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文官称号 (现代文官制度)

admin 2024-07-31 阅读:3

本文目录导航:

现代的文官称号

唐朝官阶 品级 服饰 开府仪同三司 从一品 紫袍三梁冠金鱼袋象牙笏 特进 正二品同上 光禄大夫 从二品同上 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同上 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同上 正议大夫正四品上深绯两梁冠银鱼袋象牙笏 通议大夫正四品下 同上 太中大夫从四品上 同上 中大夫 从四品下 同上 中散大夫正五品上浅绯两梁冠银鱼袋象牙笏 朝议大夫正五品下 同上 朝请大夫从五品上 同上 朝散大夫从五品下 同上 朝议郎 正六品上深绿一梁冠竹木笏 承议郎 正六品下 同上 奉议郎 从六品上 同上 通直郎 从六品下 同上 朝请郎 正七品上浅绿一梁冠竹木笏 宣德郎 正七品下 同上 朝散郎 从七品上 同上 宣义郎 从七品下 同上 给事郎 正八品上深青一梁冠竹木笏 徵事郎 正八品下 同上 承奉郎 从八品上 同上 承务郎 从八品下 同上 儒林郎 正九品上浅青一梁冠竹木笏 登仕郎 正九品下 同上 文林郎 从九品上 同上 将仕郎 从九品下 同上 宋朝二十九阶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官名。

开府意为建公府,自选僚属。

仪同三司意为非三公官而得亨受三公的竺遇。

三公(司徒、司寇、司空)官名都有“司”字,故称三司。

东汉延平元年(106),邓骘加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官名“仪同三司”始此。

曹魏景初三年(239),任黄权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仪同三司之官名始此。

魏、晋后,将军之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

南北朝时,渐成官号,不用有开府置官属之实。

北齐有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

隋用为散官之名。

有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官品自从三品至正五品。

唐、宋文散官以开府仪同三司为第一阶、从一品。

金、元以开府仪同在司为第一阶,仪同三司为第二阶。

金武散官一、二阶同文官。

金均从一品,元正一品。

明、清废。

特进官名。

西汉前期始置,本非正式官名,为推荐之称。

如成帝时张禹以老病罢,仍以列侯身份朔望朝见,位特进,见礼如丞相。

行之既久,渐成加官。

以赐列侯中有不凡位置者,朝会时位仅次三公。

魏、晋、南北朝沿东汉之制,皆为加官。

隋用文散官名号,位于开府仪同三司之上。

唐、宋为文散官,第二阶,正二品,位开府仪同三司之下。

金、元位于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之下,官品相反,金从一品。

元正一品。

明以特进光禄大夫为文散官最高官阶,无单称特进之官。

清无。

光禄大夫官名。

秦有中大夫,为郎中令属官。

汉改郎中令为光禄勋,改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为比二千石,员额无定,掌论议应答,在诸大夫中位置最尊,及至东汉,因权臣不复寇此衔,渐成宋散之职。

魏、晋以后,作为加官与褒赠之官。

晋于光禄大夫之外,又添置左右光禄大夫。

左右光禄大夫金章紫绶,与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者,品秩第二;光禄大夫银章青绶者品秩第三。

