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很毒辣,把河里堆积的鹅卵石都晒得滚烫。7月23日,李凡和两位亲人穿上雨靴逆流而上,在河心的乱石间搜寻,试图找到被洪水冲走的三位亲人。
三天前,7月20日凌晨2点半左右,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马列乡新华村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石块和大量泥沙滚落,在新华村至下游马列村大窑沟河段形成一道沙洲,绵延至少四五公里。
沙洲间水流湍急,李凡和队员们沿着探出的路跑着跳着,23日仍一无所获。李凡说,这几天,有更多人在岩石间寻找亲人,很多人找不到就放弃了。
消防队员正在大窑沟下游堆积的沙石上搜寻失踪人员。
据当地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通报,截至7月22日下午2点30分,已找到14名遇难者遗体,另有25人失踪。
据知名科普博主“中国气象爱好者”发布的数据显示,事发20日凌晨1时至2时之间,新华村上游的一个雨量站记录到的降雨强度为53.8毫米,3个小时之内就下了100毫米的短时暴雨,降雨量是周边站点的1到3倍。
此次山洪泥石流发生在雅安,这里地质断裂带纵横交错,2013年和2019年分别发生过7.0级和4.5级地震。
在当前极端天气频发的情况下,尤其在雅安这样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我们能否做好更充分的防灾减灾准备?我们采访了多位灾害幸存者和相关专家,希望从此次灾难中得到启发。
当地人寻找失踪的亲朋好友
一条不起眼的沟渠
新华村8组地处高山之中,8组多名村民向记者回忆,7月20日凌晨,村里突然下起大雨,还停电了。
村民朱刚一直用手电筒照着自家门前的河水,他家离河很近,感觉不安全。
朱刚记得,当时雨才下不到一个小时,更远的上游就来了水:“那不是普通的水。”电筒照到的地方,水里夹杂着很多石头,好像有“几十吨、几百吨”,像炮弹一样“溅”到他家门前。朱刚知道从大门逃生不容易,赶紧叫醒家人。一家人把绳子绑在楼上彩钢棚的柱子上,一根一根荡下去,再跑到更高的地方,侥幸逃生。
马列乡中心小学安置点新华村八组的多名村民表示,他们组受影响没有地势较低的一、二、三组严重,据他们了解,这三个组附近的大窑沟支流较多,比他们组多了两条,水也比较多。
李凡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山体中应该不只发生过一次山洪和泥石流,而是同时引发了好几条小河、小溪。
据1991年出版的《汉源县志》载,汉源县位于横断山脉北段东部边缘,属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四周高山环绕,内侧向大渡河、流沙河流域深倾斜。
县志还指出“汉源县境内河流均为高山峻岭间的峡谷河流,河床比降大(注:地势起伏),险滩多,水资源丰富;降水集中在夏季,较小的溪流在冬半年常常断流。夏半年降水量大,涨落急,易引发山洪。”
至少在事发前,大窑沟的水流看上去也“对人畜无害”。平日里,大窑沟的河床只有十米左右宽,马列乡的桥跨度也能证明这一点。在遥感地图上,大窑沟的上游支流更是不那么显眼。
不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水利专家告诉记者,短时间强降雨引发的山洪往往从小支流开始,由于降雨量不足以使较宽阔的主干道陷入危险,因此汇入河谷时会引发连锁效应:“比如一块石头被冲上来,还会把下面的石头也带上去(滚下去)。”
另一位专业人士提醒,当地民众或多或少知道洪水季节主要河流的水位会有多高,他们会把房子建得更高,以留出足够的空间来蓄水,但在小支流沿岸可能就不是这样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窑沟下游堆积着大量淤泥,且十分板结,很多石块摸起来感觉十分光滑。
对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程晓涛向澎湃新闻解释,泥石流中江水两岸的岩石滚动、摩擦,完全有可能在灾害过程中其边缘被磨平了。
灾害信息处理社会组织卓明信源负责人郝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推测,当河床遇到干旱气候,原来的河床会逐渐被土壤覆盖,气候再次湿润后,又会形成流量不大的河流。洪水和泥石流有很强的切割作用,能把河床往下刮数米,并冲走深埋地下的旧河床,形成更大的泥石流源,对被冲毁的下游造成破坏。
道路靠近河谷,山洪暴发时可能出现“溃坝”
7月22日一大早,四五十岁的王慧就爬过铺满碎石的河床,往家的方向走去。她说,这个安置点是给倒塌房屋的群众安置的,但她家的房子还在,她想搬回去。
王慧是新华村四组的村民,她向记者回忆,事发前一天,村委会组织撤离群众,“一共几百人去撤离了”,但也有一部分人回家养鸡、养猪、养牛。
从22日起,核心灾区新华村正门设立检查站,除救援人员和灾民外,任何人不得进入。
住在检查站附近的一名妇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她有4名亲人住在上游,在山洪泥石流中失联,其中3名是孩子,暑假期间他们回到村里,帮助老人摘他们种的花椒。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曾任新华村村委会主任的王福超称,山洪爆发时,很多村民还在睡觉,来不及逃离。此外,多名村民称,山洪爆发前,由于连续强降雨,当地政府曾组织村民搬迁至附近一所废弃的学校,但部分村民自行返回了家中。
上述住在检查站附近的村民向记者转述了她姐姐的说法,她姐姐的两个孩子在这次灾难中失去了联系。她说,前一天被转移的都是警戒线内的人,而他们住在警戒线外。
