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一切的皇帝名字和朝代 (中国历史两个半圣人,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半个曾国藩)

admin 2024-07-24 阅读:3

秦 秦始皇(赢政)、秦二世(胡亥) 汉 西汉:长陵(刘邦)、安陵(刘盈)、霸陵(刘恒)、阳陵(刘启)、茂陵(刘彻)、平陵(刘询) 杜陵(刘_)、延陵(刘骞)、义陵(刘欣)、康陵(刘_) 东汉:原陵(刘秀)、显节陵(刘庄)、敬陵(刘_)、慎陵(刘肇)、禅陵(刘协) 三国 蜀:蜀昭烈帝(刘备)、蜀后主(刘禅) 魏:魏太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鄙俗乡公(曹髦)、魏元帝(曹奂) 吴:吴武烈帝(孙坚)、吴大帝(孙权)、吴会稽王(孙亮)、吴景帝(孙休)、吴末帝(孙皓) 两晋 西晋: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邺)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晋明帝(司马绍)、晋成帝(司马衍)、晋康帝(司马岳) 晋穆帝(司马蚺)、晋哀帝(司马丕)、晋废帝(司马奕)、晋简文帝(司马昱) 晋孝武帝(司马曜)、晋安帝(司马德宗)、晋恭帝(司马德文) 十六国 安都陵(李雄)、苻坚墓、嘉平陵(赫连勃勃) 南北朝 初宁陵、 隋 泰陵(杨坚)、炀帝陵(杨广)、恭帝陵(杨侑) 唐朝 详细了解>> 高祖(李渊)、 太宗(李世民)、 高宗(李治)、中宗(李显)、 睿宗(李旦) 玄宗(李隆基)、 肃宗(李亨)、 代宗(李豫)、德宗(李适)、 顺宗(李诵) 宪宗(李纯)、 穆宗(李恒)、 敬宗(李湛)、文宗(李昂)、 武宗(李炎) 宣宗(李忱)、 懿宗(李温)、 僖宗(李儇)、哀帝(李拀) ***武则天*** 五代十国 后梁 北宋、辽 南宋、金、西夏 元 元太祖(铁木真)、元世祖(忽必烈) 明 太祖(朱元璋)、--(朱允文)、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 英宗(朱祁镇)、代宗( 祁钰)、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右樘) 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囱)、穆宗(朱载后)、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 嘉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 清 顺治(世祖-福临)、康熙(圣祖-玄烨)、雍正(世宗-胤祯)、乾隆(高宗-弘历) 嘉庆(仁宗-禺琰)、道光(宣宗-文宁)、咸丰(文宗-奕宁)、同治(穆宗-载淳) 光绪(德宗-载恬)、宣统(溥仪)

记得采用啊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朝代和皇帝的名字是?

转他人的盘古氏 有巢氏 女娲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帝 舜帝 夏大禹 夏启夏太康夏相 夏少康 夏杼夏槐 夏芒 夏泄 夏不降 夏扃 夏廑 夏孔甲 夏皋 夏发 夏桀商商汤 在位30年 外丙 在位3年 仲壬 太甲沃丁 太庚 小甲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庚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商纣周文王(姬昌) 武王(姬发) 成王(姬诵) 康王(姬钊) 昭王(姬瑕) 穆王(姬满) 共王(姬伊扈) 懿王(姬囏) 孝王(姬辟方) 夷王(姬燮) 厉王(姬胡) 周,召(共和) 宣王(姬静) 幽王(姬宫生) 平王(宜臼) 桓王(林) 庄王(佗) 厘王(胡齐) 惠王(阆) 襄王(郑) 顷王(壬臣) 匡王(班) 定王(瑜) 简王(夷) 灵王(泄心) 景王(贵) 悼王(猛) 敬王(丐) 元王(仁) 定王(介) 哀王(去疾) 考王(嵬) 威烈王(午) 安王(骄) 烈王(喜) 显王(扁) 慎靓王(定) 赧王(延) 秦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嬴胡亥) 秦三世(嬴子婴)两汉汉高祖刘邦 汉惠帝刘盈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 汉昭帝刘弗 陵汉宣帝刘询 汉元帝刘奭 汉成帝刘骜 汉哀帝刘欣 汉平帝刘衎 汉儒帝刘婴 汉光武帝刘秀 汉明帝刘庄 汉章帝刘炟 汉和帝刘肇 汉殇帝刘隆 汉安帝刘祜 汉顺帝刘保 汉冲帝刘炳 汉质帝刘缵 汉桓帝刘志 汉灵帝刘宏 汉献帝刘协魏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魏明帝(曹睿) 魏齐王(曹芳) 魏鄙俗乡公(曹髦) 魏元帝(曹奂)吴吴大帝(孙权) 会稽王(孙亮) 吴景帝(孙休) 乌程侯(孙皓)蜀昭烈帝(刘备)后主(刘禅)两晋武帝(司马炎) 惠帝(司马衷) 怀帝(司马炽) 愍帝(司马邺)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 成帝(司马衍) 康帝(司马岳)穆帝(司马聃) 哀帝(司马丕)废帝(司马奕)简文帝(司马昱)孝武帝(司马曜)安帝(司马德宗) 恭帝(司马德文)隋文帝(杨坚) 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 太宗(李世民) 高宗(李治) 则天皇帝(武则天) 中宗(李显) 睿宗(李旦) 玄宗(李隆基) 肃宗(李亨) 代宗(李豫)德宗(李适) 顺宗(李诵) 穆宗(李恒) 宪宗(李纯) 敬宗(李湛) 文宗(李昂) 武宗(李炎) 宣宗(李忱) 懿宗(李漼) 僖宗(李儇) 昭宗(李晔) 哀帝(李拀)宋太祖(赵匡胤) 太宗(赵光义) 真宗(赵恒) 仁宗(赵祯) 英宗(赵曙) 神宗(赵顼) 哲宗(赵煦) 徽宗(赵佶) 钦宗(赵恒) 高宗(赵构) 孝宗(赵伯宗) 光宗(赵敦) 宁宗(赵扩) 理宗(赵昀) 度宗(赵祺) 恭帝(赵显) 端宗(赵日正) 卫王(赵昺)元太祖(铁木真)太宗(窝阔台)定宗(贵由) 宪宗(蒙哥) 世祖(忽必烈)成宗(铁木耳)武宗(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剌)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阿剌吉八) 文宗(图帖木尔)明宗(和世宁宗)顺帝(妥欢帖睦尔)明太祖(朱元璋) 惠帝(朱允炆) 成祖(朱棣) 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 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璁)穆宗(朱载垕)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清帝王谱 姓氏:爱新觉罗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顺治帝福临,康熙帝玄烨,雍正帝胤祯,乾隆帝弘历嘉庆帝顒琰道光帝旻宁咸丰帝奕詝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恬宣统帝溥仪