自此又有金紫光禄大夫、银天地光禄大夫的名号。

隋、唐、宋均用作文散官称号。

隋光禄大夫从一品,左右光禄大夫区分为正二品、从三品。

金紫正三,,银青从三。

唐、宋光禄大夫从二品,金紫正三品,银青从三品。

金、元升金紫、银青于光禄大夫之上。

明特进光禄大夫正一品,光禄大夫从一品、清光禄大夫正一品。

正奉大夫文散官名。

宋为文官第六阶,正四品上阶,元丰改制后停用。

大观二年(1108)再置。

为文官第七阶。

金为第十二阶,从三品。

元、明均从二品。

正侍大夫宋阶官名。

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三阶为正侍大夫,以代旧官延福建省宫使。

中奉大夫文散官名。

宋为文散官第七阶,正四品。

元丰改制后停用。

徽宗大观二年(1108)又置,为文官第十三阶,金为从三品。

元升从二品。

明亦从二品。

太中大夫官名。

秦官,掌论议,汉以后各代多沿置。

唐、宋为文散官第八阶,从四品上。

宋元丰属制用以换左右谏议大夫。

后定为文官第十一阶,金称大中大夫,从四品。

元升为从三品。

明亦称大中大夫,为从三品加授之阶。

中大夫官名。

秦光禄勋属官有中大夫,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光禄大夫,掌论议。

东汉于光禄大夫外,另置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秩依次递减。

《宋书·百官志》叙此,“太中大夫”作“中大夫”,应系误书。

北周依《周礼》设六官,有中大夫,秩正五命,位似秦汉后的九卿、尚书等官。

北齐始再有在大夫,与上大夫同为王国官。

唐置为文散官第九阶,从四品下,宋为从四品,元丰改制后,以换秘书监,后定为第十二阶,金从四品上,元为从三品升授之阶。

明为从三品。

民国三年(1914)袁世凯定文官分九秩,中大夫为第五秩,简任,五年七月废。

中散大夫一、官名,简称中散。

王莽时置,或作东汉光武置,掌论议政事,员额三十人。

历代沿置。

唐、宋为文散官,正五品上,为文官第十阶。

宋元丰改制后,以换光禄卿至少府监各官。

后定为第十四阶。

元废。

二、金、元宦官散官名。

均宦官最高官阶,金从四品上,元升为正二品。

朝奉大夫宋文散官名,正五品,文官第十一阶。

元丰改制用以代先行郎中。

后定为第十九阶。

朝散大夫文散官名。

隋始置。

唐为从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阶,宋为从五品上,文官第十二阶。

元丰改制用以代中行郎中。

后定为第十八阶。

金仍从五品。

元升为从四品。

明废。

朝请大夫文散官名。

隋始置。

唐为从五品上,文官第十二阶。

宋从五品,第十三阶。

元丰改制用以代前行郎中。

后定为第十七阶。

金从五品上,元升为从四品。

明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

清废。

朝奉郎宋文散官名。

正六品上,文官第十四队,相当于唐之朝议郎。

元丰改制用以换先行员外郎、左右司谏。

后定为第二十二阶。

金、元均不常。

承直郎文散官名。

宋徽宗崇宁初置,以换留守、节度使、观察使的判官,正六品,金正七品下,元正六品,明为正六品初授之阶。

奉直郎宋文散官名。

从六品上,为文官第十六阶,相当于唐的奉议郎。

元丰改制后不用。

通直郎文散官名。

隋始置。

唐、宋为文官第十七阶,唐从六品下,宋从六品。

元丰改制用以代太子中允、赞善大夫、太子洗马。

后定为第二十五阶。

金元均不置。

朝请郎文散官名。

隋始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三,炀帝时罢。

唐、宋无均文官第十八阶,正七品上。

元丰改制用以代前行员外郎、侍郎史,后定为第二十阶。

金、元均不置。

宣德郎文散官名。

唐始置,为文官第十九阶,正七品下。

宋沿置,亦为第十九阶,正七品。

政和六年(1116)改名宣教郎,并定为第二十六阶。

明宣德郎为从六品吏员出身升授之阶。

清吏员出身者从六品授宣德郎。

朝散郎文散官名。

隋文帝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四,炀帝时罢。

唐为文官第二十阶,从七品上,宋同。

元丰改制后以代中行员行郎、侍御史。

后定为第二十一阶。

金以后废。

宣奉郎宋文散官名,从七品。

为文官第二十一阶,相当于唐之宣义郎。

元丰改制后不用。

给事郎文散官名。

隋文帝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五。

炀帝时罢。

唐为文官第二十二阶,正八品上。

宋同唐。

元丰改制后废。

承事郎文散官名。

宋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三阶,正八品,相当于唐的征事郎。

元丰改制用以代大理评事,为状元落第、宰相任子之初官,后定为第二十九阶。

金正八品下。

明升为正七品初授之阶。

清废。

承奉郎文散官名。

隋文帝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六。

炀帝时置。

唐为文官第二十四阶,从八品上。

宋同唐,元丰改制用以代太祝、奉礼郎,并为执政任子初官,后定为第二十九阶。

金、元均不置。

承务郎官名。

隋文帝时,尚书各司,在侍郎外,各置员外郎一人,治理本司籍帐,侍郎出缺,代其职务。

炀帝改侍郎为郎,废员外郎,每司增设一郎。

既而又裁去所增之郎,改设承务郎,实即原员外郎。

唐复(620)改为员外郎。

另置承务郎为文散官第二十五阶,从八品下。

宋同唐。

元丰改制用以代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

金从七品上。

元升为从六品。

明为从六吕初授之阶。

清废。

亦以“承务”为地主穷人通称,与“员外”相似。

儒林郎文散官名。

隋文帝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七。

炀帝时罢。

唐为文官第二十六阶,正九品上。

宋正九品上。

元丰改制用以代节度、观察掌书记,指使,进攻判官、团练判官。

后定为第三十二阶。

金正七品下。

元从六品。

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升授宣德郎。

清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德郎。

登仕郎文散官名。

唐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七阶,正九品下,宋正九品。

徽宗崇宁二年(1103)用以代知录事从军、知县令,政和六年(1116)改为修职郎,为文官第三十六阶。

金正九品上。

元升为正八品,明正九品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

清正九品概授登仕郎。

文林郎文散官名。

隋文帝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八。

炀帝时置,唐为文官第二十八阶,从九品上。

宋从九品上。

*元丰改制用以代留守、节察推官、军监判官。

后定为第三十三阶,金正八品上,元升为正七品。

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

清正七品授文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义郎。

将仕郎文散官名。

隋始置,唐为文官第二十九阶,即最低一阶,从九品下,宋同。

微宗崇宁二年(1103)用以代军巡判官。

司理、司法、司户从军,主簿,县尉。

政和六年(1116)改迪功郎。

改定为第三十七阶,仍为最低阶。

南宋于迪功郎下,再增置通仕、登仕、将仕三郎,以奏补未出身官人。

金正九品下。

元升为正八品。

明正九品下。

元升为正八品。

明为正九品初授之阶。

金、元、明将仕郎下,尚有登仕佐郎、将仕佐郎两阶。

清废。

请问各位有谁知道汉朝文官官职的一切称号?

