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花絮 影片简介 泰坦尼克号是一艘由英国白星航运公司于20世纪初建造的巨型邮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豪华邮轮,被誉为“永不沉没的船”和“梦幻之船”。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顿启航前往纽约,开始了这艘传奇巨轮的处女航。4月14日晚,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倾覆,1500人丧生,这是当时和平时期最严重的海难,也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海难。泰坦尼克号是人类美好梦想达到顶峰的产物,体现了人类掌握世界的强大信心。它的沉没让人类看到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和命运的不可预测。直到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那一天,西方世界人民享受了100年的安定与和平。科技稳步发展,工业迅速壮大,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唤醒了这一切。作为继埃菲尔铁塔之后最大的人造钢结构建筑,泰坦尼克号是工业时代的一大成就,但它却因为轻视自然的力量、置之不理,在处女航中遭遇了悲惨的命运。它的沉没永远提醒着世人,人类为自己的傲慢和自信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在沉船后的岁月里,围绕着泰坦尼克号的神话开始流传,无数的史料、诗歌、音乐和电影中出现了勇敢与懦弱的故事。经过几十年的研究,1985年9月1日,由著名科学家罗伯特·巴拉德率领的探险队终于在纽芬兰东南约380英里处找到了泰坦尼克号的残骸,与之相关的所有疑问和争议都得到了解决。
詹姆斯·卡梅隆从泰坦尼克号的残骸中得到灵感,把一段航海传奇变成了一段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卡梅隆说:“在我们的集体想象中,泰坦尼克号的悲剧几乎成了神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所蕴含的人性和生命力已经消失殆尽。我希望罗丝和杰克的爱情能成为一盏情感的明灯,让观众全身心投入,见证历史的重现。”在影片的拍摄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重现沉船的场景。卡梅隆秉承的一个原则是,这些场景要像时光倒流一样,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卡梅隆导演了一系列视觉预览研究。主创人员制作了船的研究模型,并用摄影机围绕它取景,从而了解泰坦尼克号的结构布局和最美、最壮观的拍摄角度。随着研究的深入,搭建布景也成了重中之重。卡梅隆说:“你不能只搭建一个布景,因为影片中的大船一直在变换角度,不同的角度需要相应的布景。”在严密的工程技术和安全措施的保护下,影片大部分场景都在室内和室外水箱中拍摄。其中一间头等舱餐厅和三层楼梯都是按实物大小建造的,搭建在二号摄影棚30英尺深的室内水箱中的一个液压平台上。这个液压平台可以变换角度。剧组从几码外的海里引入了500万加仑的海水。经过过滤的海水会逐渐淹没液压平台上的景观。凭借《异形2》、《海底城》和《屋顶上的提琴手》三度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制作设计师彼得·拉蒙特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汉南·沃尔夫造船厂的设计图和总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斯关于设计特点的笔记本。