中国历史帝王的名字及他们所统治朝代名字的详细排序?

一、中国现代皇帝详情: 中国历代皇帝究竟有几位?各说不一,假设只从秦始皇开局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假设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出来,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

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出来,中国帝王应该周(约前11世纪——前256)祖(朱晃,又名温、全忠)——开平、乾化 末帝(朱真)——乾化、贞明、龙德 后唐(923——936) 庄宗(李存勖)——同光 明宗(李亶)——天成、长兴 闵帝(李从厚)——应顺 末帝(李从珂)——清泰 后晋(936——947) 高祖(石敬瑭)——天福 出帝(石重贵)——天福、开运 后汉(947——950) 高祖(刘皓,本名知远)——天福、乾佑 隐帝(刘承佑)——乾佑 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广顺、显德 世宗(柴荣)——显德 恭帝(柴宗训)——显德 宋(960——1279)[北宋、南宋] 北宋(960——1127) 太祖(赵匡胤)——建隆、乾德、开宝 太宗(赵炅,本名匡义,又名光义)——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真宗(赵恒)——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 仁宗(赵祯)——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 英宗(赵曙)——治平 神宗(赵顼)——熙宁、元丰 哲宗(赵煦)——元佑、绍圣、元符 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钦宗(赵桓)——靖康 南宋(1127——1279) 高宗(赵构)——建炎、绍兴 孝宗(赵慎)——隆兴、乾道、淳熙 光宗(赵敦)——绍熙 宁宗(赵扩)——庆元、嘉泰、开禧、嘉定 理宗(赵昀)——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 度宗(赵祺)——咸淳 恭宗(赵显)——德佑 端宗(赵是)——景炎 帝丙(赵丙)——祥兴 辽[耶律氏](907——1125) 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天赞、天显 太宗(耶律德光)——天显、会同、大同 世宗(耶律阮)——天禄 穆宗(耶律璟)——应历 景宗(耶律贤)——保宁、乾亨 圣宗(耶律隆绪)——乾亨、统和、开泰、太平 兴宗(耶律宗真)——景福、重熙 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咸雍、大(太)康、大安、寿昌(隆) 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统、天庆、保大 金[完颜氏](1115——1234) 太祖(完颜文,本名阿骨打)——收国、天辅 太宗(完颜晟)——天会 熙宗(完颜亶)——天会、天眷、皇统 海陵王(完颜亮)——天德、贞元、正隆 世宗(完颜雍)——大定 章宗(完颜璟)——明昌、承安、泰和 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崇庆、至宁 宣宗(完颜珣)——贞佑、兴定、元光 哀宗(完颜守绪)——正大、开兴、天兴 元[孛儿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 拖雷(监国) 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 乃马真后(称制) 定宗(孛儿只斤贵由) 海迷失后(称制) 宪宗(孛儿只斤蒙哥) 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中统、至元 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元贞、大德 武宗(孛儿只斤海山)——至大 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延佑 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至治 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泰定、致和 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天顺 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天历 明宗(孛儿只斤和世剌)——至顺 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至顺 顺帝(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洪武 惠帝(朱允文)——建文 成祖(朱棣)——永乐 仁宗(朱高炽)——洪熙 宣宗(朱瞻基)——宣德 英宗(朱祁镇)——正统 代宗(朱祁钰)[景帝]——景泰 英宗(朱祁镇)——天顺 宪宗(朱见深)——成化 孝宗(朱佑樘)——弘治 武宗(朱厚照)——正德 世宗(朱厚璁)——嘉靖 穆宗(朱载后)——隆庆 神宗(朱翊钧)——万历 光宗(朱常洛)——泰昌 熹宗(朱由校)——天启 思宗(朱由检)——崇祯 清[爱新觉罗氏](1616——1911) 清建国于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始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崇德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 世宗(爱新觉罗胤祯)——雍正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 仁宗(爱新觉罗顒琰)——嘉庆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 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宣统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 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商 约公元16世纪-约公元前1066 周 西 周 约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 东 周 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春秋时代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时代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秦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汉 西 汉 公元前206-公元23 东 汉 25-220 三国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2-280 西 晋 265-316 东晋 十六国 东 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 南 朝 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北 朝 北 魏 386-534 东 魏 534-550 北 齐 550-577 西 魏 535-557 北 周 557-581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国 后 梁 907-923 后 唐 923-936 后 晋 936-946 后 汉 947-950 后 周 951-960 十 国 902-979 宋 北 宋 960-1127 南 宋 1127-1279 辽 907-1125 西 夏 1032-1227 金 1115-1234 元 1279-1368 明 1368-1644 清 1644-1911 中华民国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民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桀 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 汤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已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纣 周(约前11世纪——前256)[西周、东周]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武王(姬发) 成王(姬诵) 康王(姬钊) 昭王(姬瑕) 穆王(姬满) 共王(姬翳扈) 懿王(姬鞯) 孝王(姬辟方) 夷王(姬燮) 厉王(姬胡) 共和 宣王(姬静) 幽王(姬宫星) 东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桓王(姬林) 庄王(姬佗) 禧王(姬胡齐) 惠王(姬阆) 襄王(姬郑) 顷王(姬壬臣) 匡王(姬班) 定王(姬瑜) 简王(姬夷) 灵王(姬泄心) 景王(姬贵) 悼王(姬猛) 敬王(姬丐) 元王(姬仁) 贞定王(姬介) 哀王(姬去疾) 思王(姬叔) 考王(姬嵬) 威烈王(姬午) 安王(姬骄) 烈王(姬喜) 显王(姬扁) 慎靓王(姬定) 赧王(姬延) 秦[秦帝国(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