新华村三组村民郑照说:“我们也搞不懂,好像撤离通知是发给‘红外线范围’内的,范围外的没发。”据他所知,一些邻居接到通知后去了村委会,但他们并没有把可能出现的灾难当回事,拿着一桶方便面就回家了。
郑钊家住距离河道三五百米远,但他却无法安心休息。7月20日凌晨,他被洪水的声音惊醒,看到附近的路边有水流进家里,他赶紧起床到处舀水。
前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向记者分析,防洪要注意道路的危险性,因为道路高出地面,会截留雨水,一旦承受不住,就可能出现小型“溃坝”。
据央视新闻报道,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第二天,水利部就组织召开了防汛工作会议。新华村卫星图显示,大窑沟这一路段水面在灾害发生后明显变宽,宽度达到30米左右。新华村大窑沟两侧多处房屋受损,受灾最为严重的地方是鄂福公路与穿过山村的大窑沟交汇处附近。
据汉源县政府官网显示,今年6月公布的《汉源县交通局关于县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45号建议的复函》显示,鄂福公路(原乐西公路)是一条老路,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条重要的战略干道。
分析图片
上述专家认为,通过不同地图对比,本次分析图北部红色箭头指向的新华小学所在地,为两谷交汇处(指两座山之间的洼地),易聚雨,道路紧邻河谷,且道路、河道附近均有建筑,这种布局本身就存在隐患。
这一说法在新华村另一处得到了证实。据新华村村民向澎湃新闻记者提供的现场视频显示,当地一座豆腐石桥在山洪中垮塌。这座简易桥是鄂福公路的一段,桥下流淌着一条小山沟,名叫“大沟头”。这条小沟向下游延伸约100米,将与大窑沟的另一条支沟“新河沟头”汇合。
新华村村民提供的视频显示,在房屋被山洪整栋冲走的地点,中心道路为峨嵋至富富公路,蓝线绕过横跨“大狗头”小山河的豆腐石桥,该桥在灾后垮塌。
下游失踪人员
《中国天气迷》主创郑源向澎湃新闻分析,今年6月下旬以来,四川出现两个暴雨中心,一个在川北广元、绵阳附近,另一个在雅安附近。后者范围较小,但极端性更强,30天内最大降雨量超过600毫米。他认为,前期持续降雨使山区土壤饱和,突然来一场强度较大的强降雨,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他说,雅安素有“雨城”之称,是四川省降雨最多的地区。从气候统计看,雅安8月份平均降雨量较7月份偏多。未来在前期雨水较多、土壤饱和的情况下,需警惕8月份降雨和西部秋雨。
郑元表示,极端暴雨精准预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观测、科学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新技术等多种手段逐步解决。
新华村下游、马列村东北方向,德宏鱼场的老板钱德强一直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因为鱼场依河而建,养鱼的水来自大窑沟上游。平时这里的水质很好。山顶下雨时,不管多晚,钱德强都会到离家不到一公里的鱼场检查,及时降下闸门,防止泥沙混入鱼塘。
7月20日凌晨,他没有睡觉,等着应对这波降雨。但看了天气预报后,他认为当晚汉源的降雨量不会超过往年。
凌晨1点半,他刚把闸门放下,就听到“砰”的一声巨响,比雷声还响;上游的洪水来了。
钱德强在山里的养鱼场旁边建了一所房子,当晚,他74岁的父亲、72岁的母亲和一位来自广西的客户就住在里面。在钱德强的眼中,他们和房子一起被泥石流冲走了。
事发40小时后,钱德强忍不住和妻子走到大窑沟对岸,远远望去鱼场一片狼藉。此时,大窑沟已被冲毁改道,距离新华小学3.6公里。他不禁想,要是洪峰经过上游时,有人喊他一声,他和妻子跑几步,至少能把老人抬出去。
对此,程晓涛表示,虽然很多部门都在加强国家灾害信息队建设,但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制度来规范联动,比如一条河流上游出现险情,信息员要不要通报下游?
距离鱼店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村民为一位老人修建的房子,房子位置更低,但幸运的是,当晚没有人居住。
村里为老人建新房
大窑沟马列村段两侧,有村里建的房,也有村民自建的房,距离河道都只有几十米,他们照常在自家门前的滩涂上种植玉米、红薯、辣椒等。
家住于庄附近的马列村村民郭侃告诉记者,这几年地震频发,山上的一些房屋受损。重建时,为了节省运建筑材料上山的费用,村民们就搬迁到河谷地区。
郭侃指着澎湃新闻记者说:“那家人因为5.12(汶川)地震搬家了,那家人因为4.20(雅安)地震搬家了,他们和我一样……谁知道呢?就连八九十岁的老人也没见过(这么大的洪水)。”
然而,很难确定山村的房子应该建在距离河流多远的地方才安全。
2023年9月,水利部发布《中小河流治理技术指南(试行)》,要求:“尽量保持河道自然形态,不缩窄河道,原则上避免弯道变直,根据计划行洪能力和控制要求,合理确定管理河道宽度和堤防距离。对现有堤防满足行洪要求的河段,原则上沿老堤线加固;对现有堤防不满足行洪要求的河段,经多方案比选论证后,采取疏浚河道、扩堤、退堤、增设堤防、重建跨河建筑物等措施,满足行洪要求。”
程小涛说,山村选址非常复杂,太低有洪涝灾害,太高取水不便,还有塌方风险,所以要注意提高村民的防灾意识,建房时要注意防洪、防侵蚀。
大窑沟下游村民的房屋均被贴上“停止使用”的标签,并由汉源县住房和城乡管理局签收。
(本文李凡、朱刚、汪晖、郑钊、郭侃为化名;陈诗宇亦对本文作出贡献。)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