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六个等级就行|现代官职六等|每个等级只有一个代表|唐朝 (六个等级划分)

admin 2024-07-31 阅读:2

本文目录导航:

现代官职六等(唐朝)分六个等级就行,每个等级只有一个代表

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西周时间已较成熟,原都是宗族的长老,对王负有指点、辅助、监护的责任。

保,保其身材;傅,傅其德义;师,导之经验。

“君师者,治之本也”(《大戴礼记。

礼三本》)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时负起片面的指点作用。

非品德勋绩高尚,则不居其位,宁缺毋滥。

到唐代,转变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实践行使权势的虚职,不属僚属之列的荣誉职位。

二、三省并相(中书、门下、尚书)中央行政机构还有其余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此三为最要。

其中中书省为授命于最高指令制订、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门下省为朝廷政令及各类上传文的审议机关;尚书省最高的口头机构,口头各项政令。

三省的职能宰割和职位设置重要有:1、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

下辖: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集贤殿和史馆(机构)2、门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

下辖: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机构,主持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等)3、尚书省:正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

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下辖六部二十四司状况:1)吏部——主持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等。

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 等。

2)户部——主持户口、经济、财政等。

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

3)礼部——主持礼仪、祭奠、科举、学校、教育等。

现代官职六等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4)兵部——主持文官选拔和军事行政。













5)刑部——主持司法行政和审讯。











6)工部——主持各项工程树立和后勤无关上班。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三、六部是政务机关,而另外还有事务机关——九寺,起源于秦汉时间的九卿。

位置在六部之下。

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

详细分门如下:1)太常寺2)光禄寺3)卫尉寺4)宗正寺5)太仆寺6)大理寺(中央最高审讯机关)7)鸿胪寺8)司农寺9)太府寺另外,还有从中分别独立进去的直属机构——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军器监、将作监、都水监。

|四、内设的侍从机构有殿中省、内侍省、学士院、内枢密使。

其中学士院为唐玄宗所始设。

最后招徕才学之士谓“待诏”,又从朝官当选拔有才艺者居翰林,叫“翰林供奉”,后改称“学士”,专掌内命。

起初又有“内相”的别称,尤其加上“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等头衔。

|五、区别于职务的品阶制度包括不任实践治理职务的上班人员都各有品阶,许多时刻,职务与品阶并不分歧。

文官品阶及其称号如下:1、正一品:太尉、司徒、司空2、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3、正二品:特进4、从二品:光禄大夫5、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6、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7、正四上:正议大夫8、正四下:通议大夫9、从四上:太中大夫10、从四下:中大夫。











30、从九下:将仕郎另外,还有对皇组宗室成员、战功等的奖赏所勋封的不同待遇称号。

六、监察、谏议制度及其结构设置唐代的御史台为一个齐全独立的监视结构。

御史台下分三院:1)台院侍御史,担任纠举、弹劾朝廷百官。

2)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各种仪式。

“正班,列于阁门之外,纠离班,语不肃者”。

3)察院监察御史的督察范畴十分宽泛。

巡按各地。

监察御史虽只八品小官,但手握天宪,气魄很大,“御史出使,不能坚定山岳,震摄州县,为不任职”!另外,除三公也有这种权益、职责外,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和补阙、拾遗也是专门的谏官。

以“犯颜强谏”著称的魏徵,就做过谏议大夫。

并构成了“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的制度”。

议唐代官制及其渊源每一个皇朝均有皇室及政府之分。

皇室以皇帝为代表,而丞相则是政府的第一把手。

丞和相都是副的意思,所以丞相也是一个副官,在先秦时代他实践上是王或诸侯等贵族的副官。

在内管家称宰,在外理事称相。

秦一致天下以后,一切的贵族都垮台了,只剩下一家贵族,那就是皇族,所以他们家中的丞相就变成既要治理国度,又得治理皇帝的家事。

这就是丞相的由来。

唐代宰相采取的是委员制而异于两汉的首领制。

共有三个衙门:中书、门下、尚书,此三个部门的职能外加御史台才等于汉代丞相的职权。

可见唐代丞相的分权。

1、中书省----发令。

这些命令唐代叫做“敕”,虽以皇帝的名义收回,却不禁皇帝拟定,而由中书省拟订。

其程序如下:由中书舍人草拟圣旨多份,称“五花判事”,再由中书令(中书省长官)或中书侍郎(中书省副官)选出一份并稍加修饰,成为正式诏书,接着由皇帝画一敕字成为皇帝的命令,最后下达门下省。

