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12个经典故事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或者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典故,典故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人物和事件。那么,你知道典故有哪些吗?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12个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典故,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秋战国十二典故
1. 点亮烽火戏弄王子:
西周末年,无能的周幽王为了博得妻子褒姒的欢心,竟然上演了城中燃起烽火向诸侯讨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攻打西周。当烽火再次燃起时,却无诸侯前来援救。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互相争斗的局面。
2.尊王驱逐蛮夷:
齐桓公称霸时,管仲是其辅佐者。齐桓公登基前,此人曾是齐桓公政敌的侍从,为了与齐桓公争夺皇位,曾射箭攻击齐桓公。但齐桓公即位后,看重管仲的才干,不顾此箭之仇,任用他为相,实行变法,终于使国家富强。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吞并战争,迫使其他国家承认其霸权。管仲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辅佐齐桓公,使齐桓公“九合诸侯,平定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志在中原:
相传楚庄王称霸时,曾率军到周王室所在地洛邑城外炫耀,并派使者询问九鼎的大小和重量。鼎象征着王权,而庄王对九鼎的询问则表明了他想要夺权的意图。
4. 退出:
春秋时期,晋国动乱,晋献公之子重耳逃往楚国。楚成王收留重耳,款待他,许诺如果晋楚交战,晋军退兵三里(一里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交战,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兵三里,诱敌深入,大获全胜。
5.引起轰动:
相传楚庄王(一说齐威王)在位三年,享乐无度,不理朝政。他的臣子问庄王:“我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不叫,这是怎么回事?”庄王说:“这鸟不飞,就会上天;不叫,就会惊吓人。”于是,他整顿国家事务,富国强兵,短短几年就治理得天下。
6. 经验丰富的马知道路: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之请,率军击败山戎入侵。山戎王糜鹿逃往孤竹国求援。管仲跟随齐桓公击退援军。在回国途中,齐军因向导有误而走入迷宫,被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引路,才得以脱险。
7.请求原谅:
战国时期,赵国有两位重臣,一个是廉颇,一个是蔺相如。由于蔺相如立下了许多功劳,赵王便任命他为相国。廉颇并不服气,认为自己武功高强,嘴巴却能说会道。为了国家大事,蔺相如多次躲避廉颇。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感到十分惭愧,便背着荆棘到蔺相如家里谢罪。从此二人便和好了,成了生死之交。
8. 论文讨论:
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博览兵书,能言善辩,连他的父亲都打不过他,自以为天下无敌。赵奢以为他只是谈兵法,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后来赵奢死了,赵括代替廉颇统领军队,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却坚持要这么做。长平之战,赵括损失了四十万士兵。
9. 反复:
孙武居住在吴国,吴王想要考验一下孙武的军事才能,就把一百八十个年轻的宫女交给孙武训练。孙武把宫女分成两队,让吴王的宠妃当队长。孙武给宫女们下达命令之后,就击鼓传令,宫女们哈哈大笑,队伍乱了。孙武再次下达命令,可是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既然命令都听懂了却不听,都是领头人的错,下令把这两个队长处死了。吴王慌忙命人传令不许杀公主,可是孙武还是杀了两个公主。接着,孙武又训练宫女们,这一次再也没有人敢违抗命令了。
10、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助,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大将军,孙膑为军师,前往救赵。田忌本来想率兵直接救赵国邯郸,孙膑却主张率兵围攻魏国都城大梁,魏国就不得不回兵自救。这样一来,不但赵国之围无法解除,而且魏军还会疲惫不堪。田忌采用孙膑的计谋,率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赶紧撤回围攻邯郸的军队,连夜返回救大梁。到达桂陵时,齐军休整完毕,向魏军发起进攻,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11.胡夫骑马射击: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立志要变法强国。他看到胡人(少数民族)身穿短袖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动作敏捷,行动迅速,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的服饰,发展骑兵。不到一年,赵国就拥有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12、盗符救赵:
