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摘要
喜欢一座城市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文化。
·城市必须走出去,“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
在大同,“每个人都是文化的旅人”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大同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历史延续性,学习经验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否则就是照搬别人的,没有成功。
大同有2300年历史,如果只火三个月,未免太短了。我不反对大同成为“网红”城市,但我更希望它成为有内涵的“经久不衰”的城市。
近日,“当代年轻人打卡石窟的新玩法”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快速传播,并持续热度不减。
在山西大同市云冈石窟景区,游客们齐声举手与佛像合影,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仪式,而是景区一种新的打卡方式。
云冈石窟已经深入人心,大同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去过的人都说印象深刻,没去过的人也满怀向往。
大同位于山西北部,晋、冀、内蒙古三省交界处,是蒙晋冀长城金三角的中心城市、连接京津冀的桥头堡、融入环渤海地区的门户城市,有北方门户之称。“大同”之名最早出自《礼记·礼运大同篇》,取“天下大同”之意。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第九古都,大同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铺开大同文化保护版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每处都各有亮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世界十大危楼之一的悬空寺、梁思成、林徽因最早发现的辽金时期代表性古建筑——华严寺、善化寺,是大同文化旅游的“绝对王牌”。
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云冈石窟第20窟大佛。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两年,铺天盖地的流量不断在各大网红城市间切换,相比之下,大同显得平静低调。不过,去年这座“宝城”的文旅成绩却迎来爆发。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大同六大重点监测景区共接待游客827.16万人次,同比增长333.25%;实现门票收入47530.72万元,同比增长324.47%。
大同除了是文化古都之外,还被誉为“凉夏之都”和“美食之都”,这也是吸引大量游客的重要原因。
对于大同走红,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牛志刚近日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文化创造了大同,也重塑了大同。大同在用好“文化古都”这张名片的同时,走出文化边界,融入新业态、新场景;兼容并蓄,吸收好的做法、好经验;坚持正确道路,创新打造超级IP;新建5大场馆,推动文化旅游创新发展……大同做了许多尝试。
当前,面对全国不同城市的“追赶”,大同该如何应对?
牛志刚认为,城市的“出圈”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的是某个时间或机遇,必然的是政府部门的行为。大同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在这里,“人人都是文旅人”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他还提到,希望大同成为一座有内涵、长久繁荣的城市,要练好内功,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按照高标准打造,树立良好形象和美誉度,“只有卷起来,才能接住铺天盖地的财富。”
“在大同,人人都是文旅人”
澎湃新闻:最近社交媒体上兴起一股“当代年轻人打卡石窟新风潮”,网友们用手势、饮料等道具,摆出各种创意姿势。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牛志刚:这种新的拍照方式,是90后、00后的一种玩法,这种创意很符合新时代的特征,说明年轻人接受的教育是开放的、发散的,他们能想出创意,能从中找到乐趣,我觉得这是好事。
相对而言,我一生中参观了大半个云冈石窟之后,从来没有产生过如此新奇的想法,说明我的思维比较传统。比如,我并不认为“击掌同意”是对石刻艺术的亵渎,相反,更多的是因为热爱和激情,这是灵感的来源,否则就不会有创意。
虽然这是偶然现象,但第一个贡献这个想法的人确实用了脑子,我在其他网红城市没见过这么新颖、丰富的设计和创意,对此我深表感谢,作为官方,我们也没有否认这种形式。
希望更多的游客能够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开拓新的思路,让来到大同的游客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游客来到一个城市,开心才是根本,好的体验、好的记忆才是最重要的。就算这次没有深入了解佛教文化、石刻文化,也没关系,以后想了解更多的时候,还可以随时来大同学习、研究。所以我觉得,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吸引游客,在这里留下无尽的创意和乐趣就够了。这种体验,不是买一本云冈石窟的书背下来就能感受的,还是要亲自去现场看一看。
澎湃新闻:大同在社交媒体上走红,但面临文旅产业的种种“内卷”,特别是与同类城市的竞争,大同是如何“突围”的?
