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到文明
威宁是镶嵌在乌蒙高原上的一个神奇地方,远古时期,各民族迈着矫健、沉重的步伐来到这里。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县城附近草海西南的王家园北面发掘出数十件石器,这是当时人们捕猎捕鱼时使用的“武器”。可以推断,距今15万年前,古人类就在这里以采鱼、狩猎的方式生活繁衍。后来人们把这里叫做“宝洲”、“鄂索”、“乌撒”、“盐仓”等。公元1664年(清康熙三年),诏令王吴三桂在水西安昆的帮助下占领了云南。他恐“战事已终,兵权便泄”,便诬陷安昆等人“谋反”,欺骗康熙帝,让他重开西南战事,以武力灭掉水西安昆、乌撒安中胜。公元1665年9月,乌撒改名为威宁,取“镇强则太平”之意。根据易、汉文古书和“正统”历史建置与划分,曾有以下变迁与称谓。
远在夏朝,与凉州为邻。商朝称“桂方”。西周为“鹿邑国”西部边境。东周与夜郎为邻,属陌国。秦置郡县,为蜀郡南界汉阳郡之地(县治在今赫章县克勒)。西汉属犍为郡(县治在今四川宜宾)。后分存马、汉阳二郡。公元9年,新莽改存马为“单岩”。汉阳改“新同”。
公元107年(汉安帝元年),改建为郡,称藩国。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废建藩,置朱镕郡,置汉阳郡。此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宋、齐、梁,历经370余年。南陈时期,汉阳及周边郡县落入昆明国势力范围。
唐武德贞观年间(公元618—649年),属南诏国。永徽二年(公元650年)后,属剑南道治所。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为“宝州”,属剑南道管辖。“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彻底失去对西南的控制,宝州由当地土著治理。
北宋时属少卿府管辖,南宋衰落后,乌沙部归大理国统治,并命彝族管理。
元朝灭大理,乌撒部归顺元朝。1276年设乌撒路。1278年改乌撒军民治所;1284年改乌撒军民宣慰司;1288年升格为乌撒乌盟宣慰司。1300年改府为路,属云南省管辖;1335年改四川省。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南征。1382年,置乌撒府,属云南布政使司管辖,设军事机构乌撒卫,隶云南都司。1414年(永乐十二年),乌撒府、卫划归贵州。1572年(隆庆六年),乌撒卫、州合为一个军政政权,改称乌撒军民府,在德胜坡增设分支机构招办巡检司。1588年(万历十六年),划归四川行省。
清朝,明末叛将吴三桂投降清朝,封为“平西王”,率军征讨西南,于1664年攻克水西、莽布、乌撒、乌蒙等地。1665年在威宁置府,辖大定等四府二县。1681年(康熙二十年)八月,大定、平原、迁西、威宁四府合并,为“贵西路”。1730年(雍正八年),威宁府降为府,归大定府管辖。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政治制度。 1914年(民国三年),撤销府、州,设立区、县,改威宁府为一级县,属毕节地区管辖。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贵州省政府决定,将克罗(今克拉)、财神堂、野马庄、赫章四个区划出,设立赫章二级县,从此威、赫章两区互不管辖,直属贵州省政府管辖。
1949年12月7日,威宁县县长、中华民国独立第四师师长马昆(回族)率部起义。中共毕节地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毕节军分区派出先遣队于12月16日进驻威宁接收政权,威宁县和平解放。1950年2月1日成立县人民政府。1954年11月11日,经中华民国国务院批准,成立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隶属贵州省毕节地区行政专员公署领导。自治县下辖14个区、1个镇。 1986年,全县复分为13个区、1个区级镇,下辖99个乡、16个乡级镇、3个乡级办事处。1992年至1993年,撤区设镇、乡合并,全县分为16个乡、19个镇,下辖614个村、3821个村民小组。
