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持续炎热的天气下,位于成都天府绿道湿地公园1号门的大片花卉景观植物依然生机勃勃。
原来,这是成都市园林管理局指导下,成都市花木服务中心开展的一次节水自然生境绿地景观科学绿化实践。
2024 年 7 月,成都花木中心及相关单位建设了 700 多平方米的节水自然栖息地绿化景观。节水型自然生境绿地景观模式属于生态学与风景园林学的交叉学科范畴,以“土壤-植物-微生物-动物”四大生态因子的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复合立体种植的方式开展养育、生态和可持续的科学绿化景观实践。
在植物配置上,景观选用了槭树、日本红枫、绣球花、绣球花等乔木和灌木,紫叶芙蓉向日葵、百合、花叶玉蝉、紫锥菊、蒲公英、常绿黄花菜等多年生花卉,以及白穗狼尾、凤凰绿苔藓、细叶芒果、小盘草、柳草等观赏草。实验证明,所选植物在高温天气试验下表现出较强的生长适应能力和较好的景观效果。
在种植开始时,在持续的炎热天气中,平均每 7 天浇水一次。同期公共绿地花卉景观养护记录平均每 1~1.5 天浇水一次。本项目浇水频率和用量明显低于以往同期水平,达到节水、降耗、降本增效的目的。
此外,本项目不使用除草剂进行杂草控制,一方面通过植物品种的最佳匹配,构建植物间的自然竞争关系;另一方面,旨在建立土壤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促进群落发展,保护土壤环境安全,从而最大程度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为了更科学、更全面地分析景观的抗逆性和节水特性,目前正在对具体指标进行监测和记录,并根据监测后指标数据的全方位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形成《成都节水植物景观群落示范建设指南》, 为园区公共绿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记者了解到,未来,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将继续开展节水耐旱(耐高温)植物筛选和建筑样板建设的研究,继续探索尊重自然、优先养护、因地制宜的科学绿化新路径。 从而推动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
红星新闻记者 彭静
编辑:Yixi Chen
(下载红星新闻,报导有奖品喔)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