汉朝将军位一品大将军 (以上为三公级将军)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镇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三品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

以上为禁卫军)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四品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

以上为禁卫军)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野战军五校尉)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宁朔将军、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司律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监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五品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六品和戎护军、殄虏护军 (以上为杂号护军)两汉期间的将军名号1、西汉将军名号:注:以下人物名录不齐全,作参考用1)大将军:位置高尚,位上公,武帝后大将军同为大司马。

韩信、窦婴、卫青、霍光、王凤先后担任此职。

2)骠骑将军:武帝元狩二年置,与大将军同列大司马。

霍去病曾任此职。

3)车骑将军:汉高帝时就有,掌宫卫禁军。

靳歙、卫青、张安世、王音等曾任此职, 4)卫将军:汉高帝时就有,掌南北军。

王恬启、宋昌、张安世等曾任此职,5)上将军:吕后七年时以吕禄为之。

6)前将军:武帝时赵信、李广曾为之。

7)左将军:武帝时公孙贺、荀彘曾为之。

8)右将军:武帝时苏建、赵食其曾为之。

9)后将军:武帝时李广、曹襄曾为之。

10)中将军:武帝时公孙敖曾为之。

11)游击将军:汉高帝时就有,陈豨、苏建、韩说曾为之。

12)复土将军:文帝七年以张武为之。

13)将屯将军:文帝七年以属国悍为之,武帝时王恢为之。

14)骁骑将军:武帝元光二年以李广为之。

15)护军将军:武帝元光二年以韩安国为之,诸将皆属之。

16)轻车将军:武帝元光二年以公孙贺为之,后李蔡曾任此职。

17)材官将军:武帝元光二年以太中大夫李息为之。

18)骑将军:武帝元光年间以公孙敖为之。

19)伏波将军:武帝元鼎五年以路博德为之,击南越。

20)楼船将军:武帝元鼎五年以杨仆为之,先后击南越、朝鲜。

21)戈船将军:武帝元鼎五年以归义越侯严为之,击南越。

22)下濑将军:武帝元鼎五年以归义越侯甲为之,击南越。

23)横海将军:武帝元鼎六年以韩说为之。

24)浮沮将军:武帝元鼎六年以公孙贺为之。

25)匈河将军:武帝元鼎六年以赵破奴为之。

26)十二部将军:武帝元封元年置十二部将军伐匈奴(?)。

27)拔胡将军:武帝元封四年以郭昌为之。

28)因杅将军:武帝太初元年以公孙敖为之,因杅为地名。

29)贰师将军:武帝太初元年以李广利为之,征大宛。

因贰师城而得名。

30)浚稽将军:武帝太初二年以赵破奴为之,征匈奴。

因浚稽山而得名。

31)强弩将军:武帝时李沮曾以左内史为之。

32)度辽将军:昭帝元凤三年以中郎将范明友为之,因度辽水而得名。

33)虎牙将军:宣帝本始二年以田顺为之。

34)蒲类将军:宣帝本始二年以赵充国为之,因蒲类泽而得名。

35)祈连将军:宣帝本始二年以田广明为之,因山得名。

36)破羌将军:宣帝神爵元年以辛武贤为之。

37)护羌将军:王尊曾为之。

38)奋威将军:元帝永光二年以太常任千秋为之。

39)建威将军:元帝永光二年以韩次君为之。

40)步兵将军:平帝元始五年以执金吾王骏为之。

41)文成将军:武帝元狩中,以少翁为之。

42)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元鼎四年,拜栾大五利将军,并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印。

43)天道将军:封禅书中说,天子刻玉印为“天道将军”。

2、新莽将军名号:王莽篡汉,建设新朝,官职改变甚多。

新朝以四辅、三公、四将为十一公,其中四将为更始将军(曾改宁始将军)、卫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

另设置不少杂号将军,如:司命将军、五威将军(五威中城、前关、左关、右关、后关将军)、九武将军(九人,均以武为号)、虎贲将军、厌难将军、震狄将军、振武将军、平狄将军、相威将军、镇远将军、诛貉将军、讨秽将军、奋武将军、定胡将军、田禾将军、著武将军、平蛮将军、填外将军、捕盗将军等。

王莽始建国三年,曾令七公(太师、太傅、国师、国将、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六卿(纳言、作士、秩宗、典乐、共工、予虞)号皆兼称将军。

地皇元年又设前后左右中五大司马之位,赐诸州牧号为大将军,郡卒正、连帅、大尹为偏将军,属令长裨将军,县宰为校尉。

3、东汉将军名号:东汉大抵因循西汉,将军可大抵分为重号将军与杂号将军。

重号将军不常置,比公者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职;位上卿者有前后左右将军等。

光武帝时,吴汉以大将军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位在公下。

明帝初即位,以弟东平王苍有贤才,认为骠骑将军;以王故,位在公上,数年后罢。

章帝即位,西羌反,故以舅马防行车骑将军征之,还后罢。

和帝即位,以舅窦宪为车骑将军,征匈奴,位在公下;还复有功,迁大将军,位在公上;复征西羌,还免官,罢。

安帝即位,西羌寇乱,复以舅邓骘为车骑将军征之,还迁大将军,位如宪,数年复罢。

自安帝政治衰缺,始以嫡舅耿宝为大将军,常在京都。

顺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如三公。

以后,大将军常录尚书事,东汉外戚多以此职而秉朝政,如梁冀、窦武、何进等。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初为大将军,后让大将军位与袁绍。