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己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

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成功一致,称始皇帝。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 孝文王(嬴柱) 庄襄王(嬴子楚) 始皇帝(嬴政) 二世皇帝(嬴胡亥) 汉(前206——公元220)[西汉、东汉] 西汉(前206——公元25) 包含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 惠帝(刘盈) 高后(吕雉) 文帝(刘恒)——后元 景帝(刘启)——中元、后元 武帝(刘彻)——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昭帝(刘弗陵)——始元、元凤、元平 宣帝(刘询)——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元帝(刘示)——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成帝(刘骜)——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哀帝(刘欣)——建平、元寿 平帝(刘侃)——元始 孺子婴(王莽摄政)——居摄、初始 [新]王莽——始建国、天凤、地皇 更始帝(刘玄)——更始 东汉(25——220) 光武帝(刘秀)——建武、建武中元 明帝(刘庄)——永平 章帝(刘怛)——建初、元和、章和 和帝(刘肇)——永元、元兴 殇帝(刘隆)——延平 安帝(刘祜)——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 顺帝(刘保)——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 冲帝(刘炳)——永嘉 质帝(刘缵)——本初 桓帝(刘志)——建和、敌对、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 灵帝(刘宏)——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献帝(刘协)——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三国(220——280)[魏、蜀汉、吴] 魏(220——265) 文帝(曹丕)——黄初 明帝(曹壑)——太和、青龙、景初 齐王(曹芳)——正始、嘉平 鄙俗乡公(曹髦)——正元、甘露 勃帝[曹奂(陈留王)]——景元、咸熙 蜀汉(221——263) 昭烈帝(刘备)——章武 后主(刘禅)——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吴(222——280) 大帝(孙权)——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 会稽王(孙亮)——建兴、五凤、太平、 景帝(孙休)——永安 乌程侯(孙皓)——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 晋(265——420)[东晋、西晋] 西晋(265-317) 武帝(司马炎)——泰始、咸宁、太康、太熙 惠帝(司马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兴、光熙 怀帝(司马炽)——永嘉 愍帝(司马邺)——建兴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已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纣 周(约前11世纪——前256)[西周、东周]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武王(姬发) 成王(姬诵) 康王(姬钊) 昭王(姬瑕) 穆王(姬满) 共王(姬翳扈) 懿王(姬鞯) 孝王(姬辟方) 夷王(姬燮) 厉王(姬胡) 共和 宣王(姬静) 幽王(姬宫星) 东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桓王(姬林) 庄王(姬佗) 禧王(姬胡齐) 惠王(姬阆) 襄王(姬郑) 顷王(姬壬臣) 匡王(姬班) 定王(姬瑜) 简王(姬夷) 灵王(姬泄心) 景王(姬贵) 悼王(姬猛) 敬王(姬丐) 元王(姬仁) 贞定王(姬介) 哀王(姬去疾) 思王(姬叔) 考王(姬嵬) 威烈王(姬午) 安王(姬骄) 烈王(姬喜) 显王(姬扁) 慎靓王(姬定) 赧王(姬延) 秦[秦帝国(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

