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三步”用来形容不与人争辩,不让步。
这个故事出自吴国语,成语“如火如荼”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数量众多,气势磅礴。
这个故事出自《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请进瓮”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人利用别人来管教自己。
这个故事出自《晋书·左思传》。“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用来赞美优秀作品的受欢迎程度。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是比喻用幻想来安慰自己或安慰别人。
这个故事出自《列子·汤文》。“高山流水”这个成语是比喻亲密的朋友或知己,也比喻优美的音乐。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传》。“鸡鸣狗盗”这个成语,是比喻卑贱的本领或有卑贱本领的人。
这个故事出自《晋书·苻坚传》,“草木皆兵,皆敌”这个成语,形容一种紧张、多疑、恐惧的心理。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和《列峪口》。成语“誊得珠”意思是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这个故事出自北宋苏轼的《温玉克永固延竹记》。“胸有竹”比喻做某事前准备充分,对这件事的成功很有把握;也比喻遇到事情时不慌不忙,非常冷静。
这个故事出自《晋书·杜宇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争中胜利连连,势不可挡。
故事出自明代杨慎的《译林法山》。“循图寻马”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做事机械地按照老办法,不懂得变通;也用来形容按照一定的线索去寻找某样东西。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望海叹息”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由于没有力量而无力做某事时的无助感。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熙公五年。“唇齿冷”这个成语,比喻双方关系亲密,互相依赖。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蓐戈待旦”出自刘琨的《蓐友家书》,形象地描述了刘琨随时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这句蓐戈待旦成了形容时刻警惕敌人、随时准备战斗的成语。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季郑列传》。“后进先出”这个成语,常指后来者能够超过先者。这与季安这句话的本义大相径庭。
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之明》。“掩耳盗钟”说的是“捂耳盗钟”,比喻愚昧、自欺欺人的掩饰行为。
这个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努力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采取行动。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卫家本义》。“扛柴去救火”这个成语是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来消除灾祸,反而使灾祸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学步于邯郸”比喻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还会失去自己的优势和本领。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用来形容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劳而获,或固守狭隘的经验而不能适应变化。
“桃李无声,人自会来”这句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传》,意思是一个人如果真诚待人,严于律己,自然就会感动别人,受到别人的尊重。
答案:每棵树和每棵草都看起来像一个敌人
这句成语出自《晋书·苻坚传》,故事中苻坚和苻融登上城墙,放眼望去,只见军队整齐,士兵精锐,又向北望去,只见八卦山上的草木皆拟人形。
公元383年,已基本统一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九十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任命谢石为大将军,谢玄为先锋,率领八万精兵迎战。
秦军先锋苻融攻下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恕亲自率领八千骑兵赶到城下。他相信苻融的判断,认为金军不堪一击,只要后续大军赶到,就一定能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了一个叫朱序的人去劝谢石投降。
朱序是东晋官员,他与谢石见面后,报告了秦军的部署,建议晋军趁前秦后续大军未到之前,攻打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采纳了他的建议,出其不意,偷袭秦营,大获全胜。晋军乘胜向寿阳进军。
当苻坚得知洛涧大军溃败,金军直逼寿阳的消息时,他大惊失色,立即与苻融登上寿阳城顶,亲自观察淝水对岸金军的动向。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天色阴沉,远远望去,淝水之上天空灰蒙蒙的。细看之下,到处都是桅杆战船,金兵手持刀戟,阵法十分整齐。他不禁暗暗赞叹金兵排列有序,训练有素。
随后,苻坚又望向北方。八公山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山峰,战略要地。金军主营就驻扎在八公山脚下。一阵西北风吹过,山上草木摇曳,犹如无数士兵在移动。苻坚脸色惨白,惊恐地回头对苻融说:“金军是强敌,你怎能说是弱军?”