除以上将军外,明帝初所置的度辽将军,职掌护卫南单于众新降有一心者,以后数有不安,遂为常守。

东汉前后的杂号将军甚多,皆主讨伐,事讫皆罢。

杂号将军中加“大”者权势也大,常节制数路将军。

有史可查的东汉杂号将军以及担任人员有:骠骑大将军(杜茂、景丹)、建威大将军(耿弇)、建义大将军(朱佑)、强弩大将军(陈俊)、虎牙大将军(盖延)、征南大将军(岑彭)、征西大将军(冯异)、河西大将军(窦融)、西州大将军(隗嚣)、横野大将军(王常);骁骑将军(刘振、樊崇、刘歆、刘喜)、建威将军(邓寻)、振威将军(宋登、马武)、强弩将军(陈俊)、积弩将军(马音、傅俊)、积射将军(焦进)、征西将军(耿秉、马贤、司马钧)、征虏将军(祭遵)、诛虏将军(刘隆、王霸)、捕虏将军(马武)、威虏将军(冯骏)、越骑将军(刘宏)、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康)、辅威将军(臧宫)、武威将军(刘尚)、武锋将军(竺曾)、平狄将军(庞萌、朱鲔、孙咸)、赤眉将军(耿欣)、中坚将军(杜茂)、宣德将军(梁统)、伏波将军(马援)、汉忠将军(王常)、度辽将军(明帝以后常置)、荡寇将军(周盛)、讨虏将军(王霸)、破虏将军(邓奉、贾复、董卓)、破奸将军(侯进)、刺奸将军(祭遵)、游击将军(邓隆)、楼船将军(段志)、孟津将军(冯异)、都护将军(贾复)、扬化将军(坚镡)、忠义将军(陆康)、扬武将军(马成)、威寇将军(杨茂)、偏将军(王霸)、兴义将军(杨奉)、安集将军(董承)等。

其实以上这些还很不齐全,据《通典》记载,还有征东将军(汉献帝初平三年以马腾为之,或云以张辽为之)、征南将军(汉光武建武二年置,以冯异为之)、镇东将军(后汉末曹操为之)、镇南将军(后汉刘表为之)、镇西将军(后汉刘表为之)、安东将军(后汉陶谦、曹休曾为之)、安南将军(光武元午以岑彭为之)、安西将军(后汉末段煨为之)、平北将军(汉献帝以张燕为之)、鹰扬将军(后汉建安中魏武以曹洪为之)、讨逆将军(后汉末以孙策为之、凌江将军(后汉置,以罗献为之)等等。

文官西汉官职表一、三公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独特行使宰相的职权,帮忙皇帝解决全国的政务,介入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担任详细的口头。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助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助丞相,督率诸吏,解决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奠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主簿,省录众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位置和丞相相反,为最高的文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

官吏关键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关键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含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优惠启动监察,三公中位置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 九卿制度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

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位置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反,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

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域的中央行政长官,有资历加入朝议,具备高与普通郡国长官的不凡位置,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

掌宗庙事,普通不加入详细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关键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宏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职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铜印黑绶,掌凡祭奠及还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 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 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 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辅助太史令。

侍诏,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 主历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度祭奠,丧娶事。

大典星, 掌星历。

望气佐, 主望气。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 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太乐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奠,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员吏, 秩俸百石, 太乐丞手下的详细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 凡祭奠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奠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帮忙令,丞。

祝人, 祭奠时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 主厨。

太宰属官: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奠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奠掌明堂馔具。

员吏,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详细办事者。

宰人, 主厨。

屠者, 主屠牲。

卫士, 主警卫。

太卜属官:太卜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 详细办事者。

太医属官: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 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排除。

食监,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现代文官制度

校长,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 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庙郎, 主宗庙。

寝郎, 主守寝。

园郎, 主守园。

员吏, 卫士, 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祭酒,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教育。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育弟子,国有不懂,掌承问对。

博士弟子, 歌吹诸生。

2,光禄勋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变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然而实践的权势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的中央。

光禄勋官吏:光禄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光禄丞, 秩俸千石,车郎将, 秩俸比千石,户郎将, 秩俸比千石,骑郎将, 秩俸比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郎中三将,主宿卫护从。

做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五官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右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中郎将,主宿卫护从。

虎贲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主宿卫护从。

光禄大夫, 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 秩俸比一千石,中散大夫, 秩俸六百石,谏议大夫, 秩俸六百石, 此四大夫掌故问应答,为皇帝谋事。

议郎, 秩俸六百石, 为皇帝谋事。

仆射, 秩俸比千石, 主宾赞受事。

谒者, 秩俸比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常侍谒者, 秩俸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给事谒者, 秩俸四百石, 主宾赞受事。

主事,员吏,掾。

3,卫尉卫尉,秦时官名,西汉景帝初更名为中大夫令,有元年复为卫尉。

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皇帝的禁卫司令,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

卫尉官吏:卫尉卿, 秩俸中二千石, 银印青绶。

卫尉丞, 秩俸千石, 卫尉卿助手。

公车司令, 秩俸六百石, 掌殿司马门,夜缴宫中。

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南宫卫士丞,南宫卫士员吏,南宫卫士,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北宫卫士丞,北宫卫士员吏,北宫卫士,卫尉员吏,卫尉卫士,左都侯, 秩俸六百石, 掌剑戟,缴巡宫。

