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大会修订章程,打破院士头衔终身制,推进院士制度改革

admin 2024-07-17 阅读:2

日前,两院院士会议分别审议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章程》,进一步明确院士的产生和退出机制。

打破“院士称号终身制”是一场坚定的改革。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改革院士评选管理制度”、“实行院士退休退出制度”,到2014年《中国工程院章程》(修订版)明确提出在原“撤销院士称号”基础上增设“院士顾问制度”;从2022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强调院士称号要进一步回归荣誉与学术,到两院进一步明确院士选举退出机制,我们看到了打破“院士称号终身制”的循序渐进、积极进取,看到了完善院士制度的统筹谋划、科学安排。

让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和荣誉性_终身追责制是什么_

打破“院士终身制”是回归本源。在人们心目中,院士群体是科研领域贡献最大、最具权威性的群体,普遍受到社会尊重,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朝为院士,终身为院士”。一些单位和个人为院士退休、辞职设置重重障碍,甚至借用其名义要项目、申课题、评奖。本质上,这是对院士身份的“绑架”。两院院士上千人,难免有个别学术不端、道德败坏,甚至犯罪。如果不打破“院士终身制”,不及时以开除、劝退等方式将不堪其职的院士撤职,院士群体的声誉和院士队伍的纯洁性就难以维护。 打破“院士职称终身制”、明确院士退出机制,本身就是对“院士迷信”的一种破除,本身就是一种实事求是、返璞归真。

打破“院士职称终身制”是一次务实的动员。一定程度上,科学界存在着重头衔、重职称、重帽子的局面,一些地方和单位,科研成了“送帽子游戏”。在各类帽子中,“院士”居于最高级别,具有象征意义。打破“院士职称终身制”的更深层意义,是让更多人看到,“头衔”不是一劳永逸就能用上的“硬通货”,只有脚踏实地地进行科研,真正做出创新突破,真正解决国家需要,才能拥有令人敬佩的学术地位。归根结底,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轻帽子、重成绩”的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打破“院士职称终身制”也是一次不只注重论文和头衔的大动员。“头衔是虚的,成绩是实的。” 在这次动员中,希望广大青年科研人员坚定求真务实的信念,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努力产出重大原始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为实现科技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终身追责制是什么_让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和荣誉性_

还应当明确的是,打破“院士终身制”,并不意味着降低院士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相反,打破“院士终身制”,把“院士”这个称号还给学术界,对院士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科研上不断取得突破、在培养后人上不遗余力、堪称道德和人品楷模的伟大科学家,才可以被选为院士,留在院士队伍中。那些条件不具备、道德品质较差的人,很难进入院士队伍,即使进了,也会被淘汰。从长远来看,院士群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而这也正是院士制度改革的初衷。

评论(0)