战国时期,秦国出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助,魏国出兵救赵。秦国听说魏国出兵救赵,便派人到魏国威胁魏王。魏王投降了秦国,并下令前去救赵的魏兵原地不动。赵王写信给魏国的太子信陵君,请求他帮忙。信陵君曾为魏王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让如姬偷走魏王的兵令,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数万精锐部队到达邯郸,大破秦军,解除了邯郸之围。
春秋战国故事
秦楚
战国时期,秦、楚两国经常争斗,各国根据自己的利益,时而辅佐秦国,时而效忠楚国。这便形成了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种团体和人民态度反复无常的成语。
真相大白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去秦国刺杀秦王嬴政,场面十分惨烈。荆轲与太子丹告别时唱道:“风声呼啸,易水寒。骁勇者一去不复返。”到了秦国,荆轲用重金贿赂了秦王的宠臣,得到了觐见。荆轲假装把杜康地区的地图献给秦王嬴政,当嬴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地图里卷着的匕首刺死了秦王,秦王大惊,挣脱了,荆轲被秦军士兵杀死。
睡在稻草上,尝尝胆汁
春秋末期,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伐越,活捉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马三年,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他让范蠡帮忙训练军队,任用人才,亲自参加劳动,坚持睡在柴薪上,每餐前都要尝一口苦胆。经过十年的积累,十年的教训,终于灭亡了吴国。
妾
出自《韩非子.外楚说左传》:从前,秦穆公把女儿怀婴嫁给晋国君主,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妃嫔多达七十个,衣冠楚楚。她刚嫁给晋国时,晋国人见嫁妆中的女子如此美丽,都想找一个妃子带回家。但是,他们却认为秦王不如妃嫔美丽,看不起秦王。
这是韩非在齐国传播墨子思想的田九回答楚王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段故事。“秦伯女嫁”和“买匣还珠”的例子一起说明了一个处事的道理,就是不能忘了用文,甚至不能害了用文。后人常常以此来说明丢掉大局、只顾琐碎的问题。
白色彩虹刺穿太阳
出自《战国策·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期的韩人,杀人后避仇逃到齐国,以杀人为生。韩卿严遂与韩香韩奎结仇,想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敢,便送了一百两黄金作为寿礼送给聂政的母亲,说明要聂政刺杀仇人。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有人照顾为由拒绝了。后来聂政的母亲去世后,聂政独自持剑去刺杀韩奎,遭遇白虹刺日之象,刺伤韩哀侯,自己也自杀了。
太阳照射下形成的白色彩虹,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信,常将此视为危害君王的异常天文征兆,也将其归因于天道被诚所感动。
毕万昌
出自《左传·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魏,将魏地赐给大臣毕完。卜医卜延说:“毕完的子孙必定繁衍昌盛。万,众众之众;魏,大名之名。今将魏地赐给毕完,是天意,要激励他的子孙,使他们兴盛。”后来毕完的子孙果然在战国时期建立了魏国。
其实,这些都是古人杜撰的故事,后人常用“毕万昌大”这个典故来比喻人后子孙兴旺发达。
冰与火的结合
出自《吴越春秋·勾践归国》
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兴国,经常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冬天抱冰,夏天抱火,枕柴尝胆,日夜操劳,对内整顿军事,对外广交诸侯,经过十年的积累,十年的教训,终于由弱转强,灭了吴。
后人用“抱冰抱火”来形容艰苦奋斗、严于律己,也用来比喻人生的艰辛。
支柱信
出自《庄子·盗豸》
吴生与心爱的女子在河桥下相约,但直到河水涨潮女子才来,魏生宁愿抱梁而死也不愿毁约。魏生忠于爱情,恪守诺言,但心智僵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于是抱梁而死。
后来它被用来比喻信守诺言,尤其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誓言。
内外山川
《左传·熙公二十八年》:
