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talia(意大利)和Frenza(法国),不太知名的球队
清人梁廷南(1796—1861,字章然,号藤华廷师)著有《海国四论》,该书第一卷《合省国志》中记载:
“比如,伊塔利亚,就是《明史》里意大利的一个称呼,康熙九年、十七年,雍正三年、五年,都向清廷进贡,这就是《礼记》里所说的意大利。”
至于扶郎察,疑为意大利管辖的扶郎察。据《阅海观志》记载,可能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分立为国,后归意大利,保留旧名,但分城治之。此因音译巧合。但徐朝钧、高侯《孟丘》云:“意大利方圆一万五千里。”
原来,弗兰察是明朝万历年间设立的,有一段时间还属于意大利。
如下图所示,通过查阅清代魏源(1794-1857,又名元达)《海国图志》卷二十七的记载,发现法国开国的经历与《海国思说》所说的基本相同。
看来法国的历史并没有宣传和想象的那么悠久。
所谓“天主教”,是拉丁文Cathlica的音译,即罗马公教。
他们都是部落,很多部落
和现在的西方历史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这确实是一个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资本主义从16世纪初就开始萌芽、发展。
启蒙运动发生在什么时候?17-18世纪。
哎,怕什么,没有思想启蒙,书本上也能搞资本主义啊!
在书籍史上,弗伦查从来都不是意大利的领土。相反,意大利被打败了……
2.厄立特里亚(Erido,伊伊王国,埃及)
稍显遗憾的是,《韩愈通》中关于安如多(埃及)的记载明显被篡改过,修改后的内容与《志方外记》大体相同,仅有些许差异。
然而即便如此,仍然可以发现不少伪造的痕迹。
“利维亚(非洲)东北方有一个大国,名叫安鲁多国。土地极其肥沃。中世纪时,这里曾有七年大丰收,随后又有七年大饥荒。当时有一位名叫约瑟的智者,教导人民要广积俭省,把国内所有的财富都用来储粮……”
《韩雨桐》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故事是根据中国历史杜撰的:
详情见前文:在自然灾害面前,圣经的外衣被撕成了好几个大洞,意外露出了里面藏匿的中国丝绸补丁,密密麻麻,几乎数不清。
其次,《韩语通》写“知将来者,名曰月瑟”,而《纸坊外记》又将其修改为:月瑟,即天主教中知将来的圣人。
而且,他还进行了夸张描述:
“在利维亚的东北方,有一个大国,名叫颜如朵,自古以来就闻名于世,以富饶著称。
天主教圣人约瑟下令百姓把全国的财富都用光,囤积粮食。饥荒来临时,不但救了国家,而且全国各地的人都来买粮食,把所有的财富都进口到国内,于是就富足无比。现在五谷极其丰收,牲畜最多,各种从外地来的瓜果植物都移植到这里,比平常茂盛多了。这片土地千百年来没有下过雨,也没有过云彩。国内有一条大河,叫尼罗河。河水一年流一次,从五月开始,逐渐上涨。当地人用量水量……”
无端的修饰和奉承话多了不少,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如图:
这一点,1844年本的《纸坊外记》与1623年本是一致的。
《韩语通》中有如下记载,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篡改的痕迹:
“一般来说,最高不超过二十一尺,是好年景,最低不超过十五尺,是坏年景。水中有肥沃的资源,水到之处,肥沃的资源就地上,不泥泞,可以施肥灌溉,万物生机勃勃。水涨时,许多城镇会被淹没,沿河居住的人们会等待时机,锁上门,乘船逃走。”
㫺(从前)有一位聪明的国王,一心想寻求治旱治水的方法。他找到了一位智者,名叫阿基米德,他制造了一种蓄水器,在一定的时间蓄水、放水,这就是龙尾车(阿基米德其实用的是中国的龙尾车)。字里行间都是西方的水法。这位学者聪明,喜欢研究事物。因为那片土地上没有云雾和雨水,所以每天早晨太阳照耀,晚上月亮星光闪耀,晚上睡觉时不用遮盖房屋,一抬眼就能看见天空,所以他预测和预言比其他地方都准确。
在《纸坊外记》中查找、比对这一段后发现,《纸坊外记》对其补充了更多的细节,并做了不少修改,如将“二十一丈”改为“二丈一尺”,将“十五尺”改为“一丈五尺”,删除了“且施肥灌溉,万物丰盈”等等。
后来修改时,发现“士人”一词不合适,是中国特有的概念,为了消除中国元素,就改为“国人”。
“语在西方水法”,“太西”二字是中国对西方的称呼,作者是艾如流,西方怎么能这样称呼自己的国家呢?因此必须删除。
“龙尾车”还增加了一个修饰语:“极其便捷”。
另外,《韩语通》中根本没有提到“天文”,修订时将“善于研究事物”改为“善于研究事物,探索真理”,形容他们“精通天文”,大加吹捧。
这样,《纸坊外记》这段话就以新的形式出现了:
