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至今已建成20多个大型居住社区(简称大社区),正在开发的大社区有10多个,大社区分布在闵行浦江、宝山顾村、松江泗泾、奉贤南桥、青浦新城等郊区,嘉定南翔等地区,人口已达200万左右。
出行、买菜、购物、看病、上学、办事……过去,大居小区的公共配套服务备受关注,一度是居民集中解决的痛点。如今,随着全市一轮又一轮大居小区配套三年行动计划、一项项工程的落地实施和上百项任务的完成,在市、区、镇的不懈努力下,大居群众的生活在越来越便捷、舒适。但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居小区治理还面临不少挑战。挑战少,需要从“粗略勾勒”走向“精细刺绣”。
公共设施由“无到有”升级为“有到优”
记者发现,如今对于大多数成熟的大型社区来说,公共设施的短板已逐渐被弥补,不再是社区治理的主要矛盾。但居民的抱怨更为细化,如“健身步道很美,但上厕所不方便”、“虽然社区附近有菜市场,但从市区搬迁到社区的居民宁愿花三个小时回城买菜”、“社区小卖部开了,但老百姓不买账”等等。
由此可见,公共设施不仅要从无到有,更需要从无到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感受力。
近日,浦江镇新家堡地社区旁一家老年社区食堂正式开业。据悉,试营业期间,几乎每天都是排队,开业10多天后,每天就餐量几乎翻了一番。84岁的余大爷告诉记者,他10年前从黄浦区搬到这里,现在一个人住,吃饭是每天的大事。“在这周边几个社区食堂吃过几次饭,就不去了,还是对这家最满意,除了干净卫生,服务态度也很好,关键是价格真的很实惠,菜也真的很好吃。”
新家宝地所在的南浦航片区是一个大型居住社区,周边16个社区共有三四万居民,大部分是十几年前从市中心搬过来的。新家宝地居住区党委书记余静告诉记者,前期走访时,居委会收集了不少设立社区食堂的民生诉求,有800多位老人有意到社区食堂吃饭,占社区老人的57%。我们召开居民理事会、党代会,听取居民具体需求和建议,包括菜品要多样化、价格要实惠、环境要舒适等。
社区食堂经营得精打细算,连一碗米饭都成了“抢手货”。这里的米总是供不应求,只用纯净水来煮饭,另外,米饭不是用蒸锅蒸的,而是用小电饭锅煮的,16个小电饭锅一字排开,每锅只能煮10碗米饭,这样煮出来的饭更香,吃起来更好吃。杂粮饭也不简单,需要提前把杂粮浸泡4个小时,再用专业的方法煮到软烂黏稠,不仅健康美味,对牙齿不好的老人也更友好。“大家都说这里的菜好吃,因为不是大锅菜,而是小锅炒的,一锅只上10道菜,更有味……”食堂经理说。
近年来,松江泗泾镇“母亲河”泗泾塘两侧十余公里长的滨江步道,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让附近社区八万居民收获了十足的成就感。在这条美丽的滨江带上,当地政府根据群众的呼声和诉求,不断“绣花”细节,力争让居民越来越满意。
“对于我们这些喜欢散步的老人而言,公共卫生间是最重要的。”居民吴光伟告诉记者,步道修建初期,方圆几公里内连一间厕所都没有,让大家感觉非常不方便。公共卫生间建设的先天不足,加上绿地和步道的性质,让公共卫生间修建起来非常困难。办法总是比问题多。如今,滨江绿带上出现了两座装配式智能公共卫生间,造型时尚、干净整洁,并配有智能旱厕。同时,景观照明、休息座椅、饮料自动售卖机等也在根据市民建议不断完善优化。
让搬迁居民和村民愿意“融入”
专家指出,从历史经验看,大型居住社区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成熟,但进入成熟期的大型居住社区将进一步面临管理范围大、公共服务薄弱、利益诉求复杂、社区融合难等治理难题。
新家堡地小区党委书记余静告诉记者,今年暑假,小区组织了田间采摘、参观消防队等多项针对年轻人的活动,几乎每次在群里发布,都是秒售罄,甚至有家长质疑是不是“暗箱操作”,之后改成接力赛的透明报名方式,但依然供不应求。针对老年人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一位阿姨感慨:“10年来,我一次都没去过居委会,现在隔三差五就来参加插花、包汤圆等活动。”
针对不同人群设计有吸引力的服务项目,并进行分类,满足个性化需求,是社区精细化治理的场景之一。