这是设计资料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后首次投入使用。拉蒙在研究中发现,D甲板餐厅和接待室所用地毯的制造商依然健在,公司还保留着地毯的样式,能复刻当时的染料。制片方随即开始下订单。拉蒙回忆道:“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在墨西哥城、纽约和洛杉矶制作布景和各种家具、饰品,按实物数量复制了甲板椅、台灯、瓷器、行李箱、救生衣和航海零件,共计数千件。775英尺长的拍摄地虽然建造方式不同,但其复杂程度不亚于真正的泰坦尼克号,只能用十分之一的时间完成。”此外,由于泰坦尼克号在处女航时就沉没了,当时的室内装修并未全部完成,留下的照片也很少。通过充分调研和顾问的帮助,拉蒙带领制作团队根据泰坦尼克号及其姊妹船奥林匹克号仅存的少量内部照片,精确重现了头等舱餐厅、接待室、头等舱吸烟室、走道区、下午茶室、健身房和多个客舱。卡梅隆说:“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感知到泰坦尼克号的真实大小,它长880英尺,排水吨位4.8万吨,实际重量接近6万吨,就像一头庞然大物。”为了营造泰坦尼克号在海上航行的幻觉,船体的布景和水箱都沿着海岸线搭建,从而在白天和夜晚都呈现出一望无际的海平面地平线。拍摄夜景时,由于船体处于水平位置时甲板高45英尺,而下沉时船尾会高高升起,现场的灯光效果需要借助塔吊的帮助。
为了方便拍摄这艘大船上的场景,卡梅隆使用了先进的拍摄设备——遥控起重臂(阿克拉起重机)。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摄影机起重臂,起重臂可达80英尺。不过,要把所有场景都纳入镜头,卡梅隆还是得依靠巨大的塔吊。他表示:“我们建造的大型塔吊可达200英尺,我们在水箱中沿着船体侧面铺设轨道,从船头到船尾只需要5分钟,所以场景可以随心所欲地拍摄。”拍摄期间,卡梅隆还会被吊在布景上方,与摄影指导拉塞尔·卡彭特一起用陀螺稳定摄影机拍摄。经过三周的圣诞假期,剧组利用两座完全完工的甲板平台拍摄了愈发猛烈的沉船场景。在灾难的最后阶段,船体断成两截,前半部分沉入水下40英尺。在真实事件中,船上的救生艇只能容纳不到一半的乘客,由于船员未能坐满每艘救生艇,最终只有三分之一的乘客获救。拍摄中使用的救生艇吊艇架是由为真实的泰坦尼克号提供相同部件的同一家公司制造的,韦兰公司根据过去的图纸制作的吊艇架与泰坦尼克号上的一模一样。关于史实泰坦尼克号于1911年5月31日下水,是白星航运在同一船厂建造的第二艘奥林匹克级邮轮,泰坦尼克号长260米,宽28米,吨位达到史无前例的46329吨。
船上共有船员899人,可载3300名乘客。动力系统有三台主机:两台为四缸往复式蒸汽机和一台蒸汽涡轮机,主机功率5万马力,航速23至24节。但白星公司显然对速度不感兴趣,而是把所有精力放在打造豪华舒适的空间上。用《造船者》杂志的话来说,泰坦尼克号“在很多细节上模仿了凡尔赛宫”,就连三等舱都有大理石洗脸盆和床边取暖设备,这种豪华程度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泰坦尼克号更注重安全,两层的船底被15道带有自动水密门的水密舱壁分成16个水密舱室,其中任意两个舱室进水后仍可航行,甚至四个舱室进水后也能浮在水面上。 1912年4月10日,南安普顿港口人头攒动,被誉为世界最大邮轮的泰坦尼克号开始了它的唯一一次航行。当晚7点,泰坦尼克号抵达法国瑟堡港。第二天中午,泰坦尼克号抵达爱尔兰皇后镇。一名下船的乘客拍下了这张照片,后来成为了泰坦尼克号的罕见照片,在收藏家眼中更是无价之宝。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横渡大西洋,泰坦尼克号选择了较短的北线航线,气温不断下降,但天气十分晴朗,幸存的船员事后表示,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平静的北大西洋。1912年4月14日傍晚,泰坦尼克号在漆黑、寒冷、平静的洋面上以22节的速度航行。在接到附近多艘船只的结冰报告后,船长史密斯命令瞭望员仔细观察。
