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朝的故事?
相传商族是高辛(帝喾)的后裔,商族生活在黄河下游,历史悠久。在舜时代,商族有一位杰出的军事领袖启。后来商人尊他为祖先“宣王”,并作颂歌赞他:“玄鸟受天遣,生商朝,安居殷大地。”
太康亡国后,启的孙子项土开始向东发展。《诗经》云:“项土雄健,有海外之势。”夏朝中叶,启的六世孙项明“勤劳而死在水中”,商人在郊外祭祀他。
明之子王亥“作伏牛”,向河北发展。至齐十四世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较强的国家。《国语·周语下》云:“云王为商,十四代而昌。”
2. 关于商朝灭亡的短篇故事?
周武王时,周伐商,商王帝辛只好仓促地用奴隶作为军队抵抗周人。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兵反攻”。牧野之战,“血流成河,杵浮成河”。商国军队被全歼,帝辛逃到鲁台自焚而死。
商朝就此灭亡,周朝建立。
商朝灭亡后,商王室成员箕子不愿归顺周朝,便率领部分商族人民北迁,建立了朝鲜王国,史称箕子朝鲜。
西汉初年,燕王鲁完手下将领卫蛮灭亡了姬氏的古朝鲜。
此外,朝鲜半岛的陈国是商族国家。
3.用50个字概括商纣王攻打东夷的事迹?
①
商帝辛将要灭亡的时候,他相信并恃周文王诸侯的封地不会对他构成威胁,于是派大将文种率领商朝主力向东进军夷人,希望一举消灭或征服夷人。夷人国内只剩下少娄军,于是被周武王和叛逃战场的奴隶们推翻和剿灭。
②
商朝末年,东夷叛乱,商纣王(商辛帝)调集各地军队攻打东夷,商军在长韶大败东夷军,东夷军逃入深山。
最后商军一路追击,攻下了东夷营丘城,剩余的东夷军队则退守东海。
商朝军队虽然在与东夷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是连年战争束缚了商朝大批精锐部队,大大消耗了商朝的国力,为其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③
纣王征讨东夷,没有分清主要矛盾,这跟杨广征讨高句丽是一样的,不但没有带来什么好处,反而给自己带来了灾祸。现在网上很多人都在为纣王平反,作为灭国之君,纣王绝对不是一个贤明的君王,最多是一个庸才的君王,暴君或者愚君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④
商纣王伐东夷,是其为了转移矛盾而发起的一次外部征服。
商纣王时期,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纣王即位之后,统治危机日益严重,全国各地诸侯纷纷叛逃,周边部落也趁机入侵。
为了转移百姓和部分贵族的注意力,商纣王决定对周边地区动武。他先把兵力集中在殷西太行山的黎(今山西省黎城县东南),向黄土高原的西北地区发动进攻。但是东南方的兵力空虚,导致东夷的一些首领叛逃。这就是《春秋》中所说的“商纣王叛黎,东夷叛之”。
于是,他召集各诸侯国来黎国开会,但东夷国的首领在会议结束前就逃走了,并且拒绝进贡。
商纣王非常愤怒,决定征服东夷,并强迫一些藩属国纳贡。纣王下令讨伐东夷,全力进攻东夷。经过几场战斗,俘虏了许多夷人,东夷不得不投降。
有“纣王伐东夷,丧命于世”,“纣王伐纣数百部,无后裔”之说。商纣王为防止东夷再次叛乱,将商军留在东夷地区防守,后带着俘虏归还朝廷。商纣王伐东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加剧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最终被周武王所灭亡。
4、用两三句话概括武王伐纣的故事?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具体事实是这样的:公元前1046年或公元前1044年左右,周武王联合羌、巴、蜀、雍、彭等部落,共同攻打商王帝辛(周人称“纣王”)。进军至距商都朝歌七十里地牧野时,举行了结拜仪式,列举了商纣王的诸多罪行,并策动军队与商军决战。
结果纣王大败,连夜逃回朝歌,见大势已去,便自焚而死。
周武王占领商都,宣告商朝灭亡,建立周朝。
“邪恶”的纣王
“纣王”并非皇帝的正式谥号,而是周人强加给他的邪谥,有“残暴、不利于善良”之意。
“纣王”后来成为暴君、邪恶的代号;《汉书·古今人表》中评判古今历史人物时,纣王排在最低级别,人品最差;后世甚至有“助纣为虐”这样的成语。
但后人却有不同的看法,孔子的弟子子贡说:“周之恶,不至于如此。
所以君子不甘于地位低下,因为天下所有的祸患都要归到自己的身上。
“意思是:纣王的邪恶,并不像传说中那么严重。
所以君子厌恶处于卑贱的地位,一旦处于卑贱的地位,天下恶名都要加到他的身上。
我们先来看最早列举纣王罪行的书籍《尚书·牧誓》,其中记载了孟津诸侯会盟的情形。《牧誓》其实就是周武王在举行誓师大会时所立的誓词,其中所提到的纣王罪行包括以下几点:
• “只听妇人的话”意思是只听妇人的话(大概是纣王的妻子);
• “弃祖祀而不管”,他们轻蔑地抛弃祖先祭祀,不理会它们;
• “弃先王的子孙和父母兄弟而不任用。” 他抛弃了先王的子孙,不使用父母兄弟;
