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历史报告
编辑
时代背景
元代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时期。元代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蒙古人性格开朗、大方、不拘小节,以马背为生活来源,日常生活中喜欢听戏曲(出土的不少元青花瓷器作品可以证明这一点),从戏曲中感悟人生。因此,当时的制瓷工匠根据典型的戏曲故事创作青花图案,以表现圣君明臣的政治意义。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的创作与当时的社会风俗息息相关。至正青花瓷分为内销瓷和外销瓷,根据史料记载,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的特点属于内销瓷。[4]
历史
1392年,一个元代青花梅瓶(内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图)作为沐英的陪葬品被埋入地下。
1950年,明朝开国功臣沐英墓遭盗,大量文物流失。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便是被盗文物之一。当时,南京新街口附近有人在卖这个梅瓶。在南京文物公司工作的陈新民看到后,认定这是稀世珍宝,用5根金条买下。两年后,他将这个梅瓶无偿捐给了国家。
现藏于南京博物馆。[1][4-5]
文物专题报道
编辑
元 青花萧何月追韩信图梅瓶(3张)
元代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为景德镇窑烧制,高44.1厘米,底径13厘米,腹径28.4厘米,口径仅5.5厘米。胎体洁白细密,青花呈色稳定,白釉纯正,透明度极高。青花采用进口苏泥泊青颜料。无盖,小口,扁厚沿,短细颈,平肩,肩下敛,细腿,平底,造型端庄典雅。腹部绘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故事。 萧何、韩信、船夫形象刻画个性鲜明,以松、竹、梅、芭蕉、山石为背景,生动地展开一幅历史画卷。画外有五组纹饰。整只梅瓶纹饰繁缛,纹饰布局疏密有致。[2]
创作技能报告
编辑
元代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烧造于景德镇。在材料方面,所用材料是从西城进口的苏麻里青。苏麻里青来自西亚地区(具体产地已查不到),是一种低锰高铁的钴蓝料,含量在10%~19.05%,所以其青花色泽十分浓郁。这种蓝料最大的特点,是在釉料聚集的地方,会出现黑褐色的结晶斑点。在绘画技法方面,此瓶采用点青技法,所有纹饰图案都用一点完成,流畅有力,这与传统的青花染法有很大不同。[4]
文物鉴赏报告
编辑
元 青花萧何月追韩信图梅瓶(2张)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小口,丰肩,斜腹,平底,造型优美,线条圆润,典雅华贵,给人以庄重之美。白釉洁润,青料浓淡雅致,两者相得益彰。加之擦瓷、画瓷的劲笔,使画面宛如一幅画卷。
此梅瓶的妙处,在于瓶腹绘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秦末农民战争时期,韩信抛弃项羽投奔刘邦。在与韩信的多次交谈中,刘邦重臣萧何对韩信十分赏识。然而,一直不受重视的韩信,却渐渐心生不满,在南郑途中离去。萧何知道后,骑马连夜追赶,终于劝说韩信回心转意。萧何遂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遂任韩信为大将。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青花纹饰自上而下共六层,西番莲、杂宝满莲纹、变形莲瓣、垂珠等均服务于“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主体纹饰,使整个器物浑然一体,主题突出。元青花瓷中常以古史为装饰题材,反映出戏曲故事已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瓶上所绘人物表情生动,栩栩如生。萧何策马奔腾时的焦急,韩信江边观望时的犹豫,老船夫持桨而立时的期盼,都表现得惟妙惟肖。留白处则以松、梅、竹、石为衬,显得错落有致。[6-7]
文物价值报告
编辑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的发现,为我国研究元青花瓷的工艺、绘画、烧制、生平提供了重要证据。梅瓶作为国家级文物陈列在南京博物院精品展厅,真实地向人们展示了当时制瓷工艺和文化的最高水平,供人们学习和观摩。[4]
出土环境报告
编辑
沐英墓
沐英墓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山上(1950年属东山人民公社印堂村东将军山南麓)。根据出土墓志铭,该墓为沐英与原配夫人冯氏、后配夫人耿氏合葬墓。墓室为砖石结构,由雨沟、前室、中室、后室组成。后室三室并列,总长18.28米。该墓出土随葬品虽不多,但大多极为珍贵精美。[8]
保护措施公告
编辑
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元青花萧何月追韩信纹梅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名单。[3]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