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己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

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成功一致,称始皇帝。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 孝文王(嬴柱) 庄襄王(嬴子楚) 始皇帝(嬴政) 二世皇帝(嬴胡亥) 汉(前206——公元220)[西汉、东汉] 西汉(前206——公元25) 包含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 惠帝(刘盈) 高后(吕雉) 文帝(刘恒)——后元 景帝(刘启)——中元、后元 武帝(刘彻)——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昭帝(刘弗陵)——始元、元凤、元平 宣帝(刘询)——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元帝(刘示)——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成帝(刘骜)——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哀帝(刘欣)——建平、元寿 平帝(刘侃)——元始 孺子婴(王莽摄政)——居摄、初始 [新]王莽——始建国、天凤、地皇 更始帝(刘玄)——更始 东汉(25——220) 光武帝(刘秀)——建武、建武中元 明帝(刘庄)——永平 章帝(刘怛)——建初、元和、章和 和帝(刘肇)——永元、元兴 殇帝(刘隆)——延平 安帝(刘祜)——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 顺帝(刘保)——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 冲帝(刘炳)——永嘉 质帝(刘缵)——本初 桓帝(刘志)——建和、敌对、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 灵帝(刘宏)——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献帝(刘协)——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三国(220——280)[魏、蜀汉、吴] 魏(220——265) 文帝(曹丕)——黄初 明帝(曹壑)——太和、青龙、景初 齐王(曹芳)——正始、嘉平 鄙俗乡公(曹髦)——正元、甘露 勃帝[曹奂(陈留王)]——景元、咸熙 蜀汉(221——263) 昭烈帝(刘备)——章武 后主(刘禅)——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吴(222——280) 大帝(孙权)——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 会稽王(孙亮)——建兴、五凤、太平、 景帝(孙休)——永安 乌程侯(孙皓)——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 晋(265——420)[东晋、西晋] 西晋(265-317) 武帝(司马炎)——泰始、咸宁、太康、太熙 惠帝(司马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兴、光熙 怀帝(司马炽)——永嘉 愍帝(司马邺)——建兴 东晋(317——420) 元帝(司马睿)——建武、大兴、永昌 明帝(司马绍)——永昌、太宁 成帝(司马衍)——太宁、咸和、咸康 康帝(司马岳)——建元 穆帝(司马聃)——永和、升平 哀帝(司马丕)——隆和、兴宁 海西公(司马奕)——太和 简文帝(司马昱)——咸安 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太元 安帝(司马德宗)——隆安、元兴、义熙 恭帝(司马德文)——元熙 南北朝(420——589) 南朝(宋、齐、梁、陈) 宋(420——479) 武帝(刘裕)——永初 少帝(刘义符)——景平 文帝(刘义隆)——元嘉 孝武帝(刘骏)——孝建、大明 前废帝(刘子业)——永光、景和 明帝(刘彧)——泰始、泰豫 后废帝[刘昱(苍梧王)]——元徽 顺帝(刘淮)——升明 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建元 武帝(萧赜)——永明 郁林王(萧昭业)——隆昌 海陵王(萧昭文)——延兴 明帝(萧鸾)——建武、永泰 东昏侯(萧宝卷)——永元 和帝(萧宝融)——中兴 梁(502——557) 武帝(萧衍)——天监、个别、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简文帝(萧纲)——大宝 元帝(萧绎)——承圣 敬帝(萧方智)——绍泰、太平 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永定 文帝(陈倩)——天嘉、天康 废帝[陈伯宗(临海王)]——光大 宣帝(陈顼)——太建 后主(陈叔宝)——至德、祯明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一致北边。

道武帝(拓跋圭)——登国、皇始、天兴、天赐 明元帝(拓跋嗣)——永兴、神瑞、泰常 太武帝(拓跋焘)——始光、神珈、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南安王(拓跋余)——永(承)平 文成帝(拓跋睿)——兴安、兴光、太安、敌对 献文帝(拓跋弘)——天安、皇兴 孝文帝(元宏)——延兴、承明、太和 宣武帝(元恪)——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孝明帝(元诩)——熙平、神龟、正光、孝昌、武泰 孝庄帝(元子攸)——建义、永安 长广王(元晔)——建明 节闵帝(元恭)——普泰 安宁王(元朗)——中兴 孝武帝(元攸)——太昌、永兴、永熙 东魏(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元象、兴和、武定 北齐(550——577) 文宣帝(高洋)——天保 废帝(高殷)——乾明 孝昭帝(高演)——皇建 武成帝(高湛)——太宁、河清 后主(高纬)——天统、武平、隆化 幼主(高恒)——承光 西魏(536——556) 文帝(元宝炬)——大统 废帝(元钦) 恭帝(元廓) 北周(557——581)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武成 武帝(宇文邕)——保定、建德、宣政 宣帝(宇文赟)——大成 静帝(宇文阐)——大象、大定 隋(581——618) 隋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成功一致。