•“他尊崇、提拔、信任、任用四方逃犯,使他们成为大官大臣,在商都欺压百姓,作恶多端。” 他尊崇、提拔、信任、任用四方逃犯,使他们成为大官大臣,在商都欺压百姓,作恶多端。
显然,这些所谓的“罪行”并不包括人们所熟知的“鹿台敛财”、“酒肉池”、“蛇盆焚烧”、“断骨斩胎”等等。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曾对纣王每项罪行的发生顺序进行考察,并撰写了《纣王七十恶事发生顺序》一文。文中指出,纣王七十项罪行是从周朝开始陆续增加的,“战国增加了二十项,西汉增加了二十一项,东晋增加了十三项”。“如今传说中的纣王恶行,都是一层层堆积起来的,时间越近,他所犯下的罪行越多,可信度就越低。”
“也就是说,对纣王的诸多罪名都是后人加上去的,未必是事实。
例如妲己这个人物出自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但历史上并无此人。
纣王作为邪恶象征的形象根深蒂固,这种“刻板印象”被后世选择性地接受。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周人对敌人的仇恨,团结一致,以敌人为借口发动军事征服。
这些“指控”本身也值得讨论。
“唯用妇言”无视商朝历史上对女性的传统尊重,如妇好作为商王武丁之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献记载(甲骨文)的女性军事统帅;“弃祭不答”或许是对巫教势力崛起的打击。从一般意义上讲,如冈村秀则、宫本一雄等人所认为的,祭祀是支撑商朝王权的重要礼制,绝不会废弃;“唯有犯有罪孽,从四面逃窜的人,才受尊崇提拔,信任派为使者,任用为官卿”是当时“论才择人”的先进而前卫的用人措施。因此,“弃君父母兄弟,不敬重他们”或许才是导致纣王长兄卫子期在权力斗争中始终失败的原因,最终卫子期投降了周军,并出卖了情报。
总之,这些“罪名”的内容,听起来都像是商朝政治斗争中失败一方的控告,对周武王来说,真的“不关你的事”。周武王当然可以说,他是站在道义的角度,但这种所谓的“道义”里,隐藏了太多自己的政治利益和冷酷的权力算计,就如同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绝不是因为海伦被掳走一样。
“门口的野蛮人”是如何进入家中的
有历史学家指出,当时“周小国”的文明比“商大国”更为落后。
比如著名的“太公王”姜尚,是羌族的首领,他并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白发须发的智者,而是《诗经》中那个骁勇善战的“尉氏尚夫,尉氏鹰阳”大将。
另外,据余行吾先生《解释中国》一文论证,“中国”一词最迟出现于西周早期,目前所见最早的证据是1963年陕西省宝鸡县贾村出土的青铜酒器上的铭文。
铭文写道:“武王伐商大城后,上报天下说:‘吾当得中国,亲治天下。’”(武王伐商大城后,上报天下说:‘吾当得中国,亲治天下。’)
”)。
由此可见,武王的胜运和自满之情溢于言表。
不过,本文副标题中的“兵临城下”并非有意暗指周人和羌人的民族属性,也不是指周人的盟友“雍、蜀、羌、彭、卫、鲁、彭、濮人”是少数民族(族群),而是借用了布赖恩·伯勒的名著《兵临城下》的书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吴王对周王的攻击,就像书中所描述的一场“高杠杆敌意收购”,其操作手法与全球领先的私募股权和多元化投资公司、有着不俗投资业绩的KKR(KohlbergKravis Robert & Co.LP)十分相似:作为老牌“杠杆收购王”,可以说是金融史上最成功的产业投资机构之一——其1988年对RJR纳贝斯克集团的敌意收购,正是《门口的野蛮人》一书中复刻的经典案例,是华尔街历史上最著名的企业战役之一。
一方面,“门口的野蛮人”选择收购对象是有标准的,必须是“护城河”有问题的“巨头”。
商朝的末期与后世很多王朝的末期不同,它并没有灭亡,国力依然雄厚,拥有良好的品牌价值(“大邑商”、“天邑商”、“大邦商”、“中华”等)、健康的自由现金流(青铜夷器的原材料,如铜、铅、锡、玉琮、玉璧、粟米麦、人力资源、盟友的进贡支持等)和丰富的知识产权(礼器、音乐、甲骨文、金文等),净资产收益率也不错;但由于远征东夷等原因,造成了《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说的“周伐百敌,终无后人”,自有资金的多元化投资存在缺陷,也导致其估值和市盈率意外偏低,是一个不错的收购标的。
另一方面,“门口的蛮夷”一开始往往都是“通敌者”,并没有露出真正的“蛮夷”面孔;同样,周作为商朝的藩属国和姻亲国,也一直在扮猪吃虎,等待时机。
当时,周氏虽然已经经商几代,但实力仍然比较弱小。
牧野之战时,他的军队只有三百辆战车,三千名精锐战士,数万名步兵。
但武王统一了羌、巴,以及《目施》中所提到的盟友。
《牧羊人誓言》只提到了他们不服从的惩罚,却没有许诺他们胜利后会得到什么好处,我们只能观察后续的例子。
之后,据不完全统计,上述雍、彭、巴等均被封邑。甚至后世非常有名的楚国也是这些盟友之一,但当时实力太弱,被忽略了。此外,姜尚被封邑于齐,周公被封邑于鲁,赵公被封邑于北燕。我们可以推断,周武王的承诺是,商灭亡后,凡是自己人以及有贡献的盟友,都将根据亲疏和功绩来分得战利品,而分得战利品的资源来源,就是收购对象的未来收益权和自由现金流。