社区治理以人为本,大居里居民大多为外迁,除了解决好人们融入当地、融入社区的问题外,还要研究如何让不同群体在融合中实现高品质生活。
在松江区小昆山镇,随着全镇农民分批“洗脚上楼”,由搬迁小区组成的大型居住区初具规模,农民市民化成为一大课题。
平福园社区是安置小区之一,有3000多户居民,很多居民还未适应居住习惯。“在很多安置居民眼中,楼道里的公共区域就是自家,东西随处摆放。于是,各处楼道里出现了各式桌凳椅,居民们就坐在一楼宽敞的楼道里乘凉、打牌、聊天。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不仅影响小区美观和居民出行,还带来公共安全隐患。”
居委会干部通过走访了解到,这些居民大多是拆迁前熟悉的村民,他们扛着凳子在村里走动,一起吃饭、一起乘凉、聊家常,这是他们在农村多年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单纯地禁止,有悖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但如果不解决楼道堆放物品、垃圾随处可见等不文明现象,会影响社区环境,带来安全隐患。针对需求,我们推出了党建品牌“板凳课堂”。
在平福园等小区,试点楼道内设置了公共区域,摆放了两排长凳,打造“长凳课堂”,成为居民在家门口参与学习和活动的场所,成为党建引领下居民自治的“议事厅”、党员服务的示范基地、市民修身养性的体验基地。“有了‘长凳课堂’,冰冷的楼道变温暖了,社区邻里关系更密切了。”小昆山镇党委书记陆雪峰说。
金山区亭林社区也主要作为农民安置房,目前有居民2万余人。花城一号小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惠明说,为丰富“农民变市民”精神文化,在生活方面,党支部做好“融入”,积极对接社区学校,开设了越剧班、书法班、钩针班等9个班级,全方位满足社区老年居民各项学习需求。
随着农民“洗脚上楼”,农村丧葬习俗也被带了进来。搬迁小区不时出现办丧事、烧纸、放鞭炮的现象,不仅扰乱居民秩序,还存在安全隐患。小区邀请居民代表、法律顾问讨论制定简易殡葬细则,成立了宣传督导小组,同时协调联系了一批专门为居民办丧事的场所,从未出现过搭帐篷办丧事的现象。
建立议事规则,让居民共同解决紧急问题
大社区具有人口众多、职业多元、文化多元、诉求多元、年龄多元等特点,有时社区里完成一件实事,喝彩的人很多,批评的人也很多,如何真正做好事、让实事取得触动居民心的效果,还需要我们扎扎实实把人民民主贯穿到全过程,用好“民主协商”这个工具。
闵行区颛桥镇银亿小区建于1995年,现有居民2万,是典型的大型安置小区,社区治理存在诸多问题。早年扎根社区的小摊贩是社区治理的主要问题。我们本以为取缔这群“游击队”会受到大家的赞扬,但社区干部在调查走访中发现,不少人为摊主“求情”。
通过面对面、一对一的交谈,社区工作者发现,真正的问题不是如何禁止社区内的摊贩,而是如何管理这些摊贩,同时满足居民的需求。
那么,对于这个社区“马路游击队”,该怎么办呢?这时,居委会的“协商会”派上了用场,通过社区自治的“九条议事规则”讨论并拿出了方案:保留几个信誉好的摊主,招募一些信誉好的摊主,组建“缝补服务点”,并与摊主们制定了“保持邻里和谐、保持良好环境卫生、保持价格公道”的三条规则。
居委会书记张学军介绍,理事会九大议事规则是在近年来居委会自治实践中形成的,包括“事务公开性”规则、“议题公开性”规则、“利益相关方健全性”规则、“说话有规则”规则、“尊重理性”规则、“方案优先”规则、“中立平衡”规则、“少数服务多数+多数”规则、“公开+执行+反馈”规则等九个方面,希望形成各种议事规则。银亿街道正是依靠这九大议事规则,攻克了近年来的不少“难题”。
去年,在小区党群服务站完善工作中,他们多次听取居民建议,推出了理发、家电维修等服务,还增加了快递员充电、休息、饮水等服务。今年,小区又推行“经理”制,由居民自己推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担任服务点“经理”,负责现场管理、督导服务、建立规章制度。
问题“从群众中”发现、诉求“从群众中”解决,事情办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这也是张学军乐于分享的大小区治理经验。
题图为泗泾大居。 资料照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