威宁位于东经103°36′07′至104°45′38′、北纬26°30′57′至27°26′56′之间。县境东西长116公里,南北宽105公里,总面积6295平方公里。2010年末统计,人口140多万。它的西北、西、南与云南省宜良、昭通、鲁甸、会泽、宣威等县和六盘水市为邻。有少数民族34.72万余人,占24.8%。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各族人民饱受苦难和折磨,少数民族遭受的苦难更大。威宁各族人民在争取生存和解放的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没有政党的领导,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的行动只能是“在黑暗中拼命”,结果必然是失败。直到近代,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人民革命运动才被引向正确轨道,人民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奔向解放之路,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人民站起来、当家作主的夙愿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1936年初春,云贵高原尚寒,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等率领下,在湘鄂川桂边区完成支援中央红军长征的战略转移任务,由湖南桑植向贵州进军。2月初,红二、六军团突破乌江上游鸭池河,相继占领了迁西、大定、毕节;并以此为中心建立红色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扩大红军募集经费,开展斗富济贫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但蒋介石却不顾日本大举侵华的民族危机,叫嚣“抗外侵略,先稳国内”,派其直属部属和湘军范崇福、万月皇、李觉、郭尔彪等纵队组成“追剿军”,又令云南军孙都纵队和川军杨森、李家钰等部组成“阻剿军”,从四面八方向乾、大、碧地区推进,妄图一举歼灭红二、六军团。红二、六军团为了避开敌军锋芒,保存实力,另谋发展,果断决定迅速放弃乾、大、碧,向乌蒙山区的赫章、威宁地区转移。 3月初,红军牵着敌人的鼻子,西进、北进、东进,使敌人头晕目眩,精疲力竭。4月中旬,蒋介石及其营长飞抵贵阳督战,认为以120个团、10多万兵力,就能把兵力不足2万、装备较差的红军逼入“死胡同”,将其全歼。哪知,红军在财神堂乘敌不备,连夜逃走。3月16日,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分别从克勒渡过沱罗河、从奎乡渡过洛泽河,向威宁县城挺进。
滇军的宗旨是保卫领土,因此孙度指挥的四个旅中,第二旅(安恩波)固守昭通,第七旅(龚顺璧)驻扎镇雄,第五旅(鲁道元)只进入威宁县城,始终没有和红军接触。第一旅(刘正富)只是部署在昆明至宣威一线,作为准备。滇军早已被红军控制,发现刘、龚两旅还远在天涯,安、鲁两旅互不相通,有百余里之隔。于是,红军于3月17日至21日,顺利由北向南穿过威宁腹地,直奔滇东宣威县城。
红军长征途经威宁,遍及坂堤、街里、洋街、云贵、大街、牛坪、龙街、关凤海、府初、法地、金海、兴隆、社街、狗街、小海、新街、托大、三道河、松山、卓富、高原、仙马、秀水、国华、小米、哈拉河、北固、河边、黑石头、麻栅、加里、丰美、居勒、德莫、铁场等30个乡镇。所到之处,都有宣传革命真理的口号,都有“打富济贫”的革命行动,革命纪律贯彻落实,没有丝毫违犯。人民军队热爱人民,人民拥护士兵。以下几个例子,可窥一斑。
1936年3月4日,红军一部分进入板地、接力,试探驻卫的云南军的实力。他们在民间的墙壁上写下“打富分田;打官僚分仓库”等标语,把土豪的粮食分给贫民。住在农民杨国庆家里的红军,吃了他家的两升米和一些猪油,还给了他三元半银子。贫困的彝族妇女王阿果也得到了红军的头巾。卧病在家的老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红军会给他送粮食。在府初、天桥、兴隆等地,财政督察裴生、赵庆和闻讯早已逃走,红军把他们的浮财分给了贫民。大街小学的墙上,红军写下了“青年学生只有参加红军才是真正的出路”、“苏维埃和红军是抗日先锋队”等革命口号。“打倒蒋介石”。3月16日,红军离开兴隆厂后,苗族罗伯雅米在家里发现了一碗红豆,当时正是春耕季节,便把红豆拿到田里种下去,到了秋天,收获颇丰。年复一年,种的人越来越多,产量很高。豆子是红色的,是红军赠送的,所以人们叫它“红军豆”,至今还有人种、有人吃。