令人吃惊的是,虽然白星航运为头等舱定制了镀金楼梯扶手和手工编织的印第安地毯,却没有为瞭望员配备望远镜。11时40分,瞭望员弗雷德里克·弗利特发现远处的黑影迅速变大,他三次拉响舰桥上的警铃,得知情况的大副默多克下令减速、左转、停船、倒车。后来事实证明这是最愚蠢的决定。当时最好的选择要么加速全舵左转,冒险前行;要么减速,船头结结实实撞上冰山。碰撞发生后,船长史密斯和总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斯一起检查了受损情况。检查完所有水密舱室后,安德鲁斯平静地对船长史密斯说:“船沉没已成定局。”船长史密斯问还剩多少时间,答案是一小时,最多两小时。 15日凌晨0点05分,船长史密斯下令准备释放救生艇。0点15分,泰坦尼克号发出求救信号。0点45分,第一艘救生艇被放下,第一枚求救火箭发射。0点55分,泰坦尼克号船头已沉入水中。救生艇周围一片混乱,许多救生艇在半空中被放下。结果,这艘可载1178人的救生艇上只有651人上船。到了1点40分,最后一艘救生艇被放入海中。船上的乐队陪伴着乘客,用音乐安慰这些垂死的人们,一直演奏到最后一刻。1点35分,海水开始进入锅炉房。2点10分,该船发出了最后一封求救电报。
2时13分,船上29台大锅炉脱离底座,相互碰撞,冲破水密墙,在船头撞出一个大洞落入水中。2时17分,海水涌入中央电力控制室,造成短路,全船灯光全部熄灭。2时18分,伴随着巨大的碎裂声,泰坦尼克号船体在第三、第四根烟囱之间断成两截。2时20分,船头部分沉入海中,后半部分则重新落回海面,一分钟之内沉入水中。最终,2208名船员和乘客中,仅有705人生还。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当时人们的震惊程度丝毫不亚于本世纪美国的9·11事件。大西洋两岸多地降半旗哀悼。泰坦尼克号沉没给造船业和无线电电报通讯带来极大影响。1913年12月12日,第一届海上人命安全国际会议在英国伦敦召开,会议制定的条约促成了国际冰山探测组织的成立和资金资助。时至今日,该组织下属的美国海岸警卫队分支机构仍在探测和报告北大西洋上可能存在危险的冰山。条约规定,所有载人船舶应配备足够运载所有乘客的救生艇,并进行适当的相关培训。此外,无线电通讯要24小时开通,加上2级备用电源,以免错过遇险信号。很多人认为,救生艇不足是导致灾难的直接原因。其实,泰坦尼克号上的救生艇数量是符合英国法律的,法律要求的数量不是根据乘客人数,而是根据船舶吨位决定的。
因为当时准备救生艇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容纳所有乘客,而是将沉船上的乘客转移到救援船上。当时国际海上安全规则是,客船救生艇上的人数为船上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可以载一半的乘客。白星航运也不满这项“高度负责乘客安全”的额外配置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永久改变了这一救生策略。沉船后新制定的海上安全条例要求救生艇必须能容纳船上所有人员。制片人想让马修·麦康纳出演主角,但卡梅隆坚持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这部电影的成功与历史学家的指导密不可分。同时,泰坦尼克号建造细节的视频也让泰坦尼克号历史学会的成员们震惊不已,纷纷鼓掌。珍藏版DVD收录了泰坦尼克号历史研究专家肯·马歇尔绘制的各种泰坦尼克号图纸,共计82张。这位男士曾多次参加泰坦尼克号探险,是导演卡梅隆的好友。卡梅隆开玩笑说,他拍摄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原因,其实就是为了探索残骸。整个探险队潜入深海12次才拍到满意的画面,卡梅隆对DIY工具赞不绝口。正是深海探险让卡梅隆对海底神秘世界的兴趣日益浓厚,促使他日后完成了一系列探险和电影。卡梅隆说:我欠泰坦尼克号的。