文帝(杨坚)——开皇、仁寿 炀帝(杨广)——大业 恭帝(杨侑)——义宁 唐(618——907) 高祖(李渊)——武德 太宗(李世民)——贞观 高宗(李治)——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中宗(李显,又名哲)——嗣圣 睿宗(李旦)——文化 武后(武曌)——光宅、垂拱、永昌、载初 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天授、吉祥、短命、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 中宗(李显,又名哲),复唐国号——神龙、景龙 睿宗(李旦)——景云、太极、延和 玄宗(李隆基)——后天、开元、天宝 肃宗(李亨)——至德、乾元、上元 代宗(李豫)——宝应、广德、永泰、大历 德宗(李适)——建中、兴元、贞元 顺宗(李诵)——永贞 宪宗(李纯)——元和 穆宗(李恒)——长庆 敬宗(李湛)——宝历 文宗(李昂)——宝历、大(太)和、开成 武宗(李炎)——会昌 宣宗(李忱)——大中 懿宗(李崔)——大中、咸通 僖宗(李儇)——咸通、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 昭宗(李晔)——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佑 哀帝(李柷)——天佑 五代(907——960)[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后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温、全忠)——开平、乾化 末帝(朱真)——乾化、贞明、龙德 后唐(923——936) 庄宗(李存勖)——同光 明宗(李亶)——天成、长兴 闵帝(李从厚)——应顺 末帝(李从珂)——清泰 后晋(936——947) 高祖(石敬瑭)——天福 出帝(石重贵)——天福、开运 后汉(947——950) 高祖(刘皓,本名知远)——天福、乾佑 隐帝(刘承佑)——乾佑 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广顺、显德 世宗(柴荣)——显德 恭帝(柴宗训)——显德 宋(960——1279)[北宋、南宋] 北宋(960——1127) 太祖(赵匡胤)——建隆、乾德、开宝 太宗(赵炅,本名匡义,又名光义)——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真宗(赵恒)——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 仁宗(赵祯)——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 英宗(赵曙)——治平 神宗(赵顼)——熙宁、元丰 哲宗(赵煦)——元佑、绍圣、元符 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钦宗(赵桓)——靖康 南宋(1127——1279) 高宗(赵构)——建炎、绍兴 孝宗(赵慎)——隆兴、乾道、淳熙 光宗(赵敦)——绍熙 宁宗(赵扩)——庆元、嘉泰、开禧、嘉定 理宗(赵昀)——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 度宗(赵祺)——咸淳 恭宗(赵显)——德佑 端宗(赵是)——景炎 帝丙(赵丙)——祥兴 辽[耶律氏](907——1125) 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天赞、天显 太宗(耶律德光)——天显、会同、大同 世宗(耶律阮)——天禄 穆宗(耶律璟)——应历 景宗(耶律贤)——保宁、乾亨 圣宗(耶律隆绪)——乾亨、统和、开泰、太平 兴宗(耶律宗真)——景福、重熙 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咸雍、大(太)康、大安、寿昌(隆) 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统、天庆、保大 金[完颜氏](1115——1234) 太祖(完颜文,本名阿骨打)——收国、天辅 太宗(完颜晟)——天会 熙宗(完颜亶)——天会、天眷、皇统 海陵王(完颜亮)——天德、贞元、正隆 世宗(完颜雍)——大定 章宗(完颜璟)——明昌、承安、泰和 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崇庆、至宁 宣宗(完颜珣)——贞佑、兴定、元光 哀宗(完颜守绪)——正大、开兴、天兴 元[孛儿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 拖雷(监国) 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 乃马真后(称制) 定宗(孛儿只斤贵由) 海迷失后(称制) 宪宗(孛儿只斤蒙哥) 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中统、至元 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元贞、大德 武宗(孛儿只斤海山)——至大 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延佑 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至治 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泰定、致和 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天顺 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天历 明宗(孛儿只斤和世剌)——至顺 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至顺 顺帝(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洪武 惠帝(朱允文)——建文 成祖(朱棣)——永乐 仁宗(朱高炽)——洪熙 宣宗(朱瞻基)——宣德 英宗(朱祁镇)——正统 代宗(朱祁钰)[景帝]——景泰 英宗(朱祁镇)——天顺 宪宗(朱见深)——成化 孝宗(朱佑樘)——弘治 武宗(朱厚照)——正德 世宗(朱厚璁)——嘉靖 穆宗(朱载后)——隆庆 神宗(朱翊钧)——万历 光宗(朱常洛)——泰昌 熹宗(朱由校)——天启 思宗(朱由检)——崇祯