右都侯, 秩俸六百石,宫殿掖门司马,秩俸比千石。

4,太仆太仆主持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

太仆官吏:太仆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车马,天子每出,担任布置前后的礼仪队伍。

太仆丞, 太厩令,太厩丞,太厩尉;未央令,未央丞,未央尉;家马令,家马丞,家马尉;边郡六牧师苑令,边郡六牧师苑丞;考工令, 秩俸六百石, 制造兵器,弓弩刀铠。

考工左丞, 帮忙考工令。

考工右丞, 帮忙考工令。

5,廷尉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讯案件。

廷尉官吏:廷尉, 秩俸中二千石。

银印青绶。

廷尉丞, 廷尉左监,廷尉右监,廷尉左平,廷尉右平,廷尉正。

6,大鸿胪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

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

大鸿胪官吏:大鸿胪,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鸿胪文学,大行治礼丞,大行卒史,行人,翻译,主客。

7,宗正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相关都由宗正来记载。

宗正官吏:宗正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宗正丞, 秩俸比千石,宗正员吏,公主家令,公主丞。

8,大司农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政部,凡国度财政开销,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治理等都由大司农治理。

大司农官吏:大司农,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大司农丞,秩俸千石, 掌财政收支的统计财会事。

大司农部丞, 共有是三人,担任十三州事务。

治粟都尉,太仓令,太仓丞;均输令,均输丞;平淮令,平淮丞;都内令,都内丞;籍田令,籍田丞;斡官令,斡官丞;盐市令,盐市丞;郡国盐铁官,常平仓官,大司农史,稻田使者,郡国农官,榷沽官。

9,少府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

少府机构官吏:官名 俸禄 职掌少府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山河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 秩俸比一千石, 辅助少府卿治事。

符时节, 秩俸六百石, 率符节台,主符节事。

兰台属官: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 领殿中兰台,掌图书秘籍,受公卿奏事,纠举不法。

侍御史, 秩俸六百石, 分五曹办事。

御史员, 秩俸六百石, 留台治百官。

尚书属官:尚书令, 秩俸一千石, 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纳。

尚书仆射,秩俸六百石, 主章奏文书,尚书令不在时,可代行时。

尚书丞, 秩俸四百石, 佐尚书仆射。

侍曹尚书, 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书, 主刺史二千石事。

户曹尚书, 主吏民上书事。

客曹尚书, 主本国四夷事。

三公尚书, 主断狱事。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掌诸医。

协律都尉, 掌校对乐律。

供皇帝服御诸令丞属官:织室令, 主织。

东园匠令, 做陵内器物,有十六丞。

钩盾令, 主近苑囿。

尚方令, 主作器物。

尚书待治, 尚书令的属官。

御府令, 主天子衣服。

采珍宝金玉令, 主才珠宝金玉。

太官令, 主膳食,属官有尚食,尚席,食监三丞。

汤官令, 主饼饵。

导官令, 主择米。

若卢令, 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 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 帮忙水衡都尉。

上林令, 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输令, 有四丞。

均输丞, 帮忙均输令。

御羞令, 禁圃令,辑濯令,钟官令, 主铸钱。

技巧令,六厩令, 掌天子六厩。

辩铜令, 主分辨铜之种类。

黄门令丞属官:黄门令,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黄门,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驸马,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谒者,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署长,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三, 除九卿外的其余诸卿1,执金吾执金吾领京师北军,掌京师徼循。

执金吾的官吏:执金吾, 秩俸二千石。

中垒令,中垒丞;寺令,寺丞;武库令,武库丞;都般令,都般丞;式道左中侯,式道左中丞;式道右中侯,式道右中丞;左京辅都尉,左京辅都尉丞;右京辅都尉,右京辅都尉丞。

2,将作大匠将作大匠,原为将作少府,本是从少府中分别进去,关键是掌治宫室。

将作大匠的官员:将作大匠,秩俸二千石,银印青绶。

石库,东园主章,六章长丞,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

3,大长秋大长秋是后宫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4,右扶风右扶风,原名为都尉,是京师三辅地域的行政长官。

