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8月20日下午,由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学术月刊》编辑部承办的“望道讲坛·2024上海书展专场活动”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举行,“全国十大学术热点出版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举行。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学报(高校人文学术文摘)》《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今天报》《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术月刊》《探索与争论》等20余家驻沪理论学术期刊、媒体的主编、学科编辑参加研讨会。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上海市期刊协会会长王兴康分别致辞。会议由《学术月刊》总编辑金福林主持。
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小文在致辞中表示,这次大会既是一次出版研讨会,也是年度学术热点评选工作的中期总结会。“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历年评选工作的年度总结和成果展示,也折射出我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轨迹。希望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年度学术热点评选工作,听到更多宝贵意见。
上海期刊协会会长王兴康在致辞中表示,在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的直接领导下,“年度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正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潮流风向标,为各学科专家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的谋划性、开拓性提供了有益借鉴。希望评选活动在新时代与时俱进,继承优良传统,树立更高目标。
座谈会上,《学术月刊》副总编辑盛丹燕代表编辑部介绍了近半年来人文社会科学主要学科热点问题研究成果。研究报告选取了今年上半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社科二级转载期刊和主要学科期刊。会议从主题宣传解读、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角度,对70余个问题导向的学术热点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他对进一步开展学术热点评选活动、发布“中国年度十大学术热点”发表了真知灼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长、总编辑洪庆明认为,“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年度评选”影响力广泛,聚焦学术、关心重大现实问题是两大原则,并注意把握学术性与公共性的平衡。《探索与辩论》主编叶竹笛认为,学术热点的评选一方面与时代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具有学术本身的整体性和特色,展现学术动向,体现风向标作用。 《解放日报》理论工作室总编辑王震提出学术热点的遴选需要注意的方面,如新闻热点与学术热点的区分与把握,如何凸显其前瞻性、前沿性,体现其风向标等。《文汇报》理论评论部主任杨轶琪建议,学术热点的遴选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增强其引导作用,充分考虑受众,在评价标准上展开探讨,提升其影响力。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出版社副社长陈冀建议,学术热点的遴选要关注年度新热点、长期热点的新特点,以及交叉学科、跨学科领域的热点问题,希望遴选体现客观与主观因素的结合。 《高等教育人文学术文摘》主编沈利飞认为,每年的“十大学术热点”既是对过去一年学术研究的总结,也对未来的学术研究有启示作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罗俊表示,长期热点可以与学科结合得更具体,既要注意学科分布的广泛性,又要兼顾主观与客观,也可以重点关注冷门、冷门学科。中国社会科学报驻上海记者查建国指出,对十大学术热点的中期分析有参考价值和公信力,学术期刊一般更注重理论的深度和理论的阐释,具有学术引领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很可能成为新的热点。与会的其他编辑从学科角度对焦点话题和“2023年中国十大学术热点”的发布发表了精彩见解。
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年度评选活动由《学术月刊》编辑部于2003年发起,后由光明日报理论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信息中心联合举办,评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年度学术热点。评选活动已连续举办21届,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评选活动旨在梳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年度学术成果,汇聚学术热点,记录学术成长轨迹,营造“关心社会,学术贴近社会”的良好学术发展氛围,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进步。
21年来,评选组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准确界定“学术热点”的三项基本原则:(1)今年讨论较为深入的前沿学术问题;(2)对未来学术研究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和前瞻性的学术问题;(3)有一定社会关注度的学术问题。同时,评选活动组织者力求构建一套公正、严格的评选程序,包括年中热点预测、条目推荐征集、课题组进行文献调研、撰写候选条目、征集学界意见、内部讨论、专家讨论、学者评议、投票表决和正式发布结果等,力争把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工作打造成国内哲学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发布、评审、引领的高端公共平台。
作为对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年度评选成果的汇集、延伸和深化,自2015年起,每年都整理发布相应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着重对每年评选出的十大学术热点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和研究,为清晰展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流发展轨迹,除“入选理由”、“专家点评”、“重要文献链接”、“重要学术会议”外,还附有“代表文献摘录”,概括了学界围绕这一学术热点所表达的重要学术观点。
摄影:查建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