红军到德胜坡时,看农民马阳坝太穷,就送给他一匹军马。后来地主刘朝来逼迫他夺马。群众机智顽强抗争,这才把红军马留了下来。3月19日,红军到达麻闸,贫苦农民赵干生借粮招待红军,舂了5升小米给红军做饭。红军要还之前,他不肯收。红军非要送给他一匹红沙马,他只好收下了。后来他记念红军恩情,精心饲养红军马,如今已是第五代了。
3月20日凌晨,驻扎在巴哈伊的红军即将出发,一名战士拿着火把喂马时,不小心点燃了屋角的稻草。随即,大火顺风蔓延到茅屋,烧毁了20多间房屋。红军及时赔礼道歉,慰问灾民,并根据灾情轻重,用马匹驮着的银元,从三十到五十不等,赔偿损失。红军走后,灾民们迅速修建新房,搬进新居。这一幕,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天色还暗,大火烧了巴哈伊营盘,红军只好起身,交了一担银子。”这首至今仍在当地流传的民谣,忠实地反映了这个感人的故事。
行军战斗期间,情况凶险,红军伤病员滞留民间是常有的事。府初农民顾银山曾收留过10余名伤病员。红军走后,留下一位名叫潘玉成的湖南战士。他为了感谢顾家人的照顾和护理,将身上的两件贵重物品送给顾家人——一块手表和一枚金戒指。四天后,这位战士不幸去世。顾家人用木板做成“金匣子”,含泪将他埋葬在新营盘的山坡上。解放后,乡人民政府修葺了这座“红军墓”,并在墓前立了纪念碑。兴隆厂赵德安家中,留下一位失血过多的年轻战士何正发,虽用草药精心治疗,但因伤势过重而死。赵家人和村里的农民将他埋葬在街后的山坡上。解放后,副乡长赵家兴写了一篇纪念烈士的文章,深情地写道:“绿草遮住了您的笑脸,野花陪您在这里长眠,只有风吹响了一年的号角,只有雨谱写了血色的诗篇。”今天,还有那么多科学上的“腊子口”,技术上的“大雪山”,学习上的“大渡河”,等着我们去征服。让我们高举革命先烈的旗帜,做一件史无前例的事,作为对烈士的纪念。
宜良县奎乡是红军三次进出的地方,红六军最后离开的地方是威宁云桂桥。云桂桥附近的人们说,红军爱贫民,坏人怕红军。地主罗汉卿听说红军来了,逃得无影无踪,可寺庙里逃不掉,他的家产被红军分给了贫民。于是人们异口同声地说:“天下各路军队,就数红军最厉害。”……
在布嘎良子,土豪刘朝良率领手下与红军作战,甚至想抢夺红军的枪支,结果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四处逃窜。当地群众把这里称为“红军湾”,还创作了这样一首歌谣:“布嘎良子红军湾,红军的血染红了青山。那一天,红军回头,穷苦百姓翻身。”表达了对红军的敬仰与怀念,表达了对红军的信任与希望。
短短6天,红军留下了许多故事和口号。正如老红军陈静将军1988年重走长征途中在威宁写下的:“时间不长而感情长,战斗不多而遗物多。”我们的红军,以不畏万难险重的精神,以丝毫不违的革命纪律,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克服了世所罕见的困难,战胜了优势敌人的围剿,实现了北上抗日的雄心,赢得了贫苦人民的信任和尊敬。红军和威宁人民虽然暂时分开了,但军民友谊从此就离不开。红军的主张和行动,像一堆熊熊烈火,温暖了威宁人民的心。我相信,红军一定会回来,解放的日子不会远。
自从红军播下革命的种子以来,遥远的西南不安宁,就连乌蒙高原也沸腾起来。受中共地下组织活动的影响,威宁人民的革命觉醒不断高涨。民主运动和武装斗争不断。1939年4月,濮光宗和宋芳被中共云南省工委派到威宁。濮为宣威威宁昭通公路工程负责人和工程师,宋芳被聘为威宁女子小学教师。他们以此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联络进步青年、学生和各界有识之士,组织“读书会”,阅读《新华日报》、《九王日报》、《南方报》等进步报刊,宣传抗日救亡,组织歌咏队,唱《流亡三部曲》,举行“抗日反王”火把游行,发动各界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1月,中共贵州省工委又派宁汉格(名宁其坤)从思南来到威宁,担任县政府合作指导处主任,组织信用社、生产合作社开展农村工作,并以此为手段,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宣传革命思想,壮大进步力量。同时,他号召和组织农民售卖农产品、捐款捐物,资助《新华日报》的出版发行。宁汉格还担任威宁小学教师,协助蒲光宗、宋芳组织读书演讲活动,向学校师生和当地群众宣传革命真理,为白色恐怖下的党和人民事业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40年5月,宣昭公路竣工。蒲、宋回云南后,宁汉格于8月被国民党威宁当局逮捕,10月10日越狱,被转押重庆。近年来,宁汉格在《毕节党史信息通讯》上发表《草海三百日》、《千里越狱》等文章,对当年在威宁的革命活动作了详尽、富有行动力的回忆。