把个个朝代和历代皇帝按顺序陈列出来。。谢谢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尧舜禹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一致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启动了四年的楚汉抗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南北朝--公元386-581年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速记口诀: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唐朝皇帝的陈列顺序高祖李渊(566-635) 618年称帝,在位9年,626年让位于李世民高祖李渊,陕西人,世袭为唐公。

617年出任太原留守。

隋末农民起义时,他伺机起兵攻入长安,建设唐朝。

李渊是一个酒色之徒,并无雄才大约。

退位后死于635年,时年70岁。

太宗李世民(598-649)626年即位,在位24年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

在唐朝一致全国的一系列抗争中,他是起选择性作用的军队统帅,在即位后,又经过一系列的革新措施,成功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628-683) 649年即位,在位34年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

政治上碌碌无为,前期被武则天把持朝政。

683年病死,时年56岁。

则天皇帝(624-705) 690年即位,在位15年武则天于655年被高宗立为皇后,开局介入朝政,690年自立为帝,国号“周”,只管称帝十几年,实践统治却有五十多年。

武则天当政时期,社会开展很快,国库丰盈。

她留意提拔人才,量才实用。

她于705年让位与李显,同年病死,时年82岁。

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

中宗李显(656-710)(683-684;705-710)在位,在位6年中宗李显,李治第六子,李治死后即位,但仅仅2月,被武后所废。

705年武后让位与李显,碌碌无为,被皇后韦氏毒死,时年55岁。

睿宗李旦(662-716)(684-690;710-712)在位,在位8年睿宗李旦,高宗第八子。

684年被武后拥立为帝,690年被废。

710年其子李隆基歼灭韦后,拥李旦为帝,712年让位与李隆基,死于716年,时年55岁。

玄宗李隆基(685-761)(712-756)年在位,在位43年李隆基,睿宗第三子。

在位前期,不失为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使国库丰盈,百姓安乐。

但前期,却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以至政治糜烂,“安史之乱”险些葬送大唐江山。

756年他让位与其子李亨,761年死,时年77岁。

肃宗李亨(711-762) 756年即位,在位7年肃宗李亨,玄宗第三子。

“安史之乱”时被拥立为帝。

死于762年,时年52岁。

代宗李豫(726-779) 762年即位,在位17年代宗李豫,肃宗长子。

762年被宦官拥立为帝。

平乱守成,中才之主。

死于779年,时年54岁。

德宗李适(742-805) 779年即位,在位25年德宗李适,代宗长子,他猜忌苛刻,重用忠直,为唐朝消亡埋下了祸根。

死于805年,时年64岁。

顺宗李诵(761-806) 805年即位,在位八个月顺宗李诵,德宗长子。

在位不到1年,退位给李纯,806年死,时年46岁。

宪宗李纯(778-820) 805年即位,在位15年李纯,顺宗长子。

宪宗依托一些良相,在一致抗争中取得了一些成就。

自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宪宗时,基本完结了。

但他重用宦官,终被宦官所杀。

时年43岁。

穆宗李恒(795-824) 820年即位,在位25年穆宗李恒,宪宗第三子。

穆宗是一个荒淫的皇帝,刚登位就纵情声色。

他希求长生不老,服药适量而死,时年30岁。

敬宗李湛(809-826) 824年即位,在位3年敬宗李湛,穆宗长子。

826年12月被宦官杀死。

时年18岁。

文宗李昂(809-840) 827年即位,在位14年文宗是穆宗的第二子,他当政时宦官专权,文宗成为宦官的傀儡。

死于840年时年32岁。

武宗李炎(814-846) 840年即位,在位6年武宗李炎,穆宗第五子。

武宗在位时,社会矛盾有必定的缓解,但他信仰道教,吃丹药而亡,时年33岁。

宣宗李忱(810-859) 846年即位,在位13年宣宗李忱,宪宗第十三子,是武宗的叔父,也因吃丹药毒死,时年50岁。

懿宗李温(833-873) 859年即位,在位14年懿宗,宣宗长子。

他的生存十分荒淫,政治糜烂,社会矛盾尖利。

死于873年时年41岁。

僖宗李儇(862-888) 873年即位,在位15年僖宗,懿宗第五子。

在位时期出现了黄巢指导的农民起义,一度霸占长安。

僖宗死于888年,时年27岁。

昭宗李晔(867-904) 888年即位,在位15年昭宗李晔,懿宗第七子。

被朱温(即后梁太祖)所杀,时年38岁。

哀帝李拀(892-908) 904年即位,在位4年逊位哀帝为昭宗第九子,907年让位与朱温,908年被朱温所杀,时年17岁。