5,京兆尹京兆尹,原名为内史或是右内史。

是京师三辅地域的行政长官。

6,左冯翊。

左冯翊,京师三辅地域的行政长官。

四, 郡国汉朝在中央履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同级。

郡国的编制:郡守, 秩俸二千石, 掌一郡大大事。

国相, 秩俸二千石, 掌一国大大事。

都尉, 比二千石,郡丞, 秩俸六百石,长史, 秩俸六百石,功曹史,五官掾,督邮,郡府属官:主记事掾史, 主录记事。

录事掾史, 主记。

奏事掾史, 主奏议事。

少府史, 总典守相私家财务出纳。

门下督贼曹, 主兵卫,巡逻侍从。

门下贼曹, 主侍卫。

府门亭长, 主守卫。

门下议曹史, 主谋议。

门下掾, 杂务人员。

门下史, 杂务人员。

门下书佐, 杂务人员。

门下小吏, 杂务人员。

民政官员:户曹掾史, 主民户,祭奠,农桑。

田曹掾史, 主垦埴畜养。

水曹掾史, 郡国水利人员。

时曹掾史, 主时节祭奠。

比曹掾史, 主郡内财物,尾数之检核。

财政官员:仓曹掾史, 主仓谷事。

金曹掾史, 主货币盐铁事。

计曹掾史, 主上计之事。

市掾, 主市政。

兵政官员:兵曹掾史, 主兵事。

尉曹掾史, 主徒卒转运事。

政法官员:贼曹掾史, 主盗贼事。

塞曹掾史, 掌边塞之职。

贼捕掾, 主捕盗贼。

决曹掾史, 断罪决狱。

辞曹掾史, 主辟讼事。

交通官员:督邮掾, 主奉诏系捕,录送囚徒,催租点兵。

法曹掾史, 主邮驿。

漕曹掾史, 主漕运粮草事。

教育卫生官员:学官掾史, 主郡学校事。

郡掾祭酒, 主教育。

学经师, 主教育。

文学史, 主教育。

医曹掾史, 主医药事。

五, 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与郡国同级,主持西域各国。

西域都护府官吏:西域都护, 秩俸二千石,西域都护副较尉,秩俸比二千石,西域都护丞,西域都护司马,西域都护候,西域都护千人。

六, 县制县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

与县同一个级别的中央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

国是侯国;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内有少数民族寓居的称为道。

县官员:县令, 秩俸为一千石至六百石,管辖县内的一切政务。

县长, 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 管辖县内的一切政务。

功曹史, 总揆众事。

县尉,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掌县军事。

县丞,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主簿, 县府门长,官众事。

廷掾, 督乡事。

主记室, 管文书。

少府, 主财用。

门下游缴, 门下贼曹, 主兵卫。

门下议曹, 参议诸事。

门下掾史, 闾师。

县佐,县史, 秩俸百石以下。

七,县以下的机构县以下的基层机构是乡,里,亭。

汉制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乡官关键有三老。

蔷夫,游缴。

三老掌教化,蔷夫掌一乡之行政,兼收赋税,游缴捕盗贼,官治安。

乡下有里,什,伍。

里设里长,什设什长,伍设伍长,亭设亭长,秩俸百石以下。

汉朝郡:称号 治所京兆尹, 长安右扶风, 长安。

左冯翊, 长安。

河南郡, 雒阳。

东郡, 濮阳。

颖川郡, 阳翟。

汝南郡, 平舆。

沛郡, 相。

南阳郡, 宛。

琅琊郡, 东武。

东海郡, 郯。

会稽郡, 吴。

豫章郡, 南昌。

南海郡, 番禺。

交趾郡, 赢偻。

日南郡, 西卷蜀郡, 成都。

益州郡, 滇池。

武威郡, 姑藏。

张掖郡, 觖得。

敦煌郡, 敦煌。

太原郡, 晋阳。

涿郡, 涿。

西域都护府, 乌垒。

渤海郡, 浮阳。

辽东郡, 襄平。

乐浪郡, 朝鲜。

现代有名的武将、文官、君王有谁?全说进去(好的加分)

要采用我的哦,我在做义务的哦,回答曾经很全了,按年代来的哦! 春秋时代(四名)一、孙武二、伍子胥(名员)三、范蠡四、赵襄子(名无恤)战国时代(八名)五、吴起六、孙膑七、乐毅八、田单九、廉颇十、赵奢十一、信陵君(姓名为魏无忌)十二、李牧秦时代(三名)十三、白起十四、王翦十五、蒙恬楚汉争霸时代(三名)十六、项羽十七、张良十八、韩信前汉时代(七名)十九、周亚夫(父为周勃)二十、李广二十一、卫青二十二、霍去病二十三、赵充国二十四、郑吉二十五、陈汤后汉时代(八名)二十六、邓禹二十七、冯异二十八、岑彭二十九、马援三十、班超三十一、潘凤三十二、曹操三十三、关羽三十四、周瑜三国时代(三名)三十五、司马懿三十六、陆逊三十七、邓艾物品两晋时代(五名)三十八、杜预三十九、王浚四十、陶侃四十一、祖逖四十二、谢玄南北朝时代(六名)四十三、檀道济四十四、韦睿四十五、杨大眼四十六、斛律光四十七、兰陵王(姓名为高长恭)四十八、萧摩诃隋时代(三名)四十九、韩擒虎五十、刘方五十一、张须陀唐时代(十二名)五十二、李靖五十三、李勋五十四、秦叔宝(名琼)五十五、尉迟敬德(名恭)五十六、苏定方(名烈)五十七、薛仁贵(名礼)五十八、王玄策五十九、裴行俭六十、高仙芝六十一、郭子仪六十二、李朔(父为李晟)六十三、李克用五代十国时代(二名)六十四、王彦章六十五、周德威宋、辽、金时代(十三名)六十六、曹彬六十七、杨业(小说中称为杨继业)六十八、耶律休哥六十九、穆桂英(女性)七十、狄青七十一、宗泽七十二、岳飞七十三、韩世忠(妻为梁红玉)七十四、宗弼(女真名为兀术)七十五、虞允文七十六、孟珙七十七、完颜陈和尚(名彝)七十八、张世杰元时代(三名)七十九、伯颜(八怜氏族)八十、郭侃八十一、扩廓帖木儿明时代(十名)八十二、徐达八十三、常遇春八十四、姚广孝(法名为道衍)八十五、郑和八十六、于谦八十七、王守仁(号阳明)八十八、戚继光八十九、袁崇焕九十、秦良玉(女性)九十一、郑完成清时代(九名)九十二、多尔衮九十三、明亮九十四、杨周春九十五、李长庾九十六、关天培九十七、僧格林沁九十八、李秀成(太平天国)九十九、石达开(太平天国)一百、刘永福中国十大猛将 项羽,霍去病,英布,吕布,马超,冉闵,斛律光,史万岁,杨再兴,李文忠 TOP 10 李文忠 明史载: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

