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鼎沉舟侧】公元前206年巨鹿之战,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大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掌握了战争主动权;二是项羽从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逐渐由灭秦之战转变为楚汉之战。
“建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荀彧传》。
东汉末年,曹操平定了黄巾之乱,占领了兖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这个重镇。
当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叫荀觉的人,很有才华,为躲避董卓叛乱,迁都冀州,受到袁绍的贵宾待遇。他看袁绍不能成大事,就投奔曹操。曹操很高兴,任命他为军事统帅。从此,他跟随曹操征战,为曹操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刺史陶谦病逝,临终前将徐州赐给了刘备。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再也按捺不住夺取徐州的欲望,忙着派兵去徐州。荀觉知道曹操的想法,便说道:“当年汉高祖保关中,光武帝刘秀占据河内,都已根据地牢固,足以克敌,足以守住,所以大获全胜。如今大将不顾兖州,而攻打徐州。若留兵过多,不足以取徐州;若留兵过少,万一吕布趁机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兖州失守,徐州也攻不下来。”他还指出,“现在正是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经组织人力把城外的小麦抢走运进城,这说明他们已经有所准备。一旦有风声传出,他们一定会加固工事,调集一切物资,准备向我们进攻(原文为:‘现在东方正在收割麦子,必须固守城墙,清理田地以待将军’)。这样,你们的部队要是真的去了,不至于攻下城来一无所获,不出十天,你们的军队就会不战而溃。”
曹操听了荀觉的话大为感动,集中兵力迅速打败了吕布,随后又打败了刘备,占领了徐州。
“固城清田”:固城就是加固城墙堡垒;清田就是把粮食财物都储藏在田里。加强防御工事,把四方田里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使敌人无法闯进来,抢不到任何东西,也就无法立足。这是对付优势敌人的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秦朝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故事。
公元前209年七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地方官府派两名官员护送900名贫苦男子到渔阳(今北京密云县)戍守边境。两名官员从这些男子中挑选了两个身强体壮的男子做村长,让他们管理剩下的男子。两个村长一个叫陈胜(字佘),是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贫苦农民。他们本来并不认识,如今相识,共同的命运让他们很快成为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人急忙北上,不敢有丝毫的耽搁。按照秦朝的法令,逾期者要被斩首。然而他们才走了几天,到达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天降大雨,只好扎营,待天晴再继续前行。雨水不断下,眼看逾期不肯离去,陈胜便与吴广商量说:“我们即便离开,逾期也要死;若逃走,被官府抓住,也要死。既然反正都要死,何不一同造反,推翻秦二世,除掉祸害百姓呢?”
吴广也是有识之士,他赞同陈胜的意见,同意用被秦二世杀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受群众拥护的楚国前将军项燕(项羽祖父)的名义,号召天下人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吴广带着几个心腹,杀了那两个官吏,然后抱着人头对大家说明,如果不起义,就是白白送死。这几百人一下子表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追随陈胜、吴广,他们砍伐树木为武器,举起竹竿为旗,对天起誓,同心协力,要推翻秦二世,为楚将项燕报仇。他们还推选陈胜、吴广为首领,在很短的时间内占领了大泽乡。大泽乡的农民听说陈胜、吴广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纷纷带着锄头、耙子、扁担、木棍来到营中参军。
人们把“砍柴做武器,立杆做旗帜”简化为“扛杆起义”这个成语,意为举起反抗的旗帜,通常用来比喻人民起义。
【此刻,秦楚两国】
拼音:zhāo qín mù chǔ
典故:战国时期,秦楚两个大国互相对立,经常发生战争。一些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安全,时而倾向于秦国,时而倾向于楚国。比喻人心善变。
出处: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阁赋》:“吾生计赖四方,朝在秦,暮在楚。”
例:唉,我靠刘三年了。(清朝孔尚任《桃花扇》第29幕)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虚弱,率兵攻魏。魏军回师救赵,齐军趁魏军疲惫,大破魏军,赵国之围解。
【出其不意】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单用火牛阵攻打燕国,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篇中所说:“凡战,莫不出其不意。”
【战乱】
荒、乱 成语典故:荒、乱:指社会秩序不稳定。形容战争时期混乱、不安宁的景象。