2、门下省----复核。

由中书省收回的皇帝命令,至此须经过复核。

若复核不经过则由给事中(有封驳权的官)批注送还中书省,称“涂归”,意思是需要中书省重拟。

若复核经过,还需侍中(门下省长官)或门下侍郎(门下省副官)签名,诏书才正式失效,而后下达尚书省口头。

若由皇帝间接管回命令,而没有中书、门下的印章,在唐代这被以为是违法的。

3、尚书省----口头。

尚书省长官叫尚书令,李世民在做皇帝前曾任此职,所以其后朝臣无人敢再当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尚书省实权遂在其副官,称左、右仆射者。

左仆射管吏、户、礼三部,右仆射掌兵、刑、工三部,六部职能见zxc789兄《唐代中央治理制度小考》。

每部下有四司,共二十四司。

政事堂----因为一道诏书要经过中书、门下两省才正式失效,为了繁难就在探讨严重事情时,由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召开联席会议,会议所在称“政事堂”。

若一人身兼左右仆射,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有权进入政事堂议事(因为尚书省的长官是虚设的)。

但在开元以后,仆射就不能进入政事堂议事了,尚书省变成一个纯正的口头机关。

因此在唐代中书、门下的长官才是真丞相。

再引见一下御史台。

它分为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中央政府官员,重要是尚书省六部官员,而中书、门下省不在监察之列;右御史审核各中央官员,全国分十道,每道一个,称“观察使”。

这“观察使”本是中央的监察官,在各道巡逻,起初就变成常驻中央的中央官了,有形中成为中央的最高长官。

倘若他的义务是巡视内地,在边防重地停驻上去,中央又赋予他所有权势以接待中央事宜,这即成为“节度使”。

节是过后一种全权的印信,有了它就可以调度一切,故称“节度使”。

因为其权势极大,所以逐渐演化成“藩镇”。

唐代分九品官,一、二品官处以元老,不实践担任政治事务,即“三公”等衔。

以上所述的“三省六部一台”的第一把手都为三品官。

除“三省六部一台”外的官职,多为闲职。

这里说一说“九寺”。

起源于秦汉时间的九卿。

位置在六部之下。

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

1、太常寺----“常”,本作“尝”,取以食物供奉后人,让其时时尝新之意,故太常寺管皇帝理祭奠之事;2、光禄寺----其起源为汉代光禄勋,“勋”通“阍”,是皇家的门口,故光禄寺主持宫门警卫;3、卫尉寺----汉本是皇家卫队,至唐变为仅管皇帝依仗帐幕等;4、宗正寺----主持皇帝的宗族之事;5、太仆寺----仆,是赶车人的意思,故太仆寺主持皇帝的舆马;6、大理寺----源于汉代廷尉,为中央审讯机关;7、鸿胪寺----胪,是传呼之义,源于汉代之大鸿胪,主持皇帝的待人接物,等于皇帝公家的外交部;8、司农寺----源于汉代大司农,管政府经济的机构,天下田赋支闻名义上均归司农寺治理,而入国库;9、少府寺----也是管经济的机构,然而是管山泽盐矿等税的,这局部支出归入皇帝公家钱库中去。

现代文官文官的排名是怎么的?

现代文、文官职由高究竟陈列: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

(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

(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

(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

(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

(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省知州。

(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

(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传授。

(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

(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验。

(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

(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

(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

(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文官未入流)。

裁减资料:

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主持。

官职的任免升迁罕用以下词语:

【举、辟】举:推选;辟:招用。

【征】君征召臣。

【拜】用必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除】拜官授职。

【擢】优化官职。

【陟】优化,选拔。

【升】优化。

【假】暂时充任使臣属吏。

【迁】调动官职,包括更新、升级、平级转调三种状况。

更新叫迁升、迁授、迁叙,升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任后调还原职叫迁复。

【谪】晋职贬官或调往遥远地域。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贬】晋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撤职三种状况。

辞职和调离属于普通状况和调整官职,而撤职则是削职为民。

【革、削、免、罢、废、夺】革职、撤职或复职。

【退】撤销或降落官职;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乞骸骨】年轻了恳求辞职退休。

【转】迁职调任,次要升降。

【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示意晋升或晋职。

【调】调动、调迁。

【迁】调动改派。

普通状况下,“转迁”、“迁调”示意调职;“右迁”、“迁除”示意晋升;“左迁”、“迁谪”示意削职。

【放】京官调任中央官。

【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现代官职

 现代文官、文官品级表(除清朝、标有俸䘵、作用)