“当地人以水位来判断收成的好坏,一般最高不超过21英尺,最低不超过15英尺。如果达到15英尺,就意味着收成不好,如果达到21英尺,就意味着收成好。”
洪水从来不会超过四十天。水中长满了肥沃的庄稼。水流到哪里,肥沃的庄稼就沉积在土壤上,土地不泥泞。因此土地极其肥沃。各种农作物和植物都长得茂盛。水涨起来的时候,许多城镇都被淹没了。洪水到来之前,全国人民都会封锁大门,把房子搬到船上去躲避。如果你远离河流,水就不会冲到你那里。
过去,国王为旱灾、水灾求助,找到了一个聪明机灵的人,名叫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制造了一个可以定时注水、排水的盛水器,极其方便,就是今天的龙尾车。中国人聪明伶俐,喜欢研究事物的道理,也善于天文观测。因为地上没有雨,也没有云雾,所以日月星辰昼夜明亮,晚上睡觉的时候,不用进室内,一抬眼就能看到天象。所以,他们的试验比较精妙,其他国家比不上他们。
在国家接受真宗教之前,他们喜欢进行淫秽的祭祀,甚至对动物也祭祀。牛耕田、马驮货、鸡晓晓等依靠人类利益的植物和树木,以及洋葱、大葱等蔬菜,都被当作鬼神一样崇拜,有些人甚至不敢吃。这太荒唐了。主耶稣降生时,尝了……
1844年版纸坊外记
1623年版的《纸坊外记》将“主耶稣诞生”误印为“降天”。
但从“主耶稣降生”开始的这句话,以及后面这句话“及至到了那里,入国的鬼像尽都倒塌了。后来有两三位圣人来讲道,从此有了不少有名的圣贤”在《韩语通》中是没有的,是新增的内容。
即使存在着上述诸多差异,但仍不影响清代在《秦鼎古今图书集成》中引用《纸坊外记》的相关内容。
那么“韩雨桐”呢?
被列为禁书,禁止在市面上流通!
3.金字塔的传说
我们既然到了埃及,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总要看看这些古书里的相关记载吧?
毕竟埃及有5000年的辉煌历史!金字塔肯定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对吧?
我们先来看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孔翰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方月报》是如何描述这份报纸的:该报本质上完全不属于宗教刊物范畴,完全没有宗教性质,其目的是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下图中的黄色方框就是所谓的金字塔。梅西纳人还被描述为非常精通天文学。
完整的世界地理地图集
《外国简史》是晚清初期“西人说西方”的著作,也是魏源百卷本《海国图志》所引的两部外国史著作之一,由马礼逊父子等新教传教士所写,难免有失偏颇。
上述文字中,将《元史》记载的“玛巴尔王国”称为“埃及与迈蒙尼德”,实属谬误。
“玛巴尔王国”其实就是宋代的朱尼王国,位于印度科罗曼德尔海岸。《明史·外史志Ⅵ》又称须里、西洋索里。
据《元史·外国志》卷三载:
“海外诸国中,唯玛巴尔、库兰二国能统领诸国,库兰为玛巴尔后军,泉州距其国约十万里。……(元朝)占城、玛巴尔均呈书称臣。”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19世纪的书籍是如何记载的,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纸坊外记》。《纸坊外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那个国家的妇女每次只怀一个孩子,就会生下三四个儿子。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骡子不会生育,但这个国家的骡子却能生育。
国王凿出了几座石台,形似宝塔,但不是石块,而是土丘般的巨石。台基宽 324 级台阶,高 275 级台阶,每级台阶高 4 英尺。即使你爬到台顶,用尽全力射击,也无法越过台基。
1844年版纸坊外记
古代有一座城市叫孟菲斯,现在叫开罗,是古代一个大国的首都,在西方闻名。
注意,在后来的《御制古今图书全集》《方舆会编-坤舆典-坤舆本部》中,“孟菲斯”、“如同宝塔”等表述,都凭空消失了。
城内有百门,每门高百丈,全用当地一种脂膏石(注:混凝土)砌成,十分坚固。
街道修建了三天,五百年前,他们是最强大的,善于用大象作战,周边大大小小的国家都对他们心生敬畏。
那里曾有不少诸侯国,如今都荒废了,城池也曾遭受过洪水的侵袭,侵蚀了下面的土壤,导致城池坍塌。不过,这座城池虽然大不如前,却依然有一条长达三十里的街道,全都作为集市使用。旅人熙熙攘攘,各种货物一应俱全。城内常有两三万头骆驼。”
1623年版《纸坊外记》
艾如留的《纸坊外记》写于1623年,“五百年前,最强盛。”往前推500年,也就是1123年,当时埃及是最强盛的吗?