出身够可以,朱元璋的亲外,随朱一同打天下,勇冠三军,戏勇冠诸将。

也就是说就连常遇春这样的勇将也只能排在其下,勇武可见一斑。

漠北阿鲁浑河之战,马倒步战,仍杀伤有数,义乌之战,引千骑横突张士诚部,杀伤数百,全身而退,新城之战,身被数围,大呼奋击,一战破张士诚二十万大军,悍勇无法一世,诸候皆畏之。

我团体对李文忠最相熟的一段是其白扬门之战,勇中有谋,刚中带柔,一代猛将本性尽显无疑。

尤为可贵的是其好学识,虽征战沙场仍不懈学习,颇有后人之风。

曾有:“兵在谋不在众”之语,刚猛之中不失智谋,堪称智勇皆备。

惟一惋惜的是不得善 终,死于朱元璋的猜忌之下,情理其实很便捷,虽是家族之人,终就对他不是很安心,而最安心的方法莫过于从肉体上覆灭,所以,他只好死了,没有死于沙场,可叹,可悲! 勇猛指数6 智谋指数7 总评 6.5 TOP 9 马超 字孟起,号锦马超,长得极蚰,按现代人的规范整个就一酷哥,可恨的是他岂但酷,还狠,都是MM们最青睐的呀。

陇右人,世居羌胡边,以其勇深得胡人之心,号之为神威天将军. 潼关之战是其永世中的巅峰之作,打得横扫北边平定诸候如唾手可得普通的阿瞒割须断袍而走,帐下诸将竟无人敢拂其矛头,这可是些称雄三国的狠角呀,曹仁,夏候兄弟,张合,哪一个不是个个顶个的主儿?后兵败投告刘大耳,郁郁而终,殊为不幸。

勇猛指数6.5 智谋指数 5 总评 5.5 TOP 8 英布 又名黥布,因其曾受过秦法黥刑而得名,楚九江王,汉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小名将.是过后仅次于西楚霸王的第二号狠角色,过后号称勇悍的什么樊哙啊,夏候婴呀什么的碰到他基本上是一战而定,压根不是个。

打得刘老二几次屁滚尿流,所谓伤得越痛,爱得越深,也使他下了成本笼络英布,一旦得手,事与愿违,惋惜的是英布自投汉以后几无建树,还不如呆在楚那边风景。

巨鹿之战,引数千楚兵为先锋击三十万秦军,无往不胜,悍通显于诸候,为最终击溃秦军主力立下头功,后奉项羽令坑杀二十万秦军于新安,击汉之役,引军破三秦天险涵谷关,勇猛意外,项羽大封诸候,布为九江王,杀楚怀王。

刘邦杀韩信,彭越,英布惧诛而反,击汉楚王部,败之,破汉荆王部,尽收其地,兵,糖,又与汉军主力对峙与甄,刘邦见其悍勇不敢挑战,猛攻城池,留下一对千古妙对:汝何故而反?刘邦问。

俗为帝耳!英布答。

他的想法是不错的,惋惜此时天下已定,民皆不愿战,后大战之下兵败身死,落得个千古骂名。

勇猛指数 7 智谋指数 6 总评 6.5 TOP 7 史万岁 隋初四小名将之一,出身名将世家,15岁从征,后以副将从征平定尉迟同(有一个舟之底),每战必先登,勇冠三军,邺城之战,败势已定之下,拔马奋击,大呼事急矣,吾当破之,突入敌阵,立杀数十人,方止住阵脚,后杨坚登位,以戴罪之身以凉州道帐下武将身份出征,与突*可汗定士卒何罪,愿得壮士单挑以绝输赢之约,史载万岁驰斩其将而还。

突*大惊,议和而退,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性以单挑的方式选择战局的例子,单凭此,史万岁便该名流千古。

后史以行军总管身份随杨素平高智慧之乱,引2000军偏师,千里而进,历700战,与主力失去联系,皆认为其已全军败亡,杀伤以十万计。

后以此功加封,并进入四大之列。

大斤山之战,突*军与随军相遇,敌哨骑报答隋军主将为史万岁,突*可汗大惊,说道:得非敦煌斩吾壮士者乎?在获取哨骑确认后镇静撤离,被隋军跟进斩杀万人,其勇由此可见。

终局,嘿嘿,又一个不得善终的,又一个死在自已人之手的。

要素居然是由于这个史万岁昏了头,为了替将士请功,不留意言辞用语,在野堂之上跟杨坚对着干,有失文帝森严…… 勇猛指数 7.5 智谋指数 7 总评 7 TOP 6 吕布 出名度颇高, 号飞将军,公认的三国第一猛将。

悍勇世无所匹,不多说 勇猛指数 8 智谋指数 5 总评 6.5 TOP 5 斛律光 字明月,高车族,北齐名将,出身将门,其父斛律金,官至大司马,咸阳王,其弟为齐幽州刺史,堪称一门三杰,最后投候景(起初杀了梁武帝的那个),有人便对候景说斛律家小儿,无法使其三度为将,后夺人名,要素就是因其自小少语言,工骑射,具兵事,一郡皆服.十七岁时便生擒敌勇将,少年失意。

