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放创新五周年,成绩斐然

admin 2024-08-20 阅读:5

临港新片区标语_临港新片区两周年_

核心阅读

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成立五年来,临港新片区以开放创新为己任,初步建立起“五自由、一便利”开放体系,形成138个突破性创新案例,其中全国首例70个。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挂牌五周年,成果令人瞩目。

8月19日,记者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获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确定的改革创新任务已基本完成,出台各类政策330余项,建立了“五自由一便利”开放体系,创造了138项突破性创新案例,其中70项为全国第一。

紧紧围绕建设具有较大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的目标,临港新片区以开放创新为己任,敢于试体制、敢于测压力、敢于探新路,发挥好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上海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

今年3月30日,首批进口再制造柴油机配件在临港顺利入关并完成产品入库检验,这是临港新片区围绕市场需求推进制度创新的又一创举。

此前,卡特彼勒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申请在临港新片区开展部分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业务——进口旧发动机并进行再制造。新片区管委会已制定实施了具体的监管方案,将由属地监管,联合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对卡特彼勒再制造产品进口业务进行事中和事后监管。再制造在临港正在蓬勃兴起。

这一监管方案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政府监管与企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强调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再制造产品进口业务规范发展。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张勇评价说:“这一试点不仅有利于企业降本增效,也彰显了临港新片区为全国先行先试、探索新路径的使命,对于推动与国际通行规则对接、扩大创新政策带动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五年来,临港新片区实施大量制度创新举措,对标国际公认最具竞争力的自贸区,推进“五自由一便利”,协调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和更高质量发展。

推动更高标准投资自由化。临港优化外商投资准入管理和服务,相继落地全国首个外商独资整车制造项目、首个外资控股合资金融管理公司、首个跨国金融集团独资的金融科技公司、首个境外仲裁机构业务机构,首个取消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增值电信业务外资股比限制。累计登记外商投资企业3000余家,实际到位外资57.24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56.72亿美元。

推动贸易自由化水平提升。临港建成新型国际贸易公共服务平台“跨境通”,成为国内首个交易额超千亿元的跨境贸易服务平台。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首创以“一线直放、二线单边申报、区内无单独账簿”为代表的海关新型监管制度,支持国际中转集运、保税加工制造等高水平跨境贸易发展。特殊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达2621亿元,比上年增长25%;离岸贸易规模突破132亿美元,增长约68%。

促进更高效的资本自由化。临港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围绕创新跨境投融资制度、提高市场化资源配置效率等推出9项资本项目改革举措和4项经常项目便利化措施。经常项目便利化措施:已批准15家再保险营运中心、3家保险经纪公司入驻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

推动运输自由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临港实施“中国内地洋山港”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制度,建成洋山国际转运集拼公共服务中心,推动4家外资船公司132艘船舶取得沿海沿海运输经营资格,累计承运超过23万标准箱。开展国际船舶保税LNG(液化天然气)和绿色甲醇燃料“船对船”加注业务,使洋山港成为全球第二大国际船舶LNG加注港。

促进更加动态的就业自由。临港实施更加便捷的出入境和居留政策,在我国首次实行电子口岸签证试点。强化海外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开通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单一窗口”,已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发放1100余份。临港人才引进落户年均增速超过97%。

推动信息互联互通更加便捷。临港出台跨境数据流动分类分级管理办法,在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发布首份国家级通用数据清单,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跨境数据服务。加快建设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吸引一批龙头企业落户。今年上半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同比增长47.1%。

因开放而生、因创新而兴,临港新片区五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8%,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4807亿元,年均增长33.4%,税收年均增长17.4%。累计新登记企业突破10.7万户,注册资本超过2.3万亿元。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