北宋(公元960——1127年)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1)宋太祖赵匡胤生卒:927——976.12 50岁在位:960——976.12建隆(960——963.11)乾德(963.11——968.11)开宝(968.11——976.12)三弟(2)宋太宗赵匡义(又名赵光义、赵炅)生卒:939——997.3 59岁在位:976.12——997.3太平兴国(976.12——984.11)雍熙(984.11——987)端拱(988——989)淳化(990——989)至道(995——997)因箭伤屡发而死三子(3)宋真宗赵恒(原名赵德昌)生卒:968——1022.2 55岁在位:997.3——1022.2咸平(998——1003)景德(1004——1007)大中祥符(1008——1016)天禧(1017——1021)乾兴(1022)六子(4)宋仁宗赵桢(原名赵受益)生卒:1010——1063.3 55岁在位:1022.2——1063.3天圣(1023——1032)明道(1032——1033)景佑(1034——1038)宝元(1038.11——1040.2)康定(1040.2——1041.11)庆历(1041.11——1048)皇佑(1049——1054.3)至和(1054.3——1056.9)嘉佑(1056.9——1063)中毒暴亡堂侄,收为养子(5)宋英宗赵曙生卒:1032——1067.1 36岁在位:1063.4——1067.1治平(1064——1067)子(6)宋神宗赵顼(原名赵仲针)生卒:1048——1085.3 38岁在位:1067.1——1085.3熙宁(1068——1077)元丰(1078——1085)长子(7)宋哲宗赵煦(原名赵名佣)生卒:1077——1100.1 24岁在位:1085.3——1100.1元佑(1086——1094.4)绍圣(1094.4——1098.5)元符(1098.6——1100)弟(8)宋徽宗赵佶生卒:1082——1135 54岁在位:1100.1——1125.12建中靖国(1101)崇宁(1102——1106)大观(1107——1110)政和(1111——1118.10)重和(1118.11——1119.2)宣和(1119.2——1125)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子(9)宋钦宗赵桓(原名赵亶)生卒:1100——1156 57岁在位:1125.12——1127.3靖康(1126——1127.3)国亡被俘后被马踩死金灭北宋 北宋亡南宋(公元1127——1279年)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1)宋高宗赵构生卒:1107——1187 81岁在位:1127.5——1162.6建兴(1127.5——1130)绍兴(1131——1162)禅位于子养子(2)宋孝宗赵昚(原名赵伯琮)生卒:1127——1194.6 68岁在位:1162.6——1189.2隆兴(1163——1164)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禅位于子三子(3)宋光宗赵敦生卒:1127——1194.6 68岁在位:1189.2——1194.6绍熙(1190——1194)被废三子(4)宋宁宗赵扩生卒:1168——1224.8 57岁在位:1194.7——1224.8庆元(1195——1200)嘉泰(1201——1204)开禧(1205——1207)嘉定(1208——1224)服金丹中毒而死侄,养子(5)宋理宗赵昀(原名赵与莒)生卒:1205——1264.10 60岁在位:1124.8——1264.10宝庆(1225——1227)绍定(1228——1233)端平(1234——1236)嘉熙(1237——1240)淳佑(1241——1252)宝佑(1253——1258)开庆(1259)景定(1260——1264)侄(6)宋度宗赵禥(原名赵孟启)生卒:1240——1274.7 35岁在位:1264.10——1274.7咸淳(1265——1274)二子(7)宋恭宗赵显生卒:1271——1323 53岁在位:1274.7——1276.2德佑(1275——1276.2)被俘送入西zang,后被冤杀长兄(8)宋端宗赵昰生卒:1268——1278.4 11岁在位:1276.5——1278.4景炎(1276.5——1278.4)在元军追击中受惊而死弟(9)宋祥兴帝赵昺生卒:1271——1279.2 9岁在位:1278.4——1279.2祥兴(1278.5——1279)由陆秀夫背负投海而死元灭南宋 南宋亡元朝皇帝谱太祖铁木真(1162-1227)1206年称汗,在位22年太祖铁木真,姓奇渥温,名铁木真,蒙古族人。

1206年,被蒙古贵族推举为“成吉思汗”。

之后启动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死于1227年,庙号太祖。

太宗窝阔台(1186-1241)1229年即位,在位13年窝阔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后,由其四子拖雷监国一年,1229年才由窝阔台即位。

1234年,联结宋朝灭掉金国。

又攻南宋,1241年,死时年56岁。

昭慈皇后----(1242-1246)年称制昭慈皇后,姓乃马真,窝阔台的第六皇后。

窝阔台死后,推举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称制。

定宗贵由(1206-1248)1246年即位,在位3年定宗,名贵由,太宗长子,母乃马真氏。

1246年即位,1248年死,时年43岁。

钦淑皇后----(1248-1251)年称制钦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

宪宗蒙哥(1208-1259)1251年即位,在位9年宪宗,姓奇渥温,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父拖雷。

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继续扩张,1257年霸占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击四川钓鱼城时,被炮石击伤而死。

时年52岁。

世祖忽必烈(1215-1294)1260年即位,在位35年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温,父拖雷,蒙哥的弟弟。

1260年即位,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

改国号“元”。

死于1294年,时年80岁。

成宗铁木耳(1265-1307)1294年即位,在位13年成宗,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