与高欢出征,一箭射落大雕,高欢赞道:此射雕手也。

尔后,北齐一军皆呼之为射雕将军(跟郭靖差不多,北边民族对弓马之术很看重)。

纵观《北齐书。

斛律光》传,如光自驰马迎之,斩敌将,光自生擒敌首领之样的形容亘古未有,主观的说,北齐书的内容基本是可*的,可信度要远大于南朝的几本史书,能得如此高的评估,斛律光之勇自不待言。

实是求是的说,斛律光不然而勇将,更是名将,在整个南北朝可以排得进前五位,与韦睿,刘裕,韦孝宽,陈庆之之流并列,只是由于本篇的慷慨向不在此,又因其非我族类,就不便多说。

终局一样不妙,又一个死于自已人之身的猛将,不幸得紧。

呵呵 勇猛指数 8.5 智谋指数 8 总评 8 TOP 4 霍去病 单是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便足以使其名载史册,更可贵的是其对匈奴的战绩,不败之将更是难得,像上文所述诸将,皆有败绩,且有些还败得很惨,象这样出身皇族亲引铁骑出塞,令胡骑丧胆,汉子振奋的名将极尴尬得,此前曾在十小名将系列中有他,故不多说 勇猛指数 9 智谋指数 9 总评 9 TOP 3 杨再兴 小商河一战,令有数后世子孙为之扼腕,数百将士面对数十倍敌军(女真人主力骑兵部队,战力之强可以想见)发起了奋不顾死的冲锋,虽尽数死于沙场,却使威名名垂青史,仅杨再兴一人便杀敌将数十,斩胡骑数百,其中不乏元帅一类的关键将官,堪称死得其所,据史记载死后岳家军为其收尸,仅从其身材内烧出的铁箭头就达两斤以上,惨烈十分。

据称其为杨老令公之后,初为义军帐下大将,后遭到岳家军的进攻,斩,杀岳家军数位将官,所括岳王的亲哥,兵败投诚,为岳家军帐下与高宪,岳云并列的三员猛将之首,数次随岳家军击女真骑兵,杀伤甚众,胡骑皆畏之,闻之至则尽拔马避之,以全性命。

想来可笑,印象中的女真人打仗是不怕死的,怎样会怎样?想来女真人所谓的不怕死也只是一种表现现象,在明知进必死退可生的状况下一样不会丢弃生命的,呵呵。

勇猛指数 9.5 智谋指数 6 总评 7.5 TOP 2 冉闵 冉魏政权的君主,死后被其对手追封为魏武悼天王,一个武,一个天王,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胡人对其深深的畏惧之心。

作为南北朝期间北边汉族的精气支柱,冉闵的威猛至今还在一些中央传达,乱华之六胡经其征战厮杀只剩其四,为汉文明在北边的间断传达打下了松软的基础(自己将在短期间内新写个长篇,内中便有对冉闵浓墨重彩的形容),日自己更是将其称为与项羽并列的猛将之首。

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骑赤龙,永世死于其手下的敌军以万计,死于其政权,军队下的胡人更是以十万计,曾发明过以弱击强九战九胜的战例,帐下军士皆勇冠三军,竟与楚霸王之八千江东子弟不相高低,仅被难一役便斩燕将数十,杀燕骑三百余,勇烈可见一斑,只是由于战马被杀,步战力尽被擒,面对胡主责难,尤自申斥:“天灾天灾,尔曹夷 狄禽 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被杀之后,天降三日大雪,又大旱,燕主疑惧,封其为悼武天王这才作罢。

勇猛指数 10 智谋指数 8 总评 9 TOP 1 项羽 只需是中国人,不论是学什么的,上过什么学,或许是没上过学,提起此人无不了若指掌。

巨鹿之战,三万破三十万,彭城之战,三万破六十万,如此迥异的战果令有数后世人对其充溢了猎奇与景仰,作为一个失败者,获取了远比完成者刘邦更高的认同度与同情,真实一件很无心思的事件,由于中国人素来就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一个如此悲情英雄竟能在民间领有如此的出名度,真实是很令人隐晦.

现代 文官和武将 他们的官名职称是什么啊?还有与其对应的官服面前是什么图案?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职方太师 太傅 大保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封人 工正 相国 庶长 令尹 柱国 公主 驸马 三公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将军 洗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议郎 令史尚书 六曹 合阁 仆射 侍中 内史 刺史 州牧 别驾主薄 郡守 太守 长史 从事 督邮 县令 县尉 三老亭长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台 都督 录事 护军 可汗六部 三馆 学士 总管 元帅 留守 判官 巡检 提刑提辖 通判 孔目 押司 小孩儿 内阁 厂卫 太监 都司知府 亲王 总督 巡抚 监司 州判 知县 提督 总兵参将 散官 流内 流外 贝勒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台大司马 郎中令 大司农 大将军 执金吾 中郎将尚书省 尚书令 结事中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关内侯 中书省 中书令 门下省 秘书省 枢密使员外郎 著述郎 国子监 节度使 招讨使 都点检观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学土 宣政院 集贤院军机处 翰林院 钦天监 外务府 布政使 未入流税务司 资政院 咨议局 国务院 枢密院三闾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 将作大匠 谏议大夫光禄大夫 绣衣直指 监察御史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翰林学土 中书舍人 都指挥使 钦差大臣 牛录额真参赞大臣 总税务司 海军衙门典农中郎将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