其中很多只是对他们原有地位的确认,比如一些同盟国,也有要求他们进行武装殖民的,比如齐、鲁、燕等国。用《水浒传》和元曲里的话来说,这就是“割猫尾巴,拌猫饭”,而这些的来源并不是他们获取时所拥有的资源。
我们可以看到,“小周帮”对“大周帮”的毁灭,是一场高负债的敌意杠杆收购,负债率之高,惊天动地,丝毫不亚于上文提到的KRR对雷诺纳贝斯克的敌意收购。
《论语·泰伯》中“分天下三分而以事殷”的说法,被后世的儒家学者美化粉饰了。其实,一、当时周朝根本没有“事殷”的意思;二、严格地说,周朝根本没有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即使有,也不过是靠日后的利益巩固起来的松散联盟。
就像KRR在上述战役中实际上只动用了1500万美元的自有资金一样,94%的投资都来自于迈克尔·米尔肯组织发行的以未来收益为担保的垃圾债券。
这样,看似没有留下太多“安全余地”的做法,其实却留下了最大的“安全余地”。
在正道宽容的黑社会规则中,宽容永远比正道重要;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利益的追求,利益的联盟。《牧羊人誓言》如同1977年香港的财经评论《九龙仓业开始转型》(九龙仓收购与反收购案)和1994年君安证券的《致万科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的信》(君万仓战案),是收购战前的一场舆论攻势。
战斗中,战局并非如后世粉饰的那样,因为商军先锋反攻商军而出现一边倒的局面。孟子说:“宁无尚书,不全信尚书。仁军攻不仁者,何以多血杵?”但真的是“仁军攻不仁者”吗?仁义之师一出,敌军就纷纷投降了吗?从史料看,《尚书·武成》中关于“血杵”的描述更为可信。
武王灭纣后利益表
根据综合历史数据制作
通过上表,此战之战,胜负双方一目了然。
本质上,这是一次控制权的转移。周用新的朝贡和再分配与报酬制度取代了旧的商朝制度。商朝及其盟友是彻底失败的一方。
看《牧誓》中关于宗庙祭祀与商代王公贵族利益的论述,颇有些讽刺意味。
商朝的祖先和君王肯定不会认同周武王站在他们角度看上去的道德立场。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即位后,任命纣王的儿子武庚管理商朝故都殷(今河南安阳市),这使殷遗民大为高兴。
商人的真正立场就在于此。
文化融合决定最终成败
然而,并不像其宣称的那样“顺应天意、顺应人心”的周王朝,却在八百年间继续做着“天下共同主宰”。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无论有没有“蛮夷之势”,无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收购,适应环境、生存下来、做大做强的才是胜利者。
管理界普遍认为,并购后最困难的是文化融合。
据统计,过去二十年全球有60%以上的企业并购以失败告终,85%的CEO承认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的差异是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并购实践中,如果实力较强的公司收购实力相对较弱的公司,整合相对容易;如果双方实力都比较强,或者是以小博大的收购,特别是以小博大的敌意收购,文化整合必然会特别困难。
文化整合之所以成为并购中最困难的任务,是因为企业文化深深植根于组织的历史长河中,历久弥坚,深刻影响着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整合本质上是企业内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改变,不是简单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就能解决的,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很难“一蹴而就”。
牧野之战后五百多年,商朝贵族后裔孔子说:“周学前两朝,博大精深!吾以周为师。”大意是: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学习夏商文化建立起来的,博大精深!吾以周为师。
看来,只要能够顺势而为,付出足够的努力,“门口的野蛮人”同样可以取得成功。
5、商朝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武丁年少时,商王孝仪让他在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百姓生活的艰辛,武丁即位后,勤奋好学,立志振兴国家。
他先后征伐了归方、土方、羌方、任方、虎方等国,战争规模不小,动用军队达数千人之多,最大的一次动用了一万三千人,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俘虏了大量俘虏。
6.商朝发生的两件大事是什么?
