传越王勾践有“五宝剑,名震天下”,吴王阖闾有百宝剑。据说墓中还出土了扁竹、鱼肠等宝剑。 很多能工巧匠,如铸剑大师欧冶子、干将、莫邪等,都利用吴、越丰富的矿产资源铸造宝剑,使得“吴、越之剑,移其地而后善也”。史载,吴、越铸剑技术相当精湛,剑刃锋利无比,“以肉试之,可斩牛马,以金试之,可斩盘盆”。吴、越铸的宝剑十分精良,名扬天下,当时的诸侯都以佩带吴越宝剑为荣,于是便有了流传千古的季札挂剑、欧冶子铸剑的故事。
勾践剑
1965年冬,考古人员在湖北江陵王山一号楚墓发掘时,发现了一把锋利的青铜宝剑。这把剑长55.6厘米,最宽处5厘米,重875克。这把剑锋利无比,通体布满黑色菱形花纹,一面镶嵌绿松石,另一面镶嵌蓝彩釉,上面刻有两行八字鸟印铭文“越王九迁自造此剑”。九迁即“勾践”,即著名的越王勾践之剑。越王勾践之剑做工精细,集美观与实用于一体。 据说,当这把铜剑从漆木剑鞘中取出时,光洁如新,没有一丝锈迹,轻轻一划,二十多层叠放的纸张就被撕破了。
夫差枪
1983年11月,在距江陵王山不远的马山五号楚墓中又出土了一支矛。矛长29.5厘米,刃宽约5厘米,其形制类似短剑,中部有纵脊,矛身两刃,有血槽,矛身两刃锋利,汇聚成尖峰。矛杆(筒)较短,下部铸成燕尾形,柄部横截面为椭圆形,柄孔直达尖端。矛身上部左右两侧各有一精美的兽面钮,整支矛饰有与越王勾践剑相似的菱形花纹,矛杆正面,近部位处刻有铭文“吴王夫差自造此剑”八个字。 文字上镶着金箔,至今还光亮如新,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吴王夫差之枪。
越王剑与吴王枪的出土地点相隔不足2公里,那么吴、越两个死对头的宝物为何都出土于湖北?史学界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认识。
一种说法是吴国被越国所灭,后来越国又被楚国所灭,据此可以推断夫差的矛最早被越国国王得到,成为越国的战利品,后来楚国灭了越国,夫差的矛和勾践剑便成为楚国贵族的战利品,楚国贵族死后将其带入墓中作为陪葬品。
第二种说法是夫差枪和勾践剑是越国公主的嫁妆。据记载,楚昭王曾纳越王勾践之女为妃。根据望山楚墓出土的大量竹简,该墓葬的年代应为16世纪,是楚威王或楚怀王时期,因此夫差枪和勾践剑可能是越国公主的嫁妆。
上海枫泾古镇吴越古国界碑
这两件宝物究竟是楚国贵族的战利品,还是越国公主的嫁妆,一直是历史之谜。如今,夫差枪和勾践剑均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此外,荆楚地区还出土了大量越国铸造的宝剑,如藤店、江陵、秭归湘西等地出土的越王剑,但大多为勾践剑。可见越国的兵器当时受到世人的青睐。
两千年的历史转眼即逝,吴越争霸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考古发掘出的古城、古兵器,还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那些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
本文摘自百科知识2021.11B
点击图片下单
阅读文章后,点击“点赞”和“正在阅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