成语出处:元代无名氏《无统夜》第四回:“兵荒马乱,吾必被赶走被俘。”例:此时天下战乱,百姓都效忠秦楚,我勉强写完了《旧唐书》,哪有闲心写这本书?”(清代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
【戰鬥會議】
兵戎相见 成语典故:兵戎:武器。以武力相向。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战争年代]
烽火连年 成语:烽火:古代警告边防军的烟火。比喻战争或战争。指连年不断的战争。
成语出处:元代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十四》《登大罗山》:“怎忍回首东南,烽火连天,警钟长鸣。”
【军事侵略】
穷兵黩武 成语典故:穷:耗尽;黩:随便,任意。任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非常好战。
成语出处:《三国志·陆抗传》:吴书:“惟吾听从诸将追求功名,用兵甚猛,耗费数千两银子,将士精疲力竭,而敌军不减,见吾病重。”
【带着武器和防具睡觉】
成语:枕着长矛睡觉,身披铠甲。意思是生活在不断的战争状态中。
成语出处:《晋书·赫连伯伯传》:“吾无平叛之才,不能济民。吾持兵十二年,天下仍不统一,余寇犹猖。”
【不幸与战争】
huò jié bīng lián 成语故事:结:连接;兵:战争;连:连续。战争不断,灾难不断。
成语出处:《汉书·匈奴传》:“擒拿虽有功,但胡人总要报仇,战乱灾祸三十余年。”例:一离故里,杳无音讯,灾祸战乱不断,雏凤、凤夭折的消息传遍四方。(元·佚名《梧桐雨》第一幕)
【化敌意为友谊】
成语故事:比喻转战争为和平。
成语出处:《淮南子·元道训》:“昔夏滚筑三仞城,诸侯叛,海外有奸人。禹知天下叛,遂毁城夷池,分财,焚甲兵器,以仁相待。海外百姓归顺,四夷受命,诸侯云集涂山。万国持玉帛。”
【龙血黑黄】
龙血玄黄 成语典故:比喻战争惨烈,血流成河。
成语出处:“龙族在野外战斗,其血液是深黄色的。”
【每一棵树和每一棵草都是敌人】
东晋时期,秦王苻坚控制着中国北方。公元 383 年,苻坚率领九十万步兵和骑兵攻打江南的金朝。金将谢石、谢玄率领八万大军抵抗。苻坚得知金军兵力不足,便想以多数击败少数,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不料,苻坚的先锋部队二十五万大军竟然在寿春被金军击溃,损失惨重,将帅阵亡,伤亡一万余人。秦军士气大受打击,士兵惊恐万分,四处逃窜。这时,苻坚在寿春城外看到了金军队伍井然有序,士气高昂的景象。他向北望去八公山,只见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像是一个金兵。苻坚回头对弟弟说:“敌军好强啊!怎么能说金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轻敌了。
苻坚心生不妙,便命令部队在淝河北岸附近布阵,希望借助地理优势扭转战局。此时晋军将领谢玄要求秦军稍作后退,为渡河腾出空间。苻坚心里暗笑晋军将领不懂战争常识,想趁晋军忙于渡河而无暇作战之机,对其发动突然袭击,并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不料撤退命令刚下达,秦军便如潮水般溃败,晋军趁势渡河追击,将秦军杀得尸横遍地,苻坚也被一箭射中,落荒而逃。
【竹中破竹】三国末期,晋武帝司马炎灭蜀夺魏之后,准备出兵伐吴,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他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大计。大多数人认为吴国尚有实力,难以一举灭亡,还是等到准备充分了再出兵攻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意见,上书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郝国目前虚弱之时将其灭掉,否则等到郝国有了实力时,很难再打败它。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向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张华请教。张华同意杜预的分析,劝司马炎赶紧攻打吴国,以免后患。于是司马炎下定了决心,任命杜预为南征将军。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集二十多万兵马,分为六路,从水陆两路进攻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旌旗飘扬,兵士浩浩荡荡,威风凛凛。次年,攻下江陵,斩杀了吴国一名将领,率军乘胜追击。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闻讯大惊,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命令杜预从小路向吴国都城建业进军。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位突然上涨,决定撤军,等到冬天进攻更为有利。杜预坚决反对撤军,说:“现在我们士气高昂,斗志昂扬,又连连获胜,一举攻下吴国,用不了多少力气!”晋军在杜预的率领下,直奔吴国都城建业,很快就攻下了建业,灭掉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全面展开]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相继灭越、鲁、齐,野心勃勃的他继续向西北进军,意图一举灭晋。
而此时越王勾践却率军攻打吴王,直逼吴都姑苏,并派兵占领淮水,断绝了吴王的退路。
这消息让吴王夫差大吃一惊,他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大家都说,如果现在撤退,两关之战就会失败,两面受敌;如果能打败晋国,就能成为诸侯国之霸,再回去对付越王勾践也不迟。