商朝是我国第二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其历史上发生过两次重大历史事件:
第一是盘庚迁都殷。商朝建立后,长期的王位之争,导致了九代的灭亡和黄河水患。商王盘庚发现殷地适合建都,就把都城迁到了殷。
第二件是武王伐纣。商朝最后一位君王纣王残暴无情,引起民愤。在周原地区兴起的周族逐渐强大起来,于是周武王联合各国伐商,发生了著名的牧野之战。这次事件也叫武王伐纣。
1.商汤灭夏:
夏朝统治了大约400年。公元前16世纪,国家衰败,国家开始崩溃。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桀即位后,他的统治更加残暴。商部族因畜牧业而迅速发展。到夏朝末期,当唐成为领导者时,商部族已成为一个强大的部族。
商汤看到夏桀王十分腐败,决定灭掉夏朝。此时的夏朝百姓纷纷叛逃,商汤率军出征,夏桀的军队很快就被打败,桀王也被流放。于是,夏朝被新建立的商朝所取代。
2.景博的命运:
景颇王命是商朝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商汤回到西伯(今河南偃师西),与其他诸侯开会商议“景颇王命”。他在会上表示,自己是奉天之意,要灭夏王桀,使百姓摆脱暴政和苦难。后来,商汤得到三千诸侯的拥护,成为天下的共同统治者。
7.用一句话介绍一下商朝?
商朝时期(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因齐被封为商,其后代商汤便把自己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的王朝称为“商”。
此后商朝首都频繁迁移,直到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才稳定下来,并定都273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朝代,考古发现比夏朝更为丰富。
商朝的世系无定论,但相传有十七代三十一王,延续约六百年。
商朝在五六百年间数次迁都,不少都城设在河南,在河南安阳发现了殷商遗址,在商丘、郑州、偃师、温县、辉县、新郑等地也发现了商代文化遗存。
商朝的历史,从汤建立商朝,到商纣王自焚,一共持续了近600年。
公元前1766年前后,商汤正式发动对夏的进攻。汤王联合各国军队,从夏都西面战略迂回,出其不意地进攻夏都,毫无准备地攻下夏都。夏桀王仓促应战,西行抵御汤王,在鸣条(今河南洛阳附近)与汤王军进行了战略决战。决战中,汤王军英勇奋战,一举击溃夏桀主力。夏桀退守诸侯国三茅(今山东定陶东)。
商汤发扬速战速决、连续作战的作风,乘胜追击,击败了三毛。夏桀走投无路,带着少数残部逃到南巢(今安徽寿县南),被商军追上,俘虏流放,不久病死。夏朝灭亡,建立了新的强大的统治王朝——商朝,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
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商朝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商”;第二阶段为“初商”;第三阶段为“晚商”,历时600年,共传17代31王。最后一位君王纣王在牧野之战中被周武王打败后自焚而死。
商朝
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第一个有当代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商”;第二阶段为“初商”;第三阶段为“晚商”,共历经17代31王,延续500余年。
商朝的祖先商族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相传其祖先启与禹是同一时代的人。
夏朝方国商国君商汤率方国在鸣条之战灭亡夏朝后,以“商”为国号,在亳建立了商朝。
此后商朝首都频频迁移,直到其后代盘庚迁都殷,商朝首都才趋于稳定,殷为都城达273年之久,因此商朝后来被称为“殷”或“殷商”。
盘庚死后,其弟萧辛即位。
孝辛死后,皇帝传位给孝懿皇帝。
萧绎死后,其子武丁即位。
武丁统治的五十多年是商朝最强盛的时期。
商朝最后一位皇帝帝辛在牧野之战中被周武王打败后,自焚而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