被称为“擅长守成”之君。

死于1307年,时年42岁。

武宗海山(1281-1311)1307年即位,在位4年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孙子,父答刺麻八拉。

海山是以军理想力取得帝位的。

所以在即位后增强中央集权。

死于1311年,时年31岁。

仁宗(1285-1320)1311年即位,在位10年仁宗,名爱育黎拔力八达。

武宗的弟弟。

他即位后应用儒家思维作为统治工具,并清除武宗的弊政。

死于1320年,时年36岁。

英宗(1303-1323)1320年即位,在位4年英宗,性奇渥温,名硕德八刺,仁宗嫡子。

英宗即位后启动改造政治。

颇为振作。

执法严明。

于1323年,宫廷政变被杀。

时年21岁。

泰定帝(1276-1328)1323年即位,在位5年泰定帝,名也孙铁木儿,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孙,父甘麻拉。

1323年被拥为帝。

基本保管了仁,英二朝的革新成绩。

死于1328年,时年53岁。

天顺帝(1320-1328)1328年9月即位,在位1个月天顺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儿子。

在位1月,战胜逃亡,不知所终。

文宗(1304-1332)(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文宗,名图帖木尔,武宗次子。

与拥立天顺帝的倒刺沙启动内战,胜利后即位。

死于1332年,时年29岁。

明宗(1300-1329)(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在位八个月被毒死。

时年30岁。

宁宗(1326-1332)(1332.10-1332.11)在位,在位月余宁宗,名懿磷质班,元明宗次子。

顺帝(1320-1370)(1333-1368)年在位,在位36年顺帝,名妥欢帖睦尔,明宗长子。

其间,迸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谴大将徐达率领明军攻入大都,顺帝出逃,元亡。

1370年,顺帝病死,时年51岁。

明代年表年号 纪年 庙号 名字 即位时期 即位年龄 在位年数 死时年龄 世系洪武 1368 太祖 朱元璋 洪武元年正月(1368.1) 41 31 71 朱世珍之子建文 1398 惠帝 朱允文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1398.6) 22 4 朱元璋之孙永乐 1402 成祖 朱棣 建文四年六月(1402.7) 43 22 65 朱元璋之第四子洪熙 1424 仁宗 朱高炽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1424.9) 47 1 48 朱棣之长子宣德 1425 宣宗 朱瞻基 洪熙元年六月(1425.6) 28 10 38 朱高炽之长子正统 1435 英宗 朱祁镇 宣德十年正月(1435.2) 9 14 朱瞻基之长子景泰 1450 代宗 祁钰 正统十四年九月(1450.9) 22 8 30 朱瞻基之次子天顺 1457 英宗 朱祁镇 景泰八年正月复辟(1457.2) 31 8 38成化 1464 宪宗 朱见深 天顺八年正月(1464.2) 18 23 41 朱祁镇之长子弘治 1487 孝宗 朱佑樘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1487.2) 18 18 36 朱见深之第三子正德 1505 武宗 朱厚照 弘治十八年五月(1505.6) 15 16 31 朱右樘之长子嘉靖 1521 世宗 朱厚璁 正德十六年四月(1521.5) 15 45 60 朱右樘之侄隆庆 1567 穆宗 朱载后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2) 30 6 36 朱厚囱之第三子万历 1572 神宗 朱翊钧 隆庆六年六月(1572.7) 10 48 58 朱载后之第三子泰昌 1620 光宗 朱常洛 万历四十八年八月(1620.8) 39 1月 39 朱翊钧之长子天启 1620 嘉宗 朱由校 泰昌元年九月(1620.10) 16 7 23 朱常洛之长子崇祯 1627 思宗 朱由检 天启七年八月(1627.10) 18 17 35 朱常洛之第五子清朝的历届皇帝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世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

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

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兵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

长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

(1):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爱新觉罗。

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

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

努尔哈赤宁远战胜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

庙号“太宗”。

第一个庙号“太祖”(2):顺治: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

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他是清朝历史上惟一地下归依禅门的皇帝。

(3):康熙: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

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期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4):雍正: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

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承袭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

庙号世宗。

(5):乾隆: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

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长年89岁(6):嘉庆: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

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

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长年61岁。

庙号“仁宗”。

(7):道光: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
一个王阳明
在位30年,长年69岁。

庙号宣宗,葬慕陵。

(8):咸丰: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

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

在位11年。

(9):同治: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

生于咸丰六年(1856)。

同治十二年亲政。

次年卒,年19。

庙号“穆宗”。

(10) 光绪: 光绪皇帝(1871-1908),即爱新觉罗.载湉,庙号德宗,年号光绪,醇亲王之子。

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无嗣,载湉入继为帝,过后年仅4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七日起亲政,但朝政大权仍由慈禧太后实践管理。

(11)宣统: 溥仪是醇亲王的长子,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慈禧太后于十月发懿旨,立溥仪为嗣帝,十一月初,溥仪登极,号宣统。

三年后,辛亥反派爆发,宣统发表退位,中华民国发表成立,并虐待清室,让宣统在紫禁城继续做了十二年的皇帝。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