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7 月 27 日,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背后的理想都城秩序与中国

admin 2024-07-29 阅读:2

_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成功了吗_如何看待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首都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如遗产名称所示,要理解“北京中轴线”作为世界遗产,离不开“理想”、“首都”、“秩序”、“中国”四个关键词。

“理想”:城市空间的典范

《周书·匠记》云:“匠筑国,方九里,边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上有九轨。左为宗庙,右为坛,背为市,市中有一人。”自元代以来,北京长期为中国大一统政权的首都,其规划以周人祖先故宫旦府营建都城的标准为准,可追溯至夏商周三朝时期的理想政治秩序,因此,都城空间模仿的根本原因,是对理想政治明晰性的追求。

中轴线恰恰是这一理想城市空间的“灵魂”:从隋唐长安城的朱雀街,到汉魏洛阳城的通陀街,再到如今北京的中轴线,中国传统都城的中轴线已日趋成熟。宏观上,古代中国强调选择“天下之中心”立国建都,历代帝王都奉行以中心为统治,体现了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心”与“和谐”的哲学理念;微观上,中轴线上逐渐铺开的是国家的政治机构、精神载体和生活场所。这样的功能划分,为建立理想的城市治理、国家治理模式提供了样板。

《都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首都因资源密度、权力集中、政治温度等因素,处于国家空间政治层级的顶端,具有“磁石效应”:全国各领域的精英往往聚集在首都,为首都的建设和繁荣贡献力量。

可以说,北京中轴线景观谱写了一曲古今都城建设的交响乐,其中不仅有以故宫、天坛、正阳门为代表的古代皇家宫殿、祭祀和城管建筑,也有以天安门建筑群为代表的近代公共建筑。后者的建立,一方面见证了北京中轴线由王朝时代的皇家禁区向人民公共生活空间的转变,另一方面也尊重和传承了北京中轴线,沿袭了“尊中左宗、右社稷”的传统城市规划原则,建筑形态也从古代建筑中汲取灵感,完美地融入中轴线。古今结合,使北京及其中轴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代表。

“秩序”:政治、文化与时间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评价说:“北京独特的宏伟秩序,就是由这条中轴线的确立而产生的。”这种宏伟秩序是由政治秩序、文化秩序和时间秩序共同塑造的。

以天安门为核心的建筑群构成了理想都城的政治秩序。天安门以北的皇城是元、明、清三代发布、分发中央政令和地方信息的核心和枢纽;天安门以南的长安街和天安门广场是皇城的核心。它与人民大会堂共同构成了今天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和文化活动的空间。

文化秩序还体现在中轴线上的其他公共建筑上。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建筑成为民族记忆的载体、民族精神的象征,而保存中国历代文物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让全国人民可以重温中国的历史。永定门内的天桥地区自清末以来就是民间艺人的聚集地,其构成的平民文化也成为首都文化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北京城中轴线整体体现的是京城的空间秩序,那么位于北京城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则可以视为时间秩序的载体。这一制度始创于元清时期,明代则延伸至地方重要城市,象征着国家最高政治秩序的时间管理。作为元清时期游牧政权的都城,北京的钟鼓楼规划着时间秩序,见证了两代政权从随水随草的游牧文明向扎根土地、不愿搬迁的农耕文明转变的过程。因为对于一个农耕政权来说,时间的计量关系到农业生产和国家的安全,正如《论语》所说:尧说:“天历在身,守中而行。” 对于时间秩序“中间”的把握成为受天托付的依据,也赋予了空间维度中的中轴在时间维度上的意义。

走向世界的中国杰作

近年来,中国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越来越注重其与世界沟通的意义:从2014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到2021年成功申报的“泉州:宋元中国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再到目前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无一体现出一种逐渐用全球语言诠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独特内涵的时代精神。

中国古代都城文化的影响是有其根源的,例如日本历史上的藤原京、平城京、长冈京、平安京的建造,被普遍认为与中国古代长安、洛阳、建康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放眼整个东亚文化圈,朝鲜半岛、印度支那半岛各国也在公元7、8世纪建造了中国式的都城和行政城市网络。这种各国竞相整修都城作为国家象征的现象,被专门研究中国都城史的日本学者名尾达彦称为“东亚都城时代”。

纵观世界,巴黎、柏林、华盛顿、堪培拉等城市在规划中都有“中轴线”设计。但与北京的中轴线相比,这些城市的中轴线大多形成于工业革命时期,其巴洛克风格不如北京那么突出。这些特色源于对城市景观的审美追求。正如查尔斯·狄更斯1842年访问华盛顿时所说:“这座城市的街道很宽阔,但我不知道它们从哪里开始;我沿着街道走一英里,看不到房屋、居民或通道;有公共建筑,但没有公众;有街道装饰,但没有街头市场。”

中轴线在扮演国家象征、民族精神载体角色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其作为“人民公园”的价值。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并非是这条延续800多年的文化脉络得以传承的结果。钟鼓楼脚下的广场人头攒动,每天都有不少市民在那里踢毽子、跳彩绸、玩陀螺、跳绳,这种烟火气息正是北京中轴线得以延续的逻辑和背景。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专栏主编:王震 文字编辑:王震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永凯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