牛志刚:大同走红的背后,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城市的认可度,这也是文化旅游推介的关键。从推介的角度来说,城市要“走出去”,我觉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利用一切机会推介大同,比如在各地开城市推介会等等。
现在,有很多“自来水”博主自发地推广大同,如果一个城市能给游客一种舒适的感觉,那就是它的魅力。
根据今年端午节云冈、衡山画像数据显示,外地游客占比78%。在大同,“人人都是文旅人”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不管是出租车司机、餐厅服务员、酒店接待员,都是文旅人,都会自发拿出温暖、真诚的“旅游”举措。我一直说大同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从旅游角度来说,对于没有去过大同的游客来说,最大的看点就是云冈石窟,这是人类雕塑史上的瑰宝。
“世界十大最危险建筑”之一——悬空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大同),开始大规模城市建设,并开凿云冈石窟。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文化最兴盛的时期。这些佛像流传至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民众,劝人向善。
石窟内雕塑所展现的各种服饰、音乐、舞蹈,相当于当时社会的一个综合体,工匠来自世界各地,有些造型与希腊、罗马时期的造型相同,是东西方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足以代表雕塑之都。
而且云冈石窟把最精华的部分都开放给游客,没有搞什么“饥饿营销”,这也体现了大同的包容性,关闭几个洞窟可以缩短游客的停留时间,缓解客流压力,但我们不会这么做。
喜欢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是它的文化
澎湃新闻:大同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九大古都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但被贴上“古城”的标签后,在吸引游客方面会不会带来一些限制?您怎么看?
牛志刚:所谓“古城”这个标签,不但不会限制大同的发展,反而是它的优势之一。大同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九大古都之一,在历史上一定对中华民族有过贡献,这是有道理的。
大同有着十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除了云冈石窟、悬空寺外,还有众多历史遗迹,它们构成一个集合体,构成了历史文化名城的范围和概念。
“历史文化名城”这个称号很宝贵,一定要把握好,喜欢一个城市的理由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
大同的文化首先是民族融合的文化。历史上,大同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缓冲区,这也造就了大同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这正是大同的辉煌之处。游客对大同的感同身受,并不单纯指它有某种底蕴或自然风光,而一定是有它独特的内在魅力。
大同有北魏文化、辽金文化、明清文化,除了云冈石窟,从文化角度看,悬空寺是第二张名片,是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独特险峻建筑。另外,90%的辽金建筑集中在大同、朔州一带,尤其是古城内有华严寺、善化寺等辽金时期的代表性古建筑。
其实大同人的情结就藏在古城里。大同古城是开放的,游客穿城而过,有很多餐厅、民宿、商店,古城不只是景点,还有原住民。大同古城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是游客了解大同文化的延伸。游览完云冈、悬空寺,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悠闲地逛古城,感受这座城市,了解这座城市。
大同古城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也考验着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打造大同古城,怎样植入新的场景、新的业态,让游客感受到慢生活的节奏。在现代城市漫步的形式下,慢慢走、慢慢看,而不是匆匆忙忙地“打卡”。
澎湃新闻:大同拥有众多灿烂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话题,您觉得如何平衡好两者的关系?大同具体是如何做的?
牛志刚:首先要保护,这个要落实到位,然后是研究,包括考古价值、文物价值、文化价值,最后是开发利用。
就拿云冈石窟来说,风化一直是个难题,我们只能用现代的手段,让风化慢下来,让后人能更久地看到,如果再过一千年,可能还存在的概率就很小了,但可以留给后人通过数字技术去欣赏。
随着科技的发展,云冈石窟的文物可以得到数字化保护。一方面进行数字化采集,所有数据采集完成后,一尊佛像可以原封不动地再现。石窟虽然不能移动,但经过轻量化3D打印,可以“搬”过来,在全国各地展出。“可移动的石窟”已经走过很多城市,走进全国各地的大学校园、博物馆,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场“行走的云冈石窟”让更多人看到。
为打好“世界遗产”牌,大同市除实施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利用工程外,还成立了国家文物局云冈学重点科研基地和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持续推出北魏平城、云冈石窟艺术等云冈精品展览。
我相信,云冈石窟已经逐步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典范、国际云冈研究的高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景区。
文化旅游发展不能只靠“靠历史积蓄”
澎湃新闻:大同有哪些大胆创新的举措?借助文化优势,大同将如何融合新业态、新场景发展文旅产业?
牛志刚:必须创新。“坚持真理,不断创新”这句话可以拼凑起来。优秀的文化需要传承,同时任何领域都需要注入新的元素。
我们不能依赖过去的资源,大同还需要向其他城市学习。其实我们也一直在吸收、借鉴别人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交流学习,一些好的做法也逐渐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但另一方面,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历史延续性,有些做法不一定适合自己,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否则就是照搬别人的做法,没有成功。
对于大同来说,“秉持真理、勇于创新”意味着打造“云冈、衡山、古城、长城、平型关”等超级IP。
大同用文化吸引游客,但除了文化之外,还需要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场景,让游客决定改变行程,停留更长时间。
仔细观察发现,大同古城内业态布局十分丰富,力图避免同质化,给游客带来更多体验。相信大同古城正在成为“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市井气息、丰富文旅业态”的古都文化展示区。
澎湃新闻:我注意到,大同除了云冈石窟、悬空寺等历史遗迹外,还有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现代化场所,并邀请国际知名建筑师参与设计,带来古老与现代的碰撞,这是这座城市的美学表达吗?