春秋时期,晋楚决战前,晋文公的谋士子反(晋文公的叔父)劝晋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战败,有太行山、黄河,晋国仍可守住阵地。原文为:“战,胜则必胜诸侯;败则内外山河(晋国外有黄河,内有太行山,地理形势使国家防卫极为稳固),不致于受损。”
后人常用“内外山川”来比喻地理和国防的坚固。
元代张养浩在《潼关怀怀》一诗中以此事来形容潼关的险恶处境:“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潼关道内外山河尽收眼底,西望者犹犹豫豫。”一方面说明了潼关形势的险恶,另一方面也反衬出诗人沿途所见的秦汉宫殿的破败,以及战乱中人民所遭受的无尽苦难。
承认失败
出自《左传·僖公十五》:秦晋汉源之战,晋军大败,晋惠公被秦军俘虏。晋国大臣垂发跟随。秦穆公劝道:“你们何必着急呢!我要请晋王来我秦国,你们岂敢过分(这是对晋国大臣的表面安慰)?”晋国大臣三拜,说:“陛下踏地而戴天子,天子地都听见了您的话语,大臣岂敢不如陛下。”
其实晋国大臣的话,是和秦穆公立下的一个誓言,希望他能够信守诺言。“下封”的意思是,你的诺言不但天地见证,我们这些大臣也听到了,希望你不要食言。
“拜谢锋”本意是卑微胆怯的行为,后来逐渐演变为成语“干拜谢锋”,用作自嘲,表示甘于低于别人。
回到城市
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晋、鲁、魏联军大破齐军后,齐庆公派大臣豊美人(郭佐,曾主持齐国政治)带贿赂去拜见晋军将领阙克。当晋方提出羞辱齐国的苛刻条件(必须把齐侯的母亲小同庶子作为人质,把齐国田野上的田坎改为东西方向,使道路、水渠都为晋军调动的东西方向)时,彬美人为了维护齐国的尊严,坚决拒绝,并准备誓死战斗(原话是“回城借一个”,鲁、魏两军将领都劝阙克停火,与齐国求和)。晋国最终放弃了继续进攻的念头,签订了盟约,齐国这才得以转危为安。
后来就用“借城还魂”来表达与敌人决一死战的誓言。
板井道古
出自《左传·项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期,楚国伍子胥的祖父吴举与蔡水史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之子公孙归胜是好友。吴举嫁给了太子牟(即申公)。太子牟犯事逃走后,楚人都说:“太子牟因吴举护卫而逃走。”于是吴举也受牵连,逃往郑国,然后准备前往晋国。此时公孙归胜也要去晋国,两人在郑国郊外相见,“以草铺地而食(坐在上面吃饭),并言归楚(边聊边谈归楚之事)。
后来,“半井道姑”便被用来形容朋友在路上偶然相遇,叙旧之事。
昌宏华碧
出自《庄子·外务》 苌弘是春秋时期周景王大臣刘文公手下的大夫。刘氏与晋国范氏世代通婚。晋国贵族内讧时(指公元前490年,周景王三十年,赵氏打败范氏和中行氏),苌弘帮助范氏。晋国贵族赵鞅因此斥责他。晋王怪罪周景王,周景王杀了苌弘。苌弘死在蜀国(今四川)。蜀国人为他的死而感动,把他的血放在柜子里,三年后化为玉,可见他的诚心。
当然,苌弘化碧玉的故事是后人杜撰的,后来“苌弘化碧玉”就常常被用来比喻冤死的忠臣,或者指为国捐躯、忠魂不散的人。
比如,据说明末名将袁崇焕死后,血液就变成了绿色。
悬梁刺股
出自《战国策·秦策上》:苏秦游说秦王,上书秦王,秦王不接受他的建议。他回家后,父母、妻子、嫂子都不理他。他心里很难过,但他努力学习,昼夜读书。夜读困了,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叫他醒来继续读书。这种刻苦自强的精神历来为人所称道,成为古时劝人读书的典型。后人常用“刺股”来比喻刻苦读书、自强不息。
外科手术
出自《左传·项公三十一年》: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辟想让手下的小吏尹和出任一个私地的长官。因为郑国子产是他晚年推荐上台的,他大概以为子产不会反对提拔尹和。郑国子产主张“先学后政”,这样才不会乱了阵脚,用人也比较稳妥;如果用“政而学”,那就跟“政”开玩笑了,对“政”不负责任,会给“政”带来危害。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用了“不会挥刀子去割,不让人学锦绣”的比喻,说明不能本末倒置。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先学后做虽然无可厚非,但边做边学也是学,不能偏颇。后人把“挥刀”和“伤锦”合二为一,用来形容才华横溢、实力不足,难以提前胜任。
楚国有一只乌鸦
出自《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军攻打郑国,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的援助,楚军连夜撤退。楚军为防止郑军和诸侯国援军前来救援,趁夜悄悄撤退,但留下一顶空帐篷作为掩护。帐篷空空如也,乌鸦便在上面栖息。郑人由此判断楚军营寨的实力,不再逃往通丘。后来,这个典故常常用来比喻兵败或军力空虚。
丁公挖井
出自《吕氏春秋·查传》: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因为家里没有水井,便在自家院子里挖了一口井。他认为这样就不用专门的人去洗漱打水了,相当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有人听后就错误地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得了一个人。后来,人们就用这个比喻,比喻错误信息的传播,或者凭空主观臆测,使事情本末倒置,自相矛盾。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