大主意已定,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攻克金国,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出其不意,取得胜利。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军中士兵吃得好,战马也吃得好。从军中挑选出三万精兵,每万人排成一个方阵,一共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各有一百人,每排第一为军官。每十排,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名大夫统领,每个方阵由一名将领统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白旗,白弓白箭,由吴王亲自指挥,称为中央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红袍,红得像深海一样;右边的方阵,全是黑色。他们半夜出发,拂晓时分,到达了距离金军只有一里的地方。天刚亮,吴军的战鼓就轰然响起,欢呼声震动了大地。
金军从梦中醒来,看到吴军的三个方阵和威风,不禁惊呆了:白色方阵犹如开满白花的茅草田;红色方阵似火光;黑色方阵则犹如深不可测的海洋。
【退三步】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并派人去抓捕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离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多年。
重耳历经艰辛终于到了楚国,楚成王相信重耳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就以国家的礼遇来欢迎他,把他当成贵宾。
一天,楚王设宴款待重耳。两人饮酒闲聊,气氛十分融洽。突然,楚王问重耳:“如果你有一天回到晋国当了国君,你准备怎么报答我呢?”重耳想了想,说:“大王有很多美女、珍帛、珍禽翎毛、象牙、兽皮,楚国更是丰富,晋国又有什么珍奇之物可以进献给你呢?”楚王说:“你太谦虚了,虽然这么说,但总得给我看看吧?”重耳笑着回答说:“如果我真的能回国当政,我愿意和贵国友好相处。如果有一天晋国和楚国开战,我一定会下令大军后退三里,如果还得不到大王的原谅,我还会再战。”
四年后,重耳果然回到晋国,成为晋国国王,史称晋文公。在他的统治下,晋国日渐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晋两军交战。晋文公为了履行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撤退,以为晋军害怕,立即追击。晋军趁楚军傲慢轻敌之机,集中兵力,大败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一夫当关】故事:《史记》记载: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守函谷关,项羽至,不得入。”可见函谷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局面。在古代,有许多与函谷关有关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虚弱,率兵攻魏。魏军回师救赵,齐军趁魏军疲惫,大破魏军,赵国之围解。
【出其不意】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单用火牛阵攻打燕国,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篇中所说:“凡战,莫不出其不意。”
【四面楚歌】
项羽与刘邦原本约定以洪沟(在今河南荣县贾鲁河)东西两岸为界,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建议,认为应该乘项羽之弱,将其灭亡。便会同韩信、彭越、刘贾等追击项羽东进的部队,直逼彭城(今江苏徐州),最后分出几层兵力,将项羽紧紧包围在垓下(在安徽灵璧县东南)。此时项羽兵少,粮食不足,夜里,他听见包围他的部队唱着楚歌,非常惊讶,说:“刘邦已经得到楚国了?他的军中怎么有这么多楚人?”说着,他心中已没有了斗志,便从床上起来,在帐篷里喝酒;并与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起高歌,唱罢,他泪流满面,身边的人也十分悲伤,感觉抬不起头来。不一会儿,项羽上马带着剩下的八百骑兵南逃。他边逃边战,在乌江岸边自刎而死。
【退三步】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还派人去抓捕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离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多年。重耳来到了楚国。楚成王相信重耳将来一定会有大作为,便以国礼迎接他,把他当成贵宾一样对待。一天,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两人饮酒谈天,气氛十分融洽。突然,楚成王问重耳:“如果你有朝一日回到晋国做了国王,你将如何报答我呢?”重耳想了想,说:“大王有很多美女、珍宝、丝绸,楚国更是珍禽翎毛、象牙、兽皮,晋国又有什么珍宝可以进献给大王呢?”楚王说:“你太谦虚了,虽然这么说,但总得给我看看吧?”重耳笑着回答说:“如果我真的能回国治国,我愿意和贵国友好相处。如果有一天晋国和楚国开战,我一定下令撤退三石,如果还得不到大王的原谅,我还会和你再战。”
四年后,重耳果然回到晋国当上了国王,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晋两军交战,晋文公为了履行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撤退,以为对方害怕了,立即追击。晋军抓住了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败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马革裹尸】
东汉马援南征归来,许多故友都来迎接他。以谋略著称的孟冀也向他道贺。马援说:“你为何像常人一样?匈奴、乌桓尚在北方扰乱,我要请降兵攻打他们。大丈夫当死在边塞,裹着马皮埋葬,怎能死在孩童、侍女中间,卧病在床呢?”见《后汉书·马援传》。后来,“裹着马皮”被用来比喻为国而战死。清人张岱在《梦西湖·越王墓》中写道:“可惜太平已成,国家日衰,大丈夫不能用一张马皮报答君父!”