1942年,中共云南宣威特别支部派党员吴永清、范子德、张兴才等到威宁、盘县、水城等地,筹备组织武装。1948年,中共宣威县工委副书记、西泽区委书记傅发聪派党员朱明华、唐兴芳、徐炳武等深入威宁安丹河流域,利用土豪安遵三与部下矛盾加剧的机会,成功策动安部大队副队长、第二中队队长魏元龙叛变。1949年1月,魏元龙率部300余人持枪脱离安遵三,前往宣威加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 8月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云贵贵南边区纵队第六支队第十二团第一营第三连,魏任副连长。10月改称“边区纵队第六旅海地游击大队”,魏任大队长,隶属中共滇东北地委、浙海区委领导。该旅积极开展反蒋武装斗争,在西南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援作用。
1946年至1949年,国民党反动当局为了支援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不断增加发给威宁人民的兵工、粮食和钱财。土豪们还趁机向佃户加租、抵押,收取“马租”,征收“遗产税”,把全县人民逼得陷入绝境。于是,在上不了天、下不了地的绝望中,广大佃户拿起刀枪,拿起棍棒,铤而走险,终于爆发了以鲁国忠、吴小超为首的农民革命武装斗争,诞生了中国民主联军云贵川边区第二纵队威宁支队。他们学习红军“斗富济贫”,帮助穷人排忧解难。队伍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大,已达一万余人,在威宁、赫章、宜良、镇雄等县大片地区,惩恶扬善,为民除害,攻占城乡,打击反动政权,英勇抵抗国民党正规军第八十九军三四三师和第一百零一军二三九师的进攻,抵抗毕节、昭通等地反动派的围剿,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49年初,威宁四铺明德小学青年教师陆宗棠(彝族)秘密到昭通联络中共党员傅法聪,商讨革命活动策略。经滇东北地委书记李德仁、傅法聪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威宁县第一位中共党员。5月,陆宗棠受滇东特支部派遣,潜入国民党昭通行政区专员兼保卫司令安春三部总部,任政工部主任、滇东报社社长。其间,他以“训练干事”为由,组建督导组,其中不乏威宁青年。训练结束后,有的被安排到政工部,有的留在报社。同时,他利用该报刊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秘密散发。不久,《云南东方日报》被安春三查封。为确保鲁志军的安全,组织上将他送往滇东北人民军政干校(在会泽县哲海镇),并带同他一起去的威宁青年张飞然(苗族)、鲁发奎(彝族)等一批人,接受培养加入共产党。此时,中共滇东特别支部认为威宁人才济济、条件成熟,便于1949年秋派张飞然、陆发奎、陆思明、陆涛和陆宗棠、安启崇、余志超、吴德彰等人返回威宁,打算发动群众,联络各界进步人士,建立革命游击部队。
回到威宁后,陆宗棠等人开始工作。他们先说服手握百余枪的权贵陆松兰,动员一些当地民兵,发动青年参军,很快发展到500多人。为了提高游击队的政治、军事素质,在卓勒多明德小学成立了教导队(也称训练队)。仅用20多天时间,就训练出100多名骨干人员。10月,陆宗棠专程到鲁甸县桃源,向中共滇东北地委组织部长、临时三十二团党委书记李长友和滇东特支部书记孙志能汇报情况。经李、孙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云贵贵南边区纵队第六支队威宁游击团,任命陆松兰为团长,陆宗棠为政治委员,陆荣为副团长,陆思明为政治部主任,张飞然为副政治部主任。团内有中共党员7人,便成立了党支部,陆宗棠为书记,张飞然、陆思明为党员。