但上述19世纪的《外国简史》、《万国地理全图》和《东西方月报》都说埃及拥有数千年的大文明,其繁荣昌盛的鼎盛时期是在3000至5000年前。
这怎么合适?
而且《纸坊外记》中并没有提到所谓的金字塔,只有几座形似宝塔的石台,难道当时这个名字还未确定?
关键是,这个国家已经被废弃,城市被洪水冲毁,成了一片废墟。
也就是说,哪怕曾经有一块石台,也被洪水冲毁,变成了废墟。
《韩语通》增订本也记载了石台,也形容石台形似宝塔,那么,原意是宝塔吗?
“地中有石台,雕凿成如宝塔大小,足有三百二十四级台阶,高二百七十五级(纸坊外记将“级”改为“级”),每级四尺(用中国计量单位)。登台射箭时,散箭不会超出台脚。”
救人一命胜造七层宝塔。宝塔长什么样?
宝塔其实挺不错的,但是风格有些不一样,而且埃及人不信奉佛教。
我们来算一下,这个平台的324个台阶到底有多长?一个台阶大概50-80厘米长,就取最长的80厘米。324×0.8=259.2米,相当于260米。如果台阶长度是50厘米,那么这个平台的长度就是162米。也就是说,这个宝塔的平台长度大概是162-260米。
我们来看看高度。它有 275 层,每层高 4 英尺。
明代尺子迄今仅发现五件,其中嘉靖牙尺最为精制,尺长32厘米。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罗哲文主编的文物教材《中国古代建筑》记载:明尺为32厘米(清代北京一尺也是32厘米)。因此,275×4×0.32=352米。
为什么要用尺子?《纸方外记》不是用中国度量衡吗?不用尺子还能用什么?
也就是说这些塔长约162-260米,高约352米。
目前,埃及境内共有96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最小的是门卡拉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基座原长230米,由于塔身外层石灰岩脱落,基座现已缩短为227米;塔身原高146.5米,因风化侵蚀,现已缩减为136.5米。
门卡拉金字塔是法老门卡拉修建的,高66.5米,底部长108.7米。
长度:一种为108.7-230米,另一种为162-260米;
高度:一处为352米,另一处为66.5-146.5米。
兄弟,这个误差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352米是什么概念?
深圳世嘉广场,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商业街,建筑高355.8米,是华强北商业街的地标建筑,也是深圳第七高楼。
深南大道上的地标建筑“汉京金融中心”位于深圳市南山区高新技术园区,高350米,是目前世界最高的全钢结构建筑,也是深圳第八高楼。
让我们来谈谈孟菲斯。
按照目前西方历史的说法,古都孟菲斯遗址位于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南端,距开罗西南约30公里。吉萨金字塔位于孟菲斯和开罗附近,但又介于两者之间,说明两座城市并非同一座。因此,孟菲斯肯定不是开罗的前身。
但《韩语通》和《纸方外记》均记载孟菲斯就是开罗。
《韩雨桐》:开罗就是孟菲斯
《纸坊外记》1844年版:古名孟菲斯,今称开罗。
不得不承认,《古今御制全书》的删减是好的,在后来的版本中,结尾处再也没有提到“孟菲斯就是开罗”。
有趣的是,上文中还提到了智者“阿基米德”教人们如何使用盛水器,而这个盛水器竟然就是中国独有的“龙尾车”。
他还说:“读书人往往聪明,喜欢研究事物。”研究事物以获得知识是中国独有的理念。
龙尾车是指用于农业排灌的水车,是一种利用筒内螺旋轮的旋转来提水的工具。
明徐光启《全农政书》卷十九载:“龙尾车,江边运水之器”。
听说元代的汪大渊曾经去过埃及,我就赶紧找到他写的《岛夷略传》一书进行查阅。
《列岛夷略》是一部元代中西海上交通史著作,原为《清源志》续篇。清源即泉州,又名刺桐港。元代泉州为海关所在地。
元至正九年(1349年),泉州道达鲁花赤阗余里认为《清源迁志》早已失传,《后志》直到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才编纂完成,便命吴建纂修《清源续志》,并命长年游历海外、熟知夷狄情况的汪大元撰写《道义志略》附在其上,由此产生了这本书。《道义志略》先附于《清源续志》后在泉州刊行,后来汪大元又在南昌将其书另册刊行。
现存的本子均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8年)袁氏所藏。光绪十八年(1892年),顺德龙凤标在北京刊刻《知府斋藏》,《岛夷略》即收录其中。此为元代以后唯一的刊刻本。《岛夷略》虽历经战火,仍为官私藏书家所珍。现天一阁、文渊阁、文津阁均有刊刻本或复本藏。