无敌:没有打不赢的战斗。意思是极其强大,能够战胜一切。
出处:清·赵濂《啸亭序录·转庵河上》:“吴王亦来事奉将军,为他开疆拓土,攻打城池,战无不胜,数月之内,取了数郡。”
每战必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披靡。
出处:孙子:攻略:“百战不殆,不是最好之举。”
百战不殆:身经百战,无一危难。形容善于用兵。
出处:孙子:攻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 连战连捷:2. 现通常指在体育比赛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屡败屡战:屡次:多次。在多次战斗中屡败屡战。
出处:《晋书·桓温传》:“殷浩至洛阳修葺陵,数年之后,屡战屡败,所带器械尽皆失。”
速胜: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斗。也指快速完成任务。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5月1日:“战争已拖了一年多了,速胜的希望也不大。”
战斗到底: 战斗到底: 战斗到底。
出处:唐代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诗:“血战得天地赤,大气惑日月黄。”
以战争对付战争:用战争来消灭战争。
出处:《商君书·图谋》:“故以战止战,虽有战亦然。”
在城门口与敌人决一死战。通常指决定生死的最后决战。
出处:《左传·成公二年》:“请收拾残局,奋勇救城。”
背水一战:背水一战,就是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进行决战。
出处:《史记·淮阴侯传》:“辛使万人前行,背水列阵,赵军见了,大笑。”
徒手格斗:徒手格斗指使用剑、刀等短兵器;徒手格斗指近距离的格斗。比喻激烈的面对面搏斗。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魏被伤数十里,白刃战,敌军奔涌而来,与魏相战。”
各自为战: 每个单位独立作战。
出处:《史记·项羽传》:“若能将东自陈至福海之地尽给韩信,北自睢阳至谷城之地尽给彭越,使二人自战,则楚国易败。”
孤军奋战:孤军奋战:孤军奋战。孤立无援、无助无助的军队独自与敌人作战。也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在没有任何支持或帮助的情况下艰难奋斗。
出处:《魏书·昭夏传》:“思祖率彭沛人退,夏孤军奋战,独败贤令。”《隋书·于清泽传》:“故常儒孤军奋战,其部下死十八九人。”
决一死战:決:決定;死:决一死战。与敌人拼死一战。
出处: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今日当率众民出前,军随后,与曹操决一死战。”
知耻教战:教导士兵作战,让士兵知道退却是一种耻辱,从而勇敢前进,杀敌获胜。
出处:《左传·熙公二十二年》:“教以耻而战,谋杀敌者。”
南征北战:形容从北到南作战,经过多次战役。
出处:唐柳宗元《封建论》:“宣王在位时,有复国复始之德,有平南平北之势,而尚不能确定鲁公的继承人。”
善战:形容战斗经验丰富,善于打斗的人。
出处: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智谋高强,善于打仗的将领,有一二千余人。”
休战:停止或结束战争。
出处:元孔文卿《东窗事范》序言:“正暗思停战还朝。”
誓死战斗:形容顽强地、拼死地战斗。
出处: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六回上篇:“在这十五天十五夜里,战士们不是浴血奋战,就是急行军。”
春秋无正义战争:春秋无正义战争。亦泛指非正义战争。
出处:《孟子·中庸》下:“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骁勇善战:骁勇善战。
出处:《南齐书·戴僧镜传》:“其党将军孙檀关,骁勇善战,每战皆死伤甚多,官军中死者百余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