威宁游击团成立后,迅速控制了威宁县西北的半个县,宣布废除国民党旧的乡村保安制度,任命黑固、四铺、云路、关胜等乡长,并向中水乡派出临时人民代表。同时,在中水成立了回民武装小队。游击团不仅有效地开展了自卫反击战,打击了恶霸,还奉上级命令参加了阻击国民党正规军的战斗。
1950年1月,国民党军张同森师逃往胶奎,解放军第十六军侦察大队前往攻击,威宁游击团奉毕节军分区命令,派出3个连队配合作战,表现十分英勇,毙敌40余人,俘敌270余人,缴获枪支260支、轻机枪7挺、英式步枪86支、子弹1万余发。团长陆松兰等6名官兵身负重伤。4月,国民党李弥部下佟登文团先投降后叛变,从昭通洒峪河逃往威宁,威宁游击团奉命前往团青梁子阻击。经过几天的激烈战斗,他们杀死了43个敌人,40多个敌人,占领了28个敌人,并抓住了1枪,1 60枪,43支美国步枪和5,000多个子弹,在这场封锁之战中驻扎在Zhaotong的人民解放部队的划分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哀悼,并赞扬了他们的英勇精神和杰出的成就。
占地的房东占总人口的0.03%,占领了90%的农田和森林。
为了完成土地改革的历史性和艰巨的任务,除了县做好准备,并从各个层面和农民活动家中选择了400名土地改革人员,县委员会还将600个土地改革团队转移到了Nayong和Hezhang的第三阶段,并将其命名为Cheian Juian Juian jian to to wefeng hai,为了加强县委员会和工作团队的领导。
土地改革是农村反狂欢斗争中的一项关键战斗。种族可以在大量范围内团结起来,并通过教育和培训将斗争集中在房东和所有培训上。 “已进一步实施,以确保土地改革的平稳进步。在土地改革的前阶段,占领了402个逃脱的领袖和惯常的土匪,被枪杀了47个反动党和联盟组织(339名成员),151个反动派(2,625名成员)被禁止,165个匪徒和斗牛士(88个房东)被枪杀了3,57777架277.2777777架通过自我报告和公共讨论,土地和生产的群众进行了控制,确定了一些房东的土地,并确定了每个班级的实际土地所有权,然后在公告委员会上宣布了结果,这三个公告委员会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批准。 24个少数民族。根据法律,签发了证书,并插入了迹象以纪念界限,从那时起,接收者可以自由地耕种土地,而长期以来,“土地属于耕种者”的愿望是“属于耕种者”的280,000多个县,而该县的生产量越来越高。谷物的产量显着增加,但不久之后,富人与贫困人口之间的差距,土地贸易的出现以及自然灾害的攻击充分暴露了零散的小农业经济的弱点和缺点。从1952年的冬季到1953年底,在该党的一般界限的指导下,“逐渐实现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行业和商业的社会主义转型”,该县的农业生产共同援助运动蓬勃发展,相互援助小组的数量增加到了6,799个,并从6,799个组成了60%的人,却持续了60%。扩展的试验,共同援助组的数量增加到7,014。
1955年,主要合作社的数量急剧增加到1,002,而农民的潮流中有70%的人数基本上成立了。
Weining的手工艺品行业相对较弱,根据1954年的统计数据,总共有3401名员工,其中大多数是在1955年分发的。 90%的手工艺者加入了合作社,手工业行业的社会主义转型基本完成了。
1954年,有788家私人企业拥有828名员工,主要从事餐饮业和其他零星的服务行业,总资本为609万元人民币,在解放之后,国有企业迅速发展。国家和私人企业受到批发和承保,委托分销,代理商的分配和公私合资企业,到1955年,社会主义者转型的轨道逐渐包括在内,1956年有276家私人企业,有896个员工。政党和政府将这些私人业务统一为4个公私合资企业,8个合作商店和20个合作团体,其中52家将其转移到了国有的企业中,并在当时将56人安排为辅助劳动力,当时有96%的私人贸易商店的私人商店和私人企业的繁荣。在社会主义体系下,城市和农村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所有种族的人们都踏上了不断增长的发展和进步的道路,并继续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未来发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