正一品87石太师太傅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从一品72石9175少师少傅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正二品61石7773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尚书 左右都御使都督俭事正留守都指挥使 袭封衍行公从二品48石6117布政使都指挥同知正三品35石4460太子宾客侍郎副都御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太常寺卿詹事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都指挥佥事使指挥事从三品26石3313光禄寺卿太仆寺卿行太仆寺卿 苑马寺卿 参政都转运盐使留守司指挥同知宣慰使正四品24石3058佥都御史通政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仆少卿少詹事鸿胪寺卿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仆寺少卿苑马寺少卿知府卫指挥佥事 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馆少卿从四品20石2548国子监祭酒布政司参议盐运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抚司宣抚正五品16石2039华盖殿大学士 谨身殿大学士 武英殿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春坊大学士翰林院学士庶子 通政司参议大理寺丞 尚宝寺卿 光禄寺少卿 六部郎中 钦天监正太医院使京府治中 宗人府经验 上林院监正 按察使佥事府同知 王府长史 仪卫 正千户 宣抚使同知从五品14石1784侍读侍讲学士谕德洗马 尚宝少卿 鸿胪少卿部员外郎 五府经验 知州盐运司副使 盐课提举 卫镇抚副千户 仪卫 副招讨 宣抚司副使 安抚使安抚正六品10石1274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读 侍讲 司业 太常寺丞 尚宝司丞太仆寺丞 行太仆寺丞 主事 太医院判 都督院经验 京县知县府通判 上林苑监副 钦天监副 五官正 兵马指挥留守司经验 都司经验 断事 百户 典仗正神失望提点 长官司副诏讨 宣抚俭事 安抚同知 善世正从六品8石1019赞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禄寺丞 光禄寺署正鸿胪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经验 布政司理问盐运同判官 州同知 盐课司提举 市舶司提举 河梁副提举安抚司副使正七品7.5石955都给事中 监察御使编修 大理寺评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经验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马副指挥营膳司所正 京县丞 府推官 知县 按察司经验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断事 审理 安抚司俭事 蛮夷长官

现代文文官员品级排行

以唐朝为例:

唐朝官员品级是现代官员等级制度,唐朝官员品级依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级。

蕴含官爵,文武职官,勋位等品阶。

详细如下:

正一品

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唐太宗李世民称帝前的官职,之后不设)。

爵:亲王、公主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王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起初此职不时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光禄大夫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中书令、侍中(代宗大历年间擢升正二品)、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六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车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诸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少卿、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述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殿中省六局奉御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正六品下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从六品上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述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文散官:奉议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勋:飞骑尉

从六品下

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队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勋:云骑尉

正七品下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长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勋:武骑尉

从七品下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宣义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正八品上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文散官:给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节副尉

从八品上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从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从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正九品上

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从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

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宣扬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

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

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

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裁减资料:

现代官位对应现代职位等级:

皇帝

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

在我国皇帝的称号始于秦始皇。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

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保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

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

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

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

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

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

外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西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左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

八旗护军统领

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个人军司令】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

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

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中纪委副书记】

宗人府丞

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

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

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

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

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

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

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

王府长史【军级军队指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

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

五旗参领、协领

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

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

詹事府少詹事

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

鸿胪寺卿【外交部长】

都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

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

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

云麾使

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

贝勒府司仪长

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卫尉、佐领、都司

指挥佥事

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

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

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

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

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

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

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

通政司参议

光禄寺少卿

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

各部郎中【各部司长】

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

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

治仪正

步军副尉、步军校

监守信礮官

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进攻、守备

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

鸿胪寺少卿

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

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

土知州、

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

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

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

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

河营协办守备

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

左右春坊中允

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验

大理寺左右丞、宗人府经验、太常寺满汉丞

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

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

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

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

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

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

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验、理问、允判

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外务府六品兰翎长

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

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

大理寺左右评事

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验、知事

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

太常寺满洲读祝官

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

顺天府满洲传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

按察司经验、传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

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

安抚使司佥事

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

銮仪卫经验

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

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

国子监博士、助教

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文职外官:京府经验

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验

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

五经博士

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

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

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

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

按察司知事、府经验

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

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

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

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

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

钦天监监侯、司书

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

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

满洲孔目

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

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

刑部司狱

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

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

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

都察院库使

礼部铸印局大使

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

关大使

府检校

长官司吏目

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

驿丞、土驿丞

河泊所所官

牐官

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

土舍、土目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