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下午,洛阳博物馆“中华之根:河洛文化”主题公开课在“人民网+”客户端上线,吸引众多网友观看和点赞。
此次公开课由洛阳市委宣传部、洛阳市委网信办主办,人民网河南频道、洛阳博物馆承办。公开课上,洛阳博物馆馆长李文初、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赵小军、洛阳市三中高三学生裴诺雅兰走进博物馆宝库,顺着十三朝洛阳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精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国宝级”文物,带领观众充分感受河洛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厚重,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有哪些珍贵文物?记者带你看——
●母鼓方罐(léi)
(博物馆资料图)
这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李文初介绍,青铜器的命名方式有两种,如果器内有铭文,则铭文的主要信息会出现在名称中,如果没有铭文,则以青铜器的主要纹饰来命名。铭文青铜器多见于商周时期,商代铭文数量较少,西周中期以后,铭文较长的青铜器逐渐增多。甑是一种盛酒的容器,有圆形、方形两种,方形较少见。颈部内壁有“木姑”铭文,是商代木氏与姑国通婚的实物证据。
木古方罍铸于商代晚期,但出土于西周贵族墓中。专家推测,这应该是西周贵族在灭商战争中得到的战利品,因喜爱不已,便封于墓中。商代晚期青铜方罐数量有限,像木古方罐这样器型硕大、纹饰精美的,更是凤毛麟角。
●曹魏白玉杯
(公开课视频截图)
这是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曹魏白玉杯。
此白玉杯于1956年在洛阳曹魏帝陵出土,该墓是国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有明确年代的曹魏墓。经专家鉴定,白玉杯为墓主人使用的实用饮酒器皿,高13厘米,口径5厘米,光滑无纹,玉质温润洁白,采用珍贵的新疆和田羊脂玉制成,是汉代高超玉雕技艺的遗物。
和田玉产于今新疆和田市,古代历史上和田地区称为于阗,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此玉杯的出现说明,1700年前中原虽然陷入战乱,但仍然与西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西域各国之间有交流,是丝绸之路沿线交流的有力见证。
●泥塑佛面
(博物馆资料图)
这尊造像出土于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塔基遗址。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建成于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寺院中央是标志性建筑永宁寺木塔,塔身九层,据《水经注》记载,木塔高49丈,相当于今天的136.7米。李文初介绍,永熙三年(公元534年),该塔不幸毁于一场雷火,大火持续燃烧三个月,曾经高耸入云、钟声洪亮的塔化为灰烬。
这尊泥塑佛面是永宁寺塔基址出土遗物中最大、最精美的一尊,佛像原有的彩绘部分在火灾中已消失,但这丝毫不影响其美丽,嘴角微微上扬,淡然的微笑中透着神秘。
●三彩黑釉马
(博物馆资料图)
这尊唐三彩黑釉骏马也是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最珍贵的特点就是釉色,黑色是唐三彩中非常少见的釉色,目前国内出土的黑釉骏马仅有两尊,全部来自洛阳,一尊珍藏于国家博物馆,一尊尚存于洛阳。
这匹黑釉三彩马出土于洛阳龙门东山安普夫妇墓。赵小军介绍,墓主人安普是西域安国人,也就是今天的乌孜别克斯坦布哈拉。安普的父亲李姓氏,率部归顺唐朝,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定远将军”。安普继承了父亲“定远将军”的军衔,为维护唐朝的稳定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64年,安普去世,葬于长安。40年后,安普的妻子何氏在洛阳病逝。为表孝心,他们的儿子安金藏将安普的遗体从长安迁至洛阳,与母亲合葬于龙门。安普夫妇墓保存完好。 共出土文物129件,其中三分之一为唐三彩。(罗宝荣美记者 智慧文/摄)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