影片开头那一幕具有特殊意义的开场镜头,是导演在后期剪辑中花了20个小时苦思冥想的结果。一开始海底的泰坦尼克号残骸一部分是真实的,一部分是用模型拍摄的。区分它们的方法是,当镜头中有两艘潜艇时,是模型,只有一艘潜艇时,就是真正的泰坦尼克号残骸。杰克在片中首次出现时的吸烟镜头受到批评,认为会误导儿童,但卡梅隆解释称,吸烟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现象,如果不加入吸烟镜头,会让影片显得不真实。凯特·温丝莱特一次又一次地给卡梅隆寄来推荐信,信中还附有玫瑰花,并写着“我就是你要找的玫瑰”,最终获得了这部世纪之作中玫瑰的角色。她在拍摄期间还患上了肺炎。离别镜头是在停车场搭建的绿幕前拍摄的。沉船的场景是用模型加上电脑特效(如海浪和乘客)模拟出来的。演员们对着绿幕表演,特技团队随后合成冰山。导演告诉演员们要看哪里,他们要想象泰坦尼克号就在那里沉没。救生艇搜寻幸存者的镜头是在一个装满35万多加仑水的大水箱里拍摄的。影片中的大部分“海洋”其实只有3英尺深。因为全尺寸的泰坦尼克号模型只有右半部分完全完成,导演就想出了用带有反向文字的道具来拍摄,然后左右投影影片的主意,所以如果船上有需要文字的道具,就需要正片和负片两种布景来制作。
耗资超过2亿美元的《泰坦尼克号》是当时最昂贵的电影,影片拍摄过程长达五年,拍摄结束后,整个布景被当废铁卖掉。影片中,罗斯喊了“杰克”80次,不算他叫他“道森先生”的次数,杰克喊了“罗斯”50次。杰克的那句台词“我是世界之王!”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近100年来最经典的100句电影台词之一。杰克站在泰坦尼克号船头高声喊道,随后镜头慢慢拉回,俯瞰整个泰坦尼克号。这短短的10秒钟,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电脑制作技术,花费了大约100万美元才完成。当然,现在只需要10万美元。影片中罗斯的肖像,是卡梅隆亲自绘制的。因为是左撇子,拍摄时他特意用了镜面转换镜头,让杰克看起来像是用右手画的。这幅肖像其实是从凯特·温丝莱特的照片上复制下来的,当然拍摄时温丝莱特穿着比基尼,没有表现出来的部分是导演的想象完成的。至于画上的杰克签名,当然是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亲手画的,据说影片中所有杰克的素描都是卡梅隆画的。拍摄期间,莱昂纳多的宠物蜥蜴被卡车撞到,但在莱昂纳多的精心照料下它恢复了健康。
Jack, this is where we first met.”(杰克,这就是我们初次见面的地方。)这句台词是受到凯特·温丝莱特的启发,即兴想出来的。萝丝往卡尔脸上吐唾沫的动作也是她建议的,剧本设计是萝丝用发夹戳他。影片中,杰克在给萝丝画肖像时,让她“Lie on that bed, uh I mean couch.”(躺在床上,uh,我的意思是沙发。)剧本里的原文是“Lie on that couch”,这是莱昂纳多犯的一个错误(他很老实)。但卡梅隆很喜欢这个错误,并保留了下来。影片中当船长说“全速前进”时,也有人喊道“全速前进! ”。这一喊话出自卡梅隆导演之口。影片中杰克和罗斯比拼吐痰的场景,遭到了从制片人到演员、从电影公司老板到剧组成员几乎所有人的反对,但卡梅隆认为自己的电影不能因循守旧,应该有所创新。事实上,这一幕也成为了影片中观众会记住的场景之一,对展现人物性格和背景有很大帮助。在谈到争议人物之一默多克的问题上,詹姆斯·卡梅隆表示自己非常尊重他,认为他是一个英雄,但为了艺术处理,实在有必要把焦点单单放在默多克身上,去描写其他人物的遭遇。卡梅隆导演为影片拍摄了另一个结局,老罗斯一开始并没有把“海洋之星”扔进海里,而是和剧组进行了一次心灵交流。原剧本中的这个结局被卡梅隆导演认为太过深刻而放弃,但卡梅隆也声称自己非常喜欢这个结局。在珍藏版DVD的附赠片段中,可以看到卡梅隆导演手持摄影机站在冰冷水中的珍贵镜头。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