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这两本书是民国时期贵州的重要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花溪先笔》是吴鼎昌主政贵州时的经历和思想的总结,从书中可以看出他的施政思想和处事风格,他提出的“经济发展”、“人才开发”、“选拔官员”等施政理念在当时颇具前瞻性。
《贵州民政十讲》由时任贵州民政厅厅长的谭克敏口述,由其首席秘书曹元松记录。这本书系统地记录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贵州县级政府行政运作的方方面面,以及一些改善行政的设想。1946年,该书由贵阳大港报社出版,是大港报社编印的“大港丛书”的一部分。
特征
抗日战争时期贵州行政管理的重要文献和民国地方官员的重要资料。
关于作者
吴鼎昌,又名大全,1884年生于四川华阳县。清末进士,民国时任大公报总经理,也是著名的实业家。1937年11月至1944年12月,任贵州省政府主席、云贵绥靖公署副主任、贵州省保安司令官。任贵州巡抚期间,主张“省政之要在于县政”,任用大批人才,关注民生,发展教育,为贵州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著有《甘宁战因论》、《中国经济政策》、《华西随想》等。
谭克敏,字仲谦、时钦,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40年12月,谭克敏应何应钦召回家乡,出任贵州省政府委员、民政厅厅长。任职期间,他大刀阔斧改革,理顺与基层职能部门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人力物力的压力。他还积极参与创办贵州大学和贵州银行。
推荐阅读
在首批出版的《贵州文库》中,《花溪闲笔:贵州民政十讲》比较特殊,它收录了两本文献,是民国时期的重要文献,书中内容多与贵州的行政管理有关。从书写意义来看,《花溪闲笔》像是一本生活记录,而《贵州民政十讲》则像是一篇学术报告。如果读者真的这么想,那真的就辜负了这两本书的内容和价值。
人们常说读懂了一本书,也就读懂了一个人。《花溪随笔:贵州民政十讲》亦是如此。两本书虽然不是传记,也不是小说,但从作者的角度,依然可以读懂文章的内核。在每一章、每一个段落,都能找到作者在其中蕴含的精神文明和自我价值。两位作者之所以被称为“传奇人物”,不仅因为这两本书背后蕴含的当代意义和学术价值,还因为作者本身有着浓厚的传奇经历和精彩故事。难得的是,无论是“读书”还是“读人”,当我们打开这本兼具二者、被后人评价为历史文献的书时,都能感受到“传奇”的魅力。
《华西随笔》的作者吴鼎昌是谁?他是民国时期的银行家、新闻工作者、政治家,涉足金融、新闻、政治等多个领域。在商业方面,他曾任天津盐业银行总经理,主持创办四大银行。他是民国时期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新记大公报》的三位创始人之一。他两度当官,经历了清末、北洋、上海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上海国际饭店三个时期,他提议共同投资500万元在上海跑马场以北建造一座24层的摩天大楼。他在书中提出了卫生、禁烟、军事训练和体育、纠正风俗、文化教育、职业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等方面的措施,可以说是高瞻远瞩。
《贵州民政十讲》由时任贵州省民政厅厅长的谭克敏口述,其秘书曹元松负责记录。谭克敏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当过兵、打过仗,当过学校校长,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才子,1940年至1944年曾任贵州省政府委员、民政厅厅长。其所著《贵州民政十讲》系统地记录了国民政府时期贵州县级政府行政运作的方方面面。书中讲述了作者多年政治生涯的感悟,提出了许多尖锐的问题,有理有据,一针见血。字里行间,体现了这位“传奇人物”的思想和典型做法。
历史就像大浪淘沙,总会给人们留下“珍珠”。我们把这样的宝藏称为“史料”,史料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为后人“存档”,留住历史记忆,从这个角度看,这两本书完全实现了它的目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升值”。传说永远不会过时。当你翻开这本书时,你是先“读人”还是先“读书”?(记者 向秋月 赵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