不久,苻坚中了谢玄的圈套,下令军队稍作后退,让晋军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军边撤退边互相践踏,大军全军溃败,退回北去。
这一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
安居乐业
出自《老子》
享用美味的食物,穿漂亮的衣服,住舒适的家,享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寓意生活幸福安稳。
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姓李,名尔,字聃。据说他出生时是个白发白须的小老头,人们就叫他“老子”;又有传言说他生在一棵李子树下,所以姓李;又因为他的耳朵特别大,所以就叫他“尔”,其实老子是对他的尊称。老俞对当时的现实很不满,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他想回到过去。他怀念古代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进步和文化发展破坏了人民的纯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他向往“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老俞这样描述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国小民稀。即使器皿再多,也不会用。不要让人民冒生命危险,也不要让他们远迁。即使有车船,也不会有人乘坐。即使有武器装备,也没有地方使用。我们要让人民重新用古老的绳结方法记录事件,让他们吃美味的食物,穿舒适的衣服,安居乐业,满足于原来的风俗习惯。邻国可以互相看到,鸡鸣狗叫可以互相听到,但人们不会相互交往,直到老死。
不屈不挠
东汉官员乔宣性格端庄,痛恨邪恶。有一次,一群强盗把他十岁的儿子绑起来带到家里,要求患病的乔宣立刻交钱赎身,但被乔植怒斥一顿。不久,官兵包围了乔家,但又怕强盗杀了乔植的儿子,所以犹豫不决。这时,乔宣愤怒地大喊:“难道我儿子的命还能让这些坏人去要吗?”他催促官兵赶紧行动。结果,乔宣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乔宣“坚贞不屈”,始终保持着气节。
不屈不挠
汉成帝三年秋天,坊间传言都城长安要发大水,长安将被水淹没。一瞬间,整座城里的人都慌了,带着老人、小孩,争先恐后地逃生。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所有文武百官入宫商议对策。成帝的叔父大将军王凤也慌了,劝成帝和太后赶紧躲在船上准备撤离。大臣们也附和了王凤的意见。只有宰相孙王尚坚决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是突然而来的,一定是谣言,这种危急时刻,轻易撤离更是难上加难,只会让人们更加恐慌。成帝采纳了王尚的意见,过了一段时间,城里再也没有发洪水了,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慢慢恢复了。经过调查,发现谣言确实是假的。成帝很佩服王尚能够力排众议。王凤却认为是王尚让自己丢了面子,因此心里很不满。
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荣,是琅琊太守。王尚想惩罚他,因为他没有管理好自己管辖的地方。王凤亲自去找王尚,为杨荣求情,为他洗脱罪名。王尚坚持原则,罢免了杨荣的官职。王凤更加愤恨,想尽一切办法报复。于是他伙同同党,陷害王尚。汉成帝最终听信了谗言,罢免了王尚的相国之位。
但对错,是非要由世人来评判,《汉书》作者班固在为王商作传时,就说王商为人正直,公正无私,不屈不挠,这个评价很客观公正。
最后的车站
韩信,淮阴人(今江苏清江西南),汉王刘邦手下将领。韩信为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为刘邦制订计划,先攻下关中,再向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背叛刘邦、投奔项羽的魏王豹,然后向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军队要经过一个非常狭窄的山口,叫做井陉关。赵王的谋士李左俊建议封锁井陉关,派军队抄近路,切断汉军的辎重和粮草。韩信的远征军得不到支援,必将溃败。但将军陈余不听,坚持要凭借自己在军事上的优势与汉军正面交锋。
韩信得知后很高兴,便下令将士们在距井陉三十里外扎营,半夜时分,让士兵们吃了些点心,等打了胜仗再吃饭。然后,他派两千轻骑从一条小路偷偷前进,等赵军出营后,迅速冲进赵军大营,把旗帜换成汉军的旗帜。又派一万大军,故意摆出背江阵势,诱赵军前来。
天亮时,韩信率军出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不久,汉军佯装溃败,退到水边阵地,赵军则离营追击而来。这时,韩信下令主力出击,背水列阵的士兵没有退路,便调转方向向敌军发起攻击。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却突然营中布满了汉军旗帜,他们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庆贺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背山面水可以摆阵。你却要我们背水摆阵,还说打败赵军就可以美餐一顿。我们当时还不相信,结果打了胜仗,这是何等的谋略啊?”
韩信笑道:“这也是兵法里说的,只是你没注意到而已。兵法不是说‘使敌方陷入绝境而后生,使敌方陷入绝境而后生’吗?有退路,将士们都逃走了,怎能让他们拼死一搏呢?”
这个故事衍生出“背水一战”这个成语,在军事行动中经常使用,也用来形容“决战”的行动。
千里之外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孟子遇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孟子啊,你从千里之外来,能为国家做点好事吗?”