牛志刚:现代人对城市有自己的需求和审美,大同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体育中心等五大场馆是市民文化活动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游客的重要打卡点。我们不能因循守旧,不创新,因此我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式,作为文化旅游振兴项目。
大同美术馆。澎湃新闻记者谭景元摄
审美是全球性的,选择设计师主要考虑的是哪个设计更好,更符合一个城市的气质,这是一种开放的态度。
如果只是建一个方方正正的“火柴盒”,这座城市的内涵和美感是不够的。所以必须加入一些现代元素,才能展现城市的美。“五大场馆”造型各异,美术馆是金字塔型的下沉式设计,主厅有六七千平方米,天花板高达三十多米。这个空间和气场是国内很多城市的美术馆无法比拟的。很多画家、艺术家、书法家都愿意带着作品来,就是看中了美术馆的气势。有些艺术家来办展览,甚至会主动为大同创作一些特别的作品。
我觉得这些现代化场馆非常符合大同的城市底蕴和气质,建筑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可以说是推动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们希望成为一个长期繁荣的城市
澎湃新闻:目前,不少历史文化名城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甚至出现博物馆打卡热潮,博物馆门票一票难求。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民众对历史文化的热情是否意味着大同赢得了机会?
牛志刚:我觉得“博物馆热”是历史的必然,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随着现代人的文化需求逐渐提高,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变得热闹起来。
大同目前有各类博物馆29座,大同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明确提出支持北京、南京、西安、大同建设“博物馆之城”。我们肩负着这一重任,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
大同博物馆藏司马金龙陶俑。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以前在报社工作,提出过一个长期宣传一个城市文化的课题。当时我策划了一个专栏,叫《发现大同·赏文物》,每期大概有几十张图片,以摄影师的视角,展现文物之美。整个项目持续了1年零8个月,工作量非常大,但很值得。当时作为媒体人,我的初衷就是宣传家乡的文化,让先辈们留下的“宝藏”焕发新生。
其实,即便到了今天,很多游客还是走马观花,没有深入了解。不过,作为一名前媒体人、如今的文旅人,我建议,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还是应该去这座城市的博物馆。
澎湃新闻: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一批“网红城市”,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却能“经久不衰”,您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上,您觉得除了交通和人气,对大同来说什么更重要?
牛志刚:每个城市的魅力不一样,都有各自的血脉基因,如果遇到一个偶然事件,从中抢到流量,就是他们的成功。不管是淄博还是天水,除了偶然,背后也有它的必然性。比如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火锅,各有特色,推广之后突然有流量,他们立刻做出反应,“卷起”,抓住了这一波“铺天盖地的财富”。
交通是每个城市都需要的,但机遇不是每个城市都会来的,希望大同能够抓住交通到来的机会,做好服务保障措施。
但我更希望的是,在没有“富可敌国”的情况下,也要脚踏实地、高标准地做好旅游工作,解决好存在的各类问题,改善服务,打造新场景,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上给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
其实,我们一直在不断努力追求“长远的成功”。大同的游客接待量一直稳居全省第一,这得益于我们注重文化旅游。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建设旅游城市作为大同未来发展的功能定位。大同有文化旅游的基因,是文化古都、避暑凉都、美食之都。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打造太原、运城、大同三个国际旅游门户城市,我们就是其中之一。
特别是近年来,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呈现爆发式增长,去年大同凭借年初高开局、“五一”假期高温、暑期高温、淡季旺季强劲等优势,实现了强劲增长。
从2023年元旦开始,包括寒暑假在内的每个节假日,一直到今年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我很荣幸地说,数据每次都在增长。
如果能吸引到很多流量,我们当然会很高兴。所以我不反对做“网红”城市,但我更希望做有内涵的“经久不衰”的城市。我觉得,要有源源不断的游客,要有高速的增长趋势,这是长期的追求。大同有2300年的历史,如果只是“火爆”三个月,太短了。一定要练好内功,树立好形象、树立好口碑,游客自然会来。
设计:余飞、张佩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