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武进区:三块地改革试点,擦亮改革金字招牌,改出宜居新生活

admin 2024-07-21 阅读:4

从独领风骚的苏南模式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从率先在“三块地”改革中领跑到不断在改革深水区探索,常州市武进区作为江苏唯一的“三块地”(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改革试点区,率先垂范,擦亮了改革金字招牌。

一组数据有效诠释了改革成果:完善了多元化保障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预计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1.5亿元;建立了利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准入制度,累计实现纯收入40多亿元;完善了公平征收的农村宅基地制度,出租闲置宅基地(农家乐)1.3万户,增加租金收入9400多万元;使用有偿使用地块500多块,累计收益近3000万元。

创造宜居新生活

武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将宅基地与宅基地上的房屋结合起来,由“家家有房住”向“家家有房住”转变。武进农民住房改善主要包括原址重建、异地新建、进城安置等。

走进武进区洛阳镇唐树村谭家头村民小组,村民谭平宇热情邀请记者参观他们的新家:一栋300平方米的三层小楼,白墙灰瓦,夏天有空调,冬天有地暖,有电梯,有书房、衣帽间。“装修好的农家乐住起来真舒服!”谭平宇感叹道。

让她高兴的,不仅是借房改就地重建的新房,还有周边逐渐焕然一新的村落。塘树村是农家乐“组屋改造”试点村,谭家头、黄帆两个自然村正在陆续建设江南民居新房。房屋外立面按照规划统一实施,各户自由发挥内部设计。“我们推行组屋改造,只要周边几户人家商量好,就能马上实施。目前,两个自然村已有7户建成,6户在建,4户准备开工。”塘树村党总支书记王建平介绍,对5户以上组屋,政府会给每户发放建房指导补助,建房成本大概在30万到40万元。

为什么不选择一户一户重建,或者推广整村模式?王建平说,一是很多农家乐因为共墙、排屋等制约,无法单独重建;二是不涉及土地性质改变,农户建房只需承担每平方米1500元左右的建筑成本和装修费,节省了成本,减轻了农户负担;三是几户可以共同努力,等到条件成熟再改,能有效发挥村庄自治的作用。

另一位对新家充满期待的人是雪岩镇秀义村村民胡亚伟,他的新家位于4公里外的雪洞村。“我家老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一直想盖新房,但一直没机会。雪洞村有机会试点房改,但40套房子因为各种原因都没人住。”一边是需求,一边是指标,“双向奔跑”的机会,让创新成为可能——利用镇内跨村宅基地建房。

雪洞村计划建设40栋农家乐,其中10栋已被河路城村、崖铺村、南山村等外村人“认领”。 “宅基地资格权流转,将促进资源配置,解决农民改善住房的刚性需求。”雪洞村党总支副书记董青介绍,此前的政策只允许宅基地在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内流转。武进区在充分保障组内、村内农民住房需求的前提下,探索镇域内宅基地资格权流转,破解了村域内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建房意愿不一致、制度约束不顺畅等瓶颈问题。

_向改革要效益_改革由城市向农村逐步扩大

李家镇新陈村又为农民提供了商品房安置的典型案例:新陈村4个连片自然村房屋拆迁后,面对差异化的住房需求,有45户选择在原有地块上新建房改房,其余167户选择商品房安置,自愿永久退出宅基地资格权,迁入城镇。该镇农业经济站站长上官泽新介绍,“政府以每平方米5200元的价格回购现有商品房,家庭成员每人保障建筑面积40平方米,执行购房最低安置价标准800元每平方米。超出保障面积购买的面积,每平方米售价5000元,而全镇商品房市场均价为每平方米1.1万元。”

武进区房改办负责人说,武进已建成农民自建小区24个、现代宜居农家乐4000多栋,仅占全区12万户农家乐的1/30。通过宅基地改革改善农民住房,未来在武进仍有无限可能。

农民和企业受益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成效如何?入市示范村李家镇普安村原村支书尹德强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企业更有信心了,集体更有动力了。”

武进区共有10万亩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基本只具有使用价值,没有完整的权属,抵押不受欢迎;集体土地租赁手续繁琐,尤其是流转后,纠纷频发。这种不透明性和不确定性,自然不受市场欢迎。

2017年2月,普安村前伙村组一块10.8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网络交易平台上线挂牌出售,这是江苏省首块集体土地挂牌出售,结束了集体土地不能上市交易的历史。该块土地出让金为每亩32.9万元,与李家镇工业园区国有土地价格持平,实现了与国有建设用地同价同权。试点期间,该村94块企业用地中,一次性挂牌出售39块。

通过出让方式入市的土地,企业获得50年的土地使用权,通过租赁方式入市的土地,承租方也可获得20年的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租赁、银行抵押等方式入市。“这提高了企业未来经营的稳定预期,便于长远规划,加大了建设和招商力度。”普安村常州银顺汽车零部件配套公司在土地入市后加大了各项投入,近两年已投入4000万元用于扩建厂房、设备改造。入市前,该村工业销售额6亿至8亿元,如今已达20多亿元。

普安村集体从土地市场流转中获得的净收入为每亩6.3万元。“如果不从中赚钱,这部分资金在未来50年内都无法覆盖村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费用、村委会的日常开支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费用。”尹德强说,普安村“两委”和村民代表会议一致同意,这些资金要按照“三项资产”管理要求,在政府的引导下保值增值,每年提取一部分收益用于分红。“每年给老百姓的分红大概是每亩1600元。”超额收益还要继续回笼,再投入产生效益。此外,村委会还会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商业开发,每年可以产生一定的租金收入。

向改革要效益__改革由城市向农村逐步扩大

优化利益分配

聚信商业街人气旺、利和公园文化气息浓郁……走进西湖街道,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农民幸福感稳步上升。

西湖街道在多元化保障方面多领域走在前列:成立全市首个富民合作社,将房权折算成股权,搬迁农民入股;在全面做好失地保障的基础上,建立以社保基金为基础,以养老、医疗、就业、低保为核心内容的多元化安置补偿模式;成立武进区首个劳动力专业合作社,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土地租金“反哺”集体经济;将土地使用权量化入股,投资常州氢能湾国际创新社区项目,农民按股份获得利息和分红。

“三块地”改革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建立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国家与集体如何划分、镇、村、组三级集体经济组织如何划分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武进区土地储备中心主任徐林介绍,以每亩30万元征收的国有工业用地为例,分配模式为“6789”,其中6万元为政府收取的调节费,占总价款的20%;7万元为区价,按照国有土地征收标准以货币形式结算;8万元为费用(审批费);剩余9万元为集体内部可分配的净收益,由镇、村集体按照37或46的比例进行分配。土地征收转为国有后,农民直接得“7”,在分配市场收益时,农民享受“7”+“9”,但“9”部分不直接用于分配,而是统一纳入“三产”管理。

新的探索还在进行中。2021年以后,工业用地价格由30万元/亩调整为40万元/亩,增加的10万元全部用于保障。现在,“6”部分也已降低,武进10万亩商业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占99%,调节费由20%降至10%,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调节费由镇集体用于全区农民社会保障和生态平衡。

为完善国家与集体之间的分配机制,让农民集体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武进在最新一轮改革中,按照“明晰所有权、统一收益权”的方向,一次性从国有土地出让金中抽取每亩5万元的资金给村集体,按照每年征收3000亩国有工业、住宅用地计算,预计全区农民每年可增收1.5亿元。

新华社·交汇点记者 范玉贤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