解释:千里之间,又作远道而来,意思是不以千里为远,比喻不怕路途遥远。
故事:梁惠王见到孟子,热情地说道:“先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魏国,想必对我国有好处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什么总讲利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如果大王讲利国,大臣讲利国,士人和百姓讲利己,那么大家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是很危险的。”孟子又说:“有万乘之国,杀其君者必是千乘之臣的家属;有千乘之国,杀其君者必是百乘之臣的家属。大国的臣子可以从有万乘之国得到千乘之车,二流国家的臣子可以从有千乘之国得到百乘之车。这些臣子的财产虽说不上少,但永远不会满足。所以你们不要再谋求私利了。”
梁惠王听了大为感动,着急地问:“您说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讲仁德的人,不会抛弃父母;讲义气的人,不会不尊敬君主。所以大王只讲仁德和义气就够了,何必讲利呢?”
老马识路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篇管仲、隰朋随桓公伐孤竹,春去冬归,迷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得用。”便放开老马,自己跟着他,终于找到了路。
定义:“路”是道路,老马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些方面给予指导。
故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请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宰相管仲、大夫隰朋随行。齐军出征时是春天,凯旋归来已是冬天,草木皆兵,军队在山中的一处山谷中徘徊,终于迷了路,找不到回去的路。虽然派出了很多探子探路,但还是找不到出山谷的路。久而久之,军队粮草供应困难,情况十分危急,如果再不找出路,军队就会被困在此地。管仲想了很久,想出了一个主意:既然狗即使离家很远也能找到回家的路,那么军队中的马,特别是老马,也要有识路的能力。于是对齐桓公说:“大王,我看这些老马有识路的本事,我们可以用它们在前面带路,把大军引出山谷。”齐桓公答应试一试。管仲立刻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前面自由行走。奇怪的是,这些老马竟然毫不犹豫地朝着一个方向行进。大军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路。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三步”用来形容不与人争辩,不让步。
这个故事出自吴国语,成语“如火如荼”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数量众多,气势磅礴。
这个故事出自《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请进瓮”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人利用别人来管教自己。
这个故事出自《晋书·左思传》。“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用来褒扬优秀作品的受欢迎程度。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是比喻用幻想来安慰自己或安慰别人。
这个故事出自《列子·汤文》。“高山流水”这个成语是比喻亲密的朋友或知己,也比喻优美的音乐。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传》。“鸡鸣狗盗”这个成语,是比喻卑贱的本领或有卑贱本领的人。
这个故事出自《晋书·苻坚传》,“草木皆兵,皆敌”这个成语,形容一种紧张、多疑、恐惧的心理。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和《列峪口》。成语“誊得珠”意思是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这个故事出自北宋苏轼的《温玉克永固延竹记》。“胸有竹”比喻做某事前准备充分,对这件事的成功很有把握;也比喻遇到事情时不慌不忙,非常冷静。
这个故事出自《晋书·杜宇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争中胜利连连,势不可挡。
故事出自明代杨慎的《译林法山》。“循图寻马”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做事机械地按照老办法,不懂得变通;也用来形容按照一定的线索去寻找某样东西。
消防合资企业:
这件事确实发生了,但不是诸葛亮的计划,而是黄盖的计划。至于东南风,那只是巧合而已。那天正好刮东南风,所以史书上就记载了:天杀曹公。
就不会有诸葛亮的《三国演义》里那句话:“欲战胜曹操,必用火攻,万事俱备,只缺东风。”这是罗贯中杜撰的。
《三国志》记载这是黄盖的计,这跟“周瑜败黄盖”这个成语有关。
草船借箭:
这件事确实发生过,但不是诸葛亮策划的,真正的人是孙权。这件事不是赤壁之战时发生的,而是几年后发生的。也是巧合。孙权偶然遇到了曹操,他无奈之下只能向曹操借箭。
曹公八十万大军:
赤壁之战曹操的兵力很多,但绝对没有八十万。张昭说:曹公有百万大军。其实曹操和刘表一战,水军只有二十万,其他长途跋涉也没有打多少。赤壁之战只是一场遭遇战,事先并没有计划。根据史料记载,一些学术研究表明,赤壁之战曹操的军队其实只有五千人,所以就大败。刘表留下的几十万大军,在这场战役中根本用不上。
曹操在华容道被击败:
这件事情是确实发生的,但是有一件事没有发生,那就是关羽镇守华容道。这件事情完全是假的。曹操兵败逃到华容道的时候,道路泥泞,就命令老弱的士兵用草铺路。路还没铺好,骑兵就经过了,死了不少人。曹操在离开华容道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三国志里有记载。说白了就是刘备一直是我的对手,可惜这次他犯了一个错误,要是他当初派兵镇守华容道的话,我今日也活不出来。由此可见这件事情是多么的假。再加上曹操说这话的时候已经兵败如山倒了,而且还是在开玩笑,可见曹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