王大元(1311-?),字焕章,江西南昌人。
至顺元年(1330年),年仅20岁的汪大渊乘商船从泉州起航,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返回埃及,出红海经索马里、莫桑比克,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大利亚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至元二年(1334年)返回泉州。至元三年(1337年),汪大渊再次从泉州起航,经南太平洋诸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莫桑比克海峡、澳大利亚各地,至元五年(1339年)返回泉州。 两次下西洋,他行程数万里,到过220个国家和地区。
汪大渊在《岛夷记略》中明确说:“其山川、风土、景色、物产之奇异,皆有记载”,并说他所写的“皆亲眼所见”,即亲眼所见。
书中记载,泉州五寨商人居住在古里地门(今东帝汶):"昔泉州五寨人,遣数百人往商,行至此,通商者,死十八九人,仅存一二人,多已虚弱无力,无力回航。"
元朝远征爪哇、企图灭掉南宋后裔的残余势力,至今仍残余在勾栏山(今格兰岛);
沙里巴丹(今印度东海岸的那加帕坦)有一座建于1267年的中式砖塔,上刻汉字:“咸淳三年八月华工”;
龙崖门(今新加坡)“居住着男女和中国人”;
马鲁吉安(今伊朗西北部马拉格)的首领是一位来自临漳的中国人,名叫陈……
曾随郑和下西洋的翻译马欢读过此书,在《英雅胜览》中评论道:
“我曾读过《列岛夷易近志》,里面记载了天候、地理、人等的差别。我叹息道:‘天下之事,怎么差别这么大呢?……我才知道,《列岛夷易近志》的作者说得一点儿也不假。……’
据说埃及福斯塔特遗址曾出土数百件中国元代青花瓷器,在东非沿海的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的港口城市和岛屿上也发现了中国瓷器,坦桑尼亚基尔瓦岛出土的元代中期景德镇青花、釉里红瓷器也印证了《岛蛮记》的记载。
如果汪大渊去过埃及,他的书中会有浮图石台的记载吗?
经考证,有说法认为,书中所记载的“特凡里”即是今埃及北部港口达米埃塔(又译达米埃塔),位于尼罗河东支塞得港以西。
当然,特凡还有另外三种说法,一种说它在印度南端以西的迪鲁纳夫利地区,一种说它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南部,一种说它在苏门答腊岛上。
如上所示,没有提到任何宝塔或石台。
也有人认为,《岛夷记》中提到的“阿西里”即是今天埃及东部的库赛,“阿西里”条目下并没有发现所谓的佛塔或石台。
虽然我一直找来找去,一无所获,但当我把目光转向清代的《海国图志》时,却在其卷二十中,发现了一条非常有趣的记载:
“埃及位于阿维尼翁东北,东与亚洲的图鲁吉接壤,北濒地中海,西与的黎波里接壤,南与阿维尼翁东部各国为邻。这就是利玛窦所说的赫鲁多,《纸坊外史》称厄鲁多,《坤舆图》称厄里多。
首都开罗是闻名遐迩的国家,闻者无不惊叹,但其史书久已失传,其人物来源、朝代沿革均无从考证。
虽然书中描述了他极其富足辉煌的生活,但却没有留下任何遗迹来证明。
据《坤舆说》载,世界有七大奇迹,尔日多为其中之一:
一为尖形高台(塔已变为尖形高台),为铎鲁茂王所建。基座一里见方(三百二十四步变为一里),周长四里,高二百五十步(二百七十五步变为二百五十步)。每步宽二八尺五寸,高二尺五寸(四尺变为二尺五寸)。用细白石砌筑(不是石砌,是细白石砌筑)。总高六十一尺五寸(高度已变低)。顶可容五十人,日施工工人三十六万人。
第二是法罗岛上的高台,也是多鲁姆国王所建。它用山上的细白石砌成,作为底座,顶上安放火炬,夜间可照亮百里之外,使船只能找到港湾和道路。这些都是所谓荣华富贵之物。然而,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来证明这一点。”
《海国图志》50卷本于1842年完成,1843年1月3日(农历1842年12月3日)印刷出版。
1840年至1842年,英国以贸易为名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而后,随着力量平衡的增强和减弱,篡改人类集体记忆的疯狂行动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关注我,关注《坤舆纪胜》四大栏目,关注文学、历史、科学、生活资讯,发现不一样的有趣世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